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汇报 >

十九大思想汇报例文(完整文档)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9-21 14:45:04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九大思想汇报例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十九大思想汇报例文(完整文档)

 

 十九大思想汇报范文

  十九大思想汇报范文一 尊敬的党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和法治理论,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在制定重要法律、完善司法制度、建立执法队伍、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的法治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依法治国的每一步进程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多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指导思想,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十六大上,党又适时提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九大也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和战略部署,党领导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否则,依法治国的实践就会失去中国特色和最本质的特征而误入歧途,从而带来法治受损、社会不公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坚持依宪执政”,这是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个根本性要求,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法治,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

  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具有很大的不同,党的政策是全党意志的体现,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实施于党内主要靠党纪党规,实施

 于社会则主要靠宣传动员; 法律则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其强制性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具有普遍性。因此,党要善于使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用制度和法律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得以贯彻落实。如果党的政策形成以后不经过法律化就直接执行,这样既不利于维护国家法治的权威,也不利于党的政策的执行。

  从党自身建设的来看,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是统一的,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严格划清公与私的界限,绝不允许知法犯法。法治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石;也是党执政兴国最为根本可靠的支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使党的领导方式走向法治化、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规范和理顺党和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可靠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强调“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并作了针对性部署。比如,提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

 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等。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党自身建设提供了党内法规制度依据,丰富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内容。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必须体现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自身领导能力。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确保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法治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该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党组织、所有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依法执政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体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完善党内法规制定程序,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各级党委全面准确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针对近年来在管党治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遵循管党治党规律,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从更高的层次看,还应加快形成以党章为根本、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为主体的党内规范体系。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内法规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

 十九大思想汇报范文二 尊敬的党组织:

  x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质朴无华,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庄严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当巴黎公社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执掌政权成为实践的时候,他们就提出要防止社会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正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始终坚持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充分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我们党全部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使人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斗争。

  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亲自为部队规定了三大纪律,其中第二条是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后来根据革命斗争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过多次调整,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却始终没变。不拿一个红薯、不拿一针一线,看似事小,却从根本上划清了我军与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展现了我军人民子弟兵的形象,成为我军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真谛。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而这一变化的历史动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就在于我们党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们清楚地记得,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初突破是从农村开始的,而这恰恰是关心群众最现实、最直接利益的表现。一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长期受压抑的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形成以顺乎民意、稳定

 民心、富民强国为核心内容,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起点和归宿的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既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所坚持的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了这一价值观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今天,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一个长期执政并处于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加大了,联系群众的渠道、方式以及领导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等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如何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真正体现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解决。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 “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确立起来。

  “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这个辩证统一,统一到哪里?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我们不是为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不是为发展先进文化而发展先进文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论、目的论和价值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而是不是始终坚持人民高于一切、是不是努力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则是检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是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的根本标准。

  人们不会忘记这样的情景:当非典疫情袭来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指挥,其心切切,其意拳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关爱之情。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广东省考察时所说:“我们既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揪心,又为广大医护人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患者恢复健康而感到欣慰。”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生动体现。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是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患难与共、忠实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党。

  XXX

  XXXX 年 XX 月 XX 日

推荐访问:十九大思想汇报例文 例文 思想汇报 九大

本文标题:十九大思想汇报例文(完整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sixianghuibao/20392.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十九大思想汇报例文(完整文档)》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