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国史鸦片战争5篇
党史国史鸦片战争5篇党史国史鸦片战争 文明史观角度解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高中历史课例分析活动 “史观”是一种解读历史的角度,对同一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国史鸦片战争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党史国史鸦片战争
明史观角度解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鸦片战争高中历史课例分析活动
“史观”是一种解读历史的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可以用多元的史观解读。近些年来,在全国各类历史高考卷中也频繁出现了从多元史观角度下命题的试题。
另外,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要树立学生崇尚科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精神。所以,将史观观念引入课堂教学即可以弥补教材体系的不足,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应试的需要。
史观教学是高考命题和新课改的要求
设计理念
课例分析目录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
“ 鸦片战争 ” 是必修1 1 政治史第4 4 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1 1 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开篇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列强侵华史和中国抗争史的开始,同时也是 中西两种不同文明冲突碰撞的表现。
本节课重点探讨文明的碰撞和转型,且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所以战争经过等部分内容本课不做过多的展开。
重点:鸦片战争结果和失败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材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史料阅读、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意义;运用 唯物辩证的评价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在同一时空架构之下分析 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冲突和交融。
。
注重史料的选择,通过大量史料阅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学习方法。
。
知道 “ 朝贡体系 ” 、 “鸦片贸易 ”等重要历史概念,培养学生解读历史现象、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信念。
导入新课:播放《近代史影视作品剪辑》,启发学生思考: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设计意图:
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知道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抗争史;
同时也可以顺利切入文明史观角度,知道近代史是 落后的农耕文明在先进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向工业文明方向转型的历史。
鸦片战争就是这样一部历史的开端
教学过程分析
文明的碰撞 (原因)
文明的交锋 (过程)
文明的转型 (影响)
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篇
文明的碰撞
一次不成功的外交访问
特使与贡使
东印度公司:“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 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特使将携带英王陛下赠送贵国皇帝的一些礼物……” 两广总督:“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 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 一次不成功的外交访问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
清礼与西礼
清政府要求英国使节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戛尔尼难以接受下跪叩头,更不愿意以头触地九次。最后,双方商妥了一个衷折办法,在清政府礼节性的欢迎宴会上,英国使节 行英国式礼节,而在正式举行的乾隆万寿典礼时,他们向乾隆皇帝 行中国三跪九叩礼,这才勉强让乾隆皇帝在臣民之前保全了面子 问题1 1 :中西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对于双方关系的什么定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利用
“ 特使与贡使 ”“ 清礼与西礼 ”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英双方对彼此关系的定位与错位;认识到 中国主导的差序包容的朝贡体系与英国认同的主权对等的条约体系的存在冲突的 ;为碰撞埋下伏笔
第一组史料
文明的碰撞
一次不成功的外交访问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
英国 《 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
第一, 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 在珠山(今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
第三, 请与 珠山附近 划 一未经设防之 小岛归英商使用 ,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
乾隆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 ,断不可行。
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 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
又欲求 …… 小海岛一处 ……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地森严 …… 此事尤不便准
两份礼单 两份国书 问题3 3 :分析两份国书的不同内容和各自的目的
问题2 2 :概括两份礼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不同原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破解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的教学难点。
利用 “ 两份国书 ” 和 “ 两份礼单 ” 的对比人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同,以及 新兴 工业文明 殖民帝国 英国 对外扩张性 与 成熟 农业文明 天朝上国中国 内敛守成 性 的 碰撞;
第二组史料
文明的碰撞
一环不道德的三角贸易
第一篇
文明的碰撞
一环不道德的三角贸易 鸦片贸易
“( ( 虎门销烟 ) …… 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1840 年4 4 月,英国下议院以 271 票对262 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发动战争的议案。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正常贸易表
2 中英鸦片贸易地图
4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的演讲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理顺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 的历史逻辑。总结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
认识到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人民开展 禁烟爱国运动 ,使鸦片走私受阻,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议会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法案。
3 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
第三组史料
问题4 :鸦片战争为何会爆发?
文明的对决
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第二篇
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 差异悬殊的伤亡比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置身事外的民众
第四组史料
问题5 :战争的失败可以避免吗?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中国 古代农耕文明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特征(政、经、军、思、对外)的比较 ,并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腐朽落后的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先进发达的工业文明
第三篇
文明的转型
一纸不平等的条约
一纸不平等的条约 《南京条约》
材料一:
1842 年8 8 月,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 》 ……美、法等国相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 《 望厦条约 》、 《 黄埔条约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布畅销,东南沿海一些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西方 ……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茅海建 《 天朝的崩溃 》
材料三: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 马克思 《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
材料四:
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1843 年魏源 《 海国图志 》
问题6 :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启发学生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方法分析 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认识到 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同时客观上推动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 进一步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之下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工业文明的先进和扩张性。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正在被动的和主动地整体迈进工业时代。
第五组史料
教学环节
知识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工业文明的扩张性
本课小结
文明的碰撞
“一次不成功的外交使命”
“一场不道德的贸易”
文明的对决
“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文明的转型
“
一纸不平等的条约”
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失败原因
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鸦片战争的影响
逐渐转型为工业文明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史学范式 含义 革命史观 近现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 ,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
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主要表明社会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和预兆;
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能力提升 设计意图:引入多元史观的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史观的解读历史的能力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观 整体史观 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 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 使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
经济近代化进程, ,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
社会习俗
工业文明的英国对农业文明的中国的冲击,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能力提升
本课主要从文明史观角度去解读近代史的开端事件 ----鸦片战争。通过搜集相关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认识史观解析历史的能力。在教学过程感悟到:
1 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明史观的概念和解读,不能与其他史观混淆,对历史概念的解释要准确和到位
2 2 、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3 、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教学反思和感悟
感谢聆听!
敬请指正!
[ 考向新视角] 1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 .英国史学观/ 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文明史观 观/ 商业战争 B .英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文明史观 观/ 文明冲突
C .英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 .英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 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与题 干的提示,英国认为鸦片战争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商业战争,中国认为这是侵略战争,从文明史观看则是东西两种不同文明冲突的表现。
[ 答案]
B
2 .(2015· 湖北名校联考)“ “ 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在 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 19 世纪后 60 年
(
) A .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B .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C .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 D .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 解析]
从题干中 “ 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在 的信息可知,清王朝在 19 世纪后60 年面对民族战争呈现的一种矛盾心态,故 B 项正确。
[ 答案]
B
1984 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城市,这与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异同?
比一比 背景: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在外国列强用 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的情况下,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 改革开放 的情况下进行的。
目的:近代通商口岸是西方国家为 倾销产品、掠夺原料 强迫中国开放的;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为 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而进行的。
性质:近代通商口岸是 被侵略的被动开放 的产物,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 主动开放的产物
影响:近代通商口岸 使中国受到侵略和掠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却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大教授张鸣:
看史(近代史)心态:
怨:
你们从头到尾都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我们苦大仇深,比窦娥还冤。总是在哭,总是在闹。不仅哭闹,还时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泼:
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但是我们觉得很好,还很推崇,因而创造出很多神话。
情:
殖民历史是好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
人大教授张鸣:
看史(近代史)心态:
怨:
你们从头到尾都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我们苦大仇深,比窦娥还冤。总是在哭,总是在闹。不仅哭闹,还时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泼:
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但是我们觉得很好,还很推崇,因而创造出很多神话。
情:
殖民历史是好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 侵略史
抗争史
文明转型史
篇二:党史国史鸦片战争
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讲:喻滨简介:四川邛崃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以教书为乐事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以教书为乐事, 与人为善。
秉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 努力追求人生的快乐。爱好读书、 旅游、 音乐等。与人为善。
秉电话:13981806937E-mail:yb6201@swpu.edu.cn
导论一、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2南充校区龙井湖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主线三、三、 《《纲要纲要》 》 的教与学的教与学
学学习目的的两个 了 解两个 了 解国情国史国史一、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3习目三个 选择三个 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 先从学习、 研究历史的重要性说起。4原因经过结果过去的事实时间、 地点、人物、 事件历史
“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5梁启超梁启超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6
究天人之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言。7
“ “史之为用, 其利史之为用, 其利实博, 乃生人之急实博, 乃生人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务, 为国家之要道。
”道。
”——刘知几刘知几刘知几刘知几8
出乎史, 入乎道,出乎史, 入乎道,欲知道者,欲知道者,必先为史。必先为史。先为先为9
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 尤其是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 尤其是1 0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历史是智慧的事。11————毛泽东毛泽东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 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 2——邓小平
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历史, 就不可能深自己的历史, 就不可能深就不可能深就不可能深1 3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向未来。————江泽民江泽民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实的明镜实的明镜, 也是实的明镜, 也是也是一本最也是一本最1 4本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富哲理的教科书。————胡锦涛胡锦涛
第二, 历史的教训和历史的启迪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 5克罗齐
第三,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主要学习《纲要》 ?思考:
中学历史与纲思考:
中学历史与纲要有什么不同? 或者要有什么不同? 或者要有什么不同? 或者要有什么不同? 或者说中学学了 我们为什说中学学了 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学?么现在还要学?1 6
①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是我们承担历 史责任 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历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是我们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1 7
②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是我们提高个人素质 的需要1、 增强证据的意识与素质1 82、 增强历史的意识与素质3、 增强发展的意识与素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是研究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历程、 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历史。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历史。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主线1 9
一部历史中华民族一百七十年的艰难与辉煌二个社会阶段1 8401 9491 91 91 95620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编)(中编)(下编)
主线:
中国革命与现代化21主线:
现代化
综述(国情)上 编中 编下 编22 基本矛盾两大历史任务(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两种命运、 两个前途必须坚持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领导,中国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章节(国史)23第一、 二、 三章第四、 五、 六、 七章第八、 九、 十章
只有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 才能复兴中华, 才能振兴中华,旗帜, 才能复兴中华, 才能振兴中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24
三、 纲要的教与学三、 纲要的教与学一是背景知识的丰富化一是背景知识的丰富化1、 教学思路25二是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三是历史分析的深度化
2 、 本课程的学习实践 研读经典名著名篇26
网上参访与近现代历史相关的网站2 、 本课程的学习实践27
2 、 本课程的学习实践 视频资料28
做练习册的作业2 、 本课程的学习实践29
三、 纲要的教与学三、 纲要的教与学 你希望通过本课程了解哪些知识?你希望通过本课程了解哪些知识?你希望通过本课程了解哪些知识你希望通过本课程了解哪些知识3、 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30 你最关心的是哪些历史热点问题?你最关心的是哪些历史热点问题? 你还希望通过本课程得到什么?你还希望通过本课程得到什么?
考核本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相结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合。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 平时成绩由作业、 课堂答问、 考勤等组成,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合占总成绩的百分31
主 要内容专题一 鸦片战争迄今中国国情的演变专题三 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专题二 大变局中的农民革命与农民出路专专题四 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专题五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民主主义救国方案与实践专题六 共赴国难以求复兴——伟大的抗日 民族解放战争
一、 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演变流程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专题一 鸦片战争迄今中国国情的演变
2. 西方国家由弱变强:
革命或改革再殖民扩张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一、 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演变流程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 伟大 的 民族, 曾经中华民族是一个 伟大 的 民族, 曾经创 造了灿 烂的 古代文明 。创 造了灿 烂的 古代文明 。
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 巴比伦、马其顿、 罗马帝国马其顿、 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 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而依然生存。英国哲学家罗素
只有黄河、 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 征服无从影响这样的一个帝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清朝(1616~1636~1912年)
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性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皇太极 1627年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福临 1644年—1661年玄烨 1662年—1722年胤禛 1723年—1735年弘历 1736年—1795年1643年 天聪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旻宁 1821年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载淳 1862年—1874年 同治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溥仪 1908年—1912年 宣统1850年 道光崛兴转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鼎盛危亡
清朝时期中华各族人民的十大贡献:屹立世界东方奠定中国版图开发三北地区北地区保护文化遗产清多民族的统一创制满洲文字编修文化典籍兴修皇家园林贡献杰出人才中国人口剧增
思考:清朝是怎样逐渐地衰落下去的?一八二0年前的中国地图
图强维新的八次机遇八次机遇丧失康熙朝光绪朝顺治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同治朝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2 西方国家由弱变强:
革命或改革再殖民扩张2. 西方国家由弱变强:
革命或改革再殖民扩张一、 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演变流程
视频:
清朝与世界
然而到了 封建社会末期, 中国却然而到了 封建社会末期, 中国却逐步落后了 , 西方却越来越先进了 。逐步落后了 , 西方却越来越先进了 。泰西 奇异泰西(奇异)远东(神秘)东 方西 方
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对外殖民扩张英国纺织厂对外殖民扩张
②法国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彻底革命, 对外殖民扩张拿破仑大革命
③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对内改革, 对外军事扩张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大约150万平方公里
④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 争取独立,西进开发, 对外殖民扩张美国独立战争西进运动
中国发生2. 中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系列的变化1. 大规模的五次侵华战争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3. 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1. 大规模的五次侵华战争(1)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视频:近代与鸦片战争
1. 大规模的五次侵华战争(2)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后果( )
资本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后果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视频:火烧圆明园
◆军事上:
帝国主义对进行了长期的◆军事上:
帝国主义对进行了长期的不间断的侵略,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不间断的侵略,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三次占领中国首都、 四次使的灾难:
三次占领中国首都、 四次使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日 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同胞
◆政治上:
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 破◆政治上:
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 破坏中国独立, 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和买坏中国独立, 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慈 禧袁世凯蒋介石
◆经济上:
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勒索了◆经济上:
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勒索了大量战争赔款。大量战争赔款。《南京条约》 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南京条约》 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北京条约》 对英、 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 对英、 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战《北京条约》 对英、 法赔款各《北京条约》 对英、 法赔款各争赔款万两白银万两白银《台事专条》 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台事专条》 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 对日本赔款230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 对日本赔款230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 对英、 法、 德等11国赔款白银45000万两45000万两《辛丑条约》 对英、 法、 德等11国赔款白银
◆经济上:
又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商品输出和◆经济上:
又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从而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资本输出, 从而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在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从中国掠夺走白银1000亿两从中国掠夺走白银1000亿两从中国掠夺走白银1000亿两。从中国掠夺走白银1000亿两。1000亿两1000亿两1000亿两1000亿两62.5亿斤62.5亿斤312.5万吨312.5万吨6.25万个 车皮6.25万个 车皮800公里长800公里长
◆思想文化上:
帝国主义又在思想◆思想文化上:
帝国主义又在思想上、 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上、 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天主教堂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天主教堂传教士正在向上海徐家汇一带的孩子们传教。一带的孩子们传教。传教士正在向上海徐家汇
帝国主义从中国掠夺走了帝国主义从中国掠夺走了财富, 而遗留给中国人民的只财富, 而遗留给中国人民的只,,有苦难!有苦难!
2. 中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社会性质的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民族矛盾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封建主义封建主义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民族革命民族革命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社会阶级关系变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中 中国 国资资产 产阶阶级级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它依附于帝国主义为帝国主义所豢养(革命对象)(革命对象)它依附于帝国主义为帝国主义所豢养民族资产阶级它自 身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 协性(革命动力)(革命动力)它自 身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 协性
1931年7月 , 蒋介石1931年7月 , 蒋介石亲临南昌指挥 “围剿” 。亲临南昌指挥 “围剿” 。孙中山等人在上海讨论组织临时政府。讨论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等人在上海
前提3. 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主旋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现代化)梦想目标
灾难和痛苦史65教训和辉煌史抗争和探索史中国近现代史
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开始了 解世界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开始了 解世界主张和方案66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开始自 救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开始自 救戊戌变法:
地主阶级再次自 救戊戌变法:
地主阶级再次自 救清末新政:
地主阶级垂死挣扎清末新政:
地主阶级垂死挣扎
太平天国:
农民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太平天国:
农民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67抗日 战争:
农民阶级是主力军抗日 战争:
农民阶级是主力军解放战争:
农民阶级是主力军解放战争:
农民阶级是主力军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68国民革命:
资产阶级第三次登上历史舞台国民革命:
资产阶级第三次登上历史舞台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抗日 战争:
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 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作用战场的作用抗日 战争:
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 民党在正面
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积极参与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积极参与69历史很公正, 都给了每个阶级相当的机会历史很...
篇三:党史国史鸦片战争
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内容 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
鸦片战争 二、教学目的 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单元体系概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初 20 多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接连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在中国进行的这两次民族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自卫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战争中推行的妥协投降政策致使中国的两次民族自卫战争都遭到失败。英国等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主权如领土、司法、关税、通商等一些特权沙俄乘机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的性质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特征肩负起民主革命的任务。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仁玕则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 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对待西方侵略者的态度上 清朝统治者由对抗到 “和好” 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
“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
1 第一讲
鸦片战争 一 背景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背景 1、2、3原因 2、3
中国近代史分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概念阐释 1、 自然经济 特征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特征、发展条件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问题设计 1、 英国为什么侵略中国必要性、可能性 为什么英国率先侵略中国
2、如果中国不禁烟战争会不会爆发
3、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什么其会处于入超地位
4、 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道光帝任用林则徐禁烟的根本目的
任丘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2
国 概
家 况
政治 1、中国封建统治日趋衰弱清政府危机四伏 2、世界英 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640-~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1644 年清军入关后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成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帝国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腐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装备陈旧、 训练不勤、 营务废弛、纪律败坏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大兴文字狱 加强思想控制 闭关锁国 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盲目自大
经济 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19 世纪上半期英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建立强大海军树立海上霸权 军事 文化 兴起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启蒙思想 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树立殖民霸权 外交 3、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①鸦片输入 原因鸦片战争前英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居于首位。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便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实质是一种卑鄙的侵略行为充分暴露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为获取更大利润而不择手段的掠夺本性。
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A、银贵钱贱影响人民生活
B、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
C、军队战斗力削弱 “无御敌之兵”
D、财政危机 “无充饷之银” 。
②禁烟运动 注意道光皇帝采纳林则徐建议实行禁烟的根本原因是银荒兵弱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强调虎门销烟的有关知识) 二经过 1、1840 年 路线广东-- 厦门--定海-- 天津 2、1841 年-1842 年路线广东香港岛-- 厦 门-- 鸡笼--定海、镇海、宁波--吴淞--镇江--南京
强调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有关知识 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英国在 17 世纪下半期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到 19 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由于科学技术领先武器装备精良海军实力强5、 为什么这场战争以 中 国 的 失 利 告终我们从中得出何种启示
6、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任丘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大战争准备充分战胜清政府是必然的。
②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高度集中使农民丧失土地现象严重国库空虚军备废弛综合国力衰弱。长期闭关锁国不了解西方世界对于战争的发生缺乏准备。在战争中组织抵抗不力又不敢发动人民虽然有爱国官兵与人民群众的奋起抵抗但终不能挽回败局最后只有居辱求和。
③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 二 鸦片战争的影响
复习有关条约的内容和名称 学生答 1 复述《南京条约》的内容 2 列举英国人在《南就条约》附件中取得的三项特权 1、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①割香港岛——领土主权 ②外国军舰可以到中国沿海港口航行——领海主权 ③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 ④协定关税及低税率——关税及贸易主权无法保护工农业生产 ⑤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造房、永久居住——导致日后租界形成使之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和国中之国。
2、外国商品倾销促使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成为半封建社会。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变化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① 原因课本第三世界国家 29 页 ②时间19 世纪 40年代
③表现形式开眼看世界人物
、
、
④主张师夷长技 ⑤思想核心向西方学习
⑥作用 课本第 30 页
任丘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⑦评价 新思潮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然而该思潮代表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思想有着深刻的阶级和时代烙印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从而不可能使中国强盛起来。
4
6、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早期的无产阶级激化中国的阶级矛盾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典型例题 ●英国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但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战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 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
”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你对鸦片战争原因的理解分析评论之。
答题思路①作出判断错误。②概述鸦片战争的原因。③结论鸦片战争不是由禁烟运动引起的也不是为了决定东方和西方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它是英国坚持鸦片贸易侵略掠夺中国的必然结果。
●英国史学家马丁写道 “同鸦片贸易相比奴隶贸易是仁慈的……”结合史实评析该观点。
答①该观点对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批判是正确的但说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是不确切的。
②指出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影响和危害贩卖黑奴的残忍及影响。
③结论无论是鸦片贸易还是奴隶贸易都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和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高额利润所以奴隶贸易毫无“仁慈”可言但鸦片贸易危害更大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表现出来
该观点实际上未揭露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篇四:党史国史鸦片战争
党史学习资料汇编 简答题1、 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社会发生了 怎么样的变化?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破坏, 一些商人、 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兴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成长起来并得到了初步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虽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 中国传统的封建剥削制度却依旧保持。
另一方面,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 共同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时候的中国, 尽管仍然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式, 但是其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清政府成为替洋人服务的政府。
这种状况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因此,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而是一步步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从此, 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 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自从有了 中国共产党,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 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 党的二大有哪些内容? 答:
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
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样, 党的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二大通过的决议议案提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 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是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 旗帜鲜明地表明了 党的先进性。
大会还通过了 党的第一个章程。
党的二大还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支部。
4、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答:
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 新的阐释,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表现在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 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5、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答: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是因为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犯了 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 没有能够领导全党采取果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断有力的措施,受到了反革命势力的欺骗, 致使革命遭到失败。
在客观上, 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受到共产国际的一些错误指导。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 但是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大革命中,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喊出了 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在大革命中党的政治影响力迅速扩展, 党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 主张团结革命的力量,组织工农群众革命斗争, 党还掌握了 一部分军队。
在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 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重的考验, 初步积累了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这一切, 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 条件。
6、 简要论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
会上, 毛泽东、 张闻天、 王稼祥作了 重要发言。
他们尖锐地批评博古、 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 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
会后不久, 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并成立了由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 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 红军、 挽救了 党、 挽救了 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他关的转折点, 它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 独立自主完成的,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7、 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答 (1)含义:
中国共产党强调, 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是既统一, 又独立。
(2)具体运作:
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 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 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 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3)
目的和实质:
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 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8、 简述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答:
(1)
定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 现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已不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2)
关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 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9、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 经济、 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中国建立一个 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就是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 大工业、 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结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合作经济; 同时, 容许富农经济的存在。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就是废除封建的买办的文化, 发展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即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10、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地位。
答: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
“只要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 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主要武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11、 简述南昌起义及其历史意义。
答:
1927年8月1日, 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率领在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 在南昌举行起义。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 起义军全歼守敌2万余人, 占领南昌城。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 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
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2、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
从1942年2月—1945年春,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
这次整风运动的任务是: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延安整风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大大提高了 党员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同时, 它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
它端正了全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破除了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
延安整风运动的结果, 实
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 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 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它对于加强党的建设, 增强党的战斗力, 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和创举。
13、 党的七大的历史功绩。
答:
(一)
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即“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在我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二)
批评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七大是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 是一次“团结的大会, 胜利的大会”。它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 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15、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答: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这场战争中, 中国付出了 巨大的民族牺牲。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创造了 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
这一惊天地的伟业, 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 在世界上展示了 新的形象。
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这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16、 《中国土地法大纲》 何时颁布, 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 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 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还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 由乡 村农会接收, 连同乡 村中其他一切土地, 按乡 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 统一平均分配, 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 质量上抽肥补瘦, 使全乡 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 并归个人所有。
它是一个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它的公布与实施总体上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首先是贫雇农的土地要求, 尤其是它规定了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 规定可以组织人民法庭来保证贯彻土改的政策法令,维护革命秩序, 保证了 土改运动得以彻底地进行。
17、 解放战争时期, 党组织了哪三大战役及其意义。
答:
1948年,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 连续组织了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 歼灭敌人173个师, 共计154万多人,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自己反动统治的精锐部队, 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到来。
18、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949年3月,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其主要内容是:
(1)
规定了 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经济、 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
指出了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
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 谨慎、 不骄、 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 论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
篇五:党史国史鸦片战争
书 史 学 月 刊 2019 年 第 3期近代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宋 逸 炜[摘 要]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主,很少对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之后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在确立战争叙事框架上意义甚大,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大抵未能脱其窠臼。1929 年以后,作为近代史起点的鸦片战争成为教科书讨论的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则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叙述中隐而不见。教科书中有关叶名琛和“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反映了近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复杂性,两次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此消彼长也显示出重审这段历史叙事的必要性。[关键词] 教科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历史书写[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83 - 0214 ( 2019 )
03 - 0071 - 1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 1860 年)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条约体系的形成和“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的起点 ① 。学界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多从政治、军事、外交史等角度切入,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②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的梳理,观察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基本认知,思考教科书与近代知识的创出、流转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近代历史书写中的位置问题。一 战争爆发之原因近代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受日本影响甚大。桑原骘藏 1898 年完成的《中等东洋史》,提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樊炳清的译本以《东洋史要》为名,由上海东文学社印行,其中“卷四·第三篇英人东渐·第三章阿片之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如下: 自五口通商以来,罪徒多受雇于外船,冀免逮捕。日本历二千五百十六年(咸丰六年),有挂英国旗之商船名亚罗者,清廷官吏登船搜索,捕清人十二名以去。香港知事巴笃斯怒,诉于两广总督,不得要领。会法国教士亦于广西为清民所杀,其翌年英法两国,乃合军陷广东,更北上,入白河,逼天津。……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批准交换之际,清廷以炮击英法使臣,故两国兵复逼白河,清将僧格林沁防之,大败,大沽天津北京皆陷。文宗幸热河(直隶承德府),使皇弟恭亲王与二国议和,时俄国公使衣固那邱甫在北京,斡旋于英国公使额尔金,与法国公使古禄士之间,遂左约和成,实日本历二千五百二十年(咸丰十年)也。一偿英国金一千二百万两,偿法国金六百万两。二许英法两国遣公使及领事驻支那。·1 7·①②徐中约:《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
1858-1880 年间的外交》( Immanuel C.Y.Hsü , China ’ 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 -tions :
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 1960 年版。代表作有,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5 年版;黄宇和:《鸠梦:鸦片、帝国主义与亚罗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 Wong J.Y. , Deadly Dreams :
Opium , Imperialism and the “ Arrow ” War ( 1856-1860 )
inChina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年版。
三许耶稣教徒得自便布教。四南京条约所指五口之外,更开牛庄、登州、潮州、台湾、琼州、九江、汉口为商埠 ① 。桑原笔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历史事件,附属于“阿片之战”的主标题,具体文字则以时间顺序分两部分展开,一为在广州附近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前后在广东发生的冲突,二为英法军北上至《北京条约》签订。两部分叙事各成一体,其间穿插有涉及太平天国的叙述。作者没有专门深究战争原因,而是在不同阶段的叙事中略加涉及。就前一阶段而言,“罪徒多受雇于外船,冀免逮捕”是事件发生的大背景,船“挂英国旗”、清方“捕清人”和英方申诉无果、法国教士被杀也均以陈述事实的笔法写就,没有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至于后一阶段的原因叙述也呈现同样特点。中国人自编的教科书则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看作一个独立事件加以叙述。富光年《简易历史课本》(1906 年)第五十四课“英法陷京及内地传教”史实部分的文字虽然简约,却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发捻大乱时,英法合兵陷广东,虏总督叶名琛,更图北犯。朝廷与订和约未成,英法又率兵犯天津,官军屡挫,遂陷京师,焚圆明园。文宗幸热河,派恭忠亲王与各国议和。偿金千二百万两,开通商口岸凡八埠,约中又许传教内地。”② 在叙事中讨论战争原因,斥英法之非。与之类似,同时期沈恩膏《本朝史》(1908 年)和章睭《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8 / 1911 年)分别以“英法入寇”和“挨罗船事件及天津条约”“北京协商及天津追加之约”为题进行独立叙述,他们既能简单陈述战争的原因和进程,亦通过遣词造句的选择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 ③ 。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1909 / 1911 年)可能是第一部详细叙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科书,在第三编第二十五章“英法同盟军之入寇”中,他不仅用近 7200 字的篇幅勾勒了战争的全过程,而且章节体的结构设置也把对战争原因的分析追溯至 1856 年之前的中英关系,在行文中通过“广州绅民之排外”和“叶名琛之外交政策”两小节展开: 广州绅民之排外:鸦片战争之终局,中国政府,许以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英国通商之地,又许英国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住居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既略如第二十三章所述。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既以次建设领事馆,英人得自由出入,以时与地方官相见。而广州绅民自三元里决战后,与英人积嫌已深,乃坚执乾隆朝通商旧制,合词诉大府,请毋许英人入城。时耆英督两广,知所请与江宁条约不相容,置不答。绅民乃传檄远近,大起团练,不支官饷,亦不受官约束,与官为仇。而英人方以条约为词,数请入城,不得,则贻书谯让……叶名琛之外交政策:名琛亦颇能选将募兵,击平境内土匪及群寇之阑入者。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名望日隆。名琛益自负,常以雪大耻尊国体为言。凡遇交涉事,驭外人尤严,每接文书,辄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顾其术仅止于此,既不屑讲邻交之道,与通商诸国联络,又未尝默审诸国之虚实强弱,而谋所以应之。香港总督包冷,性刚愎,与名琛已积不相能。咸丰六年,英政府以巴夏礼 H.S.Parkes 任广东领事。夏礼尤负气,好争小节,既与名琛争入城约不得,则日夜思构衅…… ④在汪荣宝的分析框架内,自鸦片战争后中英双方围绕广州入城问题而渐生嫌隙,绅民排外情绪高涨,加之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与英国在华官员的个性龃龉,共同构成了战争爆发的远因;而“亚罗号事件”只作为“衅端”,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此外,改订商约、法国教士被杀、公使驻京、换约构衅等要点则作为影响战争不同阶段的具体原因,依战事的展开而铺陈。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战争原因的分析模式。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后,历史教科书在“本国史”的脉络下,叙述内容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叙述内容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在 1929 年。承袭“国民革命”和“国耻”言说,1929 年颁行的《初级中·2 7·①②③④桑原骘藏:《东洋史要》(京师大学堂审定史学教科书)卷四,樊炳清译,上海:东文学社 1899 年版,光绪癸卯( 1903 年)宝庆劝学书社校刊,第 31~33 页。关于本书及其影响可参阅邹振环:《樊炳清与上海东文学社刊刻的〈东洋史要〉》,《东方翻译》2010 年第 6 期,第 36~46 页。富光年:《简易历史课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6 年 2 版,第 18~19 页。沈恩膏:《本朝史》(中学及师范用),朱寿朋校,上海:中国图书公司 1908 年版,第 28~29 页;章睭:《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下册第 4 编,上海:文明书局 1908 年初版、 1911 年 3 版,第 37~39 页。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学部审定·中学堂、师范学堂用)第 3 编,张元济校,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9 年初版、 1911 年 4 版,第 97~99 页。
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写道:“研求中国政治经济变迁的概况,说明近世中国民族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以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唤醒其在中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同年颁布的《高级中学普通科本国史暂行课程标准》也强调“注意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之经过”① 。此后,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分析,要点虽然与之前大致相同,但在具体行文时却将其置于一个新的叙事逻辑下,即强调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如何祖泽《新亚教本·初中本国史》(1933 年)指出,排外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原来鸦片战争,粤人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最先感觉苦痛”,因此战争原因是“英人终于不肯罢休,为要完成他的东方侵略政策,便借端开衅”② 。再如朱翊新《新课程标准初中本国史》(1932 年),虽然承认入城问题和排外情绪的存在,但其均是由于“野心勃勃的英、法、俄诸国,就趁此作进一步的侵略”所导致 ③ 。在王钟麒、宋云彬《开明中学讲义·开明中国历史讲义》(1934 / 1937 年)中,这种叙事逻辑更为明显: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者已看破了中国的弱点,便处处挑衅,乘机侵略。同时中国虽受帝国主义的武力压迫,缔结了不平等条约,但政府与人民的排外倾向,并不因此而衰退。以此之故,当太平天国及捻回之乱发生时,又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事情 ④ 。将战争爆发根源归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故作者对“亚罗号事件”的看法是:“其实这是借题开衅,假使中国强盛,或外国不敢引起国际战争时,即使把他们的领事无端杀却,也只好隐忍的。”⑤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和“沦陷区”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出现弱化“帝国主义”色彩的倾向,关于战争起因回到汪荣宝教科书的叙述模式中。如中等教育研究会《高中本国史》(1938 年,北京)以为:“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逼成城下之盟。民众对外的反感,因愤激而加深,遂致发生感情的冒昧的排外举动。列强方面已经窥破中国武力的薄弱,与内政的腐败,乘太平天国捻回诸乱事继续抗清之际,以武力肆行侵略,而掠取多量的权利”⑥ 。教育总署编审会《高中本国史》(1939 年,北京)与之基本一致 ⑦ 。冯趾祥《本国史纲要》(1943 年,成都)将战争原因归纳为“广东绅民之排外”“徐广缙叶名琛之虚矫,不谙外情,处理交涉不当”“亚罗船事件”和“广西杀死法教士”等 ⑧ 。其余如朱翊新《本国史纲》(1938 年,上海)⑨ 、周景濂《本国史》(1938 年,长沙) 瑏 瑠 、教育总署编审会《初中本国史》(1939 年,北京) 瑏 瑡 等书,在承袭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大幅减省文字,只留下寥寥数语。以上六部教科书无一存在“帝国主义”之类似表述,如果说“敌占区”教科书编写受到日本控制而有意为之的话,但“国统区”的情况却与国民政府 1940 年《修正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宜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 瑏 瑢 要求相左。要之,以 1929 年新学制颁布为标志,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的叙述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史实表述。如战争“衅端”———“亚罗号事件”,自桑原教科书始,就笔者目力所及,各教科书大多站在中国立场,斥英国主动“启衅”。在以下四方面叙述中,教科书著者的立场不·3 7·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瑏 瑠 瑏 瑡 瑏 瑢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 、 30 页。何祖泽:《新亚教本·初中本国史》下册,上海:新亚书店 1932 年初版,第 55 页。朱翊新:《新课程标准·初中本国史》(初级中学学生用)第 3 册,陆光宇校订,上海:世界书局 1933 年 8 月初版、 9 月再版,第44 页。王钟麒、宋云彬:《开明中学讲义·开明中国历史讲义》下册,上海:开明书店 1934 年初版、 1937 年再版,第 367 页。王钟麒、宋云彬:《开明中学讲义·开明中国历史讲义》下册,第 369 页。中等教育研究会:《高中本国史》下册,天津:华北书局 1938 年版,第 186 页。教育总署编审会:《高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新民印书馆 1939 年版,第 248 页。冯趾祥:《本国史纲要》(最新修订复习适用),成都:开明书店 1943 年版,第 53~54 页。朱翊新编著、陆高谊主编:《本国史纲》,上海:世界书局 1938 年初版。周景濂:《本国史》,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8 年版。教育总署编审会:《初中本国史》第 3 册,北京:新民印书馆 1939 年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第 77 页。
断倾斜。其一,船只属性。
1929 年前的教科书或直述船属英国 ① ,或仅言“船挂英旗”② ,或云“中船英旗”③ ,三种观点散见,但英方始终在场;而 1929 年后,前两种表述大幅减少,持“亚罗号乃中国船”论者甚众 ④ 。其二,登船原因。
1929 年前,仅少数教科书确认船上载有罪犯 ⑤ ,大多教科书或隐而不言,或语含怀疑,如章睭《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8 、 1911 年)称“水师弁兵以是船为清所有,疑为通番”⑥ 、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1909 、 1911 年)称“巡河水师千总见之,疑为奸民托英籍自护者”⑦ ,等等;但 1929 年后,更多教科书确认船上载有“海盗”“奸商” ⑧ ,以此强调清方登船的合法性。其三,肇事原因。“船入粤河”是指责英方侵犯主权在先的有力论据,持此论者在 1929 年后显著增加;“拔旗”看似中方不当之举,1929 年前的教科书大多予以承认,如沈恩膏《本朝史》( 1908 年)指出“西例以失旗为大辱”⑨ ;1929 年后,教科书虽不回避此事,但多加以回护,或视之为偶然事件,如金兆梓《新中华本国史》(1929 、 1932 年)“偶拔去英国国旗” 瑏 瑠 、赵钲铎《初级中学适用·本国史》(1932年)“偶拔去所悬英旗” 瑏 瑡 ;或以船只属于中国、“不知外国礼节”等原因开脱。笔者暂时无意在此考辨“亚罗号事件”的本相,但 1929 年学制改革之于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可见,从桑原骘藏的分期叙事到中国人自编教科书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看作一个整体,从汪荣宝确立的“三段式”分析框架到 1929 年后“...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党史国史鸦片战争5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