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10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2-07-23 14:11:00 作者:李冬 来源:在线投稿 浏览次数:1957 网友评论 0 条【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通过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作用的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报告;问题及对策;研究
前不久,笔者在所在乡镇各中小学开展了一次以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为代表的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活动。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和座谈两种方式,调查范围涉及学生、家长及教师共计 700 人。
笔者所在乡镇是所在市的一个边陲小镇,下辖各中小学都是普通的农村学校,专业艺术教师队伍极度缺乏,非专业的艺术教师理论水平普片低下,且教学设备简陋,这给我镇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尽管在艺术教育方面有一定投入,但艺术教育教学效果无明显起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
研究和突破。根据“管中窥豹”的原理,可推及农村小学艺术教育之现状。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500 人)
问题
你喜欢上艺术课(音乐、美术)吗?
你班的艺术课在正常上吗?
你班的艺术教师素质怎样?
回答
喜欢
不喜欢
正常
不正常
高
不高
结果统计
95.2%
4.8%
68.4%
31.6%
23.4%
76.6%
问题
艺术对你的成长有作用吗?
你在艺术方面表现出色吗?
你期望学校改进艺术教学吗?
回答
有
没有
出色
不行
期待
无所谓
结果统计
83.8%
16.2%
16.4%
83.6%
88.2%
11.8%
(二)家长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120 人)
问题
您孩子所在学校怎样上音乐课?
您孩子所在学校怎样上美术课?
您最关注孩子的那些学科?
回答
唱歌
不只是唱歌
画画
不只是画画
中考科目
艺术
所有学科
结果统计
76%
24%
77%
23%
72.5%
5.5%
22%
问题
您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吗?
您觉得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您对当前学校的艺术教育满意吗?
有用吗?
回答
重视
不过问
有用
没多大作用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结果统计
32.5%
67.5%
38%
62%
45%
22.5%
32.5%
(三)教师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80 人)
问题
您能否胜任艺术教学?
您是否愿意从事艺术教学?
您所在学校是否有挤占艺术教学时间的现象?
回答
能
不能
愿意
不愿意
有
没有
结果统计
12.5 %
87.5%
15%
85%
86.3%
13.7%
问题
您认为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关吗?
您是否需要艺术方面的培训?
您认为当前制约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
相关
不相干
需要
不需要
评价机制
师资
其他因素
结果统计
30%
70%
85%
15%
62.5%
25%
12.5%
二、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我们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一)学生普遍喜欢音乐、美术学科及其相关活动。
调查中我们得知,有 95.2%的孩子喜欢唱歌和画画,并喜欢与此相关的跳舞、弹琴、捏泥巴、剪纸等活动,也理所当然地喜欢上了音乐、美术学科。这证明,喜欢艺术活动,热爱艺术,是一般孩子的天性。
(二)教师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音乐、美术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地位平等。但教师愿意从事艺术教育的只占 15%,不愿意的比例高达85%;,挤占过艺术教学时间的竟达到 86.3%。通过谈话,了解“不愿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艺术综合素质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艺术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另有一部分表示“愿意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竟把从事艺术教育当作逃避压力的港湾,认为在音乐、美术学科的管理和评价方面模糊性相对较大,教学压力相应较小。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三)教师的基本素质相对偏低。
1.从事艺术教学的专业师资匮乏。现阶段的农村小学,85%以上的艺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兼任,这部分师资的素质良莠不齐。另外,15%左右的专业艺术教师队伍,又存在着一个普遍的怪现象:即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较高,但学科教学艺术和教学实践能力较差。而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是艺术教师不可缺少的两项基本功。
2.整个教师队伍艺术基本素质不高。通过调查显示,教师自己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胜任音乐、美术学科的比例只占 12.5%,而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的比例高达 87.5%,有 85%的教师迫切希望得到艺术方面的培训,很多教师不懂
艺术,不懂审美。他们听到一首乐曲、看到一幅画,大多只能简单判断“好听”“好看”或“不好听”“不好看”,至于从深层次评价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则无能为力。审美意识淡薄,审美能力低下,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师资的一大显著特点,使学校缺少一种浓郁的美育氛围。
(四)家长对艺术教育认识严重不足。
1.有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现状,对自己孩子在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在向家长下发的 120 份调查问卷中,有 10 位家长要么拒绝作答,要么写上“不清楚”或“不知道”“不了解”。部分家长对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认识不全面。在被调查的家长中,76%的人认为音乐课就是老师教学生唱歌,77%的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
2.音乐、美术学科在家长心目中的位臵明显偏低。在“你最关注孩子的哪一门学科”的调查中,最关注语数外等中考科目的比例高达 72.5%,而最关注音乐、美术学科的比例为5.5%,只有 22%的家长表示“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关心孩子的所有学科”。究其原因,家长们对音乐、美术学科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只有 38%的家长认为“学习艺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作用”或“能起一定作用”,而有 62%的家长认为这两门学科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起多大作用”或“根本不起作用”。家长们对“孩子升学”方面的功利性要求远远高于艺术教育方面的要求。他们在调查表“家长的话”一栏中明确写上“我认为还是语数外更重
要一些”“只有学好了语数外才能考学”之类的话,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声。
(五)目前的评价机制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艺术教育为什么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62.5%的人认为,目前的评价机制是导致艺术教育迟迟不能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原因。
三、改进措施
(一)营造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我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实施审美教育,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艺术教育。只有包含艺术教育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2.投入到位,保证时间。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投入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必须保证教学所用各项设备落实,保证艺术教学时间落实,为艺术教育提供一个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时空保障。
(二)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专业队伍。
1.培养艺术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重要的是热爱孩子,热爱艺术教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把它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努力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愿为它付出所有的心血。要把自己的“真情”融入艺术教学之中,为它而喜、为它而忧、为它而思、为它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学校的艺术教育的重要和不可忽视性。
2.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是提高自身在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如弹琴、唱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提高自身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修养,加强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多掌握一些儿童(少年)在艺术学习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尤其是审美修养。
3.学校为艺术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有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做到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学校要经常了解每位艺术教师的工作状况、思想动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提高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真正做到把自己的生命与艺术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加强艺术教学研究。
加强艺术教学研究,是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1.鼓励艺术教师加强学习。艺术教师除了加强本学科教育理论的学习外,还要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要学会把其他成功的教学理念创造地借用到艺术学科中来。艺术教师还要学习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类课程标准,了解艺术类的课程性质和价值,掌握其中的有关基本理念。
2.开展艺术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主阵地。学校要定期组织艺术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组内人员要相互听课、
评课,交流教学心得,撰写反思笔记;还可请非艺术学科教师深入艺术教学课堂,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3.加强课题研究。加强专题研究,可以提高学术水平,提升专任教师和学校形象。
4.把艺术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前的艺术学科,在课程整体设计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鼓励教师把艺术教学从狭窄的教室转移到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树立“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宏大的艺术教学观,让学生从身边、从生活经验中寻找艺术教学内容,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艺术的独特价值。
(四)改革艺术教育评价机制。
为了调动广大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本着人文性、发展性、创造性、激励性的原则,制定出一套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自信心,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各任课教师也必须改革以前用分数进行评价的唯一方式。可探讨使用语言评价,多用启发性、表扬性、充满关爱的语言去点燃孩子心灵深处的智慧之火。
(五)提高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水平。
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为了扫清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学校有责任提高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水平。
1.利用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艺术教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让家长了解“美育不只是美学知识的教育,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基础上完善其人格,提高基本素质的教育”。孩子们学习的所有课程都息息相通,它们之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另外,为了让宣传更贴近人心,还可以在家长中聘请一部分素质较高的人担任学校的义务宣传员,让他们站在家长的角度,把自己的实际经验、切身感受向其他的家长“现场说法”。
2.创造各种机会,让社会各届朋友和家长了解学校的艺术教育现状。如每学期不定时地向家长开放艺术教学课堂,让他们走进课堂;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参加,展示孩子们的最新艺术成果,让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与孩子们一道分享艺术教育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3.充分利用社会和家长在艺术方面的教育资源。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许多有天赋的艺术教育人才隐没其中。学校可以学生为桥梁,通过学生广泛发现在艺术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才,请他们到学校来,走进课堂;把身边默默无闻的民间艺术引入课堂,让他们参与艺术教育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等工作,使他们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共同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篇二: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美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李玉清(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郴州 423000)作者简介:李玉清 (1977-),男,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管理。一、提出问题与调查目的2015 年 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5]71号,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 中指出“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见》 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1] 。在倡导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状况受到空前关注。据此,本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美育的现实情况,总结分析 《意见》 出台以来农村美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为相关部门搞好农村美育工作提供反馈意见。二、制作调查工具在全面考虑影响农村中小学美育各项因素的前提下,通过逻辑分类,我们将这些因素区分为四个维度。它们分别是:美育受重视情况、美育的设施、设备投入情况、美育的师资情况、美育的课程设置情况。根据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我们分别设计了 3~8个供选问题。三、选择调查对象与统计方法本调查以湖南省郴州市为样本,随机选择农村中学 45所,农村中心完小 41所。其中,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学校共计 13所,每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一份,共计 86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 84份。被调查学校产生方式为:将全市所有农村中学和中心完小排序编号,通过随机抽号的方式产生 86所学校。被调查教师的产生方式为:调查人员联系学校负责人后按学校提供的教师编号随机抽号确定一名受调查教师。根据 《意见》有关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调查前相关人员以书面的形式向调查对象说明中小学美育的概念和范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艺术类课程。调查中,严格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待所有问卷回收完毕后进行分类统计工作。四、调查结果与分析(一)
美育未受应有重视,美育评价作用发挥不明显问卷中关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关注美育工作吗”的问题中,有 60.72%的人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怎么关注美育工作,其中 22.62%的人认为完全不关注,只有 8.33%的人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常关注美育工作。这种情况表明,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还未深入人心,对美育在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美育评价作用发挥不明显有关。在一项关于“美育类课程成绩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影响”的问题中,回答“影响很小”的人达 45.24%,回答“没有影响”的人达 29.76%,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75%。同样,在“美育成效对学校评价的影响”的问题调查中,选择“影响很小”的人占 48.81%,选择“没有影响”的人占 16.67%,两者的累积百分比占65.48%。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美育评价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都是无关紧要的,这种局面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在功利层面对美育工作的漠视。(二)
美育的设施、设备及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保证一定量的美育设施、设备及经费投入是美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但在调查统计过程中发现,农村中小学针对美育物质资源的投入并不令人乐观。在一项关于“学校对美育设施、设备的提供”的问题调查中,选择“较为丰富”的人占 11.9%,选择“还够用”的人占 21.43%,选择 “较为缺少”的人占[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美育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师资短缺、课程单一等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造成农村中小学美育不足的主要原因,力求出台地方性美育工作指导性文件,采取加大美育投入,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美育教育工作机制等措施,逐步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美育;现状调查【2018 年第 4 期】
教育理论JILIN EDUCATIONAND TEACHING ADITION17
38.1% , 选择“严重缺少”的人占 28.57%,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66.67%。而且地域越偏僻,学校所能提供的美育设施、设备越不足。同样,在一项关于“学校对美育的经费投入”的问题调查中,选择“较为充裕”的人占 4.76%,选择“还够用”的人占 29.76%,选择很少投入的人占 42.86%,选择基本没有的人占22.62%,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65.48%。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美育设施、设备及经费投入是不能满足日常美育工作需要的,而且地域越偏僻,美育的物质资源越匮乏。(三)
美育师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关于农村学校美育类师资数量的一项调查中,认为数量充足的占 8.33%,认为数量达标的占 25%,认为较为缺少的占 35.71%,认为严重缺少的占 30.95%,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66.66%。关于农村学校美育类师资的质量指标,我们选用是否为本专业出身来衡量。调查中发现,选择都是专业出身的为 22.62%,选择基本专业出身的为 23.81%,选择很少专业出身的为32.14%,选择没有专业出身的为 21.43%,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为 53.57%。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美育类师资数量上是较为缺少的,当采访问及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由其他文化课教师兼任,也有部分学校索性取消相关美育类课程的开设。农村学校美育类师资数量缺少的同时,教学质量也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美育教师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与第二维度的调查类似,地域越偏僻,美育类师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现象越普遍。(四)
美育的课程设置缺乏多样化,课时时常被挤占《意见》 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 [2] 。但在“学校除开设音乐、美术外,其他美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的调查中,认为非常丰富的占 5.93%,认为开设了一部分的占 15.48%,认为很少开设的占 33.33%,认为没有开设的占 45.24%,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为 78.57%。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只是按国家有关课程标准开设了美育类专业课程,但美育类的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严重不足,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农村中小学美育类课程设置单一化的表现。在这些单一化的美育课程设置中,课时是否有保障成为我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在一项关于“学校美育类课程被挤占现象”的问题调查中,选择经常发生的占 27.38%,选择时有发生的占 30.95%,选择很少发生的占 30.95%,选择从未发生的占 10.17%,前两者的累积百分比为 58.3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校美育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边缘化,有的地方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五、结论与建议(一)
出台地方性美育工作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美育工作 《意见》 提出了美育工作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即: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2018年,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3] 。从上述调查的统计数据上看,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现状与 《意见》 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为确保该总体目标的有效达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出台地方性美育工作指导性文件。从而实现各地美育工作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对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的整体统筹。这样,即做到了美育工作的全国上下一盘棋,又调动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美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
加大农村中小学美育投入农村中小学美育投入捉襟见肘,美育设施设备普遍不足。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历史性的原因,更有认识性的问题。在当前国家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新形势下,各地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持续增加对美育工作的投入,努力补齐短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美育工作投入力度,改变学校美育在地区、城乡、校际间不平衡状况。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美育工作投入的支持、指导和督导。(三)
加强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美育师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的持续改善。为此,应加强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美育类教师的招聘渠道,通过特岗教师、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等途径招聘农村美育专职教师;扭转现有美育师资,通过校际间结对、城乡结对等形式进行“对口交流”和“下乡巡教”从而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农村美育师资现状;培训在岗农村美育教师,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契机,指标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农村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校内,可借助“师徒结对”“老带新”等方式抓好新聘美育教师的岗前培训。(四)
完善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机制落实农村学校在美育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有效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和学校艺术教育质量考评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建立美育督导的长效机制,将农村中小学美育课程开课率和合格率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农村中小学美育的规范化发展。参考文献:[1][2][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 号.[责任编辑:默语]18
篇三: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门小学“中华文化经典诵读” 活动的调查研究报告 钱银星郭妙琴
阮水芬
丁伟萍 一. 调查目 的 普陀区沈家门小学自 2005 年以来,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 活动,并随之进行了和道德建设、 少先队活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教学)
相关联的一系列研究。
全校师生在活动实践中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识不断深化, 活动的效果也逐渐显现。
对中华经典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在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 从一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认知。
中华经典诵读对学校现代化建设能起到什么作用, 只有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此,我们本着实践、 反思, 再实践、 再反思的精神, 对沈家门小学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一次调研, 旨 在当前举国“国学” 热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对一所小学的调查, 了 解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一般状况, 研究它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德、 启智的作用, 从而正确把握尺度,讲究策略和方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以利进一步总结经验, 摸索规律, 取得教育实效。
二. 调查结果过程 (1)
2005 年 10 月沈家门小学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诵读的读本为中国青少年彩虹工程基金会和 ICI 国际文教基金会主办,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 在香港和海外华人资助下, 配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编写的《少儿中国文化经典诵读》,选用了第一阶段 12 册中的前 6 册, 分别供六个年级学生选用, 内容涵盖《论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 全部或选编, 唐诗选读等。
(2)
2005 年 10 月——2006 年 5 月, 沈家门小学主要研究中华经典的儿童可接受的诵读活动方式。
提出活动口号为“与圣贤为友, 与经典同行, 为人生奠基”。
以“经典记我心”——诵读, “经典言我情” ——悟读和“经典伴我行” ——践读三个目标阶段,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名篇、 名段, 培养学生品味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感受先辈传统美德的魅力, 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 得以“童蒙养正”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 2006 年 5 月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少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展示了经典诵读活动的初步成果, 中国新闻社作了专题报道。
(3)
2006 年 6 月至今实施“中华经典诵读” 活动的课程化, 与少先队活动雏鹰奖章活动和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诵读自编的《中国经典文化经典读本》, 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载体, 探索校本特色化办学和走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实验基地学校。
三. 沈家门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 活动的动因调查
在沈家门小学开展的各类、 各次经典诵读活动的计划等活动资料中反映出, 沈家门小学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在举国“国学” 热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国力的强盛, 世界各国发现不仅中国, 凡在历史上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经济发展后劲强,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于是他们纷纷设立“孔子学院”, 要通过学习中华经典来解读中国, 吸取东方的智慧, 解决 21 世紀人类生存所共同面臨的四大挑战:
现代化进程对道德、 伦理、 价值观的挑战; 生物技术、 新材料、 新能源、 航天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文盲标准发生嬗变的挑战; 还有劳动人力资源市場的挑战。
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发现人类社会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富裕, 並没有带给人们的道德得以提高, 反而使人类道德水准降低, 冲突不断; 环境破坏, 人类自 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1988 年世界各国諾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提到:
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 必須回到 2530年前中國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海外的华人、 华裔在中国走上强国之路后, 出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需要, 在海外和台湾兴起了 国学热。
在国内, 随着思想解放, 1995 年 3 月, 一批有识之士赵朴初、 冰心、 曹禺、 启功、 张志公等文化教育界的大家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 的呼吁, 1998 年 9月催生了全国第一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 同年举办“华夏文化纽带工程” , 中国青基会也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
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在学校、社区青少年和儿童中相继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
特别在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 的号召后, 通过学习经典,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 弘揚和培育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成为人们强烈愿望和一个伟大时代的召唤。
中华文化经典中有智慧, 有人文, 蕴蓄着无穷的宝藏, 涵储着中华民族之魂, 是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支柱, 是我们走向和谐文明现代化社会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我们可以通过经典诗文诵读这个载体, 使它代代薪火相传。
沈家门小学把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引进校园, 是顺应了国家、 社会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对下一代高尚人格育成的期盼; 顺应了培养包括在母语修养、 文化传承、 人格教育、 伦理道德、 创造精神等方面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需要; 顺应了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改革强调三维目标的理念, 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 与圣贤为友” 的吟诵乐趣中, 受到教育和启迪, 使孩子们从小在古诗文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体验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 风骨和胸怀, 中华美德的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 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为一生健康成长发展奠基。
四. 沈家门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 活动目 的、 内容、 方式和活动特点的调查 沈家门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的资料还反映了这项活动是一项目 的明确, 计划详尽,
措施落实, 不断创新的工作。
(一)
以“传承文化”、“道德修养” 和“学习语言” 为主要目的 具体为:
1. 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文, 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培养他们对中华经典的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 积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名篇、 名段, 培养学生品味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提高人文修养。
2.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使学生感受先人 “孝、 悌、 忠、 信、 礼、 义、 廉、 耻” 等传统美德, 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 得以“童蒙养正” 。
使学生在少年时就站在了相对高的道德起点上直面人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 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 努力构建书香校园, 为孩子终身发展, 奠定人文底色。
因此, 沈家门小学提出活动的主题是:
诵中华经典, 做四有新人。
活动口号有:
1、 诵中华经典, 做四有新人;
2、 以圣贤为师, 与经典同行, 为人生奠基。
(二)
经典诗文诵读内容选择的主要原则和重点
1. 教材中的经典诗文为诵读重点, 人人必会。
2. 补充的教材必须是经典, 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 适合现实道德教化, 不违背科学价值观, 适合 13 岁以下记忆力发展黄金阶段的儿童诵读、 背诵。
主要有(1)
属传统美德、 人文素养启蒙的“童蒙读物”;
(2)
以儒家为主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或章句;
(3)
以唐诗为主的中华文明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作品或章句, 让学生能感受传统文化宝库的博大精深,
尽量多地积累、 吸取中华文化精华(包括一时不求甚解的内容)。
一至六年级经典诵读内容安排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三字经 人之初 应乎中 曰水火 及老庄 经子通 民国兴 二史 亦若是 犬守夜 宜勉力 馀力学文 弟子规 总叙 入则孝 出则弟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笠翁对韵 一东 二东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大学 自选 8 节
中庸
老子 1-20 章中选 8 章 21—40 章中选10 章 41—60 章中选 15 章 61 ——80章中选 15
章 庄子
选 10 节
庄子(一)
选 20 句 庄子(二)
选 20 句 论语
1—4 章中选 25 句。
5—10 章中选35 句
11 —15 章中选 40 句 16—20 章中选 40 句 唐诗( 重点为 课表规定必背70首)
必 学 1 ——10
补充 必学 11——20
补充
必学 21——30
补充 必学 3 1——40
补充 必学 41 ——55
补充 必学 56——70
补充 说明:
1. 以上的内容, 都是按一学年的时间所排, 各年级段可以根据一学年来统筹安排。
2. 另外补充经典的唐诗、 宋词、 元曲选段及名言警句。
(自编经典诵读读本 6 册见附件)
(三)
活动的方式和特点 1. 课内外结合。
在语文课古诗文教材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生学会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迁移到课外经典诵读。
2. 以读为主。“经典诵读”, 这最主要的方式是“读”, 要一遍一遍地读, 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最后熟读成诵, 其义自见。
3. 诵读方式趣味性。
让学生直面经典, 诵读、 吟唱、 背诵相互结合, 不求甚解, 不加压力, 养成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和习惯, 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和涵蕴美。
4. 玩中读。
在对所读经典熟读后, 结合其他形式, 让学生在“书、 写、 画、 摄、 讲、演” 等各种玩乐中进一步有所感悟、 领会:
书:
以书法展示最喜欢的经典名句名段。
写:
写读经典后的所感所悟所得所行:
写“孝敬日 记”, 编电脑小报; 创作经典故事、小品、 相声节目等。
画:
以经典故事为内容创作漫画或电脑画作品。
摄:
用手中的照相机、 摄像机记录温馨一刻, 配上运用“经典” 的解说词。
讲:
演讲经典故事, 用 FLASH 动画故事。
演:
用舞、 歌、 乐、 话剧、 小品等演绎学习经典内容。
5. 坚持不懈。
每个班级坚持“三个一” 活动:
每天晨间活动一次 10 分钟集体诵读; 每天中午一次小组 (小队)自主背诵活动; 每周一次背诵展示 (班级晨会或学校少先队广播站)。背诵活动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诗” 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
展。
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在学校“海精灵” 广播站开设有“诵读露一手” 栏目, 由少先队大队委统一安排, 每周五广播时, 由每个年级段推荐一~二名学生展示诵读水平, 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6. 经典践行。
结合经典学习, 在学生的学校、 社会生活中施以行为引导。
(1)
经典伴我校园行 每日七自查:
一日 晨锻、 一日 路队、 一日乘车、 一日用膳、 一日两操、 一日纪律、 一日岗位, 一日交友。
(2)
经典伴我家庭行
“孝心践行活动”, 做到三个一:
每天一句问候; 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小事; 父母的节日、生日送一件小礼物。
(3)
经典伴我社区行 每天跟邻居打一声招呼; 做社区的护绿的小卫士; 当社区文明的宣传员。
7. 融入课程。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持续发展, 采用了纳入课程的办法, 它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 有了时间、 人力、 物质等方面的保障。
8. 与少先队活动整合。
经典诵读活动是少先队活动的一部分, 并且设立少先队专项“雏鹰奖章”, 激励队员学习经典, 学习做人, 提高人文素养。
七. 沈家门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 活动效果的调查和分析 为了检测沈家门小学自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所取得实际成效, 我们设计了两项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1 教师、 学生、 家长对 “经典诵读” 活动效果看法的调查 调查说明 我们随机抽取 193 名学生(其中高年级 1 个班, 中年级 1 年班,低年级 2 个 班 ), 147 名家长(其中高年级 1 个班, 中年级 1 个班,低年级 1 个班)
和 34 名教师(主要是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作了他们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效果看法的调查。
调查项目
调 查 结 果 统 计 学生 193 人(高年级 49 人, 中年级 48人, 低年级 96 人)
家长 147 人(高年级 50 人, 中年级 48人, 低年级 49 人)
教师 34 人(主要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一、 促进语 文 学习 1、 很有帮助 115 人 占 59. 5﹪ 101 人 占 68. 7﹪ 21 人占 61. 8﹪ 2、 有帮助 78 人 占 40. 4﹪ 46 人 占 31. 2﹪ 13 人 占 38. 2﹪ 3、 没什么帮助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二、 促进道 德 教育 1、 很有作用 137 人 占 94. 8﹪ 147 人 占 100﹪ 20 人 占 58. 8﹪ 2、 有作用 55 人
占 28. 5﹪ 0 人 占 0﹪ 14 人 占 41. 2﹪ 3、 没什么作用 1 人 占 0. 5﹪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三、 促进1、 很有作用 141 人 占 73. 0﹪ 146 人 占 99. 3﹪ 28 人 占 82. 4﹪
中 华 文化传承 2、 有作用 52 人
占 27. 0﹪ 1 人 占 0. 5﹪ 6 人 占 17. 6﹪ 3、 没什么作用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四、 学校的 诵 读形式
1、 满意 147 人 占 76. 2﹪ 103 人 占 70. 0﹪ 27 人 占 79. 4﹪ 2、 基本满意 46 人 占 23. 8﹪ 44 人 占 29. 9﹪ 7 人 占 20. 6﹪ 3、 不满意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五、 学生的 学 习负担 1、 没什么加重 142 人 占 73. 6﹪ 107 人 占 72. 8﹪ 25 人 占 73. 5﹪ 2、 有加重 51 人 占 26. 4﹪ 40 人 占 17. 2﹪ 9 人 占 26. 5﹪ 3、 明显加重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六、 你对学 校 这项活动 1、 很喜欢
153 人 占 79. 3﹪ 126 人 占 85. 7﹪ 31 人 占 91. 2﹪ 2、 无所谓
40 人
占 20. 7﹪ 21 人 占 14. 3﹪ 3 人 占 9. 0﹪ 3、 不喜欢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0 人 占 0﹪
从表中数据分析:
1. 对促进语文学习的帮助, 无论学生、 老师、 家长看法十分一致, 100%认为有帮助,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达到 60%。
2. 对道德的促进作用三者有一定差距, 其中家长认为很有帮助的高达 100%, 学生自己问卷说明:
我们随机抽取 12 个高年级班级中...
篇四: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届“挑战杯”文学艺术节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比赛参赛论文 本科生组论文题目
关于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
者
赵玉苹
专
业
日语系
学
号
关于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中小学英语教育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乃至大学的英语学习 笔者对农村中小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及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提高农村孩子对英语的认识同时寻求相应措施促进农村英语教育。
笔者体会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落后及农村英语教学与城市的巨大差距。
触动笔者的人生定位和人生价值观取向。
笔者认识到农村中小学的新一轮改革 面临的挑战是有关英语方面的新一轮改革。
农村英语教学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农村英语教学现状更需要改革。
一、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附近几个村庄的中小学生9 个小学生 8 个初中学生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方法开展英语辅导班及采访交谈的形式 二调查结果 该地区位于菏泽市牡丹区地理位臵偏僻交通信息比较闭塞按规定学校必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教学 但学校的英语教师只有一人而且非英语专业毕业学校没有语音等教学设备。在参与调查的15 人当中对英语的重要性以及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认为一般重要的仅 4 人占总体比例的 26%左右而在我们大学生看来这两项的重
要性达到 90%对于如何解决英语学习上的困难75%的同学认为请教老师对于利用网络解决英语学习困难的问题和英语互动教学没有同学知道这回事大约 9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师资和英语学习氛围很差。调查中发现 90%的同学没听说过什么是“英语角”这样的活动。
三、调查情况 在本次调查深入到农村教育的最基层 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问题
问题之一纵观我镇。中学三所其中私立一所每所中学所辖小学十几所 这些小学中也只有几所规模较大和一所中心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而且这些开设英语课的也只是把英语作为搭头。有英语课的学校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小学英语课程。
而且整个学校只有三名固定英语教师 其余都是本市大学的实习大学生 每周只有一节英语课。来自其他村小的几名学生在小学根本不学英语 “我们只是把英语书发下来自己看看书里的图片”一个学生告诉我。小学英语课开设情况的不同与差异是学生学习英语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对英语学习的要求有所提高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兴趣或着第二兴趣培养还没完成在单词背诵句型理解和语法等问题前无法招架开始放弃对英语的学习。
“我英语考三四十分就不错了全蒙的 ”辅导班一初二学生说。
问题之二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不足教师超负工作的问题普遍存在。
当我问及几个参加辅导班的学生他们老师平时都怎么教他们英语时他们告诉我担任他们英语课的是本市大学的实习大学生过一段时间换一个根本没固定教师。大体有以下几个典型问题首先教师学历达标率极低。据一位中学教师介绍他所在中学具有英语专科学历以上的仅有 2 人具有中专英语学历的只有 7 人不少“懂点英语”的语文、数学或思品、社会、体育教师都正在从事小学英语教学。他们专业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不用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了。
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其次教师教龄短、缺乏教学经验。该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平均教龄 5 年。43的小学英语教师只有 12 年的教学经历6 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仅占 21.5578.43%的教师从未教过英语。第三小学英语教师工作量过重的现象十分普遍。该地区 53.35的小学英语教师周课时在 20 节以上。
乡 镇 教师人均课头 35
人均周课时 17.95节还有几所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一个教师竟担任 56 个课头30 多节课。一个教师担任这么多课头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能
够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与之适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吗老师面对那么多的课头和学生即使工作务实求真努力再努力也很难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最后该地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流失太大。农村地区是经济较为薄弱的地区许多地方交通极其不便没有吸引人才的优势特别是英语人才。而英语专业人才在经济发达地区大有用武之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英语老师自然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许多师范类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也只是想在这过渡一段时期待有机会成熟就远走高飞。因此在农村地区英语教师是人心不稳、队伍不稳造成了英语教师师资缺乏。2006 年秋 53 位教师参加了小学英语教师培训2007 年仅有 17 人参加培训而这 17人中参加过 2006 年培训的仅有 13 人也就是说有 40 人现已不教英
<a title="it 博客"
href="http://www.ibtoke.net"/>---------------It 博客-------------------It 博客 <a title="it 博客"
href="http://www.ibtoke.net"/>---------------It 博客-------------------It 博客 声明 文 档 收 集 整 理 均 为 itboke 所 贡 献 -- 要 学 习 更 多 知 识 请 到 it 博 客 学 习 -------------------www.itboke.net 声明 文 档 收 集 整 理 均 为 itboke 所 贡 献 -- 要 学 习 更 多 知 识 请 到 it 博 客 学 习 -------------------www.itboke.net 声明 文 档 收 集 整 理 均 为 itboke 所 贡 献 -- 要 学 习 更 多 知 识 请 到 it 博 客 学 习 -------------------www.itboke.net 声明 文 档 收 集 整 理 均 为 itboke 所 贡 献 -- 要 学 习 更 多 知 识 请 到 it 博 客 学 习 -------------------www.itboke.net 文 档 收 集 整 理 均 为 itboke 所 贡 献 -- 要 学 习 更 多 知 识 请 到 it 博 客 学 习 -------------------www.itboke.net 语改教其它了。若这样长期下去教师象过眼烟云培训无效果。今年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担忧地说 “现在在此参加培训明年的现在就不可能再教英语了” 。因为师资力量的严重削弱致使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了甚至连个字母都不会背不会写。而且经过走访镇上三所中学的教师得知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占到左右。有些学校甚至还有代课教师。一位初中校主任告诉我由于地处农村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回农村学校任教。
许多有任教经验的专业教师都流向了城市和私立学校。造成英语教师在农村学校“青黄不接” 使得农村学生在刚刚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教育。
问题之三 教学环境差 设备落后 相关教学资料和工具配备不全。中小学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和直观语言活动形式以听、说、唱、演、赛等为主需要配备录音机、幻灯机、实物、图片等大量的直观教具。但是在农村中小学许多学校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只订一本课本没有配套的听力材料与磁带没有必备的教学挂图和练习册。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教师上课仅靠一张嘴一根粉笔。更别说什么幻灯机实物了。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多媒体教室是什么。条件好点的私立中学也只是每个英语教师手中有一个录音机给学生放
放磁带。该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因人数太多及其它原因老师们使用直观教具太少游戏活动更少更没有英语活动专用教室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问题之四家庭方面诸多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重大影响。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对某件事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甚至深远的影响 那么家庭在农村英语学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农村学生的家长相对受教育程度较低 大专以上学历家长了了无几初中或高中毕业的算是有文化很多家长是小学毕业或者是文盲。他们思想认识比较落后认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14%左右的学生表示其父母懂得一点英语。剩下的 86%的学生表示其家长完全不懂英语20%的父母要求其子女既要有较高的笔试能力。又要能够基本上与外国友人交流55%的父母要求其子女只要考试能拿高分就行。16%的父母要求其子女能开口讲几句较流利的英语。只有 5%的父母对其子女从未明确表示过什么要求似乎不怎么重视。父母对子女学习英语并未寄予很高的期望值
55%的父母对其子女怎样学好英语从不过问。10%的父母很关心其子女的英语学习15%的父母假期送其子女到一些专门的培训班去培训学习。
由此可知大部分的父母平时对子女英语学习就不够重视更别说辅导了。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相对贫困 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物质条件。
据一位初中教师介绍初中生中有英语字典的学生占有复读机的学生则不到。另外许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托给他人照看使学生在生活情感性格等方面欠缺影响学习。在此次调查
中47 由此可见大多数父母自身的英语水平偏低甚至于完全不懂一点英语这就为孩子在家庭中运用英语交际设臵了很大的障碍。孩子在家里根本或很少有用英语交流或交际的机会 加上农村经济状况不景气绝大多数父母无力顾及孩子英语学习的现状只有少数父母能够关注孩子英语语言学习的情况 而且这种关心也仅限于买一些影碟、磁带或假期送孩子去培训而已无法为孩子提供鲜活的语言环境根本上满足不了孩子学习语言的需求。
问题之五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导致的应试教育在农村尤为严重国家政策无时不刻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落实在基础教育时却变成的应试教育受应试制的影响农村各个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 而只是一味的追求应试的高分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目的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学英语就是为了升学考试严重影响了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在农村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中英语占的分值相当少甚至根本就不把英语作为考试科目或者形式的走下过场所以学校无不都强调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数学和语文。
“考英
语时老师会让我们抄课本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我们的”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说。当我访问一位该镇的某初中学校校长时提及此情况他表示相当的无奈。
问题之六学生自身及“应试后遗症”制约着英语的学习。农村学生在学习英语上缺乏自信心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使得英语成为哑巴语。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即使给他们课堂时间讨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僵持在那里或沉默不语。在一次课后我问学生 “为什么不能用英语进行简短的交流”他的回答是:“我一说英语全身都紧张全班那么多同学盯着我我要是说错了多难堪啊。
”他们的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被羞涩掩盖了。
学生越是胆小越难于开口英语口语与交际能力就越难以提高。虽然这种心理障碍主要出现在初学阶段 但如不及时排除 则会严重影响后续学习。辅导班上课时如果单独让一个人读英语那么读的人面红耳赤声
如蚊哼其余的人则吃吃的笑。
四、解决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个人提出一些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的对策 1、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抓紧农村英语的教学积极为英语在农村的教学创设条件。
为个学校投资购买、自制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材料设备配臵基本的电视机、录音机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并逐步建设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目的为了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并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优先保证农村正常教学的进行 2、村级小学应抓紧开设英语教学课。
如果英语课开设不平衡 村级小学的学生就会失去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发展的机遇他们在起跑线上便已输了三年初中后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各教育部门一定要想办法使村级小学的英语开展起来。
3、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应当加强编制管理,合理配臵教师资源采取优惠政策加强教师在英语教学大纲方面的交流 吸引和鼓励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到农村任教及时调派专业优势明显对农村英语教育充满激情的教师到农村任教有关部门应该尽力缩小城乡教师的福利待遇差异使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任教尽量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得教师在工作中能尽全力地发挥个人执教作用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各地可制定政策吸引大中城市骨干教...
篇五: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小学各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
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南阳市教育局
报告书内容:1 1 、立项通知书(复印件)
2 2 、研究报告
3 3 、研究方案
4 4 、过程性材料
5 5 、其它
课题主持人:×××
课题组成员:×××
×××
××
项目完成单位:×××××××
结项时间:7 2017 年 年 2 12 月
《小学各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创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立德树人为育人的根本。《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本课题就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为宗旨,学生通过经典的诵读,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陶冶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其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进而营造校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为此研究目标,我校各年级积极开展了经典诵读,课题组的成员就针对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内容、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展开研究。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从学生的诵读实际入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研究途径与方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问卷,找准根源,把握方向。实验阶段,我们主要通过递进式地开展各种组织形式的经典诵读、阅读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润泽和精神滋养,享受到多样的诵读、阅读快乐;亲子经典诵读的渗入,让学生诵读生活得更丰富多彩,意义更加深远;有效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真正漫步在经典的殿堂中。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对传承民族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经典诵读的策略与方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亲近母语”实验的发展,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开展经典诵读体系,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衔接和整合,构建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的诵读课程,为教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小学
经典诵读
策略与评价
语文素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就是历经百年千载的荡涤,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更是炎黄子孙的脊梁所在。开展诵读朗朗上口、抒发情怀、蕴含哲理的经典诗文,让传统文化的种子萌发在学生的心田,让传统文化的沃土滋润着学生的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硕果根植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诵读过程中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既熏陶了学生的身心,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开发了记忆潜能,培养了学习能力;又开拓了心胸智趣,形成了健康人格。
优秀的经典诗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基石。经典诗文作为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闪闪发光的金线,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熠熠生辉。它优秀的思想文化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它优秀的思想文化渗透在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继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一个人在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诵背一定数量的经典,所贮存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就给我们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经典诵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的载体,应当在小学课程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经调查表明,学生虽然也会背几首古诗,但对经典的背诵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如何激发师生诵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如何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经典篇目,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在小学各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那么,怎样在社会大环境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整合各种课内外国学经典课程资源,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激发起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成为我们做此课题研究的目的。基于以往经典诵读实践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没有实效的现象,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更有效上,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开展经典诵读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从秦汉至清末,我国传统语文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就是经典诗文。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后,经典教育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朱自清先生早在 1942 年又重新强调了“经典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些年来,海内外再次掀起了中华经典诵读的高潮。
从港澳台方面来看,1994 年,“经典诵读”作为一种教育运动,由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博士在台湾发起运动,他倡导在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开启心智,健全人格,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以此来发扬广大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举动得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鼎力支持, 1998 年,南怀瑾先生将“读经”引入大陆,并在大陆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古诗文诵读工程”,使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在中国展开。
从大陆方面来看,1995 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冰心等 9 位文化教育界的老人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对中华经典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中华经典诵读浪潮。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形势并不乐观,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并不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并没有真心去开展。又因为应试教育的禁锢,造成时间的不充足,继而教师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我校一直没能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规范的诵读课程体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但在实际语文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合理的实施方法、固定的授课时间、科学的评价考查形式,因此很难将课标中关于此方面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研究重点,就是在深化课程改课的环境下,社会赋予了我们重大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当开发和利用各种经典诵读课程资源,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和提高语文素养的衔接和整合,成为教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借鉴。
三、研究具备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背景条件: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大语文观,到现如今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诵读活动,力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营造校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打造书香校园,全面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硬件条件:我校共有 2 个阅览室,图书藏量达 6 万余册之多;图书馆、互联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专著、期刊、电子检索文库等优质参考资源。
(三)软件条件:
1、课题主持人有 20 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具有中级教师职称,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亲近母语种子教师先进个人。曾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近年有 10 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一位是国家课改先进个人、省学科带头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名师,将为课题提供理论指导。其他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累计有 20 篇以上的论文发表或获奖,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深厚的专业知识,大量的教学实践,他们能够能较好地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2、我校被定为“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学校很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将为课题研究经费的筹措提供保障,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实施。
3、我校自 2008 年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经典诵读、亲近母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老师们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的实践和探索,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本课题研究依据这些有利条件,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主动参与下,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题研究,取得课题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势在必然的。
四、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概念界定问题 1、所谓经典,指经久不衰、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时间和实践验证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由此可见,经典是有永恒性的,面对历史的千锤百炼,被后人认可,影响深远,价值巨大。在这里指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小学生的精神需求,便于学生接受、学习,适合诵读和阅读的精选出来的原创性篇目。
2、所谓诵读,要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还要做到诵读时的三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神贯注,体会作品的神韵,达到熟读,背诵。
3、所谓经典诵读,在这里就是精选出来适合小学生的成长需要,经久不衰、影响深远、最有价值的原创性典籍,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深入阅读,诗文达到熟读成诵。经典诵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诵读课程,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力为基础,以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诗文为内容,以小学生的素养提高和精神成长为目标,开展诵读经典诗文,阅读经典名著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道德、文化方面的修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所谓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是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小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特点:对某件事的热情保持的时间短,做起事情来注意力易于分散,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度”。这个特点提示着我们开展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时要使孩子们保持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诵读活动,会利于帮助学生对经典诵读保持长久的热情。如“同诵读共成长”、 “亲子阅读”、 “读书手抄报”、“读书笔记”、 “故事手绘本”、 “经典分享” 、“国学经典书法比赛”“ 课外阅读诵读比赛”和“故事片段表演” 等递进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各种组织形式的诵读实践,探索其具体的诵读可行性、规律性、实效性。
这些概念中,经典诵读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范围,策略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结果,通过诵读活动和课程的开展,才能发现学生在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和毛病,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去查漏补缺,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方法。策略对我们今后开展何种诵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获取诵读活动的最有效性,对我们的经典诵读教学提供方向和依据。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
2、大量的经典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营造优秀文化氛围,打造书香校园。
4、推进我校“亲近母语”实验的进程 (三)研究内容 1、小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选择研究 2、开展小学经典诵读活动策略的研究 3、经典诵读活动中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4、小学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专著、论文和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课题的理论框架,结合研究实践,取得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
2、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了解教师对经典诵读的关注度,了解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支持度,并及时作出研究,便与调整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以此研究方法为主,从学生的诵读实际入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研究途径与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进行阶段性的研究小结,调整、完善下一步的研究方案。
(四)研究的重点 1、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及各校对经典诵读的重视,经典诵读教材也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有些就是一些古诗的罗列,谈不上科学、合理、规范,我校在此课题的研究下,把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组织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教师查阅资料,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出符合我校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使经典诵读有章可循,
2、经典诵读活动的选择问题 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不同,所采用的经典诵读组织形式不同。低、中学段的学生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诵读兴趣的激发和诵读习惯培养之上的有效组织形式;高年级学生我们研究的重点在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之上的有效组织形式。低年级的“同阅读共成长”“亲子阅读”“故事手绘本”等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课外诵读经典习惯,培养阅读兴趣;高年级比较传统的组织形式如读书笔记、诵读比赛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最为常见,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些经典诵读活动将和和我们的诵读课程结合起来,作为我们的首选对象进行研究。
3、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问题 在众多的组织形式中,我们重点研究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诵读“同阅读共成长”“亲子阅读”“故事手绘本”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的高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古诗赏析”“办手抄报”诵读比赛和小故事片段表演活动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家长的配合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活动,...
篇六: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改革20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等原因,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表现在语文基本功差、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写作能力薄弱、缺乏创造力等多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农村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要科学施教,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落实“双基”教学农村高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教学只是草草了事,而过分强调阅读训练和写作积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书山题海的枯燥训练之中,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毫无素养可言。语文教师要落实语文“双基”教学,以语文课本为载体, 培养学生诵读、 吟咏、背诵、默写、积累、分析、感悟、想象的能力,促成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独立的阅读和鉴赏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二、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叶圣陶先生最早倡导“大语文”教育观,他主张语文能力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和教科书,还要发展到课堂外和其他书本。这也是培养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进而指导学生开展 “大语文” 学习。其一、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与课本紧密相关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 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广播” 、办黑板报、组织校园文学社等校园文化活动 ; 多学科渗透的学语文 ; 在家庭、社会中学语文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既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其二、要改变教师“单打独唱”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持久的语文学习热情,改变“教师讲——学生学”的单一学习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其三、要改变单一的用分数论高低的单一评价模式,语文学习材料的广泛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多彩性,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学习收获,只有采取多元评价的手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农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开展好了,不仅不会影响高考,而且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克服应试教育、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其实,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 社会热点、多学科的渗透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要语文教师循序渐进、科学指导,让学生获得探究过程的愉悦,激发出学生创造的欲望,就能达到学以致用、一箭双雕的功效。四、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同样,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果不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先培养其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打破“教师万“三农”问题、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扮演好 “导演”的角色。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营造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如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常规的课堂学习等,处处都蕴含着 “创新”的契机。(二)教给方法俗话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 ,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 “多向” “发散” “超前” “综合” “变异” “变通”思维。如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引导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进行“多向”思考。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像推测,有学生认为 :
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 “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它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所以“陋”在这一语境中的解释应是 “粗浅” 而非 “粗俗” 。(三)激励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 , 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环境,激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如 :
结合自身特点开展高效记忆,鼓励学生课堂大胆质疑,追求课后练习答案多元化,开展语文课文小创造、小发明,开展课文实践活动等, 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 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农村中学经典诵读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初级中学 张军民 马莉敏
农村中学经典诵读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农村中学经典诵读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作者:张军民, 马莉敏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初级中学刊名: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英文刊名:Science Weekly for Childre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张军民.马莉敏 农村中学经典诵读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期刊论文]-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2014(2)2014(2)
篇七: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初中名著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泗洪县天岗湖中学钱金兰
摘要:
名著阅读需要督促。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保持、 阅读坏境的建设与营造、 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阅读效果的强化与提升, 这些都是顺利开展名著促读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名著阅读
问卷分析
名著推荐与阅读是苏教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对象。
名著阅读教学是现今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文学名著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它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 在于心灵的滋养, 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阅读名著,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 要求中小学生 “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
七到九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
但目标的落实很难, 学生阅读名著浅尝辄止, 更有甚者, 根本不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
农村学生尤甚。
因此, 在农村初中开展名著促读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针对“农村初中名著促读策略研究” 这一课题的展开,我们设计本次问卷调查, 以期能全面、 准确、 具体地了解与掌握农村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一、 整体思路 (一)
设计目的 了解我校初一年级学生名著阅读的一般状况, 包括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 阅读习惯以及阅效果读四个方面, 为“农村初中名著促读策略研究” 这一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同时也为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减少名著阅读教学的盲目性、 低效性,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果。
(二)
设计依据 一是农村初中名著促读研究方向与目的; 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名著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根据农村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及方式。
(三)
设计内容 针对目前我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 参考网络上其他学校调查样本, 设计了 21 个题目。依序涉及阅读兴趣调查、 阅读环境调查、 阅读习惯调查、 阅读效果调查等四大方面。
二、 基本做法 (一)
问卷形式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集中性不记名式调查。
(二)
问卷结构
问卷包括问卷标题、 样本资料、 调查说明、 调查题目四个部分。
1. 问卷标题 天岗湖中学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2. 样本资料 天岗湖中学七年级(2013 级)
全体学生。
3. 调查说明 在调查问卷发放时以亲切、 商量、 平等的姿态, 简要地说明确调查的主题, 说明调查的要求, 同时在卷头印制答题说明。
4. 调查题目 21 道选择题, 包括 19 道单选题, 2 道多选题, 目的是尽量使调查结果科学化、 准确化。
(三)
调查取样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 是本校七年级(2013 级)
全体学生, 共一百五十名。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我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答卷, 并随堂收卷, 但学生在答卷时, 一些题目出现了 无效答案或出现无效答卷, 以致每个题目的答题总人次数不尽相同。
所以, 去除 2份无效答卷, 在算百分比的时候, 以 148 人为基数进行计算。
三、 问卷分析 (一) 名著阅读兴趣调查分析 1. 你对名著的态度是(
)
选项 讨厌 不喜欢 较喜欢 喜欢 人数 3 3 57 85 百分比 2. 03% 2. 03% 38. 51% 57. 43% 2. 你阅读名著的目的是(
)
选项 教师要求 娱乐消遣 应付考试 提高素养 人数 13 13 16 106 百分比 8. 78% 8. 78% 10. 81% 71. 63% 3. 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读名著? (
)
选项 主动阅读 老师要求 家长监督 人数 117 30 1 百分比 79. 05% 20. 27% 0. 68% 4. 你喜欢阅读的名著种类(可多项选择)(
)
选项 课本或老师推荐的 古典小说 外国 当代小说 童话 网络小说 散文 诗歌 其他 人数 65 77 20 74 87 26 54 37 38
百分比 43. 92% 52. 03% 13. 51%50. 00%58. 78%17. 57%36. 49%25. 00% 25. 68%针对此方面, 调查设计四道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从阅读态度看, 喜欢阅读名著的占57. 43%, 比较喜欢阅读名著的占 38. 5%1, 不喜欢和讨厌阅读名著的各占 2. 03%。
从阅读目的看, 为了提高素养而阅读名著的占 71. 63%, 为完成老师要求和娱乐消遣而读的各占 8. 78%,为应付考试而读的占 10. 81%。
从阅读的主动性看, 能够主动阅读的占 79. 05%, 能在老师要求下读的占 20. 27%, 需要家长监督才能阅读的占 0. 68%。
从阅读的种类看, 喜欢读课本或老师推荐的占 43. 92%, 喜欢读古典小说占 52. 03%, 喜欢读外国作品的只占 13. 51%, 喜欢读当代小说占 50. 00%, 喜欢读童话的占 58. 78%, 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占 17. 57%, 喜欢读散文的占36. 49%, 喜欢读诗歌的占 25. 00%, 其他占 25. 68%。
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我校初一年级新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 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能够主动阅读, 这得益于小学阶段教师适当的引导与培养。
本年级学生对名著的熏陶感染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能提高自身的素养。
但本年级学生的阅读喜好偏重于书本或教师推荐的书籍, 或中国古典小说(据后来了解, 此处的“古典小说”学生理解为讲述古代故事的小说, 他们喜欢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或改编后的 “古典小说”,如青少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等)、 当代小说、 童话等, 这与学生年龄特征与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初一学生年龄相对较小, 心理相对幼稚, 喜欢阅读富含想象力的作品; 又因理解能力相对不强, 更喜欢阅读一看就懂的书籍。
外国的文学作品, 学生喜欢阅读的不多, 究其原因, 一是外国作品远离学生生活坏境, 二是学生接触太少。
诗歌也难得学生青睐, 主要是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 在促读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并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坚持阅读下去; 另一方面, 要对学生的阅读作适当的引领, 以期提升学生阅读的高度, 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
(二)
名著阅读环境调查分析 5. 你阅读名著的途径
(可多项选择)(
)
选项 到学校图书室借到网上下载 到书店购买 向同学借阅 人数 103 30 96 95 百分比 69. 59% 20. 27% 64. 86% 64. 12% 6. 你有时间阅读名著吗? 缺少时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
)
选项 较多 少 一般 自 己不能很好地利用 课外时间 教师不要求和检查 作 业 太 多没有时间 人数 19 39 92 91 7 44 百分比 12. 84% 26. 35% 62. 16% 61. 48% 4. 73% 29. 73% 7. 在校期间, 你每周平均用于阅读名著的时间(
)
选项 每天读 每周固定读 偶尔读
不读
人数 27 41 77 3 百分比 18. 24% 27. 70% 52. 03% 2. 03% 8. 平时语文老师有没有对你们阅读名著进行指导, 并组织同学开展一些相关的读书活动(
)
选项 没有 经常 偶尔 人数 27 40 81 百分比 18. 24% 27. 03% 54. 73% 9. 你希望语文教师定期开设名著阅读辅导课吗? (
)
选项 希望 不希望 人数 126 22 百分比 85. 14% 14. 86% 10. 你们班有没有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
)
选项 有 有时有 几乎没有 人数 15 65 68 百分比 10. 13% 43. 91% 45. 94% 11. 你的家人(主要指长辈)
读名著吗? (
)
选项 没有 经常 偶尔 人数 79 20 49 百分比 53. 38% 13. 51% 33. 11% 12. 你的家人对你阅读名著的看法是(
)
选项 批评制止 表扬、 鼓励 不提倡, 不反对 人数 1 64 83 百分比 0. 67% 43. 24% 56. 08% 13. 你家名著藏有量怎样? (
)
选项 5 本及以下 6~20 本 21~50 本 51~100 本 100 本以上 人数 46 71 24 5 2 百分比 31. 08% 47. 97% 16. 22% 3. 38% 1. 35 针对此方面, 调查设计九道问题。
第 5、 6、 7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从阅读名著的途径看,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到学校图书室借、 到书店购买或向同学借阅, 而到网上下载电子书的很少。
从阅读名著的时间看, 62. 16%的学生认为一般, 26. 35%的学生认为很少, 而缺少时间的主要原因, 61. 4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 29. 73%认为作业太多没有时间, 4. 73%的学生则认为是教师不要求和检查之过。
在校期间, 能每周固定阅读的学生只占 27. 70%。
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阅读的书籍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即到学校图书室借、到书店购买、 向同学借阅, 但学生所借所购之书版本不一, 且数量不足, 达不到人手一本,
不利于统一教学。
书源问题得想办法解决。
到网上下载电子书的学生较少, 这与当地农村经济落后有关, 与网络普及率不高有关(许多学生家中没有联网)。
大部分学生每周用于阅读名著的时间不多, 且不能固定时间坚持阅读, 主要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所致。
另外,作业太多、 教师不要求和检查也成了学生不阅读的托辞与借口。
由此看来, 要想让学生充分的参与阅读, 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 又要勤督促、 勤检查。
第 8、 9、 10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语文教师能主动且经常开展名著阅读指导或相关读书交流活动的很少, 而大部分学生非常渴望这些。
可见, 语文教师要经常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这样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引, 减少阅读的盲目性; 也要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提供展示的平台。
第 11、 12、 13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家人(主要指长辈)
中能经常读名著的很少,一半以上的家长从不阅读, 但家长们几乎不干涉孩子的阅读, 43. 24%的家长对孩子读名著持表扬、 鼓励态度, 56. 08%的家长对孩子读名著不提倡也不反对。
学生家中的藏书量有限, 且大部分是小学阶段老师要求购买的(后了解到的)。
看来,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 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下, 在全民阅读的大坏境下, 家长也对名著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
鉴于以上分析, 在阅读环境方面, 课题组首先要想法使书源充足, 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共读时最好能保证学生人手一本且版本一致, 这样便于教师指导, 也便于学生交流。
其次,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最好能固定学生的阅读时间, 加强教师辅导, 保证阅读的有效进行。
再次, 教师要勤督促、 勤检查, 保证阅读的持续进行。
第四, 最好能争取家长的支持。
(三)
名著阅读习惯调查分析 14. 假期时你是否也有阅读名著的习惯? (
)
选项 有 没有 人数 92 56 百分比 62. 16% 37. 84% 15、 你有相应的名著阅读计划吗? (
)
选项 有 没有 人数 49 99 百分比 33. 11% 66. 89% 16. 你读名著时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吗? (
)
选项 能 不能 有时能 人数 13 44 91 百分比 8. 78% 29. 73% 61. 49% 17. 你读名著时喜欢(
)
选项 摘抄好词佳句 写读后感 圈圈点点, 写批注 只读, 不动笔
人数 48 16 27 57 百分比 32. 43% 10. 81% 18. 24% 38. 51% 18、 你读名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怎么办? (
)
选项 跳过去不读 查工具 随便认读 问爸妈或老师 人数 8 111 11 18 百分比 5. 41% 75. 00% 7. 43% 12. 16% 19. 你喜欢网上阅读名著吗?
选项 喜欢 不喜欢 人数 36 112 百分比 24. 32% 75. 68% 针对此方面, 调查设计六道问题。
第 14、 15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假期中学生能阅读名著的占总数的 62. 16%, 有 37. 84%的学生从不阅读;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 有阅读计划的学生只占总数 33. 11%, 66. 89%的学生阅读名著时缺乏相应的计划。
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布置假期阅读任务, 并引导学生据此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
其次, 教师要想法调动学生假期阅读的积极性, 争取家长的支持, 请家长参与、 督促。
第 16、 17、 18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阅读名著时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的只占 8. 78%, 有时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的占 61. 49%, 另有 29. 73%的学生不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
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 喜欢摘抄好词佳句的占 32. 43%,喜欢写读后感的占 10. 81%, 喜欢圈圈点点写批注的占 18. 24%, 另有 38. 51%的学生只读不动笔。
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很少有学生能用心品味语言的魅力, 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
课题组应重点研究如何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品味、 学会鉴赏, 在阅读中学会质疑、 学会思考, 使其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
同时,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方法, 做到读写结合, 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 可定期展出优秀的, 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第 18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在阅读名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 75. 00%的学生选择查工具, 12. 16%的学生选择问爸妈或老师, 5. 41%的学生选择跳过去不读, 7. 43%选择随便认读。
学生阅读时勤查好问是好习惯, 但对于阅读长篇巨著来说, 这样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
因此, 可建议学生先跳过去, 先囫囵吞枣地看, 也许随着阅读的深入, 读着读着就会推测出原先不认识的字词的含义, 弄明白原先的困惑。
此时再去查查工具, 问问爸妈或老师, 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 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因为, 自己悟得的东西, 远比查来的问来的牢靠。
要让学生明白:
读长篇, 一定要先整体把握内容(略读), 然后再慢慢欣赏(精读),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第 19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网上阅读名著, 只有 24. 32%的学生喜欢。
看来, 网上阅读目前不大受学生欢迎, 这与学生上网不便有一定的关系。
但网络阅读, 作为一种新型的阅
读方式, 还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
篇八: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新探66新教育科研 2021 09(总第 507 期)语文是一门综合人文学科,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收获崭新的道德情感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开启多元诵读,在多元诵读的过程中解决基础字词和语句赏析,从而去体悟文本主旨内容、情感导向和语言风格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钻研,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语文学习语感相应建立。一、创设情境,激发诵读兴趣创设情境是现代语文课堂时兴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够很好的体现部分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文本诵读环节,提高学生文本诵读的参与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多样,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手段,为学生创造图片情境、视频情境、问题情境和演绎情境等,从学生具体的学情实际出发,选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为学生创设文本诵读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文本诵读效率。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活动参与意识强烈,教师要试着转变传统课堂较为古板的学习气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相关教具,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文本诵读兴趣。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学生没有接触过松鼠,对松鼠的生活习性缺乏充分了解,教师从网络资源中,寻找松鼠生活记录的有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情境,认识松鼠这种动物。学生对教师所播放的视频内容保有较高的观看兴趣,乐意从视频情境出发,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教师鼓励学生以分段诵读的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诵读和概括,学生深入文本段落诵读,能够较为准确的概括段落内容,从作者行文思路中找到松鼠生活的相关习性,完善自身对松鼠这种动物的认知。教师从视频情境出发,吸引学生的文本阅读注意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视频资料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生活认知。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被教师所设计的视频情境点燃,争先恐后的进行诵读尝试,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投放音乐,增强诵读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文本诵读的先行地位。教师为学生明确诵读学习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诵读技巧点拨,让学生在多元诵读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投入文本学习,提高文本学习效率。学生的诵读效果直接决定了文本学习体验,教师可选用投放音乐的方式,为学生多元诵读创造更优良的气氛条件,学生配合着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带着特定的情感投入,对文本进行诵读,文本诵读体验得到进一步完善。音乐和语言同为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有着异常丰富的感染力。诵读是文本学习的起点,单一的诵读方式往往会消耗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可利用手头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多元诵读创造更为有力的背景条件。在《四季之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文本的情感基调,发动学生以自我诵读的方式,解决文中基础字词,体会作者所描绘的四季不同的美感。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本的感情基调,对诵读的节奏、语气、语感进行相应的把握。学生在熟悉文本的过程中,对每一段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加工想象,将自己带入四季情境,自觉体会诵读时应怀有的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诵读展示。教师寻找清妙的背景纯音乐,辅助学生开展诵读尝试,加深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学生从背景音乐中,能够感受到与行文内容相符的情感基调,调整自身的诵读状态,注意诵读时的节奏、语调和语气,深入体悟文本内容。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诵读形式,为学生带来更为精彩的诵读体验,用音乐感染学生,以音乐辅助课堂诵读教学。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四季之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诵读的学习意识,在不断的诵读训练中,形成文本诵读能力,完善课堂诵读的表现效果。三、组织比赛,强化诵读感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准确的把握教材文本内容,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小学生的竞赛意识强烈,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无论是个人比赛还是团体赛,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意识。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好胜心理,转化为诵读学习的优势条件,组织竞赛项目,通过集体评价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身诵读所存在的问题,内化诵读技巧,强化学生的文本诵读感知能力。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诵读学习习惯,就必须为学生明确具体的诵读学习要求。教师从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等多个方面出发,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寻找诵读参照依据,让学生对示范录音进行仿诵,小学语文多元诵读教学策略应对 □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实验小学 赵荣标
教海新探67新教育
科研 2021 09(总第 507 期)借助比赛形式,规范学生诵读过程,强化学生诵读感知。在《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梳理全文脉络。《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所作,力在表现少年蓬勃朝气,寄托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期望,具有极强的鼓励性,振奋国民精神。教师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普及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从创作背景中,窥见作者在文本中对少年所怀有的殷切期望,及时酝酿诵读情感。教师组织诵读比赛,为学生明确具体的诵读要求,宣布比赛规则及赋分标准,从网络中为学生寻找朗诵示范,鼓励学生先对文本内容展开积极仿诵,然后再进入赛程环节。教师在比赛过程中,注意维护赛场规则,推出集体评价措施,及时对学生诵读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内化诵读技巧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比赛中,有所比较、有所进步,进而揣摩文本情感,强化自身的诵读感知,形塑自身的文本诵读能力。四、推出演绎,提升诵读能力小学生的文本学习具有较强的创造活力,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演绎。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具有差异性,但不排除个性色彩,教师发动学生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分角色诵读的方式,对文本情节及其相关场景进行再现式演绎,最大程度上还原文本设置。学生凭自身的文本诵读体验,为角色添加崭新的注解,丰富了自身的诵读情感认知,拓宽了诵读活动的表现渠道,提升了诵读感悟能力。小学生在学段早期就已经接触过角色演绎活动,教师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让学生以文本诵读为学习契机,自主选择文本角色进行演绎。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了解文本内容。小组诵读结束后,教师发动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展开角色演绎,并挑选小组上台进行演绎展示。学生在组内自主选择文本角色,对人物语言和具体情境进行揣摩分析,力求真实的进入文本角色。教师邀请小组上台进行展示,学生的角色分工明确,底下的学生能够从台上学生的演绎中,窥见“母亲”看到年幼巴迪写诗的兴奋之情和“我”迫切希望得到父亲夸赞的焦灼之态。学生将“父亲”归来时的理性客观完美的呈现,表现出了“我”满心期望得到夸赞,最后却面临一盆冷水的失落、沮丧之情,文本情节的整体演绎细致,人物形象在学生演绎下变得更加的立体丰满。教师积极组织课堂演绎活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阅读学习方式,创新了文本诵读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情节,对人物和情节展开深入探究,增添了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五、创编形式,延伸诵读训练语文学习考察学生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要以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语文教学最终目标。小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极强,学习行为和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段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以诵读为文本学习的起点,通过模仿诵读、自主诵读、分角色诵读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基于文本内容的了解之上,对文本内容展开进一步创编活动,体现学生个性创作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释放学生的学习活力,必须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意识。教师立足语文诵读学习,发动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创编活动。教师在《牛郎织女(一)》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感知民间传说的艺术魅力,感悟古时人们的创作智慧。教师向学生投放鹊桥相会的情景照片,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由来,学生对教师所投放的图片和民间故事形式有着高度的探知兴趣。教师从故事的结局出发,以倒叙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这一动人的民间故事,学生结合文本学习,对故事内容和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教师对文本结局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课堂点拨,让学生深入了解古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拔高学生的阅读高度。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文本内容,展开创编活动,改变故事原有的发展脉络,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再造,考验学生语言表情达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编思维活力。多元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学科整体意识,明确学科阶段发展目标,为学生设计精准的课堂学习路径,以多元诵读作为文本教学起点,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首位进行考量。教师借助情境创设、投放音乐、组织比赛、推出演绎、创编形式等教学行为带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文本学习认知,丰富情感阅读体验,打造语文阅读学习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1] 王丹丹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11).[2] 李嘉诚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 [J]. 名师在线 ,2021(11).[3] 覃翠利 .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学法指导策略[J]. 学苑教育 ,2021(08).[4] 陈锡银 . 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创意探索[J]. 小学教学研究 ,2021(03).
篇九: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学经典 学习 心得体会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开来,我校作为乡村级中心学校,以把诵读经典作为了校本课程来开发,作为明德工程的示范校,我们在结合多种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其作用的探索,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到底对孩子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现在,把我们的粗浅体会表述一下:
一、进行经典诵读,可以从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凡成功之人,靠的是情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从学生对经典内容的感悟以及对活动的理解体会等方面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在宜章七中领导下经过二年经典诵读的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二、从活动的结果跟踪调查发现,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学角度分析,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工作压力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
三、从长远来看,进行国学经典的传承使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有力武器。
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农村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整个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我们应该坚持经常,更应该长期坚持。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10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