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8篇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8篇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心得体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 九 专题心得体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也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深入领会精髓要义,对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形势下,对我们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压力测试”,展现出巨大韧性,疫情冲击没有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应对挑战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观大势、谋全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
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坚定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信心,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文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 年 12 月18 日至 2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年均增长 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压器。
改革开放 42 年来,我国经济的车轮迅速驶入“快车道”,经济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跑出了历史以来的“新高度”,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我们必须转变新发展理念,不再追求又快又多,而要追求又快又好,向产品要质量要品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体现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然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坚持不懈地搞创新,把科研所设在生产基地,更好地研发出新产品。要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服务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产品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生态、有机,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独特的品牌,让“量身定做”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需要,让中国产
品成为不可替代的生活首选。我们在追求发展要有高度的同时,也要让发展有深度有温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不能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开办企业,要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特别在重视量的发展时,要重视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一切生产为他所用。依托“一带一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发展呈现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不平衡现象。国家在推进京津冀发展、珠三角发展、长三角发展的同时,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网络建设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干多支多圈的发展模式。要站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两个大局的高度,尽可能地多培养几个重要增长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促进优势互
补、资源共享、人才共用,让区域发展更加完善、更加均衡。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要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当前针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我们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抓紧布局
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做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出口的主要通道,海洋经济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引擎,建设海洋强国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时代所趋、民心所向。
打造世界一流海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海港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是外贸进出口物品的集散地,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离不开一流海港的建设,要坚持以一流的视野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一流的标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一流的服务赢得更多商业机遇,打造一批配套设施齐全、货物吞吐量大、管理水平先进的世界一流海港,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拥有世界第四长的海岸线,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要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原则,
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等,要利用好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扩宽产业发展渠道,实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以海洋科技为支撑,发掘新兴海洋产业,同时要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使海洋产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各海洋产业均衡发展,更有力地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维护海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留下一片碧海蓝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经济开发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要继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坚持污染防治的决心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要压实压细环境执法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依法惩处违法排放、超标开采和过度捕捞等污染海洋环境和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早日把我国从“海洋大国”建设成“海洋强国”。
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明确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创新馆考察调研,了解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靠自己”的质
朴情感和科创硕果再次得到升华印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实现“两翼”齐飞,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出心裁、自始至终”的精神密码和不二法门,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在创新发展中育新机、开新局。
自主创新打好“组合拳”,将短板变成“潜力板”。企业基础研究不足、重大原创成果缺乏、关键技术依赖、底层工艺能力不够、软硬件成果自主转化不到位等依然是我国科创局面的短板。我们必须要将自主创新的“一招鲜”“几招鲜”研究出来、运用到位,才能在创新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航发展。要以科技短板、创新瓶颈为导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决策、人才发展、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等体制机制,从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统筹指导安排,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能够完全适应国内外需求。要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受制于外”的局面,坚定信心、增强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及时拆除产业化“篱笆墙”,从政策、主体、职责、基础、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压实“基本面”,释放挖掘、参与、实施、主导潜力,全面发力、点位突破,真正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
自力更生牵住“牛鼻子”,将创业变成“创众业”。科技是发展的“牛鼻子”,是国之“利器”,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在“双创”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把握发展潮流,
紧跟“稳就业”需求步伐,用实际行动证明“因为众业才最不容易倒”,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守业路。要充分掌握“创众业”赖之以“强、赢、好”的创新规律,主动融入到脱贫攻坚、生态旅游、文明创建等基础性民生工程中,自觉投身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中,用好用活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智慧“大脑”。要着眼于“创新、孵化、集群、共享”于一体的空间平台搭建,融合创新网络,畅通“各展其才、尽展其能”评价、奖励、引用保障渠道,释放“创众业、众创业”改革红利,让创新成果的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开创新局面、占领新高地。
自出心裁激活“动力源”,将破题变成“破难题”。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进行创新动力变革,是获取科创稳步发展不竭动力的“源头”。要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下功夫,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危机结合、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勇开“顶风船”,善于在供给创造和全面需求中寻求动态平衡。要破解阻碍创新突破、产品原创、产业化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在实施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用力,探索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高速度、高质量转化的应用模式,催发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要致力于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利用合作与竞争在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的新优势,让科技和制度“双驱”联动、提升质效。
自始至终迎战“新高地”,将联赛变成“接力赛”。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要系统化、常态化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资源精准配置、要素高效流动、环境持续开放的显著优势,共建共治共享“人人参与、人人主导”的科创新局面,提振士气、同频共振。要指引中国“智”造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逐步提升高精尖领域、交叉领域、“断点”“盲点”领域的攻坚能力和斗争才干,及时对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新高地”的大需求、大环境。要在首创精神、原创动力的激励下,教育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携手创新、接力奋斗,站稳国际科创前沿,领航创新发展方向,将“细流”引入“河流”、将“众流”汇成“江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大国利器”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立足于己、为己所用,才能不断让中国“智”造丰硕成果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文中提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细数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紧迫任务。就我而言,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基础。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
篇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段弈冰 王奕淇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不久, 存在很多问题, 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举步维艰。为了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引下,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 现状 改革 存在问题 对策 我国新中国诞生之初就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的时期, 在这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新世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确保我国改革的顺利推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一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年)是为国企改革配套服务, 原体系在延续, 新机制在生长;第二阶段(1993--1997年)将社保明确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 新旧政策并存但此消彼长, 有明显的效率取向;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将社保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没。目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主要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社区服务。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企业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另外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均由医疗保险机构统一办理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总之,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功不可没, 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阵痛”起到了“减压阀”和 “稳定器 ”的作用。但是, 社保制度改革本身也存在制度转型和理顺体制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立法滞后, 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 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法制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由于目前尚未制定与颁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这不仅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权威性不强, 缺乏规范性和统—性, 而且使很多改革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2.保障的覆盖面窄, 社会化程度低。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主要限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 而事业单位的非在编人员,外资、私企的很多员工与城镇居民仍未参加养老保险。在基金征缴方面,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处罚手段,致使一些企业隐瞒缴费基数,少交漏缴, 还有相当的私营企业不为员工办理缴交保险费, 即使参加,以少数“固定收入”报缴费基数, 大头“绩效收入”瞒报。3.发展不平衡,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目前, 绝大多数农民仍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
而且我国在农村现行实施的任何一种“社会保障”项目都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 它们都不应该归属为社会保障, 而是社区保障。我国 80%的人口在农村, 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人仅占国民收人总额的 30%, 而 2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人的 70%。
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 89%的社会保障经费, 而占人口 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仅占全国保障费的 11%。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问的发展不平衡, 客观上构成制约新型社保体系建设的重大因素, 它意味着需要统一起来的社保制度在现阶段还必须考虑各地区的现实情况, 并有相应的变通措施。4.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 管理体制不健全。现行的社会保障统筹由各地分散进行, 少数地方实现了省级统筹, 大多数地区由市县统筹。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采用了部分基金制, 在运作过程中, 国家规定 80%以上必须用于购买政府债券, 由于投资渠道单一, 又缺乏有效管理, 使得资源的运作效率低下。基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使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必须的财力保证, 很难规范运作。5.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 60岁以上人口与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 10%, 按国际通行标准,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加速老龄化导致城镇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幅增加, 医疗费用也随之加重。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恰当的应对之策, 不仅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稳运行, 而且将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市场调节失效与政府调节失效的交替作用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低效率。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公共选择的产物, 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点, 即具有社会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使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高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有政府的参与。但由于种种原因, 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职能还被不断削弱, 甚至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调节的目标可能不明确。二是政府在向既定目标行进中, 其他市场主体能否受其影响、诱导、督促而随之行为。三是政府责任的不完全性, 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偏窄。四是政府行为的偏差导致不规范的行为。 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1.要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设计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福利制度要继续扩大保障面积, 不能单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配套。非国有企业员工、其他企业人员、农村广大劳动人民也要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2.要多方面筹集资金, 扩大筹资渠道社会保障基金源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为了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正常稳定运行, 我国应该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个人储蓄性保险和其他渠道相结合的筹资制度。这样既可以调动劳动者的自我积累和自我保险意识, 同时又可以降低国家的财政负担。3.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首先, 现收现付制应向部分基金制的转化。其次, 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中的主体作用。最后, 完善社会保障预算, 对社会保障资金实施全面的财政预算管理。4.要继续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因此, 它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作为后盾。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制, 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防线。根据本国具体国情, 我国的社会保障法体系应该以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社会保障法》为统帅, 逐步建立以 《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优待抚恤法》为组成部分的体系, 包括各项涉及社会保障的具体法规。5.构建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与城市接轨, 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从现阶段看, 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贫困和低收入人群体的脱贫问题, 多数农民缺乏一定的医疗保障与人口老龄化迫近的老年保障问题。因此, 近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应从解决温饱、疾病、老年问题等重点保障项目入手, 稳步发展, 梯次推进, 逐步完善以家庭保障为核心, 以社会救助体系为第一层社会保障体系为第二层次, 社会福利为第三层次的标准有别、相互协调配套的开放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网络。参考文献:[ 1] 邓晓兰.《财政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 贺忠厚.《公共财政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3] 田小宝、何平.《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6[ 4] 徐佳.试论西方国家社保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启示.特区经济, 2006[ 5]李惠兰.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及现状.黄河论坛,2007[ 6] 十七大报告 , 2008163经济论丛
篇三: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创作,质量一流,排版规范,望你认可。通用精品文稿 在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目录 一、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3
二、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 5
一要打好“理念牌” ............................................................................................... 5
二要打好“机制牌” ............................................................................................... 6
三要打好“体系牌” ............................................................................................... 6
四要打好“供给牌” ............................................................................................... 7
五要打好“保障牌” ............................................................................................... 7
刚才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作了发言,特别是 XX 同志代表质量强市领导小组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 XX 年质量工作亮点,对今年质量强市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到了XX 个方面,我完全同意。XX 家企业受到表彰,XX 家获得首届市长质量奖的企业受到表彰并作了发言,其他同志也作了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高质量发展这个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市委、政府专题召开全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质量强市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XX 重要讲话精神。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充分表明我们大家共同推动 XX 经济社会迈向“质量时代”的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把提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市质量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质量保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政府,向在座的全体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质量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向精益求精、
以自身卓越推动“质量强市”的企业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做好全市质量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 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感 质量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命题,这些重大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从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到具体工作部署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质量要体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我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讲: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生物科技企业 XX 户、新能源企业 XX 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XX%;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低端产业企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 XX%;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规上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采煤企业、铝及铝后加工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 XX%;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
技密集型产业少,工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全市 XX 家企业、XX万户个体工商户仅有 XX 家通过 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当多的企业还在走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粗放发展老路,还没有真正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还没有把质量和效益真正放在第一位。根据这些方面的情况,从我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支撑我市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弱,而新动能、新增长点还没有形成规模,实现全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高质量要体现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不平衡、不充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质量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供需失衡,出现了出境旅游热和抢购马桶盖、婴儿奶粉、汉方药、大米等海外“扫货”的尴尬消费。之前,央视《焦点访谈》以“有机蔬菜有玄机”为题,对北京部分超市打着“有机蔬菜”标识未必真有机,进行了公开曝光。经检测,贴着“有机蔬菜”标签的蔬菜均有农药残留,按蔬菜有机码查询追溯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蔬菜还未成熟上市,且耕地里还堆放有大量化肥,超市里销售的有机蔬菜是普通蔬菜经过加工包装的。“挂羊头卖狗肉”的背后,暴露出企业的无良和质量安全监管的缺失。从我市情况看,已建立了玉米、肉牛、红干椒等九大特色产业 XX 项标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到 XX 个,建成运行了肉牛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但产业标准有没有真正得到执行,“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没有真
正全程按标准生产管控,可追溯系统能否经得起追溯,需要各地、各部门深刻反思,做好工作。
高质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端供给。我市主导产业大多产品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多四少”问题。推动九大全产业链发展,必须把行业标准、质量安全、环保要求贯穿于整个产业、每一个流程,确保整个产业质量可控,安全可追溯。要瞄准产业前沿创品牌、提质量,努力把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世界标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争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二、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建设质量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对 XX 来讲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提升质量水平,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着力打好“五张牌”:
一要打好“ 理念牌”
大国与强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质量。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把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落实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落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全市要将质量强市战略放在转型升级的大局中精心谋划、强力推动,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精心打造“XX 品牌”,以标准引领支撑经济转型,构建质量强市长效机制,抓好《XX 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落实,推动质量强市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二要打好“ 机制牌” 要完善责任机制,着力构建质量多元共建共治格局。各级党委、政府是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的质量考核办法,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强化工作督查奖惩,促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三方责任的落实。要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企业首负责任制,形成逐级倒逼、明细明确的质量安全责任链条,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和法定义务。要着力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加快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全面推行“黑名单”制度,有效提升全社会质量治理水平。
三 要打好“ 体系牌” 要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使各地各部门在推动高质
量发展上有所遵循。要加快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广泛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确保企业随时随地获得即用即有、可靠便捷的质量技术服务。
四要打好“ 供给牌” 加强品牌培养、培育和保护,实施 XX 精品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上加大力度,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XX 品牌”,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和“金字招牌”。具有驰名商标的企业,要树立打品牌、弘扬地区文化的责任意识,使 XX 地区品牌创建与文化有机结合,代市扬名,走向世界。
五要打好“ 保障牌” 要切实管住质量安全,落实“抓行业必须抓质量、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压紧压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推动部门监管有机衔接、无缝对接。要建立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准确掌握从车间到用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倒逼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要坚持全域抓、全员管,推进质量领域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严厉惩治制售假冒伪劣等质量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畅通质量
举报投诉渠道,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群众关心质量的环境和氛围。
做好新时代质量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奋力开创 XX 质量工作新局面,把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向“质量时代”,为打造 XX 升级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篇四: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l L UN TA N S UO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与反思 周利兵 (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是作为配套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与建设而实施的一项政策。社会保障项目是分人群、 分地区、 分行业逐渐建立起来的, 是一种问题导向的应急应对 处置方式。社保制度碎片化所带来的不公正, 已经损害到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向发挥,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为了与当前 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需要确立公平、 公正的社保理念与政府主导、 顶层设计的构建思路, 通过制度整合, 改变制度碎 片化 的 现状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D632. 1
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 社会保障; 公正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 1676(2014 )04— 0008— 04 新世纪 以来 ,国家发展战略重心与执政理念的 转变迎来了以和谐社会建设为 目标的民生事业大发 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迅速普及 , 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的建立,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极大 地满足了农民社会保 障需要 ,也体现 了党和 国家的 决心和能力。虽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覆盖了农 民群体 , 但 由此也带来了更繁杂的社会保障制度 “碎 片化” 困局 , 加重 了未来社会保 障体 系的整合难度 。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 ,就是指各个社保项 目之 间的制度性 区隔 ,其本质就是不 同的人享有不 同的 保障待遇。
党 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中指 出, “社会保障是保 障人 民生活 ,调节 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 、 保基本 、
多层次 、 可持续方针 , 以增强公平性 、 适应流动性 、 保 证 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建成覆盖城 乡居民的社会 保 障体系。”制度碎片化将是我们下一步改革与制度 重建 的起点与突破 口,对社保制度碎片化的探讨与 反思 , 将有助于我们凝聚共识 , 努力构建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起源与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深化国有企业单位改 革 , 为实现减员增效的公司制市场主体改革 目标 , 破 除企业大包大揽的单位制特征 ,出现 了大量的下 岗 失业人员。为了配套国企改革 , 减少改革阻力与社会 成本 , 社保制度就被 国家重新建构 , 以应对改革 中出 现的问题 , 化解改革难题, 发挥社会保障“安全阀”和 “稳定器” 的功能。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审议并通过 的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确定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 部分积累制养老保 险模式 , 主要针对正规就业人群 。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参保覆盖范 围的扩大 ,国有企业 职工早 已应保尽保。当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进行推 广时 , 其 弊端就显现 出来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流 动人 口涌现 ,非正规就业成为解决包括下 岗失业人 群在 内的主要就业方式。这种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就 难以起到真正保 障作用 ,无法有效承担起 为民众提 供有关未来安全预期 的功能 。制度缺陷很快 以流动 人 口比较集中的广东省出现 的大量农 民工“退保 ”现 象 显现 出来 ,并有增无减 ,一年 比一年严重 ,截至 2007 年底 已办理退保手续 1000 万人 。
我国一直存在着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 ,并 由此产 生了不同内涵的二元化形式。社会保障制度建也存 在城乡之别, 改革开放以来 , 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管理体制的各类保障名存实亡,养老和医疗两大 领域的需求完全由个人及家庭承担满足。城镇职工 [作者简介] 周利兵( 1985一 ), 男, 河南省许昌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 城乡贫 困与 社 会 救 助 、 社 会 保 险 。
·
8 ·
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 ,并没有及时考虑 到农 民群体的需求。新世纪以来 , 随着“ 工业反哺农 业 、 城市支持农村 ”历 史新方位 的确立 , 国家针对亿 万农 民群体迅速建立起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 度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因病 致贫、 因病返贫”等风险。但是, 农民与城镇职工分属 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其制度规定与待遇标准都 不一样。于是 , 中国社保制度就逐渐呈现出一个深度 碎片化发展的趋势, 即社保制度碎片中仍有碎片。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 社会福 利 、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 个人储蓄积 累保障。其核 心是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一般包括养老保险、 医疗保 险 、 失业保险 、 工伤保 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 , 目前 各种险种存在不同制度体系, 且体系之间不能衔接,
转移接续困难重重。如养老保险体系按单位性质、 不 同群体分别实行不同制度,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 制度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城市居 民养老保 险 、
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 、 被征地农 民养老保险 、 双女儿家 庭养老保险 、 农 民工养老保险 , 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相 对独立 ,待遇区别较大 ;医疗保 险存在职工 医疗保 险 、 城镇居民医疗保 险 、 “新农合 ” ; 最低生活保 障制 度区分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 待遇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社保碎 片化问题突 出表现为 :一是城乡社会保 障体系二元化分割,城乡社会保障项 目和待遇水平 差距较大 ; 二是城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 , 县市级 统筹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基金分 割运营 ; 三是政 、 企 社会保障制度分割,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养老待遇差距悬殊。
总之, “制度碎片化这个问题在 过去的社会保障形成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它不是 什么人 、 什么部门的主观错误造成 的结果 。因为我们 国家情况复杂, 人口众多, 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都经 历了剧烈 的深刻的转型过程。
可以说 , 每一个“碎片” (单个制度) 的形成 , 在当时都是合理的、 有必要的。
很难设想在纷繁复杂的改革过程中,谁能设计出一 个万能的整体方案 , 并且得到一贯地执行 。” 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原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 程, 碎片化过程是逐步形成并不断加深的。
首先,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是在一个很长的过 程中, 逐步逐步地 、 一片一片地建立起来的, 而且, 往 中 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往都是采取应急的方式 , 这就造成了制度 ‘ 碎片化 ’ 情况相当严重。”“无论是早期的社会保险, 还是后来 的各种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 ,我国大多数社会保障 项 目的选择和 出台是为了应对 当时的问题 ,而不是 从长远的战略视角出发而制定的。与 “摸着石头过 河”的改革策略一样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 也是为了应对当时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和社会 问题而实施的。” ⋯这个原因与相关学者提出的我 国 社会保障事业在起步时期缺乏顶层设计是一个问题 的两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渐进性 的实践 ,
采取渐进的方式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特色和 经验。一个社会项 目的变革往往采取先行试点的做 法 ,试点可行后就逐渐扩及到更大范围来建设与发 展 。试点先行的渐进改革方式匹配 了我 国整个改革 事业 的渐进过程 , 与政治 、 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相 互呼应之势 。试点先行 、 渐进改革的策略 , 避免 了社 保制度直接全面变革时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
但是,
这种做法也使我们错过了最佳 的制度整合 时机 , 造 成 了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 的缺失 ,延误 了我 国经济 转型的步伐, 也使制度整合 、 体系整合显得急迫而复 杂 。这一策略即“摸着石头过河与先行先试”在经济 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功 ,是不是也应该完全照搬来指 导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 ,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决策体制的“程序非正义” 化。
有学者指出我国传统公共决策体制的三个特点:第一, 决策主体单一, 缺乏民众参与; 第二, 决策方式 偏重经验取向, 科学化程度不够; 第三 , 决策缺乏法 制化 , 决策过程缺乏制度化及程序化 , 主观性强。社 保制度建设 中表现出明显的 自上而下特征 ,说 明我 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缺乏相关群体 的参与 ,
决策主体单一。
相关群体尤其是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 的权益诉求渠道不畅, 无法参与进有关社保制度 的决 策过程中。
单一决策主体更倾向于“拍脑门”式决策方 式 , 更注重更高级别领导 的经验认识与个人意志。由 于缺乏整个社会的参与, 制度的规定就很难在层级政 府问被忠实的贯彻执行。作为政策指导性原则 , 制度 规定只是肯定了各地政府努力的大致方 向。
其次,我们关于社会保障有偏差的观念认识及 对社保制度的认识不足也促成 了社会保障制度碎片 化的形成。那些认为社会保障是消费型的支出, 需要 花费大量财力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 , 从世界各 国社 会保障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有助于经济 也造成了社保碎片
·9·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再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建设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 。先前我们总是 以国家经济总量不大、 政府财政不足等为由, 政策优 先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并把我国经济上相对于西 方发达 国家 的落后差距作为我国社会保 障制度不健 全 、 覆盖面窄等问题的原因。这些有偏误的认识很难 使得社会保障事业能够成为一项单独的事业被重视 起来 , 只能作为经济改革发展的配套性建设 , 起到稳 定社会与减少改革成本 的作用。这种社会保 障不健 全的落后状况在增量改革的过程 中还可能被淡化 ,
但是 , 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 , 社会保障的需求就迅速 强烈起来, 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就急需发挥出来。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损害了整个社会的 公平 、 公正价值观念, 使得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以
及转变执政方式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缺乏合法性来 源 ,带来进一步改革 民意基础的缺失与推进深化改 革工作 的成效甚微。
制度碎片化带来 的社会不公已被 国内社保领域 专家学者取得共识, 如关信平教授在《 当前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 一文中, 五次提到了社会保障 制度碎片化 , 但是每次提到时社保碎片化都成为了
当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的一个原因。
“从具体 的制度原 因上看 ,导致当前我 国社会保障公平性 问 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问题,二是普 惠性福利不足 , 三是政府公共资源 ‘ 逆 向调节 ’ 的问 题。”景天魁教授也指 出, “不公平问题是制度碎片化 必然带来的。
制度碎片化本身带来的差别, 形成制度 区隔 ,又限制转移和接续 ,应对人 口流动 的能力就 差 ,也必然对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带来一些值得忧 虑的影响。” 碎片化的现实表现就是待遇不同, 不同
的群体参与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社保待遇的 差别在一些群体之间还非常大 。有数据显示 , 城乡收 入差距在把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考虑进去后,差距 水平显著增大 , 城乡实际收入之 比达到 6 比 1。郑秉 文教授也撰文指 出碎片化不利 于社会公正 , “社会保 障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体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但在多种退休制度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群体特 征的基础之上,退休待遇存在差异并具有不断拉大 的趋势。”f 其次 , 碎片化所带来 的制度性排斥 , 限制 了劳动 人 口的 自由流动 ,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0 · 和建立。郑秉文教授撰文指出 , “在社会大转型时代 ,
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内在要求 ,全国
大市场的形成有赖于社保制度的配套和支持。
” 碎片 化造成 的各类社保制度 间无法有效转移接续 ,不利 于人们 的空间位移 。碎片化导致的制度性区隔问题 ,
极大地损害了流动人 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农 民工流 动群体的大规模流动就业 ,各类正规就业者在不同 就业单位问的转换职业, 都被社保碎片化拖累。“在 多种退休制度下, 不但农民工难以转续社保关系, 就 连机关干部向私人部门 、 私人部门向公共部 门 、 私人 部门跨省市 的流动 ,社保关系转续也都统统成为难 题。现阶段社会矛盾、 社会冲突等较为突出, 在落实 中央提 出构建和谐社会 的战略部署中,保持 良好的 社会流动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 ‘ 稳定器 ’ , 否 则,制约社会流动的社保制度就将成为一个潜在的
‘ 火药桶 ’ 。”这也带来流动人 口社会融合困难 , 不利 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退保 现象也使我们认识到 ,碎片化不 利于扩大社保的覆 盖面, 不利于社保制度的长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再次, 制度碎片化也不利于拉动内需。
外贸依存 度过高的发展方式, 已经在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中为 我们带来了警示 ,必须通过建立健全透明有效的社 会保障, 促进人们的消费决策, 提振消费信心, 才能 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下去。中国农村 人 口占总人 口 70%左右 ,拉动 内需就不仅仅是城市 的事情, 重心仍在农村及农民。为了促进农民消费,
就需要统筹城 乡社会保障体系,就必然要解决制度 碎片化问题。我们要确立社保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
明确政策理念 ,发挥社保制度体系促进居 民消费行 为和扩大内需的功能。只有建立健全的全 围统一 的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发展 方式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由投资与外贸拉动为主 向内需拉动为主的积极转变。
最后 ,社保制度碎片化还...
篇五: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NEY CHINA / 2017 年 4 月下 财经界http://www.zgcjj.cn资源、珍稀濒危野生生物资源进出口管理,加强外来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积极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和沙化、石漠化土地治理。四是要推进重点环境问题治理。强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科学布局,着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河湖内源污染治理。科学划定和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促进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严控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力度,强化农产品产地安全和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监管。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五是要加强生态安全监测与研判。探索建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生态安全动态监测网络。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科学的调查评估,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生态问题的预研预判。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多级联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网络,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和公共危机。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生态环境信息,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六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完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与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参与全球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完善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和规则。强化“走出去”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加强“走出去”项目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演进(一)社会保障制度恢复改革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而1978-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维持、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养老保障制度。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一些改革措施也积极促进了“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例如,从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尝试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其目的是“还原”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职能,并在江苏泰州、广东东莞、湖北江门、辽宁黑山等地开始试行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社会统筹。在统筹方面,自1986年起首先实现了全国县、市一级的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进而又推进省一级的统筹工作。至1994年全国先后有北京、天津、上海、吉林、河北、山西、青海、江西、湖南、福建、宁夏、陕西、四川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省级统筹。包括铁道、煤炭、水利、电力、邮电、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交通、人行、民航总局、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在内的11个行业实行了养老保险的系统统筹。(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1991-2000年这10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文\陈彬我国自1984年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迅速发展,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数最多、保障项目基本齐备的国家,形成非常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社保大国,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正在逐步走向人人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新时代。3DOI:10.16266/j.cnki.cn11-4098/f.2017.08.001SIC VIEW国信观点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个重要法规文件构成:第一,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在养老保险的筹资方面,确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筹资,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制度结构上,确定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其中,一个最重大的突破是关于个人账户的设置;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实际上就是社会统筹和积累制的结合。另一个突破是要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在保证基金正常支付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依法把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家债券,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第三,1995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本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第四,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到2000年,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要基本实现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三)社会保障制度试点落实阶段200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进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提出在总结辽宁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省的试点,为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积累经验。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起又将试点改革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8个省、区、市,包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四)社会保障制度全民覆盖阶段2006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我国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做到全民保障。这不仅是全体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同时,这个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成就(一)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军人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慈善、商业人身保险等,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为核心。2010 年 10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综合性法律,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社会保险法》、《劳动法》、《收养法》、《职业病防治法》、《军人保险法》为基本法律,以《失业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廉租住房保障条例》、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等相关法规和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4
MONEY CHINA / 2017 年 4 月下 财经界http://www.zgcjj.cn(二)社保覆盖范围迅速扩大2015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54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5亿人,两者合计达到8.59亿人,比2008年的2.2亿人增长 2.9 倍,总体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66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7.36亿人(2014年),三项合计已超过14亿人,我国已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14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3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8亿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连年显著增长。(三)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基金收入合计 3.98 万亿元,支出合计 3.3 万亿元,分别比 2008 年增长 1.76 倍和 2.19倍,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超过基金收入增长率5.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76万亿元,支出2.33万亿元,累计结存3.56万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10亿元,支出1571亿元,累计结存3845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9687亿元,支出8134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6732亿元,职工个人账户累计结存391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380亿元,支出615亿元,累计结存4451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695亿元,支出560亿元,累计结存1129亿元(含储备金190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446亿元,支出368亿元,累计结存593亿元。全国各项社会保险当期收入均大于支出。除以上社会保险基金之外,我国于2000年开始创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是为应对未来老龄化高峰的挑战而建立的国家战略储备基金。2014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权益总额1.46万亿元。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以上,远超过通货膨胀率,实现保值增值,基金实力不断增强。(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连续第10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养老金水平将超过2000元。此外,全国有1.41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人均每月领取养老金水平为82元。在医疗保险方面,职工住院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在80%以上,城乡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在 60%-70%。此外,通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人的住院医疗费用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偿。2014年,共为78万名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支付了一次性生活补助;共有198万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依据社会保险法和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亡、工伤伤残和工伤医疗待遇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此外,共有613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和生育医疗费得到较好保障,促进了就业性别平等。(五)社保服务体系逐步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经过长期的社保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保管理服务规范,并陆续颁布一些有关社会保险的国家标准。2014年,人社部发布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和《社会保障卡》等11项行业标准,确定了19家社保机构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开展社会保险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国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际发卡地市(含省本级)达354个,实际持卡人数达到7.12亿人,社会保障卡普及率52.4%。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国已有340个地市级以上人社部门(含省本级)开通了12333 电 话 咨 询 服 务 ,开 通 率 达 到92.9%,全年来电总量达7839.1万次。三、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预计在“十三五”时期及至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目标,应当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将最终实现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到制度健全、完备,从选择性保障制度安排到公平、普惠的保障制度安排,从只能维护人的生存条件到维护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的转变。这个目标任务将分解成如下三个阶段来完成:(1)到2020年,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制度。通过强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即让全体人民享有起码的社会保障,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因此,这一阶段搭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平台,维护的是底线公平。(2)到203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定型及稳定发展。以覆盖城乡的基本保障制度为基础,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定型、稳定发展,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并在规范、有序的条件下实现良性运行。(3)到2050年,完成社会保障由基本保障型向生活质量型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任务将不再是项目扩张,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建设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向生活质量型保障转化。(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官网)5
篇六: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永葆担当意识“不懈怠”,扛起初心使命“万斤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走好共同富裕道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推进,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千钧重任惟担当,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知重负重、砥砺前行。要紧抓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三步并作两步走”,三年当作一年干,增强为民谋福使命感、责任感。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越是艰难越向前,永葆使命在肩、初心如磐,用担当书写人生最靓丽的奋斗答卷。
永葆闯劲干劲“不放松”,淬炼实干奋斗“精气神”。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共同富裕这个社会理想,承载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夙愿,凝聚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政治立场决定,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实干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气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奋斗之姿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要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作用,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锤炼苦干意志、巧干能力、同干境界,吃苦中苦,带领群众爬坡过坎、共同致富。要快马加鞭、持之以恒,紧盯目标任务,以敏锐的思想、敏捷的行动,干好每一天、做实每一次,全力以赴将宏伟
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永葆群众路线“不动摇”,厚植民生底色“大文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解放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追梦共同富裕,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把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用“雪中送炭”解决“急难愁盼”。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摸准上情、吃透下情、把握实情,提高工作精准性、实效性。要把群众评价作为考量干部的重要依据,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增进干群鱼水情。
篇七: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dquo;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学习体会 范文稿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十三讲“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篇章。该讲分五大块内容讲述,清晰的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使人振奋、鼓舞人心。之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十九大报告做出的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而做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这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多点突破,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文中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经济规律发展三方面必然要求进行了说明,精准的阐述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及必须跨越的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和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同时也明确了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做实做好工作的方向。
文中也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新常态也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
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换挡、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节点,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等大势情况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提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几个方面的内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坚实、关键的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认识、狠抓落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全面做好文化工作。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下,在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下,作为宣传弘扬先进文化主阵地的文化馆,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怎样为社会的
发展、经济的建设做好文化宣传工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好红色文化传扬地、海派文化荟萃地、江南文化涵养地的建设,打造品牌、抓住机遇、加大传播,开展好文化馆各项群文工作,为杨浦“三区一基地”的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8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