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10篇)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10篇)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沿着前辈的脚印。 另一个清明节来了,另一个怀念先烈的日子。革命先烈们为祖国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沿着前辈的脚印。
另一个清明节来了,另一个怀念先烈的日子。革命先烈们为祖国献出了他们珍贵的生命,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献出了珍贵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么能过上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呢?
先烈们,你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建造了万里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你们勇敢地倒下,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他们大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那声音传到大江南北,传到长城内外的先烈们,你们把中国人民从生死边缘拯救回来,你们不怕牺牲,勇敢地前进,用血肉建设新中国,让老百姓们决定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还记得邱少云吗?敌人的一枚燃烧弹掉了下来,正好一枚落在他身边。当时,他只要滚几次就可以避免死亡的危险。但是,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作战计划,他顽强地忍受了。他决不是钢铁铸造的,而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现在世界上的每个人,能做到吗?但是,他做到了。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坚韧的爱国主义精神!
1
刘胡兰,一个听起来多么娇弱的名字,但爱国的心远远重于泰山。她在已经成为敌区的家乡交流中奔波,秘密发动大众,与武工队合作打击敌人。她只有15岁,但站在敌人面前冷静下来,坚定的眼睛吓了敌人一跳。死亡的凶狠并没有让她畏缩半步,争取革命的胜利才是她不灭的信念。但是,凶残的敌人毫不留情地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她为中国历史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荣耀的辉煌一页。
是的,是的,是的。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出现了很多勇敢认识人的革命英雄,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幸福,抛弃头脑,洒下热血。这种无私奉献、勇敢的行为,不值得我们一代人赞美,永远学习吗?我们的革命志士多么爱我们的国家!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生活在和平美丽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只有珍惜,了解我们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才能更加努力创造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战争时代创造了烈士们的坚强和勇敢,和平环境也培养了我们,我们必须有自信。因为我们有榜样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是国家的继承人,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继承前辈的遗志,发扬前辈的爱国精神,为祖国的强大、繁荣而愤怒,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
中国诞生于民民无聊、破败的旧中国,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了富裕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为止有着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局面,100年的风雨历史充满了艰难和凹凸。我们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了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了党的历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对此我们有
2
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是镜子,照亮现实,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使用党史,我认为应该实现两个记住和两个必要。
这两个记住,一个记住党的理想信念,永远不要忘记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对于我们人来说,奋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未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的不是真正的员工。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这么丰富的基础,是因为所有的名人都记得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定地向党建立90周年演讲稿——党史学习心得,更多的原创请访问中国的职业写作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认真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是描述中华民族强盗、挺起脊梁的生动教材。党史记录了新中国从无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到胜利。中国带领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奇迹,其中的经验和智慧凝聚在党的历史上。
学党史,要深刻理解,用心思考。不仅要入眼,还要入心。党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党的每一次进步都不容易,所有的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的权衡。只学习那个方法,不调查那个意思,只要模仿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就容易陷入困惑的状况,寻求出口,解决问题就更不能说了。
3
学习党的历史,要理论与实际联系,学习使用,促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上是党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递给未来的回声,是未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手中接受历史接力棒,我们一代人要承担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就像河流,曲折但坚定地向着方向流动。穿越百年历史的长河,点点滴滴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我们要做这条长河的水滴,他的洪水猛兽和墙立千斤都不怕,坚定地跟着党走。
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党在我心中》,在座的各位,一定都熟知中国的历史,当我们领略着眼前明媚的春光,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时,请允许我带大家再一次回望千年。公元1000年,正值北宋统治时期,农业发达、军事强大、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欧美诸国对当时中国难以望其项背,谁知,其后就每况愈下,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无论是昏君还是明主,一个个步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怪圈,在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孤芳自赏”,遂从先进变为落后,从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到难步他人后尘,直至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的大门,中国人才猛醒:“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4
让我们心中欣喜的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不足以解救中华民族时,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斗争的道路,遂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将“三座大山”推到,使人民政权矗立。
血沃中原肥劲草,正是那浓得呛人的血腥,浇灌了幸福之花;长夜难眠赤县天,正是那厚重得剌不破、掀不动的黑暗孕育出了如此妖娆的黎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伟大的名字和伟大的时刻,将永远仰视井岗山、遵义城,雪山和草地以及延河边巍巍的宝塔和韶山冲喷薄的日出,心中将永远珍藏朱老总的扁担和沂蒙山红嫂的乳香;永远珍藏_的最后一笔党费,和江姐离开渣滓洞赴刑场时的微笑;永远珍藏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和从白区发出的无线电的嘀嘀声。
那座经受了数百年风雨的城楼与一位伟人浓重的湖南口音相结合,演奏出人世间最伟大、最美好的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如火山爆发,中国从没有经历过如此巨大的幸福,华夏儿女,从没有流淌过那么多喜悦的泪水。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这样的时刻少而又少,两条伟大的河流同时欢啸,无数美丽的山川挽手共舞,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如莽莽昆仑横空出世,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您--伟大的党,是您一次又一次从危机中挽救了国家和民族!
往者已去,来者可追,_的话是我们欣喜的理由,_设计改革开放蓝图的实现,是我们欣喜的现实,我们失去了500年,赢得了50年,创造了(奇迹)20年,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之时,我国已从积弱积贫的地位,综合国力一跃排名
5
世界前列,我们痛定思痛的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站立潮头,抢占先机,我们知道,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江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并以此扬帆远航。
把发展作为主题,牢记并突出;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闪亮而鲜明;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强化又加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扎实再巩固。
是的,我们的祖先在洪荒中起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东方文明,我们的党在废墟上创业,树起了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开辟出振兴中华的改革之路。做为一名年轻的税务工作者,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有责任把机遇和挑战扛上双肩,让智慧与才华交替闪耀,去搏击、去创新、去开拓、去成功,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始终拥护党的领导,把粒粒金沙垒成山脉,把滴滴银泉汇成大海。努力完成新世纪党赋予我们税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或许,我略带沙哑的歌喉过于逊色,不敢在您面前引吭高歌,--那就让歌声在我自己的心里流淌吧!
或许,我的激情过于袒露而有失稳重,痴人般的呓语也似白日说梦,--那就让我到广袤的草原上狂奔吧!
因为我知道,对于您的功绩,任何矫情的赞歌都显得多余,多么华丽的词藻编织的颂扬都很苍白……
6
让我们注视吧,注视珠穆朗玛峰上盘旋的苍鹰;注视天山雪线上盛开的雪莲;注视京九路上呼啸的铁龙;注视奥运赛场上一次又一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无言的注视中有无言的歌流过我们的心田,党啊,您永远在我心中!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7
篇二: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五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
故事是着重于事件过程的说明,强调故事起伏的文学体裁。为大家整理的5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五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供参考。
五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你好!大家好!今天举起马灯照万人的故事,在长征路上,在夜行军中,红军士兵经常看到年过半百的老人,穿着普通士兵的灰色军服,提着明亮的马灯,站在危险的十字路口,盯着同志们说:小心,小心!他是中央苏区财政部长林伯渠同志。1934年10月11日,为保存革命实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2.5万里长征。*为了阻止红军突破,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和飞机实施了包围。这样,红军只能在白天隐藏,晚上行军。林伯渠同志当年是红军总供应部长和总没收委员会主任,可以想象他肩上的负担有多重!为了保证部队的供应,他总是带领士兵去打土豪。为了保证他的工作,也适当照顾了近半年的老士兵夜间行军,组织从被捕的几盏马灯中分发了一盏。但是,林伯渠的同志没有个人占有这个小马灯,所以必须给大家照亮。一天晚上,部队越过了四川天全国名为虎岭的山,突然从前面传来了啊啊的声音,林伯渠急忙询问,前面有溪沟,小士兵过沟时不小心掉下来了。林伯渠三步走两步赶上,举着马灯拍照,看到沟里有度,沟上只有一棵树,朝下看,黑咕咚没有底,隐隐地传来了流水声。这时,只听到小士兵的声音:我还活着,我看到了小马灯!我看见了小马灯!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声,林伯渠一边安排人梯,一边找绳子吊灯。看到马灯沿着人梯走,人梯随着马灯走,终于拉起了小士兵,恢复了生命。这时,林部长拿着棍子举着马灯,根据独木桥大声下定决心命令说:快,快过桥!这突然破坏了警卫邓小平,摩擦着双手的心(转载于:Www.dYhzdL.cn:五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林部长,你要举多久?不管时间有多长,都要保证士兵们过桥没有危险。来吧,我们俩轮流举行,20分钟就是一轮。看到马灯下士兵匆匆过桥,四个小时过去了,部队全部过去了,已经是午夜了。林部长这才带着
1
警卫最后一次旅行。第二天,每天刚刚闪闪发光,球队全部抵达两河镇。迎面来朱德总司令官,拉着林部长笑着说:辛苦了,有个女士为你唱歌,她是小士兵的乡下人李真。
这时,只听了掌声,山歌进入云中。年过半百的老英雄,当部长,当兵。山高水深怕什么,举着马灯照万人。
谢谢大家五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坤村。从小父母就去世了,由爷爷教育成人。1913年,他东渡日本上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与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美丽的河山。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谴责旧礼教、旧道德,对封建顽强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帅。他发表的《青春》一文,呼吁青年冲决历史的束缚,消除历史的污秽,创造新民族的生命,恢复民族的青春。俄罗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李大钊,他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的比较观》、《平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热情地赞美十月革命,他自信地预言试试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红旗的世界。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布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思想条件。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开始协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共产党初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推进建立全国共产党组织。中共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宣传马克思
2
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从1922年到1924年,他受到党的委托,奔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批国共合作的统筹战线做出重大贡献。李大钊还带领北方党组织协助五三十运动,协助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做出卓越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受到酷刑,始终保护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李大钊勇敢正义,时年38岁。
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是李大钊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李大钊创立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会消失,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转载于:Www.dyhzDl.cn:五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
五分钟党史人物的故事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坤村。从小父母就去世了,由爷爷教育成人。1913年,他东渡日本上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与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美丽的河山。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谴责旧礼教、旧道德,对封建顽强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帅。他发表的《青春》一文,呼吁青年冲决历史的束缚,消除历史的污秽,创造新民族的生命,恢复民族的青春。俄罗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李大钊,他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的比较观》、《平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热情地赞美十月革命,他自信地预言试试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红旗的世界。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布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思想条件。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开始
3
协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共产党初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推进建立全国共产党组织。
中共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从1922年到1924年,他受到党的委托,奔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批国共合作的统筹战线做出重大贡献。李大钊还带领北方党组织协助五三十运动,协助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做出卓越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受到酷刑,始终保护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李大钊勇敢正义,时年38岁。
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是李大钊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李大钊创立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会消失,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4
篇三: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党史故事汇编
目录
1、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42、徐海东戒酒.....................................................................................................................................................53、彭德怀摘画像.................................................................................................................................................54、黄克诚不怕拉下脸.......................................................................................................................................65、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66、王树声大将拒礼............................................................................................................................................87、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88、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99、粟裕“走后门”............................................................................................................................................910、傅玉和:亲自下令枪毙贪污抗日税款的堂弟...............................................................................1011、王建安视察拒陪同..................................................................................................................................1112、公务用车岂能接娃娃放学....................................................................................................................1113、吴永光下雨不准用车.............................................................................................................................1214、吴德峰走后门没门..................................................................................................................................1215、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1316、王树声“收购”家乡送的茶................................................................................................................1417、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1418、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1519、彭德怀的“特权”..................................................................................................................................1520、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1621、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1722、朱正传分到皮袄让给同志....................................................................................................................1823、胡锡奎与一个数字的故事....................................................................................................................1924、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2025、黄克诚深入基层被战士认成股长......................................................................................................2126、胡耀邦不做“过路神仙”....................................................................................................................2127、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歼灭日军.............................................................2228、李先念无惧降6级..................................................................................................................................2329、一根油条引发的整风.............................................................................................................................2430、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2431、为闹革命与兄弟分家.............................................................................................................................2532、抠门的方志敏...........................................................................................................................................2533、任弼时大喊陈独秀..................................................................................................................................2634、“秦老专”的本色..................................................................................................................................2735、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2736、恽代英为亡妻守义十年.........................................................................................................................2837、毛泽东“未便再荐”的故事................................................................................................................2938、刘伯承拒过生日.......................................................................................................................................2939、周恩来让侄子一辈子留在淮安...........................................................................................................3040、陈云的朴实生活.......................................................................................................................................3041、罗厚福带领新四军战士屋檐雪地度除夕.........................................................................................3142、朱德的扁担................................................................................................................................................32
43、宋庆龄申请加入共产党临终前实现夙愿.........................................................................................3244、为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3345、私事要花个人钱.......................................................................................................................................3346、不许“估计”“大概”“差不多”..................................................................................................3447、警卫西柏坡................................................................................................................................................3448、病危中的呐喊...........................................................................................................................................3449、陈云的秘密................................................................................................................................................3550、王树声大将为什么几次搬新家未遂?.............................................................................................3551、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3652、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3753、毛泽东禁徇私:亲戚排队3天没买到票...........................................................................................3854、周总理的十条家训..................................................................................................................................3955、毛主席7个月不吃肉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4156、朱德21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4257、周恩来:对数字不许说“大概”.........................................................................................................4458、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4659、陈赓创办军事学院曾堵厕所逼着周恩来做批示...........................................................................4760、周恩来一个个给清洁员、厨师拜年..................................................................................................4961、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5062、要像“苦瓜”一样做人.........................................................................................................................5163、开国上将陈再道“被改姓”不改回..................................................................................................5264、何耀榜司令为战斗拒绝高位截肢保守治疗....................................................................................5265、王新亭将军的家规..................................................................................................................................5366、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5467、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5568、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5569、不做“红墙里的贵族.............................................................................................................................5670、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5771、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5772、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5873、官兵要有盐同咸.......................................................................................................................................5974、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5975、5位战士渡乌江........................................................................................................................................6076、6只木船过金沙........................................................................................................................................6277、在休整中扩军...........................................................................................................................................6378、坐筐过绳桥会师.......................................................................................................................................6479、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6580、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6581、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6682、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6783、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6784、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校.........................................................................................................................6885、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68
1、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当下的一些贪腐案例显示,不少贪官背后有个贪婪的老婆,或者坑爹的子女。如何避免权力滥用在亲属身上?共和国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的故事,给所有领导干部做了生动的表率。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爸爸对姊姊
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2、徐海东戒酒徐海东,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位。徐海东刚到革命队伍时,也带来一些旧军队中爱喝酒和打骂士兵的习气。一次,徐海东不用菜几口喝掉了半斤白酒,醉倒后敌人打过来差点被俘。受到党组织批评后,他深刻作检查,下狠劲把酒也戒了。3、彭德怀摘画像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4、黄克诚不怕拉下脸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5、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
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
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
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
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
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
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6、王树声大将拒礼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7、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
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8、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9、粟裕“走后门”
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10、傅玉和:亲自下令枪毙贪污抗日税款的堂弟1944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颇有戏剧性的是,傅玉和这一招竟有奇效。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块大洋。
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11、王建安视察拒陪同1977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准备开车陪同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12、公务用车岂能接娃娃放学1956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7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13、吴永光下雨不准用车1970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14、吴德峰走后门没门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
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15、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梁斌从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1952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
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
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
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6、王树声“收购”家乡送的茶王树声喜欢喝家乡的绿茶。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次家乡去人给在京的麻城籍首长每家送来几盒茶叶。他先是欢喜,后是发愁,最后还是坚决不收。来人说:"这是一点家乡的土特产哦?"他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我是坚决不能收的!"但因为他确实太爱喝家乡的茶了,他还是舍不得让来人拿回去,于是就硬给了八十元现金将几盒茶叶买了下来。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三百四十元。17、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1941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
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18、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19、彭德怀的“特权”1940年4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
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20、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贺炳炎上将,祖籍湖北宜都。1951年11月,时任解放军青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军军长的贺炳炎携妻、子回乡探亲,途经宜昌。前来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刘真,是他的老部下。专署招待所是栋百年老屋,陈旧简陋,食宿条件差。老首长远道而来,刘专员当然想把生活安排得好点。他精心挑选,找到桃花岭专署机关接管国民党的一幢洋楼,请贺炳炎一家去住。谁知贺炳炎一口谢绝,“招待所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军区首长回乡探亲,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尽下地主之谊,想请贺炳炎和其亲属吃顿便饭,略表欢迎之意。
可是,刘专员几次在贺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谢绝了。虽然如此,老部下总觉得不尽地主之谊未免失礼,还是备了一席薄酒。
不料却惹得贺炳炎满脸不高兴。他绷着脸说:“现在不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能节省的要尽量节省。早就讲了,不要请客,怎么还要这样办!”刘专员只好作罢。
贺炳炎临行前,刘专员又提出陪送老首长回乡。贺炳炎抿嘴一笑,诙谐地说:“我回家探亲,你去干什么?你去,我还要雇一顶八抬大轿抬你这个父母官!”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21、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24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多斤,徒步300多里路,运粮到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运粮队头一天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
连点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
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
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
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壶,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问:“可运,你怎么啦?”
还没等邓可运张口,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5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
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22、朱正传分到皮袄让给同志1944年冬天,地委机关搞到一些皮袄筒子,分给地委委员每人一件。但缺少一件不够分配。朱正传也收到一件,他问:“是否地委委员都有?”秘书长说:“还少一件,有位领导出差在外,还没有分到。”朱正传同志说:“这不好,我年轻,不怕冷,把这件给那位同志吧。”朱正传坚持不要,仍然穿着那件白布里子青布面的旧长袍过冬。朱正传平时喜欢抽烟,但那时候也难得有钱。而一旦发
了津贴费,碰上住在集镇附近的时候,几位同志一起上街,朱正传就买烟请大家抽。他买一包烟,如同行中有四人抽烟,他就每人分5支,他自己也留5支。大家称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
23、胡锡奎与一个数字的故事6月末的一天傍晚,他从河边散步回来,又象往常一样坐在八仙桌前点燃了那盏带罩子的煤油灯。他从案头拿过一摞稿件,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过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讯员,快去把小郑找来!”小郑是宣传部干事,驻地离城南庄有七八里远,郑干事奉命赶到时,已是深夜。胡锡奎请他坐下,微笑着问:“你在这稿子里写‘边区军民一年拔掉2993个据点’有什么根据吗?”小郑听了一愣,看看自己写的那稿子忙说,数字是从一本杂志上抄来的,有根据。胡锡奎拍着他的肩头说:“小郑呀!你只要想想边区周围有多少敌伪据点,那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不大对头。我们写文章是要给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会出差错。不准确,那人家就会说我们说假话,不实在,党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你说,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吗?”郑干事听了惭愧地说:“我…我错了。”胡锡奎又鼓励他几句,就立即打电话给聂老总询问,通过核实,“2993”原来是“293”之误。此事传开后,在宣传部和整个区党委机关干部中引起了
很大震动,带来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对待工作比以前更加严肃认真,办事更加扎实谨慎了。四十多年后的小郑,即是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同志,还经常以这个数字的事来教育大家。
24、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兰考县原设有一个颇具当地特色的“劝阻办公室”,专门劝阻外出逃荒的灾民。焦裕禄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积极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也参加了这次调查。当时,许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慢性肝病,担心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使病情加重,都劝他不要亲自参加一线调研,到时听取专门汇报就行了。但他拒绝了劝告,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此,他多次去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住,向他讨教治沙经验;也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的泡桐研究……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越是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越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调查队日复一日实地考察研究,跋涉了5000余里,掌握
了大量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84个大小风口,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等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25、黄克诚深入基层被战士认成股长黄克诚下部队视察,喜欢到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不带警卫,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里问到哪里。1950年夏,他去湘西视察,来到第四十七军某连,正赶上连队吃午饭,他就蹲在地上边吃饭边和战士们聊家常。战士们以为他是团后勤处的处长或股长来了解伙食情况的,便七嘴八舌地讲,湖南菜辣椒太多,开始不适应,现在习惯了,有个调皮的战士向黄克诚提出,来个吃辣椒比赛。黄克诚欣然应战。笑谈间有人到连队找黄克诚回机关吃饭,这时,战士们才知道,他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个个惊得直伸舌头。26、胡耀邦不做“过路神仙”1963年5月间,胡耀邦带领地委工作队到浏阳农村做社会调查,到达浏阳后,立刻就召开了“四查四帮”运动动员大会。会后,胡耀邦到了官渡区的沿溪公社联盟大队调查,召集部分农民开座谈会。会上一些农民反映大队长张启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并且有经济上“四不清”的表现,进而怀疑此人经济上也有问题。胡耀邦便在这个大队住了一晚,想亲自把张启流的问题查个水落石出,但第二天他因突然另有急事要去处理,于是留下两名工作人员后就匆匆走了。
张启流得知胡耀邦要调查他的问题,但这位大队书记不以为然,放风说,胡耀邦是过路干部,湘潭地区这么大,十个县,走一遍都来不及,不可能管到一个小小生产队,今天来明天肯定走,我不怕他。他得意洋洋地对群众说:“你们想告倒我么?哼,别高兴得太早,上面来的人都是‘过路神仙’——歇歇脚就走了!”然而,张启流怎么也没料到,两天后胡耀邦又回到了联盟大队。他听说张启流大放厥词和洋洋得意的情形后,哈哈大笑地对群众说:“好家伙,好家伙,真有意思!”接着,他又对彭仲先(时任官渡区委书记)等陪同的干部说:“我就不当‘过路神仙’,我住下来,不走了,不查清问题,不收兵!”胡耀邦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彻底查清了大队部的经济账和存在的经济问题。他对张启流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又本着实事求是和教育挽救的原则,合情合理地对张启流作出了处理。
27、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歼灭日军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河北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妄图一举攻取太原,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遂率兵挥戈东征。
经缜密侦察,八路军获悉日军劲旅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其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测鱼镇驻屯,负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刘伯承断定日军将于10月26日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遂令部队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
果不出所料,26日拂晓,测鱼镇日军庞大的辎重部队,在步兵200余人掩护下向西开进,结果中伏被歼。此战共毙敌300多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仅伤亡10余人。
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刘伯承预料日军会以为八路军不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
28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这次警戒更加森严,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11时许,早已隐蔽于此的八路军等日军辎重进入了伏击圈后,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日寇被击毙百余人,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28、李先念无惧降6级1937年底,李先念同志从新疆回到延安后,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六届六中全会闭幕后,马列学院和抗大的广大学员都陆续安排了工作,走上抗日前线。一天,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李先念的回答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军政治委员降至营长,连降6级,许多西路军干部战
士都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相信组织不抱怨,他风趣地说:“管他呢,就是一撸到底,叫我去当伙夫、马夫,也要在我们党和部队里干下去。”
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一定要见李先念。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毛泽东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处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
29、一根油条引发的整风1927年春,贺龙将军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十五师驻扎鄂城县城关镇。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行将破裂,贺龙部队的军饷经常被国民政府扣发,使官兵的生活没有保障。一次,一个跟随贺龙多年的老兵因饥饿在永大茶叶铺拿了两吊钱买了油条充饥。群众将此事反映到贺龙那里,引起了贺龙的高度重视。他立即下令将那个士兵军法从事,并亲自到茶叶铺还钱并赔理道歉。30、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1960年8月,苏联停止了对我国的技术援助。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聂帅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我们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干吧!”“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还有自己的专家!”两个月后,我国将发射自己仿制的P-2导弹。聂帅亲自到实验基地主持发射试验,他一下飞机,顾不得一身疲劳,径直来到发射现场,向基地负责同志了解测试情况。聂帅抚摸着弹体,深情庄严的叮咛:“这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一枚‘争气弹’,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当火箭喷着火舌呼啸而起后,聂帅和参试人员一起尽情鼓掌、欢呼。指挥所只是简易房,能遮风挡雨但不防震、不防爆,要是发射出现意外,后果可不堪设想。可聂帅根本不顾自身安危,只关心着这枚导弹的发射进程。
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但3月份的发射试验却失败了。
在那个风言风语的时代,有流言说要追查失败的政治原因。聂帅听到后,生气地说:“科学实验和打仗一样,没有常胜将军。不允许失败就是不讲实事求是。”由于聂帅亲自过问,力排“左”干扰,才避免了一场无端的政治追查。
31、为闹革命与兄弟分家1926年,25岁的刘德全对母亲说:“我们家要对佃户、长工、乡里邻舍客气些,要尊重人家。贫苦农民有困难,我们要尽量帮助,也可以拿钱拿粮周济穷人。”他还劝母亲烧掉契约,把田分给佃户。刘德全的这种行为使这个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刘稻轩大为恼火。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得了,家门不幸,竟出了个不孝子孙,这个家非给他败了不可!”他还捶胸顿足地对弟弟刘德全吼道:“我们分家算了!”刘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们:“天下是要变的,工农阶级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挡不住!”刘氏兄弟就此分了家。32、抠门的方志敏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地最高首长,他规定,从自己开始,所有干部一律减衣
缩食,每天只有四分钱菜金。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
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方志敏知道后,马上把妻子批评了一顿,并要求她立即送回。
方志敏也有不“抠门”的时候。那时,部队向外购买一支枪,要花50块银元“天价”。买一批枪,花掉的钱堪称巨资,他一点不含糊,果断批准。
33、任弼时大喊陈独秀192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在武昌举行扩大会议,会上,在团中央负责的任弼时力主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挽救革命。会议一开始,年轻气盛的任弼时就要求发言。但陈独秀却说:“要发言的人很多,你等一等吧!”一连三次都是如此,任弼时再也忍不住了,他气愤地大声说:“不!总书记同志,你不能压制批评,我现在一定要说!”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意见书,郑重地宣布:“我代表团中央,在此报告《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陈独秀很生气,最后竟失态地冲上前去,伸手夺过意见书撕得粉碎,大吼道:“这是党的会议,青年团没有资格发言!”任弼时针锋相对地说:“谁有真理谁就有资格发言!”接着,他简明地提出党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坚决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警惕新的“四·一二”政变的出现……陈独秀听不下去了,拍着桌子喊道:“不要说了,你懂得什么?”任弼时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真理最后会胜利的!”
34、“秦老专”的本色在襄阳市政府机关大院,至今还流传着七十年代未的一个小故事。一天,被人们尊称为“秦老专”的襄阳地区行署副专员秦志维从外面回机关。当他推着自行车准备进行署大门时,一个门卫拦住问道:“同志,你找谁?”“我不找谁,我就是机关里人。”“你是机关哪个单位的?”门卫疑惑地打量这位脚穿草鞋,头戴草帽,身背黄挂包的老人。“我叫秦志维……”秦专员耐心地答到。正在这时,一位机关干部碰巧路过此处,他惊讶地问到:“这不是秦专员吗,怎么被挡驾了?”值班的门卫一听傻了眼,赶忙赔礼说对不起。秦专员亲切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望着眼前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门卫心里直犯嘀咕,他是专员?我咋看他不象啊!象这样的误会,秦志维同志遇到多次。这位1933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小鬼”,一直保持着我党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他平时穿着极为朴素,在机关食堂就餐时也十分节约,下乡检查工作也是经常以步代车,以自行车代小汽车。秦专员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35、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1952年10月,沔阳县(现仙桃市)有一位17岁的农家女子闵全贵,深受封建婚姻压迫,遭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她向沔阳、洪湖两县法院申诉离婚,没想到两县法院
互不负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于是,她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写了一封信,请求
帮助。一个普通民女的信件,寄给省委书记,无异于石沉大海。
然而,这封信还是很快到了李先念的手上。原来,李先念不论多忙,每天仍然坚持看人民来信,看党报上的批评文章,写批语,了解民生疾苦。
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两县法院仍互相推诿,设置各种障碍,未予解决。为此,闵全贵又给李先念写来第二封信,反映这一情况。李先念再次写出批语,批评了这种恶劣的官僚主义行为。
为此,省有关部门组成一个专门承办这一案件的工作组,深入沔阳、洪湖两县调查,迅速做出公正处理,使年仅17岁的闵全贵冲破重重阻力,获得了婚姻自主权。
1984年7月,报社收到闵全贵的一封来信和一张全家福照片,她满怀喜悦地报告了她一家十口、祖孙四代的幸福生活,真切地感谢李先念和湖北日报对她的热情帮助。
36、恽代英为亡妻守义十年恽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曾担任中国首个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人们最称道恽代英的,不仅是他的一手好文章,更在于他的道德情操。在情感甚笃的妻子沈保秀难产去世后,恽代英曾“跪于岳父前申明不复娶”,此举不仅是怀念亡妻,也是向“男尊女卑”挑战。他虽才华誉满天下,却拒绝众多提亲求爱者。
“守义十年”后,恽代英约妻妹沈葆英到珞珈山亡妻坟前,悼念说:“古人强迫女人守节,我坚决反对,而我为你守义,却是心甘情愿的。我要给那些歧视妇女、不守信义的人看,人间还有真情在。”
后来,他与长期敬佩自己并由他引上革命道路的沈葆英成婚,才结束了“守义”。
恽代英具有超人的坚定意志且甘愿苦行,当年便有人称他像“苦行僧”,并以印度组织反英的“甘地”作为他的绰号。他受聘安徽某师范时,师生们仰其大名前往码头相迎,不料他却穿草鞋自挑行李到了校门口,结果被视为“脚夫”而拒之门外。
37、毛泽东“未便再荐”的故事李淑一是烈士遗孀,又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能诗善文,有人请求毛泽东将她推荐到中央文史馆。1954年,毛泽东为此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文史馆选人以严而拒纳,这是严于用权,毛泽东同志“未便再荐”,没有以权压人,这更是严于用权,同样都是为了一个“公”字。38、刘伯承拒过生日1942年12月,刘伯承迎来50岁的生日。中央决定并指示,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刘伯承举行万人庆祝大会活动,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的斗志。刘伯承得知为
他举办祝寿活动的消息后,内心十分不安,始终不愿意说出自己生日的具体时间,政治部只好自行决定,在12月16日为刘伯承庆祝生日。与此同时,八路军129师的各报记者前往师部采访刘伯承,希望他谈一下自己的经历,都被刘伯承婉拒。被泼了冷水的记者不甘心地进一步申明说:“师长,不是给您庆贺50岁寿辰嘛!这是我们的工作呀!”刘伯承闻言后更坚定地拒绝说:“庆啥子寿嘛!我不晓得。你们无事找事,不要这样搞好不好?群众都还没有吃饱肚皮!走吧!走吧!”
39、周恩来让侄子一辈子留在淮安1961年7月3日,周恩来的侄儿尔辉在北京结婚。结婚后,新郎回钢铁学院工作,新娘回淮安县工作,成了一对牛郎织女。当钢铁学院知道了周尔辉和总理的关系后,决定把女方调到北京。周恩来知道后,亲自动员侄儿侄媳一起到淮安工作:“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大量压缩城市人口,国务院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尔辉夫妻很快回到淮安县,同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40、陈云的朴实生活延安时期,陈云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他对铺张浪费现象十分反感。有一次他批评随意扔掉饭菜的恶劣现象,并提出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要把饭菜吃完,还要用馒头擦净盘底的油渍,让盘子像镜子一样干净。陈云对待自己更加严格。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下
图)举行了十分俭朴的婚礼。结婚当晚,陈云只花一元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一起工作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办了婚礼。婚后两人一直相敬如宾,感情很好,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
41、罗厚福带领新四军战士屋檐雪地度除夕1942年腊月三十的晚上,祝福的爆竹声“噼噼啪啪”响过之后,热闹一天的孝感季店乡马家湾总算静下来了。这时,在凛冽的寒风中,一支队伍悄悄地向这儿开来……一清早,年过花甲的马大爷为图吉利,特意起了个早床,抢先第一个“出行”。开门一看,皑皑白雪把眼睛刺得生疼,突然发现屋檐下,草堆旁,蹲着一尊尊雪人。马大爷一阵纳闷:“莫非是菩萨真的显灵,保佑我们这些百姓?”就在这当口,雪人纷纷站了起来,发出哔哔剥剥的炸响声。这下可把马大爷惊呆了,他木人般地站着,看着雪人朝自己走来。雪人走近了,老人昏花的眼睛透过斑驳晶莹的冰层,看到了灰布军装。“啊,新四军!”马大爷大声叫起来,急忙跑过去,一把握住战士们冻僵了的大手。原来,罗厚福带领新四军分区部队执行紧急任务后路过马家湾时,天色已晚,他怕大年三十搅了乡亲们的好梦,严令战士们不得叫门进屋。马大爷看到战士们脸上乌紫,冻得直抖,又心疼又好气,连连责怪:“为什么不叫门,为什么不叫门啊?”战士们听了,乐得直笑:“大爷,这是纪律。”“纪律,也不能挨冷受冻啊!”
马大爷越说越气:“不知老罗怎么搞的?我找老罗算帐去。”42、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
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
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43、宋庆龄申请加入共产党临终前实现夙愿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务活动中更显示出了一个伟大女性的崇高风范,获得普世尊敬。为了便于代表党的统一战线,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她一直未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病危中,她最后一次向党中央郑重提出入党申请……宋庆龄一生得到了很多头衔和荣誉,但宋庆龄却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情有独钟,一生曾三次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而且在她病危中仍然不忘最后一次向中央提出入党申请,这说明在她心目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比任何头衔和荣誉都要光荣都要重要。
不仅从宋庆龄入党的次数,而且从她知道自己入党后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她对党员身份的渴望。宋庆龄1937年第一次申请入党时,当听到联络人对她说“你和共产党员一样”后,她表表现地特别高兴,还要请联络员吃饭。就是在她病危中,当听到中央已经批准自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眼含热泪。宋庆龄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坚毅和刚强,但当她听说自己入党后的眼泪说明了她流落出一生的感动,她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要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因为这一称号对她来说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44、为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有关部门趁周恩来外出,对西花厅旧房进行保护原建筑物的修缮,把地面方砖改成地板,墙壁粉刷,柱子油漆了一下,还添了一些新的办公和生活用具。周恩来回京后指着房间里的新添家具说:“把那些东西统统搬出去。否则,我不进去!”事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对我是最熟悉的吧!你们花那么多的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响?……”45、私事要花个人钱1956年的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到北京中国照相馆照相,准备出国时送给外国元首,要照相馆再多印几张。照相馆职工为了表达对周总理的爱戴,特意精心印制了4张12寸照
片赠送总理。几天后,周恩来让工作人员前去结账,要求照相馆开两张单子,一张是因工作需要的那些照片由公家付钱,另一张是总理自己留下的几张照片连同照相馆赠送的那4张,由总理个人付钱。
46、不许“估计”“大概”“差不多”周恩来十分重视数字和百分比的准确性,不允许用“估计”“大概”“差不多”的字眼回答问题,更不允许不懂装懂。对计划项目,数字要详细审查,亲自笔算。有一次为了及时核实粮食定量,已经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的周恩来,一进卧室便戴起老花镜聚精会神地计算起来。前去送药的护士见此情景心疼地说:“像这样具体的技术性工作,不好让别的同志帮你做一下吗?”周恩来严肃地说:“你说这是具体的技术性工作,怎么能这么看呢?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亿万人民吃饭的问题。”47、警卫西柏坡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共中央决定尽快召开七届二中全会。2月底,参加会议的同志陆续来到西柏坡。为了保证会议安全,周恩来找来负责大会警卫工作的方志纯汇报准备情况。他问:“如果出现最坏情况,你们能阻击多久?”方志纯回答:“中央需要我们阻击多久,我们便坚持多久!”周恩来看着他们,略带批评的口气说:“光有决心不够,要有切实的措施和精确的计算。”他不仅想到敌人可能从地面上来,而且还想到如果来了空降部队该怎么办。48、病危中的呐喊
1975年,江青一伙又借几十年前的“伍豪事件”向周恩来泼污水。9月20日,北京305医院做好了一切准备,周恩来将在这里进行第四次大手术。他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找来一份材料,是他于1972年6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所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诬蔑登载所谓“伍豪问题”的专题报告讲话录音稿。还让邓颖超将这个讲话录音整理成书面材料。手术前,周恩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躺在手术架上强撑着病体,看了一遍稿子,用颤抖的手郑重地签上“周恩来”三个字,并注明“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在被推往手术室时,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这是周恩来对邪恶势力的控诉,他签署的是一份留存清白在人间的重要文件。
49、陈云的秘密上世纪60年代,为回笼货币,国家实行高价商品政策。陈云的妻子于若木花高价买了一床毛巾被,谁知第二天就降价了。花了冤枉钱,陈云却对妻子说: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讲。50、王树声大将为什么几次搬新家未遂?建国后,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但王树声谢绝了。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组织上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开始,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风
景宜人。老将军一眼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处民房,即问碍不碍事。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
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期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王树声觉得很不错,便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子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的。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
又过了一阵子,规划人员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无人居住的四合院。王树声一看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陪同人员说他们早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眉头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政策,我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呢,他们迟早会回来的。”
就这样,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
51、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刘少奇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他在家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刘九书柜”。早年求学期间,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
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他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尽管他长期斗争在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一次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
即便是病休期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没什么兴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他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时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忘我的境界。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读完了。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
52、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1903年6月,刚满17岁的董必武考取了秀才,获得附学生员的资格。按照当时的规矩,获得功名的人回来,乡里乡亲要在东门放鞭炮迎接,还要送礼、请客,庆祝这件大喜
事。但董必武却认为中了秀才“没有什么了不起”,他故意绕
道回家,请父亲向亲友、邻里说明一二,并坚决不收礼物,只是按照旧规做了一件新长袍和一顶新帽子。后来他仍穿着旧衣旧鞋,自己挑着行李长途跋涉,四处求学。朴实之品格,可见一斑。
53、毛泽东禁徇私:亲戚排队3天没买到票1949年8月,韶山解放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表弟李云凤趁着秋收后的农闲,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兴奋地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啊!”畅谈过后,毛泽东交代两位远道而来的弟弟:“你们在北京住上几天,还是早点回湖南去。”并解释说,“我当主席了,是革命的需要,要替人民办事。我们是革命者,不能搞打虎亲兄弟那一套,要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谋福利。”阎长林派警卫战士金武森送他们去前门东火车站买票坐火车。当时火车站没有预售票制度,只售当天车票。警卫们带着毛泽连、李云凤到火车站排队买票,谁知人太多了,连着两天都没买到。当晚,阎长林把警卫班班长武象廷找来谈话,叮嘱他说:“武班长,明日你亲自到火车站送他们,一定要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武象廷接受“政治任务”后,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起了床,把兄弟俩叫上,然后一起顶着寒风,到达了前
门东火车站。尽管这次来得比前两次都早,但售票处还是挤满了旅客。
他按顺序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要到售票口了,只听见“啪”的一声,售票窗口关上了。
武象廷一下傻眼了,望着关掉的售票口,又气又急。他走过去敲开了售票口的门,央求售票员说:“能不能售我两张票,只两张,有万分紧急的事情!”还说了好多感谢的话。可售票员把脸一板,不高兴地说:“没票就是没了,再说好话也不顶用。”
武象廷只好找到车站办公室主任,把毛泽东两位弟弟为回湖南老家连着三天都没买到票的情况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请你帮我买两张车票。”主任听后,满口答应。
这项“政治任务”完成了,武象廷回到中南海后却始终不敢把这件事如实告诉毛泽东。因为警卫员们都知道,毛泽东不允许亲戚甚至身边的工作人员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如果工作人员“走后门”,肯定要挨批评,并且还要写检讨。
54、周总理的十条家训周恩来和邓颖超1925年结婚,但膝下没有亲生子女,故此收养了三个干女儿,所认的三个女儿(孙炳文之女孙维世、孙新世,弟弟周恩寿之女周秉德)都是父母和周恩来至亲的朋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家过去失去联系的一些亲戚来找的多了,他们有的想托周恩来帮助办一些事情,这让周恩来很伤脑筋。同
时,三个“女儿”在外面表现如何呢?在自己的亲戚和相识的友人中,会不会有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去谋取一些违背原则的个人私利?为此,周恩来提出,要给大家立个规矩,三个“女儿”都表示赞同。周恩来说:“这个规矩不光是给你们的,也是给我们周家所有亲戚朋友的,大家都得遵守,谁要不遵守你们也可帮我监督。”“你们每个人就抄一份放在身上,便于随时提醒自己。以后我们周家的亲戚朋友来了,也要发一份给他们。”
这十条家训是: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通过这十条家训,周恩来对亲属提出了比他人更严格的要求,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在内务部供职时,周恩来特地向内务部部长曾山提出,要给周恩寿的干部级别定低一点儿、工资向低标准靠。邓颖超作为党内元老定级为行政五级,本无可非议,但周恩来仍要压低一级,按照六级的标准给邓颖超。至于周恩来的侄辈周秉德、周秉健等人在他生前没有额外沾上一点儿的“光”。对于孙维世、孙新世这对烈士的女儿,周恩来对她们虽然关爱有加,但也是
严格要求,从不许她们有一点儿特殊。多年以后,这位开国总理逝世,他的所有亲属,特别是
邓颖超都是严格遵守这十条家训的。邓颖超逝世后,有关报纸公布了她生前所写的一份遗嘱,其中有两条尤为引人注目:一、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馆等。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二、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我也坚决支持的。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我无任何亲戚,唯一的一个远房侄子,也很本分,从未以我的关系提任何要求和照顾。
55、毛主席7个月不吃肉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48次下榻东湖宾馆,主席诗意地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在湖北停留期间,领导人每天吃什么?在世人看来,按主席的地位,每餐都应是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十盘八碟是少不了的。其实,主席的生活十分俭朴。平时吃得最多的就是家常蔬菜。1960年5月,主席到武汉时,随行人员就特别嘱咐“不要弄肉给主席吃。要不,主席会发脾气的。”原来,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主席给自己订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在那些日子里,主席有7个月不吃一块猪肉,
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马齿苋或菠菜之类。有一次,厨师心里实在过不得,灵机一动做了一道“素
菜汤”。他先将母鸡清炖,然后取出鸡肉,再将鸡汤里的油汁过滤干净,最后将青菜下进汤里。主席吃饭时似乎有所醒悟,便询问菜汤里怎么有鸡汤味,厨师只能敷衍说是多放了点味精。
毛主席还发明了一道“娃娃菜”,自己几乎天天吃。所谓娃娃菜,其实就是萝卜苗的叶柄烧制而成,连农民都不吃,因为它清苦粗糙。主席说,“我就是爱吃它的苦味。”而且还把这道菜推荐上了国宴。
1960年,毛主席在武昌东湖客舍设国宴招待朝鲜客人,他向外宾介绍,“这道娃娃菜营养价值很高,中国皇帝也吃娃娃菜。萝卜在中药书上有名位,叫地阳参,很补人哩……”
其实,主席说的“娃娃菜”,史料无从稽考,倒把在场的好多人逗笑了。后来,每次国宴,主席都没有忘记娃娃菜。
56、朱德21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1956年9月17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21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在生活上,朱德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后,每顿饭也都是三菜一汤,三盘菜是两素一荤。早上洗脸也舍不得多放水,朱德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浪费。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
平时,朱德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连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们和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时,他总会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
1959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接见外宾较多,考虑到国际影响,工作人员准备为他做两套新衣服,好在参加外事活动时穿,他就是不同意:“我的衣服不是很好嘛!把钱省下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嘛!”后来经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劝说和动员,他才勉强同意只做一套新衣服,并且坚持自己出钱。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来往的客人多,亏欠了50多斤粮食,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虽然这是政策允许的,但朱德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愿意享受特殊照顾,不愿意让国家多为他花一分钱。最后,朱德坚持和一家人吃菜糊糊,硬是用“以瓜菜代粮食”的办法把亏欠的粮食全部补了回来。
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
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
晚年的朱德更加珍惜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很短,到了吃饭的时候,总得再三催促才能走出办公室。他总是说:“我能做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可以为毛主席分担一些工作,年轻的同志也可以腾出手来做我做不了的事情。”
有一次,女儿朱敏劝他:“你是近90高龄的人了,这样会吃不消的。”他认真地说:“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要工作,要革命!”有时孩子们也劝说:“爷爷,你要注意保重身体啊!”他总是说:“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时间很宝贵。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死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57、周恩来:对数字不许说“大概”周恩来一向以儒雅著称,但他对工作却非常严格。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长们曾说过:这辈子有“两怕”:怕主席的威严,怕总理的认真。确实,周恩来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和事会予以严厉批评,尤其是对那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长们,要求更高,有时甚至会让人下不了台:“你签了字,问你情况答不上来,那就是官僚主义!”一次,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各部委逐个汇报工作。其中,一位部长照着稿子一字一句地念着现成的材料,甚至不时还念错了。开始,周恩来虽然不满,但还是克制着,只
是严肃地提醒说:看清了再念!但接下来,情况依然如故。“不对!”周恩来再也无法控制心中的火气,且迅速说出了相应的准确数字予以纠正。
后来,周恩来对这位部长说:这些文件送国务院时都是盖过章的,说明已经你们审阅过,为什么还要念错?“这项工作是副部长主持,是办公室主任签的字。”那位部长忙解释道。
“那么,这里的问题到底是制度不健全还是责任心不强?”“有制度问题!”周恩来先严厉批评,再放缓声音:有些文件质量很差,可也盖了章送到我这里。我批了退回去重写。现在我宣布一项明确规定:凡是向党中央国务院送文件,不能只以盖章为准,要有部负责人、各委办直属局负责人签字才能送。这样,以后我在文件上发现问题,部长签字我找你部长,副部长签字我找你副部长。你签了字,问你情况答不上来,那就是官僚主义,就必须作检讨。
赵炜是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秘书,他对周总理务实工作的精神感受甚深。
1958年,全国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周恩来需要随时掌握全国炼钢的进度。在他的办公室,竖着一块大黑板,上面画了表格,有全国炼钢的各种数据。那时在财经组工作的赵炜每天要在周恩来起床前将更新的数据写在黑板上。一天,赵炜刚填好数字,周恩来迎面走了进来,指出上面有个数据不对。赵炜就迅速回到办公室重新核对,结果发现数据没错。周恩来知道后立即说:哦,那是你对了,我记错了。
周恩来就是这样,近乎苛刻地对待每一个数据,“大概”“可能”“也许”这类词是坚决不能说的。
58、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1960年8月,苏联停止了对我国的技术援助。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聂帅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我们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干吧!”“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还有自己的专家!”两个月后,我国将发射自己仿制的P-2导弹。聂帅亲自到实验基地主持发射试验,他一下飞机,顾不得一身疲劳,径直来到发射现场,向基地负责同志了解测试情况。聂帅抚摸着弹体,深情庄严的叮咛:“这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一枚‘争气弹’,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当火箭喷着火舌呼啸而起后,聂帅和参试人员一起尽情鼓掌、欢呼。指挥所只是简易房,能遮风挡雨但不防震、不防爆,要是发射出现意外,后果可不堪设想。可聂帅根本不顾自身安危,只关心着这枚导弹的发射进程。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但3月份的发射试验却失败了。聂帅心情沉重,却鼓励大家说:“科学试验室允许失败,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在那个风言风语的时代,有流言说要追查失败的政治原因。聂帅听到后,生气地说:“科学实验和打仗一样,没有常胜将军。不允许失败就是不讲实事求是。”由于聂帅亲自过问,力排“左”干扰,才避免了一场无端的政治追查。
聂帅在1956——1966这十年时间里,带领科技大军攻坚关、排万难,研制成功导弹、原子弹,为我国尖端技术和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人们称聂荣臻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伟大奠基人。”
59、陈赓创办军事学院曾堵厕所逼着周恩来做批示1952年6月,中央军委把在朝鲜指挥作战的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调回国,任命他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然而摆在陈赓面前的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困难吓不倒他,一个月后,陈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在哈尔滨建院。又过了一年零三个月,新中国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正式成立。钱学森在参观完哈军工后说:“这么短的时间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殊不知,陈赓为创造这一“奇迹”,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办学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缺乏。陈赓向著名专家求教,列出教授名单,想方设法从各地大学调人,并多次拿着名单请周恩来总理批示。1952年11月5日,陈赓又找到周总理,周总理正在主持会议,陈赓就在门口等。会议中间周总理上厕所,刚从厕所出来,陈赓就递上了报告。周总理说:“什么事这么急?连解手时间你都不放过。”陈赓说:“您不是让我抓紧时间建哈军工吗?”总理开玩笑地说:“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来要我
办公,这是你的一大发明。”周总理看完报告,立即作了批示。陈赓以非凡之举为哈军工请来大批的优秀教授和专家
学者,对他们非常关心。陈赓自己住小平房,而把学院一栋最好的楼房作为他们的宿舍,并为他们专门建了饭厅,请厨师为他们做饭。他还亲自抓专家、教授的家属就业、子女升学等问题。
对陈赓的做法,当时有个别老干部不理解。对此,陈赓给予了严厉批评:“你们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革命的功臣。可他们十年寒窗苦熬出来,也不容易呀。现在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知识,你们懂吗?你们是老共产党员,调你们到这里来,是让你们来发扬光荣传统、来带作风的,不是来攀比照顾的!”他接着说:“办学校好比开饭馆,饭馆名声怎么样,关键看大师傅手艺,教授就是掌勺的大师傅,学员是就餐者,我们干部是端盘子的,为教员、学员服务。”
办学不能没有教学科研大楼,为了建楼,陈赓经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随即与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他不顾自己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腿伤,多次爬上脚手架同工人交谈,查看工程质量。仅仅7个月时间,10万平方米36栋教学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
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使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生一再叮嘱他少活动、多休息,可他却不停地操劳奔波。1960年底,陈赓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愈发抓紧时间,想为党多做些工作。他惦念自己
亲手创办的哈军工,提笔给院党委常委写信,提出自己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的建议。然而,哈军工的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陈赓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1961年3月,陈赓大将与世长辞。他逝世时,董必武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了一首挽联:“从军原是为人民,百战勋劳总不矜……”
60、周恩来一个个给清洁员、厨师拜年1963年岁末,周恩来、陈毅一行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经过了民间活动、官方活动,加上阿方举行的跨年晚会后,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点了。总理的翻译范承祚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译文件资料后,已经是凌晨四点四十分。他蹑手蹑脚地下楼,准备回到位于总理房间隔壁的他的卧室。就在他尽可能放轻脚步怕吵着总理时,一声无比亲切熟悉的声音传来:“小范啊,怎么还不休息啊,明早还有事呢。”定睛一看,只见总理身披旧尼大褂,站在走廊尽头和警卫员在谈什么事。他不理解总理为什么说明早还有事,因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经他翻译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没有活动的。但是小范也没敢多问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领带都没有解开就睡着了。第二天,天朦朦亮时,总理的换班警卫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来,总理等你呢。”一看表,才早晨五点多,他想起凌晨总理说的“有事”,就赶忙爬起。来到大厅,看到已经穿戴整齐的周总理,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地从行宫的汉白玉台阶上拾级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
经连续参加了几天的活动,而且很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没合眼。金碧辉煌的大厅经早起的工作人员清扫收拾,已经又焕
然一新,想象不出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办过一场盛大的狂欢。此时大厅几乎没有任何人,显得很安静。
可就在总理刚走到了大厅里,大厅的门竟突然打开了,涌进来几十号阿尔巴尼亚行宫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扫后,没想到来自中国的总理也这么早就起来了。
于是他们惊喜万分地涌到总理的身边,都想一睹周总理的风采。而总理似乎并不吃惊,他一个个地与这些清洁员、厨师、接待员、仓库保管员等握手问好,给他们拜年。有拿着簸箕的清洁女工局促地站在墙角,不好意思上前,总理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谢。
这时,小范才明白总理说的“有事”原来是这么回事。总理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来给阿方的工作人员拜年。
遗憾的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员,也没有中外记者,所以这温馨的一幕,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报道,只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永远值得回忆的感动。
61、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1939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李先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从一件小事中可见到他是如何走近群众的。有一年冬天,本来是大喜的日子,但是大悟县白果树湾的一家老百姓却犯了难。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
成“玻璃”,异常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行走,老百姓一时都犯了愁。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里的军队士兵和老百姓聊得很热,但是大家都一筹莫展。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了,村里的人只能干焦急。
“就让新娘亲自走上门咯。”士兵们和老百姓开起了玩笑。显然,这是“不合礼数”的,农民们虽然平时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讲究,但真要到了这种重要的节日他们可不敢有半点马虎,毕竟这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不经意间,这个笑话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马上脱口而出:“这有什么难,就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这么办!”
当时村里只有李先念拥有一匹枣红马,这是组织专门配备给首长的战马,村民们和士兵们想都不敢想去碰首长的马,但是李先念一再坚持:“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当士兵把这个消息告诉迎亲的老百姓时,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禁不住感叹道:“这样的首长打心眼里为老百姓,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就连这样的小事也替老百姓着想。”
62、要像“苦瓜”一样做人鲍先志是在"苦海"里泡大的。1岁丧母,5岁丧父,由叔祖父收养;15岁投身革命,19岁参加红军,与我军著名将领、被认为是电视剧《亮剑》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和开国上将陈锡联义结金兰,且为兄长。
鲍先志对家属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常常教育子女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子女结婚,鲍先志只给100元钱。组织上给他配的专车,家人谁也不准用。但鲍先志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总是关怀备至。在得知家中的炊事员得了肝炎后,鲍先志亲自与其谈心、联系医疗单位,并拿出500元贴补医用,这在当时不是一个笔小数目。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将小伙子送上火车,嘱咐他安心治疗。
鲍先志经常给子女讲,做人要像"苦瓜"一样,苦瓜无论和什么菜一起炒,只有苦瓜苦,而其它菜不但不苦反而更香。其子女都把"苦瓜"精神作为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并且讲给儿孙,使之成为鲍家的"传世家训"。
63、开国上将陈再道“被改姓”不改回陈再道,本姓程。小时候,因听长辈谬传"九李十三陈,都是一家人"可以不分姓氏,他信以为真。加之麻城方言中"程"、"陈"读音不分,参军时被人笔误为陈姓,由此沿用不改。红军时期,有老乡发现这个错误,劝他改过来。他根本就不想在宗族姓氏等小事上花心思,说:"姓什么还不是要提着脑袋干革命?"到了晚年,有人和他调侃说:"你的大号搞错了,错的好哦,这样阎王找不到你本人,你就要多活百儿八十岁了!"将军道:"么能那样紧活,能活过八十就心满意足了。再多活就是白吃人民的粮食,白花国家的钱!"。64、何耀榜司令为战斗拒绝高位截肢保守治疗何耀榜同志是鄂东军区的副司令员,身负重伤,特别是双脚感染溃烂,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危及生命。
10月13日,六纵卫生部人员看了何司令的伤情后,顿时一个个严肃起来,霎时间,大家都沉默不语,空气仿佛凝固了。良久,还是所长王子丰首先打破沉静,缓缓坚决地说:"事不宜迟,必须立即施行高位截肢手术"。何司令从同志们的表情上已经看出自己的病情不寻常,但一想到今后的战斗,没有腿,可怎么办?于是以探询的口气说:"能否不截肢,保守治疗?""只有截肢,且只有在膝盖上部截肢,治疗才有把握。"医生们耐心解释着,他们多么理解司令此时此刻的心情呀,对于一个驰骋沙场,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战将来说,有什么比一双健全的脚重要呢?可眼下何司令的伤情太严重了,不截不行啊!
"要截肢,必须在膝盖以下。"何司令以不容置辩的口气说。"你们讲的道理我懂,不过,锯掉膝盖以后,我连马都不能骑,还怎么指挥打仗呢?同志,请想想办法吧,倘若手术真的失败了,我毫无怨言!"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多么伟大的人格啊!
65、王新亭将军的家规1963年的一天,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上将王新亭同志,偕同夫人田维新到北京饭店参加一个为外国军事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当王新亭夫妇谈笑风生地和大家握手的时候,一个青年军官走到田维新面前举手敬礼:“妈妈,您好!”人们同时一惊。大家不约而同地看看那年轻军官和田维新同志,又不无
疑惑地望望王新亭将军。其中的一个负责同志正要开口询问王副总长,王新亭将军右手一挥,笑着说:“进去吧,时候到了。”
人们疑惑不解,似乎在问:“王岳生的父亲不是总参的参谋王进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王新亭和田维新有6个孩子,其中就有5个参了军,为了叫他们丢掉高干子弟这根拐杖和大红伞,经受一个普通战士应有的锻炼,还是在大儿参军之前王将军就和田维新商量立了一条家规——“子女从军纪律”:孩子入伍填表时,在直系亲属一栏中只准写:“父亲,王进,总参谋部参谋”,入伍后不许透漏父母亲真实姓名和职务,否则就是违反纪律、破坏家规。
以后,他们的5个孩子先后在南京、北京、二炮等部队服役,个个都严守了这条家规,因此和他们一道共事多年的战友,谁也不知道他们就是王新亭将军的子女。
66、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1954年,董必武率领党政代表团去东欧访问。临行时,他15岁的儿子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想要一台照相机。这位同志出国后和使馆的同事聊天时顺便提到了这件事,使馆的同事当真给买了一台。回国后,董必武见孩子摆弄照相机才知道这件事,并叫秘书立即带上照相机和相当于照相机市价的钱款到外交部去作检讨,请外交部决定留照相机还是留钱款。外交部的同志深知老董的脾气,知道他一贯公私分明,就留下了照相机。
67、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在刘华清将军的故乡湖北大悟县吕王镇刘家院子,还有他的一个亲弟弟刘梅清在家务农。据78岁高龄的陈文清老人回忆说,家人每次去看望刘华清,他总会给家人一点路费,但绝不多给钱。有时,家人和他谈及安排工作、找关系、要钱之类的话题时,将军总会很不高兴,且绝不会办理。有一年,老县长黄世鹏和刘梅清拉家常,说:“你家老三当这么大的干部,你怎么还在家种田?”刘梅清说,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刘华清回家吃了顿午饭,这是他投身革命后第一次还乡。临走时,刘梅清想跟三哥一起走。刘华清说,“弟兄四个,就你身体最好,希望你在家把田种好。你留在村里有田种,有活干,不是很好吗?”就因为这句话,刘梅清守着老屋当农民。后来,刘梅清为自己的事去找哥哥,都被拒绝,便当了一辈子农民。黄世鹏说,刘华清做事很讲原则,他没有因为“亏待”弟弟而照顾子侄辈,刘梅清的一个儿子还是因为参军转业,才得以到国税系统工作。68、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皖南事变后,叶挺同志被蒋介石羁囚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恩施。叶挺同志囚居恩施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一面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派特务以“勤务兵”名义进行监视;一面不断指示达官要人,前来游说劝降。叶挺同志大义凛然,予以痛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时,国民党第
六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陈诚为了“软化”叶挺同志,曾亲以“老同学”之名,馈送奇缺之物,叶挺同志皆拒之不受。
陈诚没办法,只能来硬的,从生活上折磨叶挺同志,日给两餐,且为发霉之包谷与糙米。郊区杂草丛生,蚊虫成阵,连破旧蚊帐也不给予,迫使叶挺同志只好“赤膊抗蚊疟,睁眼等天明”(叶挺同志在恩施所赋诗句)。但叶挺同志始终不为所屈,常以“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自励。在艰苦环境中,他带领独生女开荒种地,饲养猪、兔、鸡、鸭,以己之汗水改善生活,没有为五斗米而折断自己硬朗郎的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也没有趋炎附势,而是抬头挺胸做一个真正的人。
69、不做“红墙里的贵族有一天,刘伯承带着子女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才知道园区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刘伯承正准备返回时,中山陵的负责干部赶来邀请他们进入参观,但他一口回绝。回家的路上,刘伯承对子女说:“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刘伯承还对子女下农村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十分支持。他经常说,“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1964年,刘伯承的小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
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刘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刘弥群参加,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70、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王必成将军作战机智勇敢,带兵号令如山,令敌闻风丧胆。抗战时期,所部新四军一支队二团,被江南百姓称为"老虎团",他本人被称为"王老虎"。解放战争时期,率华野六纵在孟良崮全歼蒋介石"王牌御林军"整编七十四师,击毙敌名将张灵甫,闻名全军。和平时期,本色不变,以对党的事业的赤诚忠实,对工作的勤恳扎实,对战友的忠厚朴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铁骨柔情的英雄形象。王必成将军吃饭喜欢一人独餐,一桌一椅,一碗干饭,两碟小菜。很少与家人共餐,几十年如一日。他下部队视察,凡摆酒宴的,均严词拒绝。直到宴席撤去,他才上席;宴不撤,决不上席。他下部队经常会上演"罢宴风波"。从不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作出的决定,言必信,行必果。71、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刘华清上将被誉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他身为高级领导干部,居然也曾找人“走后门”。一次是找国务院副总理。他的家乡在湖北省大悟县,这次“走后门”就是为家乡说话。国家计划修京珠高速公路时,地方希望高速路过大悟,以带动老区经济发展。刘华清认为这个想法十分合理,也符合国家有关扶助老区发展的政策,于是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写信反映情况,他这次
“走后门”如愿以偿,给家乡人民送了一个“大礼包”。还有一次是找中央有关部门。这次“走后门”还是为家
乡说话。大悟县磷矿资源丰富,1983年,大悟县向省里和中央建议建磷铵厂,并将这个意图向刘华清汇报。刘华清觉得建议很合理,于是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后来国家计委派人到现场调查研究,批准了这个项目,这次“走后门”,他又一举成功,给家乡人民送了一个“聚宝盆”。
心系革命老区,不忘家乡父老,这就是刘华清的赤子情怀、平民本色。
72、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秋收起义部队在萍乡芦溪遭遇敌人的包围,卢德铭在突围战中不幸壮烈牺牲,部队减员较大。1927年9月29日,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起义部队剩下不到1000人,又因总指挥的不幸牺牲,余洒度等人不断散布流言蜚语,队伍里笼罩着失败主义的悲观情绪,部分干部士兵徘徊动摇,有的开小差,有的想回家。起义部队再次面临分崩离析的险境。这时,宛希先果敢地站出来,协助毛泽东了解和分析部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士兵特别是干部的思想工作,保持部队稳定。在毛泽东主持的前委会上,宛希先和其他前委围坐在毛泽东身旁,热烈讨论了三湾改编的许多问题。会议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实行军队内的民主制度,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第二天,三湾村前,毛泽东向全体官兵宣布了前委的决定,然后宣布"愿留则留、愿走则走",回家的每人发
五块钱路费。毛泽东的话刚刚讲完,宛希先第一个站到毛委员身边,带头举起右臂,高呼"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等口号。在宛希先的鼓动下,一大批战士争先恐后地站到前面,愿意跟着毛委员,"坚决革命到底"的口号此起彼伏。在这种气氛感染下,一些想回家的战士也纷纷表示愿意留下,只有少数人离开了部队。30多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感慨地说:"宛希先是革命的追随者。"
73、官兵要有盐同咸1928年冬,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某部来到湘鄂边的高山峻岭之中,冰天雪地,寒风刺骨。贺龙和战士们一样,一身单衣,一双草鞋,几天吃不到一粒盐,喝不上一口稀粥。有一次,炊事员想方设法弄到手指尖大一点盐巴,给贺龙专门炒了一碗有盐的辣椒。贺龙尝了一口,知道是炊事员专给他做的,便将那碗辣椒倒进大锅里。炊事员上前阻挡,贺龙笑着说:“我们官兵一样,有盐同咸嘛!”74、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1943年的一天,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到43团一连去检查工作,正巧赶上连里开饭。为了不打扰战士们,他就径直走进火房,要求炊事员给点饭吃。也是凑巧,这个炊事员是个刚入伍的新兵,还没有见过李师长的面,而站在面前的这个人风尘朴朴,洗得发白的灰军装上还打着几个补钉,于是就问他是那个连的,李师长嘿嘿一笑说:“我是通讯员。”这个炊事员一听就火了:“通讯员只能到营部去吃,连这个规矩都不懂?去,去,我这里是按人派的饭。”
“糟!遇上铁面包公,看来要饿肚子了。”李师长心里这么想,却并不生气,反倒笑着说:“你这个规矩自然是要遵守的,可营部的饭吃光了。哎,下不为例,少给点吃的可不可以?”
炊事员见此真是感到为难,正搓着两手不知如何是好,李师长的警卫员林喜来找来了:“哎呀,师……”又是巧得很,这个炊事员与林喜来是同乡,不等他下面的话说出来就忙迎上去说;“是喜来!你来办么事?”
林喜来对师长歉意地一笑说:“我来护送首长。”“首长?哪个首长?”“李师长呗!”这个炊事员一听可大吃一惊,呆呆地望着李师长。林喜来也是一惊:“怎么,你还不认识……”李师长忙打断他的话,哈哈大笑:“小林呀,你这位老乡好狠啰!硬是不给我饭吃。”李师长的说笑声惊动了连里的干部战士,大家呼喊着“师长”拥进了伙房。“好狠”的炊事员这才如梦初醒,忙擦擦头上的汗向师长赔礼道歉。李师长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说:“执行规章制度就是要‘心狠’,就是要坚决嘛。好,好!看来我这个通讯员还不如你呀!”75、5位战士渡乌江1935年元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
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偷渡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轻机枪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因此,天险的乌江,就这
样的被突破了。76、6只木船过金沙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后,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兵分三
路抢渡金沙江:一路以一军团为左纵队,以龙街渡为渡江方向;二路以三军团为右纵队,以洪门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以军委纵队和五军团为中央纵队,以皎平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人马均以最强的急行军速度,赶往各自的渡口。一军团和三军团各自赶到龙街渡和洪门渡,都因没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沙江畔。
这样,红军全军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皎平渡的中央纵队身上。
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乘守敌疏于防备的情况下,弄到了两只船,当即就把一排人送过江。过江后才知道,川军在皎平渡并没严加设防,仅有一个收税哨卡。当红军战士冲进哨卡时,从酣睡中惊醒的川军官兵还以为是神兵天降。红军战士很快就找到川军的4只船,连同原先的两只船,现在已经有了6只船。
不久,红军千军万马靠着这6只木船渡过天险金沙江。当时是如何迅速而有序地过江的呢?陈云曾回忆说:“一切渡河部队均须听命于渡河司令部。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得一路纵队上船。每船除船夫外,尚有一司令员,船中秩序必须听命于这个司令员。”红军的组织能力,除表现于组织秩序外,还与极好地组织船夫密切相关。船夫第一天只有18
人,后来增加至27人。工人之所以能增加,由于红军渡河司令部除派党的干部进行宣传工作外,并优给工资。当时每天日夜工资大洋5元。工人“日夜进食六次,每次杀猪。而共党指挥渡河之人员,则每餐之蔬菜只吃青豆”。渡河以后,除工资外,各给船夫大洋30元,因此船夫对红军颇有好感,很多人因此参加了红军。
77、在休整中扩军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
们。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
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78、坐筐过绳桥会师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79、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80、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
党的二大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于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办了《向导》周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的首任主编是蔡和森,1925年蔡和森赴莫斯科后,由彭述之接任主编,最后八期的主编则是瞿秋白。大革命失败后,《向导》周报于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计发行了201期。《向导》周报在当时的发行量非常可观,初期发行量约3000份,到1926年4月时已增长到2.9万份。《向导》周报旗帜鲜明地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对《向导》周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全国已取得“舆论的指导地位”,这份文件还要求《向导》周报今后在宣传党的政策时“解释当力求详细,文字当力求浅显”。《向导》周报刊登了不少宣传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文章,其中不乏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样的名作。
81、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1925年10月蔡和森赴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25年底至1926年初,他受邀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共旅莫支部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的报告,后来由向警予等根据其笔记加以整理后在党内流行,这是中共的第一部党史。按蔡和森本人的总结,这部党史“说明了党产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及党的历史使命和党初期的工作”,“说明党的政治状况、劳动运动的发展及党内部的政治生活状况及一般的政治状况”,“说明党如何由小团体而形成大的政党”。这部党史开篇指出:“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我
们绝对不会把一个政党的产生当作是脑筋中幻想出来的或是几个学者塑造出来的。一个政党的发生,必有其阶级的、政治的、经济的背景的。”由此可见,蔡和森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党史研究的,蔡和森不是就党史说党史,而是将其放置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框架中予以观察分析,体现了他的理论追求与广阔视野。
82、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党的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但党的第一个章程是在1922年召开的二大通过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共有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二大党章将纪律单列一章,下有九款条文,占整个党章29款条文的三分之一多,可见党在成立初期即很重视以纪律约束党员行为。二大党章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又开列了八种开除党员的情形,包括“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无故联续二次不到会”“无故联续四个星期不为本党服务”“泄露本党秘密”等。83、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中共党旗长期没有统一样式。今天我们参观位于武汉的中共五大会址时,可以看到会堂正中悬挂着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的画像,画像右方悬挂中共党旗,这面党旗以红色为底色,正中以黄色写着C.C.P三个字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194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党旗式样,长宽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会议还
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作一批标准的党旗分发给各主要机关悬挂,这是中共第一批制式党旗。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七大,会场上悬挂的党旗左角上是锤头镰刀,与今天我们见到的党旗基本相同。党旗是党的象征和标志,十六大党章增加了对党徽党旗的规定,并单列为一章,这一做法沿用至今,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
84、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校1922年9月,中共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是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在1922年9月至1925年8月这三年时间中,安源这个位于赣西萍乡的煤矿小镇一跃成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安源党校是中共第一个党校,它于1924年12月开学。开办初期由安源的党组织与团组织各派30人进入党校学习,刘少奇、汪泽楷等曾在党校授课,学习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原理、俄国共产党史、国际青年运动等,党的四大后又重点学习了四大通过的各项决议。安源党校的优秀毕业生还曾被派去苏联继续深造。安源党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对日后党校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85、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王宏坤上将系王树声大将堂弟。从容大度,打起仗来足智多谋。他从小没进过学堂,红四方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他为了能学文化,先后两次求毛泽东为他写介绍信深造,主席也先后两次亲自为他向红军大学和中央党校写推荐信。在中
央党校,他学到了很多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他越学越知自已的不足。
1937年,中央拟定他去鄂豫边组建新四军五师,由他任师长。他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感到自己文化水平还是很低,要独立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实在困难。他向康生提出,还是回一二九师当三八五旅旅长好,不能让自已影响了革命工作。并求康生向主席求情。几天后,王宏坤接到中央通知,毛主席批准他的要求,另派李先念去了鄂豫边组建新四军五师。
1950年4月,王宏坤接到命令,调他任海军副司令员,一下子提了一大格,而且要他速到北京任职。王宏坤发呆了:海军是新兵种,高科技、现代化装备的部队,指挥官的水平要求高,自己的水平能胜任吗?他求李先念向毛主席申请降级,李先念劝他还是去上任,不要让主席为这点小事操心,边学边干,能胜任的。王宏坤去北京上任后,又暗中让人向毛主席提出,他当不好海军副司令,下基层干什么都行。毛主席在一个有王宏坤在场的会上特意说:“不少同志觉得适应不了革命需要,难以胜任工作,我就不明白,难道这些人还不想法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军队,让帝国主义及蒋介石来笑话我们无用吗?边学边干,干要干好,任何人不是万能的,都是干中学来的。”主席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王宏坤听了很受教育,这之后他才安心在海军工作,深入钻研,为新中国的海军初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篇四: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6篇】
第1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6篇】
党史的意义政党的历史。它还特别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的文章6篇,欢迎品鉴!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篇1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
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
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篇21944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
第2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
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
颇有戏剧性的是,傅玉和这一招竟有奇效。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
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
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块大洋。
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篇3
王树声喜欢喝家乡的绿茶。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次家乡去人给在京的麻城籍首长每家送来几盒茶叶。他先是欢喜,后是发愁,最后还是坚决不收。来人说:这是一点家乡的土特产哦?他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我是坚决不能收的!但因为他确实太爱喝家乡的茶了,他还是舍不得让来人拿回去,于是就硬给了八十元现金将几盒茶叶买了下来。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三百四十元。
第3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篇4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
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
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
第4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这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个性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此刻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篇5彭德怀开解下属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
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第5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
第6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篇6红九军廿六师七十八团团长刘德全,出生于湖北随县双河观
音堂黄家湾,家有田地三百二十亩,宅院两栋,算得上是富豪之家。然而,出生在这个大地主家庭的刘德全,却毅然与家庭分道扬镳,卖掉自己的土地,筹集革命经费。
1926年,25岁的刘德全踏上了革命之路。回到家后,他开始走家串户和农民交往,常常与佃户谈到深夜,有时还和长工同宿。他还经常给母亲及家里人讲什么打土豪、分田地、不信鬼、不求神,中国的出路只有闹革命等等。
他曾对母亲说:我们家要对佃户、长工、乡里邻舍客气些,要尊重人家。贫苦农民有困难,我们要尽量帮助,也可以拿钱拿粮周济穷人。他还劝母亲烧掉契约,把田分给佃户。
第7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刘德全的这种行为使这个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刘稻轩大为
恼火。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得了,家门不幸,竟出了
个不孝子孙,这个家非给他败了不可!他还捶胸顿足地对弟弟刘德
全吼道:我们分家算了!
刘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们:天下是要变的,工农阶
级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挡不住!刘氏兄弟就此分了家。
1928年秋,刘德全以新集乡联保主任名义组织了地方自卫
武装,他将家中的田地卖掉二十亩作为经费。1929年春,他又建
立了新集乡公所农民自卫队。他率部击溃了几股土匪,还处决了
多名当地农民痛恨的土豪劣绅。此后,农民纷纷参加自卫队,不
久,刘德全在新集正式成立了新集农民自卫队。
1930年夏,刘德全率领农民自卫大队参加了枣阳蔡阳铺武
装暴动。6月9日,红军七十八团正式成立,刘德全任团长。
红色经典革命小故事
有意义的党史小故事
第8页/共8页
篇五: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精选56篇)
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一、故事的定义
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二、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精选56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精选5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
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
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
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
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
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
1944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
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
颇有戏剧性的是,傅玉和这一招竟有奇效。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
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
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块大洋。
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6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
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
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7
徐海东,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位。徐海东刚到革命队伍时,也带来一些旧军队中爱喝酒和打骂士兵的习气。
一次,徐海东不用菜几口喝掉了半斤白酒,醉倒后敌人打过来差点被俘。受到党组织批评后,他深刻作检查,下狠劲把酒也戒了。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8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
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9
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
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0
1977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准备开车陪同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1
1956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
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7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
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
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
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
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2
1970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
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
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3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
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
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4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51940年4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
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6
贺炳炎上将,祖籍湖北宜都。1951年11月,时任解放军青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军军长的贺炳炎携妻、子回乡探亲,途经宜昌。前来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刘真,是他的老部下。
专署招待所是栋百年老屋,陈旧简陋,食宿条件差。老首长远道而来,刘专员当然想把生活安排得好点。他精心挑选,找到桃花岭专署机关接管国民党的一幢洋楼,请贺炳炎一家去住。
谁知贺炳炎一口谢绝,“招待所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
军区首长回乡探亲,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尽下地主之谊,想请贺炳炎和其亲属吃顿便饭,略表欢迎之意。
可是,刘专员几次在贺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谢绝了。虽然如此,老部下总觉得不尽地主之谊未免失礼,还是备了一席薄酒。
不料却惹得贺炳炎满脸不高兴。他绷着脸说:“现在不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能节省的要尽量节省。早就讲了,不要请客,怎么还要这样办!”刘专员只好作罢。
贺炳炎临行前,刘专员又提出陪送老首长回乡。贺炳炎抿嘴一笑,诙谐地说:“我回家探亲,你去干什么?你去,我还要雇一顶八抬大轿抬你这个父母官!”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7
梁斌从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
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
梁斌第一次辞官是1952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
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
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
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8
王树声喜欢喝家乡的绿茶。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次家乡去人给在京的麻城籍首长每家送来几盒茶叶。他先是欢喜,后是发愁,最后还是坚决不收。来人说:"这是一点家乡的土特产哦?"他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我是坚决不能收的!"但因为他确实太爱喝家乡的茶了,他还是舍不得让来人拿回去,于是就硬给了八十元现金将几盒茶叶买了下来。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三百四十元。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19
1941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
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0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24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多斤,徒步300多里路,运粮到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
运粮队头一天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
“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
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
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
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壶,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问:“可运,你怎么啦?”
还没等邓可运张口,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5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
大家吃……”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
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1
1944年冬天,地委机关搞到一些皮袄筒子,分给地委委员每人一件。但缺少一件不够分配。朱正传也收到一件,他问:“是否地委委员都有?”秘书长说:“还少一件,有位领导出差在外,还没有分到。”朱正传同志说:“这不好,我年轻,不怕冷,把这件给那位同志吧。”朱正传坚持不要,仍然穿着那件白布里子青布面的旧长袍过冬。
朱正传平时喜欢抽烟,但那时候也难得有钱。而一旦发了津贴费,碰上住在集镇附近的时候,几位同志一起上街,朱正传就买烟请大家抽。他买一包烟,如同行中有四人抽烟,他就每人分5支,他自己也留5支。大家称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2
1937年底,李先念同志从新疆回到延安后,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六届六中全会闭幕后,马列学院和抗大的广大学员都陆续安排了工作,走上抗日前线。
一天,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李先念的回答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从军政治委员降至营长,连降6级,许多西路军干部战士都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相信组织不抱怨,他风趣地说:“管他呢,就是一撸到底,叫我去当伙夫、马夫,也要在我们党和部队里干下去。”
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一定要见李先念。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毛泽东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处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3
1927年春,贺龙将军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十五师驻扎鄂城县城关镇。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行将破裂,贺龙部队的军饷经常被国民政府
扣发,使官兵的生活没有保障。一次,一个跟随贺龙多年的老兵因饥饿在永大茶叶铺拿了两吊钱买了油条充饥。群众将此事反映到贺龙那里,引起了贺龙的高度重视。他立即下令将那个士兵军法从事,并亲自到茶叶铺还钱并赔理道歉。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4
1960年8月,苏联停止了对我国的技术援助。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聂帅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我们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干吧!”“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还有自己的专家!”
两个月后,我国将发射自己仿制的P—2导弹。聂帅亲自到实验基地主持发射试验,他一下飞机,顾不得一身疲劳,径直来到发射现场,向基地负责同志了解测试情况。
聂帅抚摸着弹体,深情庄严的叮咛:“这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一枚‘争气弹’,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当火箭喷着火舌呼啸而起后,聂帅和参试人员一起尽情鼓掌、欢呼。指挥所只是简易房,能遮风挡雨但不防震、不防爆,要是发射出现意外,后果可不堪设想。可聂帅根本不顾自身安危,只关心着这枚导弹的发射进程。
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但3月份的发射试验却失败了。
在那个风言风语的时代,有流言说要追查失败的政治原因。聂帅听到后,生气地说:“科学实验和打仗一样,没有常胜将军。不允许失败就是不讲实事求是。”由于聂帅亲自过问,力排“左”干扰,才避免了一场无端的政治追查。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5
1926年,25岁的刘德全对母亲说:“我们家要对佃户、长工、乡里邻舍客气些,要尊重人家。贫苦农民有困难,我们要尽量帮助,也可以拿钱拿粮周济穷人。”他还劝母亲烧掉契约,把田分给佃户。
刘德全的这种行为使这个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刘稻轩大为恼火。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得了,家门不幸,竟出了个不孝子
孙,这个家非给他败了不可!”他还捶胸顿足地对弟弟刘德全吼道:“我们分家算了!”
刘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们:“天下是要变的,工农阶级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挡不住!”刘氏兄弟就此分了家。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6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地最高首长,他规定,从自己开始,所有干部一律减衣缩食,每天只有四分钱菜金。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方志敏知道后,马上把妻子批评了一顿,并要求她立即送回。
方志敏也有不“抠门”的时候。那时,部队向外购买一支枪,要花50块银元“天价”。买一批枪,花掉的钱堪称巨资,他一点不含糊,果断批准。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7
192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在武昌举行扩大会议,会上,在团中央负责的任弼时力主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挽救革命。会议一开始,年轻气盛的任弼时就要求发言。但陈独秀却说:“要发言的人很多,你等一等吧!”一连三次都是如此,任弼时再也忍不住了,他气愤地大声说:“不!总书记同志,你不能压制批评,我现在一定要说!”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意见书,郑重地宣布:“我代表团中央,在此报告《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陈独秀很生气,最后竟失态地冲上前去,伸手夺过意见书撕得粉碎,大吼道:“这是党的会议,青年团没有资格发言!”任弼时针锋相对地说:“谁有真理谁就有资格发言!”接着,他简明地提出党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坚决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警惕新的“四·一二”政变的出现……陈独秀听不下去了,拍着桌子喊道:“不要说了,你懂得什么?”任弼时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真理最后会胜利的!”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8
在襄阳市政府机关大院,至今还流传着七十年代未的一个小故事。一天,被人们尊称为“秦老专”的襄阳地区行署副专员秦志维从外面回机关。当他推着自行车准备进行署大门时,一个门卫拦住问道:“同志,你找谁?”
“我不找谁,我就是机关里人。”“你是机关哪个单位的?”门卫疑惑地打量这位脚穿草鞋,头戴草帽,身背黄挂包的老人。“我叫秦志维……”秦专员耐心地答到。正在这时,一位机关干部碰巧路过此处,他惊讶地问到:“这不是秦专员吗,怎么被挡驾了?”值班的门卫一听傻了眼,赶忙赔礼说对不起。秦专员亲切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望着眼前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门卫心里直犯嘀咕,他是专员?我咋看他不象啊!象这样的误会,秦志维同志遇到多次。这位1933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小鬼”,一直保持着我党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他平时穿着极为朴素,在机关食堂就餐时也十分节约,下乡检查工作也是经常以步代车,以自行车代小汽车。秦专员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291952年10月,沔阳县(现仙桃市)有一位17岁的农家女子闵全贵,深受封建婚姻压迫,遭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她向沔阳、洪湖两县法院申诉离婚,没想到两县法院互不负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于是,她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一个普通民女的信件,寄给省委书记,无异于石沉大海。然而,这封信还是很快到了李先念的手上。原来,李先念不论多忙,每天仍然坚持看人民来信,看党报上的批评文章,写批语,了解民生疾苦。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两县法院仍互相推诿,设置各种障碍,未予解决。为此,闵全贵又给李先念写来第二封信,反映这一情况。李先念再次写出批语,批评了这种恶劣的官僚主义行为。为此,省有关部门组成一个专门承办这一案件的工作组,深入沔
阳、洪湖两县调查,迅速做出公正处理,使年仅17岁的闵全贵冲破重重阻力,获得了婚姻自主权。
1984年7月,报社收到闵全贵的一封来信和一张全家福照片,她满怀喜悦地报告了她一家十口、祖孙四代的幸福生活,真切地感谢李先念和湖北日报对她的热情帮助。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0
恽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曾担任中国首个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人们最称道恽代英的,不仅是他的一手好文章,更在于他的道德情操。
在情感甚笃的妻子沈保秀难产去世后,恽代英曾“跪于岳父前申明不复娶”,此举不仅是怀念亡妻,也是向“男尊女卑”挑战。他虽才华誉满天下,却拒绝众多提亲求爱者。
“守义十年”后,恽代英约妻妹沈葆英到珞珈山亡妻坟前,悼念说:“古人强迫女人守节,我坚决反对,而我为你守义,却是心甘情愿的。我要给那些歧视妇女、不守信义的人看,人间还有真情在。”
后来,他与长期敬佩自己并由他引上革命道路的沈葆英成婚,才结束了“守义”。
恽代英具有超人的坚定意志且甘愿苦行,当年便有人称他像“苦行僧”,并以印度组织反英的“甘地”作为他的绰号。他受聘安徽某师范时,师生们仰其大名前往码头相迎,不料他却穿草鞋自挑行李到了校门口,结果被视为“脚夫”而拒之门外。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1
6月末的一天傍晚,他从河边散步回来,又象往常一样坐在八仙桌前点燃了那盏带罩子的煤油灯。他从案头拿过一摞稿件,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过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讯员,快去把小郑找来!”
小郑是宣传部干事,驻地离城南庄有七八里远,郑干事奉命赶到时,已是深夜。胡锡奎请他坐下,微笑着问:“你在这稿子里写‘边区军民一年拔掉2993个据点’有什么根据吗?”
小郑听了一愣,看看自己写的那稿子忙说,数字是从一本杂志上抄来的,有根据。
胡锡奎拍着他的肩头说:“小郑呀!你只要想想边区周围有多少敌伪据点,那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不大对头。我们写文章是要给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会出差错。不准确,那人家就会说我们说假话,不实在,党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你说,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吗?”
郑干事听了惭愧地说:“我…我错了。”胡锡奎又鼓励他几句,就立即打电话给聂老总询问,通过核实,“2993”原来是“293”之误。
此事传开后,在宣传部和整个区党委机关干部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带来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对待工作比以前更加严肃认真,办事更加扎实谨慎了。四十多年后的小郑,即是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同志,还经常以这个数字的事来教育大家。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2
兰考县原设有一个颇具当地特色的“劝阻办公室”,专门劝阻外出逃荒的灾民。焦裕禄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积极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也参加了这次调查。
当时,许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慢性肝病,担心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使病情加重,都劝他不要亲自参加一线调研,到时听取专门汇报就行了。但他拒绝了劝告,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此,他多次去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住,向他讨教治沙经验;也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的泡桐研究……
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越是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越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
调查队日复一日实地考察研究,跋涉了5000余里,掌握了大量兰
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84个大小风口,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等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3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喜欢到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不带警卫,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里问到哪里。1950年夏,他去湘西视察,来到第四十七军某连,正赶上连队吃午饭,他就蹲在地上边吃饭边和战士们聊家常。战士们以为他是团后勤处的处长或股长来了解伙食情况的,便七嘴八舌地讲,湖南菜辣椒太多,开始不适应,现在习惯了,有个调皮的战士向黄克诚提出,来个吃辣椒比赛。黄克诚欣然应战。笑谈间有人到连队找黄克诚回机关吃饭,这时,战士们才知道,他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个个惊得直伸舌头。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4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河北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妄图一举攻取太原,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遂率兵挥戈东征。
经缜密侦察,八路军获悉日军劲旅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其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测鱼镇驻屯,负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刘伯承断定日军将于10月26日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遂令部队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
果不出所料,26日拂晓,测鱼镇日军庞大的辎重部队,在步兵200余人掩护下向西开进,结果中伏被歼。此战共毙敌300多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仅伤亡10余人。
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刘伯承预料日军会以为八路军不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
28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这次警戒更加森严,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11时许,早已隐蔽于此的八路军等日军辎重进入了伏击圈后,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日寇被击毙百余人,
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
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5
李淑一是烈士遗孀,又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能诗善文,有人请求毛泽东将她推荐到中央文史馆。1954年,毛泽东为此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文史馆选人以严而拒纳,这是严于用权,毛泽东同志“未便再荐”,没有以权压人,这更是严于用权,同样都是为了一个“公”字。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6
1942年12月,刘伯承迎来50岁的生日。中央决定并指示,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刘伯承举行万人庆祝大会活动,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的斗志。刘伯承得知为他举办祝寿活动的消息后,内心十分不安,始终不愿意说出自己生日的具体时间,政治部只好自行决定,在12月16日为刘伯承庆祝生日。与此同时,八路军129师的各报记者前往师部采访刘伯承,希望他谈一下自己的经历,都被刘伯承婉拒。被泼了冷水的记者不甘心地进一步申明说:“师长,不是给您庆贺50岁寿辰嘛!这是我们的工作呀!”刘伯承闻言后更坚定地拒绝说:“庆啥子寿嘛!我不晓得。你们无事找事,不要这样搞好不好?群众都还没有吃饱肚皮!走吧!走吧!”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7
1961年7月3日,周恩来的侄儿尔辉在北京结婚。结婚后,新郎回钢铁学院工作,新娘回淮安县工作,成了一对牛郎织女。当钢铁学院知道了周尔辉和总理的关系后,决定把女方调到北京。
周恩来知道后,亲自动员侄儿侄媳一起到淮安工作:“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大量压缩城市人口,国务院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尔辉夫妻很
快回到淮安县,同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8
延安时期,陈云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他对铺张浪费现象十分反感。有一次他批评随意扔掉饭菜的恶劣现象,并提出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要把饭菜吃完,还要用馒头擦净盘底的油渍,让盘子像镜子一样干净。陈云对待自己更加严格。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下图)举行了十分俭朴的婚礼。结婚当晚,陈云只花一元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一起工作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办了婚礼。婚后两人一直相敬如宾,感情很好,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39
周恩来十分重视数字和百分比的准确性,不允许用“估计”“大概”“差不多”的字眼回答问题,更不允许不懂装懂。对计划项目,数字要详细审查,亲自笔算。有一次为了及时核实粮食定量,已经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的周恩来,一进卧室便戴起老花镜聚精会神地计算起来。前去送药的护士见此情景心疼地说:“像这样具体的技术性工作,不好让别的同志帮你做一下吗?”周恩来严肃地说:“你说这是具体的技术性工作,怎么能这么看呢?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亿万人民吃饭的问题。”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0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共中央决定尽快召开七届二中全会。2月底,参加会议的同志陆续来到西柏坡。为了保证会议安全,周恩来找来负责大会警卫工作的方志纯汇报准备情况。他问:“如果出现最坏情况,你们能阻击多久?”方志纯回答:“中央需要我们阻击多久,我们便坚持多久!”周恩来看着他们,略带批评的口气说:“光有决心不够,要有切实的措施和精确的计算。”他不仅想到敌人可能从地面上来,而且还想到如果来了空降部队该怎么办。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1
1975年,江青一伙又借几十年前的“伍豪事件”向周恩来泼污水。9月20日,北京305医院做好了一切准备,周恩来将在这里进行第四
次大手术。他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找来一份材料,是他于1972年6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所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诬蔑登载所谓“伍豪问题”的专题报告讲话录音稿。还让邓颖超将这个讲话录音整理成书面材料。手术前,周恩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躺在手术架上强撑着病体,看了一遍稿子,用颤抖的手郑重地签上“周恩来”三个字,并注明“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在被推往手术室时,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这是周恩来对邪恶势力的控诉,他签署的是一份留存清白在人间的重要文件。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2
上世纪60年代,为回笼货币,国家实行高价商品政策。陈云的妻子于若木花高价买了一床毛巾被,谁知第二天就降价了。花了冤枉钱,陈云却对妻子说: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讲。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3
建国后,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但王树声谢绝了。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
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组织上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开始,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风景宜人。老将军一眼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处民房,即问碍不碍事。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
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期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王树声觉得很不错,便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子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
的。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又过了一阵子,规划人员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无人居住的四
合院。王树声一看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陪同人员说他们早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眉头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政策,我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呢,他们迟早会回来的。”
就这样,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4
刘少奇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他在家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刘九书柜”。
早年求学期间,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他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5
1942年腊月三十的晚上,祝福的爆竹声“噼噼啪啪”响过之后,热闹一天的孝感季店乡马家湾总算静下来了。这时,在凛冽的寒风中,一支队伍悄悄地向这儿开来……
一清早,年过花甲的马大爷为图吉利,特意起了个早床,抢先第一个“出行”。
开门一看,皑皑白雪把眼睛刺得生疼,突然发现屋檐下,草堆旁,蹲着一尊尊雪人。马大爷一阵纳闷:“莫非是菩萨真的显灵,保佑我们这些百姓?”就在这当口,雪人纷纷站了起来,发出哔哔剥剥的炸响声。这下可把马大爷惊呆了,他木人般地站着,看着雪人朝自己走来。
雪人走近了,老人昏花的眼睛透过斑驳晶莹的冰层,看到了灰布军装。“啊,新四军!”马大爷大声叫起来,急忙跑过去,一把握住战士们冻僵了的大手。
原来,罗厚福带领新四军分区部队执行紧急任务后路过马家湾时,天色已晚,他怕大年三十搅了乡亲们的好梦,严令战士们不得叫门进屋。
马大爷看到战士们脸上乌紫,冻得直抖,又心疼又好气,连连责怪:“为什么不叫门,为什么不叫门啊?”战士们听了,乐得直笑:“大爷,这是纪律。”“纪律,也不能挨冷受冻啊!”马大爷越说越气:“不知老罗怎么搞的?我找老罗算帐去。”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6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7
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务活动中更显示出了一个伟大女性的崇高风范,获得普世尊敬。为了便于代表党的统一战线,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她一直未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病危中,她最后一次向党中央郑重提出入党申请……
宋庆龄一生得到了很多头衔和荣誉,但宋庆龄却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情有独钟,一生曾三次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而且在她病危中仍然不忘最后一次向中央提出入党申请,这说明在她心目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比任何头衔和荣誉都要光荣都要重要。
不仅从宋庆龄入党的次数,而且从她知道自己入党后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她对党员身份的渴望。宋庆龄1937年第一次申请入党时,当听到联络人对她说“你和共产党员一样”后,她表表现地特别高兴,还
要请联络员吃饭。就是在她病危中,当听到中央已经批准自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眼含热泪。宋庆龄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坚毅和刚强,但当她听说自己入党后的眼泪说明了她流落出一生的感动,她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要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因为这一称号对她来说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8
有关部门趁周恩来外出,对西花厅旧房进行保护原建筑物的修缮,把地面方砖改成地板,墙壁粉刷,柱子油漆了一下,还添了一些新的办公和生活用具。
周恩来回京后指着房间里的新添家具说:“把那些东西统统搬出去。否则,我不进去!”事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对我是最熟悉的吧!你们花那么多的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响?……”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49
1956年的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到北京中国照相馆照相,准备出国时送给外国元首,要照相馆再多印几张。照相馆职工为了表达对周总理的爱戴,特意精心印制了4张12寸照片赠送总理。几天后,周恩来让工作人员前去结账,要求照相馆开两张单子,一张是因工作需要的那些照片由公家付钱,另一张是总理自己留下的几张照片连同照相馆赠送的那4张,由总理个人付钱。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0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1
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2
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
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3
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4
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
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5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简短的56个党史小故事56
1956年9月17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1955年,中国人
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21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在生活上,朱德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后,每顿饭也都是三菜一汤,三盘菜是两素一荤。早上洗脸也舍不得多放水,朱德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浪费。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平时,朱德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连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们和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时,他总会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
1959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接见外宾较多,考虑到国际影响,工作人员准备为他做两套新衣服,好在参加外事活动时穿,他就是不同意:“我的衣服不是很好嘛!把钱省下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嘛!”后来经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劝说和动员,他才勉强同意只做一套新衣服,并且坚持自己出钱。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来往的客人多,亏欠了50多斤粮食,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虽然这是政策允许的,但朱德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愿意享受特殊照顾,不愿意让国家多为他花一分钱。最后,朱德坚持和一家人吃菜糊糊,硬是用“以瓜菜代粮食”的办法把亏欠的粮食全部补了回来。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晚年的朱德更加珍惜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很短,到了吃饭的时候,总得再三催促才能走出办公室。他总是说:“我能做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可以为毛主席分担一些工作,年轻的同志也可以腾出手来做我做不了的事情。”有一次,女儿朱敏劝他:“你是近90高龄的人了,这样会吃不消的。”他认真地说:“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
是要工作,要革命!”有时孩子们也劝说:“爷爷,你要注意保重身体啊!”他总是说:“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时间很宝贵。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死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篇六: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适合小学生讲的党史故事三分钟精选3篇范文
合适小学生讲的党史故事三分钟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
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苦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心得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也心得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困难困苦,白色恐惧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21年7月,浙江嘉
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施行的巨笔描述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岁月峥嵘,展将来任重道远。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当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旧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发扬革新精神,掌握施行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合适小学生讲的党史故事三分钟篇2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弘扬爱国精神树立报国之志清明节参观马本斋烈士墓六十多年,历史的车轮在不经意间前进,然而半个多世纪前热血青年们那一声声"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荡。那些热血青年们,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们,就是我们永远缅怀的烈士。清明节在春的怀抱中/悄悄地走来/我们来到烈士陵园/拜谒你/长眠的英雄/远逝的画面/已载入历史/英雄的壮举/化作一尊不朽的雕像/曾记得多少烈士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我们无忧无虑地自由飞翔,而他们却在这里静静地躺了下去,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他们之中有共产党员,也有一般的中华儿女,但他们的言行却都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这片神圣的土地。或许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名字,或许他们没有像毛主席、周那样伟大。而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我们歌颂他们,我们缅怀他们,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造就了我们这一代的光明前途,他们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华夏儿女。面对敌人,他们脸不变色心不跳,挺起胸膛,站在洒满鲜血的战场上,浓烟滚滚,炮弹横飞,喊杀声、火炮声,震耳欲聋,而他们没有害怕,血染战袍,壮烈牺牲,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革命先烈为我们踏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推卸我们报
国的责任吗?如今,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面对将来,祖国的前途无限光
辉灿烂,我们更应该具有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心。当看到一个个海外归来的游子们,用他们的知识报效我们祖国时,我们更深入地熟悉到了爱国情操的庞大动力。它才真正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它才真正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就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四周,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努力建设新中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最后请同意让我用毛主席的话作结束语:"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脚步,继承他们的遗志奋勇前进'。
合适小学生讲的党史故事三分钟篇3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即会
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xx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xx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
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挡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xx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xx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冷静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xx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xx包的地方。如果把xx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xx支架。怎么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篇七: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范文(通用3篇)
第1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范文(通用3篇)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它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篇1】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
第2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
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
第3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篇2】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彭德怀开解下属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第4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
第5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篇3】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第6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这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个性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此刻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第7页/共8页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第8页/共8页
篇八: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今天给大家说说手举马灯照万人的故事长征路上夜行军中红军战士常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穿着普通战士的灰色军装提着一盏明亮的马灯站在险隘的路口盯嘱着同志们小心小心
党史的解释:[historyofapoliticalparty]政党的历史详细解释政党的历史。亦专指中国*党的历史。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党史故事党史军史小故事5分钟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史故事党史军史小故事5分钟一篇
大家好!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四军的由来和新四军历史。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
1/5
1938年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集中改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当时,八路军曾佩戴有"抗敌"两字的臂章。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受此启发,提议新四军臂章上画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两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此臂章得到叶挺等新四军指挥员的认可,成了最初的新四军臂章。
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
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由何士德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歌曲之一。这首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谢谢大家!
党史故事党史军史小故事5分钟二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这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2/5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先,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党史故事党史军史小故事5分钟三篇)。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此刻隆化还没有解放,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党史故事党史军史小故事5分钟三篇)。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样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务必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那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
3/5
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谢谢大家!
党史故事党史军史小故事5分钟三篇
大家好!
今天给大家说说手举马灯照万人的故事,长征路上,夜行军中,红军战士常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穿着普通战士的灰色军装,提着一盏明亮的马灯,站在险隘的路口,盯嘱着同志们“小心,小心!”他,就是中央苏区财政部长林伯渠同志。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一日,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阻止红军突围,集中了大量兵力和飞机实行围追堵截。这样,红军就只能白天隐蔽,夜晚行军。林伯渠同志当时是红军总供给部长和总没收委主任,可以想象,他肩上的担子有多么的繁重!为了保证部队供应,他还要经常亲自带领战士去打土豪。为了保证他的工作,也适当地照顾这位已经年近半百的老战士夜间行军,组织上从缴获的几盏马灯中给他配发了一盏。然而,林伯渠同志从没有将这盏小马灯个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给大家。
一天夜晚,部队正在翻越四川天全境内的一座名叫老虎岭的大山,突然前面传来“哎哟”一声,林伯渠急忙问询,是前面有一条溪沟,一位小战士过沟时不
4/5
慎掉了下去。林伯渠三步并作两步赶了上去,举着马灯一照,只见山沟足有一丈宽,沟上面仅搭着一根树,朝下看,黑咕隆咚不见底,隐隐传来流水声。这时,只听见从下面传来了小战士的声音:“我还活着,我看见小马灯了!我看见小马灯了!”听到那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喊声,林伯渠一边安排搭人梯,一边找来绳子吊马灯。只见马灯顺着人梯走,人梯随着马灯行,终于把小战士拉了上来,挽回了一条生命。
这时,只见林部长手持木棍举马灯,照着独木桥大声果断地下命令:“快,迅速过桥!”这可急坏了警卫员小邓,搓着双手心急如焚。“林部长,您这要举多长时啊?不管时间多长,都要保证战士们过桥无险情。来,我们两人轮流举,20分钟为一轮”。只见马灯光下战士匆匆过桥,足足过了4个钟头整,等到部队全过完,已是午夜时分。林部长这才带着警卫员最后一个踏上征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队伍全部到达两河镇。迎面走来朱德总司令,拉住林部长笑盈盈地说:“辛苦您了,有一名女战士要为您唱首歌,她就是小战士的老乡李坚真。”
这时只听掌声起,一曲山歌响入云:“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山高水深何所惧,手举马灯照万人。”
谢谢大家!
5/5
篇九: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实用范文】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它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小故事3到5分钟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
【篇1】党史小故事3到5分钟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篇2】党史小故事3到5分钟
彭德怀开解下属
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篇3】党史小故事3到5分钟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这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个性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此刻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篇十: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范文(通用3篇)
党的历史是__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带领__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它是全体__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
____的拐杖情缘____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____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____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____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____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____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____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____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有一年,____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__访问,到长沙拜见____。____与胡志
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____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____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____,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____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____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____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____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____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____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____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晚年,____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____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____上黄山看一看,____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很多人对____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____不能坐!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
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____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彭德怀开解下属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
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
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____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____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
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这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个性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此刻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推荐访问: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 党史 小故事 大全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10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 12024百年党史党的纪律(10篇)
- 2党史学习教育重温入党誓词8篇
- 32022年公司党委书记党课《汲取党史智慧力量,牢记使命忠诚担当》【优秀范文】
- 4党支部班子对照完成党史学习教育、专项整治、巡视巡察以及上年度组织生活会等问题整改情况检视剖析党性分析材料(全文)
- 5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9篇
- 62022年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完整)
- 72022年精品党史党课,:全方位认识伟大领袖毛泽东,含精美PPT(全文完整)
- 82024年关于教师党史学习心得
- 9在全市党史学习教育评估座谈会上的主持讲话4篇
- 10在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上讲话(完整)
- 11党史经典诵读朗诵稿5篇
- 12转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强化为民办实事的调研报告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