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6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8-24 09:40:03 | 浏览次数:

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6篇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教海新探66新教育 科研202109(总第507期)语文是一门综合人文学科,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6篇

篇一: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新探66新教育

 科研 2021 09(总第 507 期)语文是一门综合人文学科,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收获崭新的道德情感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开启多元诵读,在多元诵读的过程中解决基础字词和语句赏析,从而去体悟文本主旨内容、情感导向和语言风格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钻研,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语文学习语感相应建立。一、创设情境,激发诵读兴趣创设情境是现代语文课堂时兴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够很好的体现部分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文本诵读环节,提高学生文本诵读的参与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多样,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手段,为学生创造图片情境、视频情境、问题情境和演绎情境等,从学生具体的学情实际出发,选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为学生创设文本诵读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文本诵读效率。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活动参与意识强烈,教师要试着转变传统课堂较为古板的学习气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相关教具,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文本诵读兴趣。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学生没有接触过松鼠,对松鼠的生活习性缺乏充分了解,教师从网络资源中,寻找松鼠生活记录的有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情境,认识松鼠这种动物。学生对教师所播放的视频内容保有较高的观看兴趣,乐意从视频情境出发,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教师鼓励学生以分段诵读的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诵读和概括,学生深入文本段落诵读,能够较为准确的概括段落内容,从作者行文思路中找到松鼠生活的相关习性,完善自身对松鼠这种动物的认知。教师从视频情境出发,吸引学生的文本阅读注意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视频资料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生活认知。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被教师所设计的视频情境点燃,争先恐后的进行诵读尝试,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投放音乐,增强诵读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文本诵读的先行地位。教师为学生明确诵读学习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诵读技巧点拨,让学生在多元诵读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投入文本学习,提高文本学习效率。学生的诵读效果直接决定了文本学习体验,教师可选用投放音乐的方式,为学生多元诵读创造更优良的气氛条件,学生配合着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带着特定的情感投入,对文本进行诵读,文本诵读体验得到进一步完善。音乐和语言同为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有着异常丰富的感染力。诵读是文本学习的起点,单一的诵读方式往往会消耗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可利用手头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多元诵读创造更为有力的背景条件。在《四季之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文本的情感基调,发动学生以自我诵读的方式,解决文中基础字词,体会作者所描绘的四季不同的美感。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本的感情基调,对诵读的节奏、语气、语感进行相应的把握。学生在熟悉文本的过程中,对每一段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加工想象,将自己带入四季情境,自觉体会诵读时应怀有的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诵读展示。教师寻找清妙的背景纯音乐,辅助学生开展诵读尝试,加深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学生从背景音乐中,能够感受到与行文内容相符的情感基调,调整自身的诵读状态,注意诵读时的节奏、语调和语气,深入体悟文本内容。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诵读形式,为学生带来更为精彩的诵读体验,用音乐感染学生,以音乐辅助课堂诵读教学。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四季之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诵读的学习意识,在不断的诵读训练中,形成文本诵读能力,完善课堂诵读的表现效果。三、组织比赛,强化诵读感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准确的把握教材文本内容,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小学生的竞赛意识强烈,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无论是个人比赛还是团体赛,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意识。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好胜心理,转化为诵读学习的优势条件,组织竞赛项目,通过集体评价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身诵读所存在的问题,内化诵读技巧,强化学生的文本诵读感知能力。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诵读学习习惯,就必须为学生明确具体的诵读学习要求。教师从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等多个方面出发,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寻找诵读参照依据,让学生对示范录音进行仿诵,小学语文多元诵读教学策略应对 □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实验小学  赵荣标

 教海新探67新教育

 科研 2021 09(总第 507 期)借助比赛形式,规范学生诵读过程,强化学生诵读感知。在《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梳理全文脉络。《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所作,力在表现少年蓬勃朝气,寄托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期望,具有极强的鼓励性,振奋国民精神。教师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普及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从创作背景中,窥见作者在文本中对少年所怀有的殷切期望,及时酝酿诵读情感。教师组织诵读比赛,为学生明确具体的诵读要求,宣布比赛规则及赋分标准,从网络中为学生寻找朗诵示范,鼓励学生先对文本内容展开积极仿诵,然后再进入赛程环节。教师在比赛过程中,注意维护赛场规则,推出集体评价措施,及时对学生诵读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内化诵读技巧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比赛中,有所比较、有所进步,进而揣摩文本情感,强化自身的诵读感知,形塑自身的文本诵读能力。四、推出演绎,提升诵读能力小学生的文本学习具有较强的创造活力,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演绎。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具有差异性,但不排除个性色彩,教师发动学生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分角色诵读的方式,对文本情节及其相关场景进行再现式演绎,最大程度上还原文本设置。学生凭自身的文本诵读体验,为角色添加崭新的注解,丰富了自身的诵读情感认知,拓宽了诵读活动的表现渠道,提升了诵读感悟能力。小学生在学段早期就已经接触过角色演绎活动,教师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让学生以文本诵读为学习契机,自主选择文本角色进行演绎。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了解文本内容。小组诵读结束后,教师发动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展开角色演绎,并挑选小组上台进行演绎展示。学生在组内自主选择文本角色,对人物语言和具体情境进行揣摩分析,力求真实的进入文本角色。教师邀请小组上台进行展示,学生的角色分工明确,底下的学生能够从台上学生的演绎中,窥见“母亲”看到年幼巴迪写诗的兴奋之情和“我”迫切希望得到父亲夸赞的焦灼之态。学生将“父亲”归来时的理性客观完美的呈现,表现出了“我”满心期望得到夸赞,最后却面临一盆冷水的失落、沮丧之情,文本情节的整体演绎细致,人物形象在学生演绎下变得更加的立体丰满。教师积极组织课堂演绎活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阅读学习方式,创新了文本诵读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情节,对人物和情节展开深入探究,增添了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五、创编形式,延伸诵读训练语文学习考察学生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要以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语文教学最终目标。小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极强,学习行为和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段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以诵读为文本学习的起点,通过模仿诵读、自主诵读、分角色诵读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基于文本内容的了解之上,对文本内容展开进一步创编活动,体现学生个性创作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释放学生的学习活力,必须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意识。教师立足语文诵读学习,发动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创编活动。教师在《牛郎织女(一)》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感知民间传说的艺术魅力,感悟古时人们的创作智慧。教师向学生投放鹊桥相会的情景照片,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由来,学生对教师所投放的图片和民间故事形式有着高度的探知兴趣。教师从故事的结局出发,以倒叙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这一动人的民间故事,学生结合文本学习,对故事内容和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教师对文本结局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课堂点拨,让学生深入了解古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拔高学生的阅读高度。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文本内容,展开创编活动,改变故事原有的发展脉络,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再造,考验学生语言表情达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编思维活力。多元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学科整体意识,明确学科阶段发展目标,为学生设计精准的课堂学习路径,以多元诵读作为文本教学起点,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首位进行考量。教师借助情境创设、投放音乐、组织比赛、推出演绎、创编形式等教学行为带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文本学习认知,丰富情感阅读体验,打造语文阅读学习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1] 王丹丹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11).[2] 李嘉诚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 [J]. 名师在线 ,2021(11).[3] 覃翠利 .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学法指导策略[J]. 学苑教育 ,2021(08).[4] 陈锡银 . 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创意探索[J]. 小学教学研究 ,2021(03).

篇二: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初中名著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泗洪县天岗湖中学

  钱金兰

 摘要:

 名著阅读需要督促。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保持、 阅读坏境的建设与营造、 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阅读效果的强化与提升, 这些都是顺利开展名著促读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名著阅读

 问卷分析

 名著推荐与阅读是苏教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对象。

 名著阅读教学是现今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文学名著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它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 在于心灵的滋养, 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阅读名著,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 要求中小学生 “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

 七到九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

 但目标的落实很难, 学生阅读名著浅尝辄止, 更有甚者, 根本不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

 农村学生尤甚。

 因此, 在农村初中开展名著促读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针对“农村初中名著促读策略研究” 这一课题的展开,我们设计本次问卷调查, 以期能全面、 准确、 具体地了解与掌握农村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一、 整体思路 (一)

 设计目的 了解我校初一年级学生名著阅读的一般状况, 包括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 阅读习惯以及阅效果读四个方面, 为“农村初中名著促读策略研究” 这一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同时也为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减少名著阅读教学的盲目性、 低效性,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果。

 (二)

 设计依据 一是农村初中名著促读研究方向与目的; 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名著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根据农村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及方式。

 (三)

 设计内容 针对目前我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 参考网络上其他学校调查样本, 设计了 21 个题目。依序涉及阅读兴趣调查、 阅读环境调查、 阅读习惯调查、 阅读效果调查等四大方面。

 二、 基本做法 (一)

 问卷形式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集中性不记名式调查。

 (二)

 问卷结构

 问卷包括问卷标题、 样本资料、 调查说明、 调查题目四个部分。

 1. 问卷标题 天岗湖中学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2. 样本资料 天岗湖中学七年级(2013 级)

 全体学生。

 3. 调查说明 在调查问卷发放时以亲切、 商量、 平等的姿态, 简要地说明确调查的主题, 说明调查的要求, 同时在卷头印制答题说明。

 4. 调查题目 21 道选择题, 包括 19 道单选题, 2 道多选题, 目的是尽量使调查结果科学化、 准确化。

 (三)

 调查取样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 是本校七年级(2013 级)

 全体学生, 共一百五十名。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我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答卷, 并随堂收卷, 但学生在答卷时, 一些题目出现了 无效答案或出现无效答卷, 以致每个题目的答题总人次数不尽相同。

 所以, 去除 2份无效答卷, 在算百分比的时候, 以 148 人为基数进行计算。

 三、 问卷分析 (一) 名著阅读兴趣调查分析 1. 你对名著的态度是(

 )

 选项 讨厌 不喜欢 较喜欢 喜欢 人数 3 3 57 85 百分比 2. 03% 2. 03% 38. 51% 57. 43% 2. 你阅读名著的目的是(

 )

 选项 教师要求 娱乐消遣 应付考试 提高素养 人数 13 13 16 106 百分比 8. 78% 8. 78% 10. 81% 71. 63% 3. 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读名著? (

  )

 选项 主动阅读 老师要求 家长监督 人数 117 30 1 百分比 79. 05% 20. 27% 0. 68% 4. 你喜欢阅读的名著种类(可多项选择)(

  )

 选项 课本或老师推荐的 古典小说 外国 当代小说 童话 网络小说 散文 诗歌 其他 人数 65 77 20 74 87 26 54 37 38

 百分比 43. 92% 52. 03% 13. 51%50. 00%58. 78%17. 57%36. 49%25. 00% 25. 68%针对此方面, 调查设计四道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从阅读态度看, 喜欢阅读名著的占57. 43%, 比较喜欢阅读名著的占 38. 5%1, 不喜欢和讨厌阅读名著的各占 2. 03%。

 从阅读目的看, 为了提高素养而阅读名著的占 71. 63%, 为完成老师要求和娱乐消遣而读的各占 8. 78%,为应付考试而读的占 10. 81%。

 从阅读的主动性看, 能够主动阅读的占 79. 05%, 能在老师要求下读的占 20. 27%, 需要家长监督才能阅读的占 0. 68%。

 从阅读的种类看, 喜欢读课本或老师推荐的占 43. 92%, 喜欢读古典小说占 52. 03%, 喜欢读外国作品的只占 13. 51%, 喜欢读当代小说占 50. 00%, 喜欢读童话的占 58. 78%, 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占 17. 57%, 喜欢读散文的占36. 49%, 喜欢读诗歌的占 25. 00%, 其他占 25. 68%。

 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我校初一年级新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 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能够主动阅读, 这得益于小学阶段教师适当的引导与培养。

 本年级学生对名著的熏陶感染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能提高自身的素养。

 但本年级学生的阅读喜好偏重于书本或教师推荐的书籍, 或中国古典小说(据后来了解, 此处的“古典小说”学生理解为讲述古代故事的小说, 他们喜欢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或改编后的 “古典小说”,如青少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等)、 当代小说、 童话等, 这与学生年龄特征与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初一学生年龄相对较小, 心理相对幼稚, 喜欢阅读富含想象力的作品; 又因理解能力相对不强, 更喜欢阅读一看就懂的书籍。

 外国的文学作品, 学生喜欢阅读的不多, 究其原因, 一是外国作品远离学生生活坏境, 二是学生接触太少。

 诗歌也难得学生青睐, 主要是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 在促读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并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坚持阅读下去; 另一方面, 要对学生的阅读作适当的引领, 以期提升学生阅读的高度, 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

 (二)

 名著阅读环境调查分析 5. 你阅读名著的途径

 (可多项选择)(

 )

 选项 到学校图书室借到网上下载 到书店购买 向同学借阅 人数 103 30 96 95 百分比 69. 59% 20. 27% 64. 86% 64. 12% 6. 你有时间阅读名著吗? 缺少时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

  )

 选项 较多 少 一般 自 己不能很好地利用 课外时间 教师不要求和检查 作 业 太 多没有时间 人数 19 39 92 91 7 44 百分比 12. 84% 26. 35% 62. 16% 61. 48% 4. 73% 29. 73% 7. 在校期间, 你每周平均用于阅读名著的时间(

 )

 选项 每天读 每周固定读 偶尔读

 不读

 人数 27 41 77 3 百分比 18. 24% 27. 70% 52. 03% 2. 03% 8. 平时语文老师有没有对你们阅读名著进行指导, 并组织同学开展一些相关的读书活动(

 )

 选项 没有 经常 偶尔 人数 27 40 81 百分比 18. 24% 27. 03% 54. 73% 9. 你希望语文教师定期开设名著阅读辅导课吗? (

 )

 选项 希望 不希望 人数 126 22 百分比 85. 14% 14. 86% 10. 你们班有没有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

  )

 选项 有 有时有 几乎没有 人数 15 65 68 百分比 10. 13% 43. 91% 45. 94% 11. 你的家人(主要指长辈)

 读名著吗? (

  )

 选项 没有 经常 偶尔 人数 79 20 49 百分比 53. 38% 13. 51% 33. 11% 12. 你的家人对你阅读名著的看法是(

  )

 选项 批评制止 表扬、 鼓励 不提倡, 不反对 人数 1 64 83 百分比 0. 67% 43. 24% 56. 08% 13. 你家名著藏有量怎样? (

 )

  选项 5 本及以下 6~20 本 21~50 本 51~100 本 100 本以上 人数 46 71 24 5 2 百分比 31. 08% 47. 97% 16. 22% 3. 38% 1. 35 针对此方面, 调查设计九道问题。

 第 5、 6、 7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从阅读名著的途径看,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到学校图书室借、 到书店购买或向同学借阅, 而到网上下载电子书的很少。

 从阅读名著的时间看, 62. 16%的学生认为一般, 26. 35%的学生认为很少, 而缺少时间的主要原因, 61. 4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 29. 73%认为作业太多没有时间, 4. 73%的学生则认为是教师不要求和检查之过。

 在校期间, 能每周固定阅读的学生只占 27. 70%。

 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阅读的书籍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即到学校图书室借、到书店购买、 向同学借阅, 但学生所借所购之书版本不一, 且数量不足, 达不到人手一本,

 不利于统一教学。

 书源问题得想办法解决。

 到网上下载电子书的学生较少, 这与当地农村经济落后有关, 与网络普及率不高有关(许多学生家中没有联网)。

 大部分学生每周用于阅读名著的时间不多, 且不能固定时间坚持阅读, 主要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所致。

 另外,作业太多、 教师不要求和检查也成了学生不阅读的托辞与借口。

 由此看来, 要想让学生充分的参与阅读, 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 又要勤督促、 勤检查。

 第 8、 9、 10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语文教师能主动且经常开展名著阅读指导或相关读书交流活动的很少, 而大部分学生非常渴望这些。

 可见, 语文教师要经常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这样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引, 减少阅读的盲目性; 也要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提供展示的平台。

 第 11、 12、 13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家人(主要指长辈)

 中能经常读名著的很少,一半以上的家长从不阅读, 但家长们几乎不干涉孩子的阅读, 43. 24%的家长对孩子读名著持表扬、 鼓励态度, 56. 08%的家长对孩子读名著不提倡也不反对。

 学生家中的藏书量有限, 且大部分是小学阶段老师要求购买的(后了解到的)。

 看来,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 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下, 在全民阅读的大坏境下, 家长也对名著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

 鉴于以上分析, 在阅读环境方面, 课题组首先要想法使书源充足, 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共读时最好能保证学生人手一本且版本一致, 这样便于教师指导, 也便于学生交流。

 其次,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最好能固定学生的阅读时间, 加强教师辅导, 保证阅读的有效进行。

 再次, 教师要勤督促、 勤检查, 保证阅读的持续进行。

 第四, 最好能争取家长的支持。

 (三)

 名著阅读习惯调查分析 14. 假期时你是否也有阅读名著的习惯? (

 )

  选项 有 没有 人数 92 56 百分比 62. 16% 37. 84% 15、 你有相应的名著阅读计划吗? (

 )

 选项 有 没有 人数 49 99 百分比 33. 11% 66. 89% 16. 你读名著时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吗? (

 )

 选项 能 不能 有时能 人数 13 44 91 百分比 8. 78% 29. 73% 61. 49% 17. 你读名著时喜欢(

 )

  选项 摘抄好词佳句 写读后感 圈圈点点, 写批注 只读, 不动笔

 人数 48 16 27 57 百分比 32. 43% 10. 81% 18. 24% 38. 51% 18、 你读名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怎么办? (

 )

 选项 跳过去不读 查工具 随便认读 问爸妈或老师 人数 8 111 11 18 百分比 5. 41% 75. 00% 7. 43% 12. 16% 19. 你喜欢网上阅读名著吗?

 选项 喜欢 不喜欢 人数 36 112 百分比 24. 32% 75. 68% 针对此方面, 调查设计六道问题。

 第 14、 15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假期中学生能阅读名著的占总数的 62. 16%, 有 37. 84%的学生从不阅读;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 有阅读计划的学生只占总数 33. 11%, 66. 89%的学生阅读名著时缺乏相应的计划。

 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布置假期阅读任务, 并引导学生据此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

 其次, 教师要想法调动学生假期阅读的积极性, 争取家长的支持, 请家长参与、 督促。

 第 16、 17、 18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阅读名著时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的只占 8. 78%, 有时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的占 61. 49%, 另有 29. 73%的学生不能做到边读边想或者边读边做笔记。

 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 喜欢摘抄好词佳句的占 32. 43%,喜欢写读后感的占 10. 81%, 喜欢圈圈点点写批注的占 18. 24%, 另有 38. 51%的学生只读不动笔。

 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很少有学生能用心品味语言的魅力, 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

 课题组应重点研究如何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品味、 学会鉴赏, 在阅读中学会质疑、 学会思考, 使其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

 同时,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方法, 做到读写结合, 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 可定期展出优秀的, 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第 18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在阅读名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 75. 00%的学生选择查工具, 12. 16%的学生选择问爸妈或老师, 5. 41%的学生选择跳过去不读, 7. 43%选择随便认读。

 学生阅读时勤查好问是好习惯, 但对于阅读长篇巨著来说, 这样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

 因此, 可建议学生先跳过去, 先囫囵吞枣地看, 也许随着阅读的深入, 读着读着就会推测出原先不认识的字词的含义, 弄明白原先的困惑。

 此时再去查查工具, 问问爸妈或老师, 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 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因为, 自己悟得的东西, 远比查来的问来的牢靠。

 要让学生明白:

 读长篇, 一定要先整体把握内容(略读), 然后再慢慢欣赏(精读),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第 19 小题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网上阅读名著, 只有 24. 32%的学生喜欢。

 看来, 网上阅读目前不大受学生欢迎, 这与学生上网不便有一定的关系。

 但网络阅读, 作为一种新型的阅

 读方式, 还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

篇三: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尤其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古代的《诗经》 到诸子百家的诗文, 其知识之广泛, 包容之博厚, 辞章之精华, 内涵之丰富, 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 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 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 精神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 不可缺少的作用, 千百年来, 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 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 意存高远, 也包含许多哲理, 学一点古典诗文, 有利于陶冶情操, 加强修养, 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我们认为培养古诗文诵读能力课题研究具有三大背景:

 1、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年时代是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们记得最多、 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 唱得最多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用经典的古诗文取而代之, 丰富学习内容, 这是孩子们学习的需要。

 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 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2、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内涵深刻, 意存高远, 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 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 生活单调, 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 所以我们依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 陶冶情操, 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人生根基, 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3、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160篇, 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它要求我们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我们开展古诗文诵读研究, 正是让学生在诵读、 欣赏大量古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 增强原

  创力。

 同时, 借助古诗文中的情感内涵, 培养学生欣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 开展诵读古诗文的研究, 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要求, 很有研究的价值。

 二、 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

 诵读、 古诗文、 诵读经典古诗文 1、 诵读:

 通读与精读相结合, 既侧重在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读通句子的基础上, 掌握句读、 语气、 停顿, 又侧重字斟句酌、 深入研究、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上; 美读与品读相结合。

 既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2、 经典:

 指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古诗文” 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 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4、 诵读经典古诗文:

 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结合我校的学情师情, 按一定系列组织、 指导小学生背诵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

 古诗文的篇目和排序, 是根据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的。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 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在 0-13 岁, 尤其是6—1 3 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这一时期诵读的文化经典会进入其潜意识, 刻在灵魂深处,会伴着其心智一同长大, 变成其身心的一部分。

 所以不要勉强要求理解, 而应趁此时其记忆之强,在轻松愉快、 不求其解, 没有压力的情况下, 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 既训练了他的记忆力能力, 又随着其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丰富, 对儿时记得的文句自己能够渐渐领悟, 乃至触类旁通。从而学到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打下一生最重要的智慧和思想基础。

 2、 中央对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

 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 明确指出:

 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

 全国少工委、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中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曾联合发出通知, 要求在小学、 幼儿园开展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活动。

 目前全国已有 1 万多所学校、 3000 多万儿童诵读经典文化。

 3、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 我们面对的学生, 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独立的人格, 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四、 研究原则

  1、 活动性原则 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研究表明:

 以学生实践为基础, 以活动项目的开展为基本教育途径的活动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交际能力、 创造能力等。

 古诗文的诵读由于不足在学科课程中完成的, 因此要以“活动” 教学观来指导, 让学生在活动项目的开展中自主发展。

 2、 全员性原则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古诗文诵读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然也不反对冒尖, 我们要坚持全员性的原则下, 鼓励一些学生脱颖而出, 成为诵读古诗文的“尖子生”。

 3、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天真、 活泼、 好动。

 形象、 有趣的活动会深深地吸引住儿童, 从而激发求知欲。

 要求教师来取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寓教于乐,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诵读活动,培养其持久的兴趣。

 4、 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成果, 没有系统的坚持不懈的实践活动, 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古诗的诵读, 重在诵读, 因此要大胆放手, 鼓励、 引导学生多诵读, 放声诵读或低声吟叹, 在实路中有所积累有所收获。

 5、 持久性原则 古诗文的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贵在日久天长的积累, “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是学不好的, 只有通过一天一百字, 每天诵读, 长期地浸染在古诗文之中, 才有所收获。

 要求全体学生不贪图多背, 只要求常诵, 日积月累, 在“浸染” 之中受到熏陶, 受到教育, 受到启迪。

 6、 整体性原则 在实施中要联系其他相关学科和活动, 加强学校、 家庭、 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 使诵读活动在校内与家中有机结合, 发挥整体功能。

 五、 具体措施和做法 1、 营造诵读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

 提高认识, 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

 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 经常、 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 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

 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 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 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 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趣味对诗” 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2)

 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

 (3)

 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 教师组织学生诵读, 并做到全程参与, 学生全员参与。

 加强诵读指导, 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

 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2、 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 (1)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提高教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2)

 为了确保诵读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

 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 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诵读情况, 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相互支持、 相互监督, 共同进步

 3、 开展“亲近古诗文” 活动, 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就学生的阅读时间、 阅读范围、 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

 于是, “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 成了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 亲近古诗文, 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 使学生有的放矢, 自觉运作。

 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背一首古诗: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 ②每周抄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可通过“千古美文” 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 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期末进行总展示。

 并为设计一张评价一张表, 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 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记载、 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组长负责, 教师监督、 指导, 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以次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明于睿思, 笃于务实, 志于成人”。

 4、 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 的最基本、 最重要的载体, 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 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 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 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

 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 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 一角, 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 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

 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

  兴趣。

 (2)

 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 诗词赋文、 传说故事、 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 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篇(部)

 著作拓展; 以课文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挖掘、 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 就能让祖国 5000 年丰富多彩、 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 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 使学生大开眼界、 大饱耳福。

 5、 创建“语文与文化” 研究性学习平台, 加厚文化底蕴, 提升文化素养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 我们通过增加阅读量, 激发阅读兴趣, 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 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 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 情感熏陶、 明理启智, 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 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 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 发展语文素质。

 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 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 气质、 素质。

 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 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六、 研究成果:

 1、 培养了学生浓厚的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诵读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除了在学校里兴致盎然地诵读以外, 课外还积极诵读, 背诵速度之快往往超出教师意料。

 2、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两年多的古诗文诵读中, 欣赏了原文的形象美、 意境美、 韵律美。

 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 加强了修养, 丰富了思想。

 他在和古代诗文、 文学家、 圣人的直接对话中, 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 他有丰厚古诗词功底, 对他将会大有裨益。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认真了, 而且阅读能力、 写作能务得到了良好地发展, 并且对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思维的发展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对一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化更是效果明显, 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一些缺陷, 落后于别人, 而古诗文诵读只讲求勤读多背, 而且难度不大,只要你多读多背, 就能做到, 当学生能流利地背诵时, 我们又及时给予表扬, 让他们也尝到学习

  语文成功的喜悦, 于是他们喜欢背诵古诗文, 从而也喜欢学习语文。

 3、 促进了学生的德行教化 “先教生做人, 后望生成龙” 这是我们学校教师经常 提及的一句话。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 中明确提出“为学” 的目的首先是“修身”。

 在“修...

篇四: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美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李玉清(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郴州 423000)作者简介:李玉清 (1977-),男,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管理。一、提出问题与调查目的2015 年 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5]71号,以下简称 《意见》)。

 《意见》 中指出“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见》 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1] 。在倡导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状况受到空前关注。据此,本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美育的现实情况,总结分析 《意见》 出台以来农村美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为相关部门搞好农村美育工作提供反馈意见。二、制作调查工具在全面考虑影响农村中小学美育各项因素的前提下,通过逻辑分类,我们将这些因素区分为四个维度。它们分别是:美育受重视情况、美育的设施、设备投入情况、美育的师资情况、美育的课程设置情况。根据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我们分别设计了 3~8个供选问题。三、选择调查对象与统计方法本调查以湖南省郴州市为样本,随机选择农村中学 45所,农村中心完小 41所。其中,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学校共计 13所,每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一份,共计 86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 84份。被调查学校产生方式为:将全市所有农村中学和中心完小排序编号,通过随机抽号的方式产生 86所学校。被调查教师的产生方式为:调查人员联系学校负责人后按学校提供的教师编号随机抽号确定一名受调查教师。根据 《意见》有关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调查前相关人员以书面的形式向调查对象说明中小学美育的概念和范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艺术类课程。调查中,严格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待所有问卷回收完毕后进行分类统计工作。四、调查结果与分析(一)

 美育未受应有重视,美育评价作用发挥不明显问卷中关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关注美育工作吗”的问题中,有 60.72%的人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怎么关注美育工作,其中 22.62%的人认为完全不关注,只有 8.33%的人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常关注美育工作。这种情况表明,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还未深入人心,对美育在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美育评价作用发挥不明显有关。在一项关于“美育类课程成绩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影响”的问题中,回答“影响很小”的人达 45.24%,回答“没有影响”的人达 29.76%,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75%。同样,在“美育成效对学校评价的影响”的问题调查中,选择“影响很小”的人占 48.81%,选择“没有影响”的人占 16.67%,两者的累积百分比占65.48%。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美育评价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都是无关紧要的,这种局面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在功利层面对美育工作的漠视。(二)

 美育的设施、设备及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保证一定量的美育设施、设备及经费投入是美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但在调查统计过程中发现,农村中小学针对美育物质资源的投入并不令人乐观。在一项关于“学校对美育设施、设备的提供”的问题调查中,选择“较为丰富”的人占 11.9%,选择“还够用”的人占 21.43%,选择 “较为缺少”的人占[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美育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师资短缺、课程单一等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造成农村中小学美育不足的主要原因,力求出台地方性美育工作指导性文件,采取加大美育投入,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美育教育工作机制等措施,逐步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美育;现状调查【2018 年第 4 期】

 教育理论JILIN EDUCATIONAND TEACHING ADITION17

 38.1% , 选择“严重缺少”的人占 28.57%,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66.67%。而且地域越偏僻,学校所能提供的美育设施、设备越不足。同样,在一项关于“学校对美育的经费投入”的问题调查中,选择“较为充裕”的人占 4.76%,选择“还够用”的人占 29.76%,选择很少投入的人占 42.86%,选择基本没有的人占22.62%,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65.48%。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美育设施、设备及经费投入是不能满足日常美育工作需要的,而且地域越偏僻,美育的物质资源越匮乏。(三)

 美育师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关于农村学校美育类师资数量的一项调查中,认为数量充足的占 8.33%,认为数量达标的占 25%,认为较为缺少的占 35.71%,认为严重缺少的占 30.95%,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达 66.66%。关于农村学校美育类师资的质量指标,我们选用是否为本专业出身来衡量。调查中发现,选择都是专业出身的为 22.62%,选择基本专业出身的为 23.81%,选择很少专业出身的为32.14%,选择没有专业出身的为 21.43%,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为 53.57%。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美育类师资数量上是较为缺少的,当采访问及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由其他文化课教师兼任,也有部分学校索性取消相关美育类课程的开设。农村学校美育类师资数量缺少的同时,教学质量也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美育教师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与第二维度的调查类似,地域越偏僻,美育类师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现象越普遍。(四)

 美育的课程设置缺乏多样化,课时时常被挤占《意见》 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 [2] 。但在“学校除开设音乐、美术外,其他美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的调查中,认为非常丰富的占 5.93%,认为开设了一部分的占 15.48%,认为很少开设的占 33.33%,认为没有开设的占 45.24%,后两者的累积百分比为 78.57%。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只是按国家有关课程标准开设了美育类专业课程,但美育类的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严重不足,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农村中小学美育类课程设置单一化的表现。在这些单一化的美育课程设置中,课时是否有保障成为我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在一项关于“学校美育类课程被挤占现象”的问题调查中,选择经常发生的占 27.38%,选择时有发生的占 30.95%,选择很少发生的占 30.95%,选择从未发生的占 10.17%,前两者的累积百分比为 58.3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校美育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边缘化,有的地方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五、结论与建议(一)

 出台地方性美育工作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美育工作 《意见》 提出了美育工作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即: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2018年,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3] 。从上述调查的统计数据上看,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现状与 《意见》 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为确保该总体目标的有效达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出台地方性美育工作指导性文件。从而实现各地美育工作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对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的整体统筹。这样,即做到了美育工作的全国上下一盘棋,又调动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美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

 加大农村中小学美育投入农村中小学美育投入捉襟见肘,美育设施设备普遍不足。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历史性的原因,更有认识性的问题。在当前国家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新形势下,各地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持续增加对美育工作的投入,努力补齐短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美育工作投入力度,改变学校美育在地区、城乡、校际间不平衡状况。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美育工作投入的支持、指导和督导。(三)

 加强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美育师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的持续改善。为此,应加强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美育类教师的招聘渠道,通过特岗教师、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等途径招聘农村美育专职教师;扭转现有美育师资,通过校际间结对、城乡结对等形式进行“对口交流”和“下乡巡教”从而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农村美育师资现状;培训在岗农村美育教师,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契机,指标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农村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校内,可借助“师徒结对”“老带新”等方式抓好新聘美育教师的岗前培训。(四)

 完善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机制落实农村学校在美育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有效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和学校艺术教育质量考评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建立美育督导的长效机制,将农村中小学美育课程开课率和合格率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农村中小学美育的规范化发展。参考文献:[1][2][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 号.[责任编辑:默语]18

篇五: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学经典 学习 心得体会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开来,我校作为乡村级中心学校,以把诵读经典作为了校本课程来开发,作为明德工程的示范校,我们在结合多种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其作用的探索,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到底对孩子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现在,把我们的粗浅体会表述一下:

 一、进行经典诵读,可以从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凡成功之人,靠的是情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从学生对经典内容的感悟以及对活动的理解体会等方面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在宜章七中领导下经过二年经典诵读的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二、从活动的结果跟踪调查发现,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学角度分析,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工作压力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

 三、从长远来看,进行国学经典的传承使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有力武器。

  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农村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整个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我们应该坚持经常,更应该长期坚持。

推荐访问:诵读 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 能力 学生

本文标题: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6篇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zhuantifanwen/diaochabaogao/7093.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农村中小学学生诵读能力的调查报告6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