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度《为了自由呼吸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5-30 18:45:07 | 浏览次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1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为了自由呼吸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为了自由呼吸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1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0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原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其实不是,书刚刚翻开几页就被李老师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动了。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故事,展示鲜活的教育理念。就像书的一开始*贵老师就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贵老师在书中讲到“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感悟尤为深刻,李老师说用长者的人格、智慧、胸襟、欣赏和尊重去引领年轻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们*时所说的言传与身教吗?由此,我想到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费尽口舌,但由于自己言与行不一致,结果事倍功半。

  比如,我们教师*日教育孩子升*时要行队礼和注目 礼,而我们个别老师做到了吗?三个两个在那讲话,这让学生怎能做到?再比如我们教师天天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卫生,见到果皮纸屑要弯腰捡起,而我们老师见到主动拾起了吗?或者让学生捡起,甚至有些老师视而不见,着无形间就给个别学生留下了钻空子的余地。“XX老师见到废纸都不捡,我也不捡。”试想,如果老师都能够以身作则,或许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你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什么颜色,便是什么颜色。可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模仿家长、教师言行的过程。其实,你的一言一行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宽阔的胸襟,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及自己的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章节中,*贵老师这样写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当读完这段话后,我将教室中的“写字专栏”换为了“我有情我就抒”大专栏,。自从这一专栏开设后,学生的积极性空间高涨,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就这样,教室里的一块墙壁,成了学生书写个性的场所,成为他们展现灵性的阵地,成为回说话的教育资源了。我们要妥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得以展现,就像*贵老师所说的那样,“尊重选择恰恰使选择者发出强烈的内在的责任感,使之真正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他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那我们何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记录了作者*贵幼年教育思想的启蒙发育——乡村中学的教学岁月——穿越“雷区”的校长生涯——教育的改革实践——建设教育强市的追求历程等各个时期的探索过程和理性思索。

  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而且可以从中窥探当代*基础教育风云变幻、崎岖坎坷的发展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从书中可以汲取如何把握工作规律,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些前沿、新颖而又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真知灼见。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往昔工作的回忆中,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在探索历程的评价中,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在体验感悟的归纳中,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3

  在阅读*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4

  “任何一个房子,都不能没有窗户。书之于人,犹如窗之于屋。而读书犹如开窗。”毕业后,很少拿起书本的我终日忙于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见这样一句话,心灵那股激流奔涌而出。身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丢弃读书这一习惯?作为学校的领头人,我深感惭愧,于是重新拿起墨香书本,开始了我的读书旅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万物生灵之本也,难道无生命的教育也须如此吗?如何让教育自由呼吸?*贵老师用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感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答案。用心读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师知识的渊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谈谈几点体会:

  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常动笔头写体会。

  我想*贵老师也正是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博学,才成为了一名教育专家。他善于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领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领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多么有哲理的话语!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同时,心灵被洗涤被陶冶,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不光要读,还要把读来的知识内化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写反思和总结经验,*贵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萧山银河小学的章建*校长,在一次校长论坛交流中我有幸听了他做的报告,对我震撼很大,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有灵气的话语才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吸引。我也许不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断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团队要这样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动必然会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蚁般渺小。

  二、要让学生幸福地学

  新的课程改革让教育本身越来越人性化,老师的尊严与威严早不是从戒尺与严厉的训斥中而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仅是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身心的培育与关注,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快乐地学习,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利于其终身发展的目的,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建立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唤醒、张扬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正如*贵老师所说:“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然而在一切教育行为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给孩子幸福的体验,有的学校开展了以幸福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或是亮点工程,或许正验证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让孩子在幸福的情绪中成长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举个李老师的教学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时,为了搞好成绩对学生“严”字当头。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叛逆。以致几个学生在周末偷偷爬墙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师逮住训斥时,学生愤怒地喊出:“老师,除了学习,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学生的反问,对*贵老师触动很大。是啊,除了学习,我们还要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干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些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恰在这时,*贵老师读到了那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在下课前问了一句:“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快乐吗?”当时觉得很有启发,是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宽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长!愿与老师们共勉!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5

  早就听说过*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

  *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中,*贵老师一再强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7

  细细地品读了*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那睿智的管理手段,鲜明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人以春风扑面的愉悦。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掩卷沉思,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

  教育需要改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李老师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真爱是土壤,宽容是营养,学生就像自然界中生长的万物,有了适宜的土壤和充足的营养,没有不成才的理由,就看我们看待成才的标准是什么。李老师指出:“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谈教育就不能回避教育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贵老师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是李老师对“管理”一词的诠释。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管你是哪一个级别的领导,或是任教哪一个学科的普通教师,都要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领导管理教师需要尊重,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教师管理学生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师需要*。

  “教不严,师之惰”。如今我们的老师管得不谓不严、不谓不宽,但厌学的同学仍有增加的趋势。是师惰,还是生惰?都不是,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说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李老师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书中列举了没有老师的语文课事例,说明“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实的学生。”这些正是我们教师所要探讨的课题。

  学生需要张扬。

  让师生能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是*贵老师一贯倡导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较过去有很大的变化,塑造自我、展示自我、成功自我的愿望也较迫切。有人说这是浮躁的表现,是急功近利,李老师指导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陈景润教不好初中数学,不影响他成为数学家;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不影响他成为全球首富。为什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要千篇一律呢?“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是树苗,我们就把他培养成参天大树;是麦苗,我们就把他培养成丰收的麦穗。如果小草也能结出稻谷,还要农民干什么?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有时就是不论你是树苗,还是麦苗、稻苗,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让你长成参天大树,苦了孩子,也害了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8

  早就听说过*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9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阐述*贵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文本以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贵先生先是细腻地描述了没有上过学的爷爷怎样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过程以及给他的感动,接着饱含感情地回忆了宽厚、沉稳、淡泊、豁达的父亲和个性强、效率高的母亲的生活故事以及给他的影响,然后就满怀感激之情地讲述了毛光瑞老师和王守忠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接下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述了自己上学期间的阅读经历及成长体验,然后又十分坦诚地反思了在建筑社当会计时看不起农民工的轻狂和愧疚,最后还富有情趣地叙述了和真心喜欢读书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读书快乐的情境和友谊。

  在文本中,*贵先生给这部分内容拟定的标题是“不是教育的教育”。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从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动和事件大都不属于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和考试测评等学校教育的内容。可是,他在叙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过程中,却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教益。在“楔子”部分的导语中,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我的长辈和亲友中没有人做教师,没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地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写到家庭和父母亲的时候,他又深情地告诉我们:“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其实就是*贵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

  同时,我也认为:*贵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作为“楔子”部分的标题,或许就是为了启示我们,“不是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么为什么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本中,*贵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关于生活教育的活动和事件,却给我们昭示了答案。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正是在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爷爷和父母亲给他的关爱和影响,使他从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乐和幸福感;正是在紧张、充实的学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毛老师和王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使他切实感受到了被欣赏的兴奋和自豪;正是在鲜活、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劳动的艰辛,使他真正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崇高。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李先生才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滋生了力量,在主动追求、提升和完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教育家。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正是和睦、温馨的生活气息和爷爷、父母亲的善良、宽厚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养育了*贵,才使他具有了沉稳、淡泊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学校生活中,正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好老师的赏识和激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贵,才使他拥有了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锐意进取的气魄;在社会生活中,正是工场劳动的艰辛经历和知心朋友的合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历练了*贵,才使他富有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李先生才在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教师和校长。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0

  今天王校长在学校群里发了由李可诵读的*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听后不由的陷入深思。书中说到,千万不要被语文老师给骗了,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和语文老师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讲解无关,跟孩子的阅读有关,里面李校长做了一个实验,李老师让读初一的儿子和一个读初四的孩子和高三学生做一样的试卷,结果高三*均分84。5,初一李大伟得82分,初四孩子得85分。这样的结果即让我吃惊,又让我陷入深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就是,老师讲台上对着教参事无巨细的讲解,孩子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在讲台上痛心疾首的咆哮,“自己的老祖宗都快忘了,自己从小说到大的语言都考不好,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还记不住,你们的作文除了抄阅读没一点深意,作文怎么一点都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真的对吗?真的好吗?每天干的难道都是些无用功?

  对以前的做法有了深深的怀疑,也产生了无限的迷茫,其实很多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事实,但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干脆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干咱也这么干。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改变些什么,家庭作业不布置那么多遍的抄写,上课不再对课文生搬硬套的讲述,从今年教初三后干脆不布置家庭作业,全部由课代表做主,并且交代一定不要多,甚至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上课尽量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等等,但毕竟我的思想高度不够,理论知识更是有限,也只是产生忧虑的同时,只剩无可奈何。

  这本书中的观点很新颖,就让我们从“不读书,求甚解”的怪圈中走出来吧!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生活的美好。真希望不久后对语文教学有一套切实有效、切实有用的方法,让众语文老师不再尴尬和迷茫,迎来“柳暗花明”。胡言乱语,不知所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0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

  “*贵”这个名字是从我们教学副校长口中得知的,当时校长对此人的评价是“*为数不多的能称为‘家’的教育工作者。”我因而买了两本*贵的着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学生第一》。在看完第一本着作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于作者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他总能从最小的切入口来展现隐藏在背后的深刻教学思想,李老师的笔墨更多的是用在叙事论事,全然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和独断。这大体也是为什么我愿意读完这本书,并有冲动为他写点文字的原因吧!

  这本书按作者的意思是由三条线索铺陈开来: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则是管理线,主要讲述了作者如何从管理一所小学校到管理一个县,再大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但不管是哪一条线索来看,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秉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目标去实践和奋斗的。

  自由呼吸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在我看到封面时就想知道答案的。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案例:在他管理的学校曾经因为师资原因,无法为其中两个班级配备语文教师。因此,这两个班级在语文课的大多时间里就是去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这两个班级在语文阶段性考核的表现丝毫不亚于其他有专门语文教师执教的班级,而且在写作这块的得分还高于对方。像类似的案例在书中还能找出不少来。所谓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还学于生,学习本就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有学习的自由,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应该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还提倡要让教师懂得自由呼吸。教师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呼吸才能明白学生需要怎样自由呼吸的教育。

  阅读是帮助教师走出封闭空间,呼吸到自由的不二法门。做会自由呼吸的教师就要学会如何通过阅读来*束缚自己思想的枷锁。很多时候,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原因是我要批改很多作业,找很多学生谈话,还要备数不完的课以及处理生活中无止境的琐事。但,*贵老师在结束部分写道:做人做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啊,作为教师必须在乱麻重生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重心,有时候我应该舍得停下手中的活儿,静下心来去阅读几段有关教育的体悟和经验的文字,或许这样会大大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因为方向明确了,思路清晰了。

  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我想,自由应当是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得到;自由还是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并且知道应该断然舍弃。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2

  细细地品读了*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分享: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3

  今天王校长在学校群里发了由李可诵读的*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听后不由的陷入深思。书中说到,千万不要被语文老师给骗了,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和语文老师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讲解无关,跟孩子的阅读有关,里面李校长做了一个实验,李老师让读初一的儿子和一个读初四的孩子和高三学生做一样的试卷,结果高三*均分84。初一李大伟得82分,初四孩子得85分。这样的结果即让我吃惊,又让我陷入深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就是,老师讲台上对着教参事无巨细的讲解,孩子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在讲台上痛心疾首的咆哮,“自己的老祖宗都快忘了,自己从小说到大的语言都考不好,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还记不住,你们的作文除了抄阅读没一点深意,作文怎么一点都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真的对吗?真的好吗?每天干的难道都是些无用功?

  对以前的做法有了深深的怀疑,也产生了无限的迷茫,其实很多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事实,但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干脆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干咱也这么干。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改变些什么,家庭作业不布置那么多遍的抄写,上课不再对课文生搬硬套的讲述,从今年教初三后干脆不布置家庭作业,全部由课代表做主,并且交代一定不要多,甚至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上课尽量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等等,但毕竟我的思想高度不够,理论知识更是有限,也只是产生忧虑的同时,只剩无可奈何。

  这本书中的观点很新颖,就让我们从“不读书,求甚解”的怪圈中走出来吧!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生活的美好。真希望不久后对语文教学有一套切实有效、切实有用的方法,让众语文老师不再尴尬和迷茫,迎来“柳暗花明”。胡言乱语,不知所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4

  细细地品读了*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那睿智的管理手段,鲜明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人以春风扑面的愉悦。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掩卷沉思,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

  教育需要改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李老师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真爱是土壤,宽容是营养,学生就像自然界中生长的万物,有了适宜的土壤和充足的营养,没有不成才的理由,就看我们看待成才的标准是什么。李老师指出:“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谈教育就不能回避教育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贵老师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是李老师对“管理”一词的诠释。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管你是哪一个级别的领导,或是任教哪一个学科的普通教师,都要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领导管理教师需要尊重,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教师管理学生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师需要*。

  “教不严,师之惰”。如今我们的老师管得不谓不严、不谓不宽,但厌学的同学仍有增加的趋势。是师惰,还是生惰?都不是,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说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李老师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书中列举了没有老师的语文课事例,说明“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实的学生。”这些正是我们教师所要探讨的课题。

  学生需要张扬。

  让师生能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是*贵老师一贯倡导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较过去有很大的变化,塑造自我、展示自我、成功自我的愿望也较迫切。有人说这是浮躁的表现,是急功近利,李老师指导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陈景润教不好初中数学,不影响他成为数学家;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不影响他成为全球首富。为什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要千篇一律呢?“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是树苗,我们就把他培养成参天大树;是麦苗,我们就把他培养成丰收的麦穗。如果小草也能结出稻谷,还要农民干什么?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有时就是不论你是树苗,还是麦苗、稻苗,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让你长成参天大树,苦了孩子,也害了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5

  “*贵”这个名字是从我们教学副校长口中得知的,当时校长对此人的评价是“*为数不多的能称为‘家’的教育工作者。”我因而买了两本*贵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学生第一》。在看完第一本著作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于作者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他总能从最小的切入口来展现隐藏在背后的深刻教学思想,李老师的笔墨更多的是用在叙事论事,全然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和独断。这大体也是为什么我愿意读完这本书,并有冲动为他写点文字的原因吧!

  这本书按作者的意思是由三条线索铺陈开来: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则是管理线,主要讲述了作者如何从管理一所小学校到管理一个县,再大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但不管是哪一条线索来看,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秉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目标去实践和奋斗的。

  自由呼吸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在我看到封面时就想知道答案的。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案例:在他管理的学校曾经因为师资原因,无法为其中两个班级配备语文教师。因此,这两个班级在语文课的大多时间里就是去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这两个班级在语文阶段性考核的表现丝毫不亚于其他有专门语文教师执教的班级,而且在写作这块的得分还高于对方。像类似的案例在书中还能找出不少来。所谓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还学于生,学习本就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有学习的自由,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应该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还提倡要让教师懂得自由呼吸。教师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呼吸才能明白学生需要怎样自由呼吸的教育。

  阅读是帮助教师走出封闭空间,呼吸到自由的不二法门。做会自由呼吸的教师就要学会如何通过阅读来*束缚自己思想的枷锁。很多时候,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原因是我要批改很多作业,找很多学生谈话,还要备数不完的课以及处理生活中无止境的琐事。但,*贵老师在结束部分写道:做人做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啊,作为教师必须在乱麻重生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重心,有时候我应该舍得停下手中的活儿,静下心来去阅读几段有关教育的体悟和经验的文字,或许这样会大大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因为方向明确了,思路清晰了。

  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我想,自由应当是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得到;自由还是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并且知道应该断然舍弃。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

  *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历过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那么,他如何让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贵老师说:“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改变我人生的哲学命题。”

  李老师办学有着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正是他管理思想的灵魂所在。作为校长,李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一个组织者,更应该欣赏才华,使才华最大限度地升值,这里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乐的事情。那么,怎样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师的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既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书育人的归宿。从这个目标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眼中无差生,牢固树立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结合的观念,正确处理分层教学与关注全体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强责任,走向成功”。

  但是,这种本应属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爱并非像阳光那样均匀洒向每一个学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常常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占用了班级管理中绝大多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上课最费心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如何让问题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不交头接耳。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和教育,我们无可厚非,但对绝大多数同学的忽视却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的原则,但面对教室里几十名生动活泼但性格迥异、学习水*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呢?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让你费心费力、焦虑不安。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应对,不忽略每一个小的进步,不放弃每一次积极的努力,坦诚相待,做到公*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班级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势群体”,他们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勇气,在集体中缺少表现自我的资本,好像比别人矮了半截,*时少言寡语,不愿合群。在不少老师、家长、同学甚至他们自己眼里,他们不聪明,智力不如人。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愿望,以期待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学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学,正是学校的“纸杯DIY社团”活动让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这个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唤醒,内驱力被激发。多给学困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品尝获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时,点滴的进步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自信,从而逐步培养起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促成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转化过程,就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扩大的过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时对自己作出新的认识评价,从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欣赏,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为他们的真诚喝彩,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支持他们充满信心的走向下一个人生驿站。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温馨校园!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7

  在阅读*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8

  *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历过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那么,他如何让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贵老师说:“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改变我人生的哲学命题。”

  李老师办学有着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正是他管理思想的灵魂所在。作为校长,李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一个组织者,更应该欣赏才华,使才华最大限度地升值,这里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乐的事情。那么,怎样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师的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既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书育人的归宿。从这个目标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眼中无差生,牢固树立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结合的观念,正确处理分层教学与关注全体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强责任,走向成功”。

  但是,这种本应属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爱并非像阳光那样均匀洒向每一个学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常常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占用了班级管理中绝大多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上课最费心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如何让问题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不交头接耳。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和教育,我们无可厚非,但对绝大多数同学的忽视却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的原则,但面对教室里几十名生动活泼但性格迥异、学习水*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呢?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让你费心费力、焦虑不安。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应对,不忽略每一个小的进步,不放弃每一次积极的努力,坦诚相待,做到公*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班级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势群体”,他们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勇气,在集体中缺少表现自我的资本,好像比别人矮了半截,*时少言寡语,不愿合群。在不少老师、家长、同学甚至他们自己眼里,他们不聪明,智力不如人。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愿望,以期待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学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学,正是学校的“纸杯DIY社团”活动让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这个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唤醒,内驱力被激发。多给学困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品尝获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时,点滴的进步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自信,从而逐步培养起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促成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转化过程,就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扩大的过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时对自己作出新的认识评价,从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欣赏,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为他们的真诚喝彩,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支持他们充满信心的走向下一个人生驿站。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温馨校园!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9

  暑假期间我有幸读了*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让我触动很大,书中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高深的理论,*贵老师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李校长和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但李校长却比我们更多了一份对完美和卓越的不懈追求。当我合上书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带来了许多的启迪和思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就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其实教育本来挺简单,就是自然的“播种”,自然的“收获”,可是呢,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教育质量愈抓愈紧,孩子和老师桎梏在成绩的牢笼里,校园里民主、*等日渐缺失,学生的心灵之花也难在生命田园里自由开放。“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值得每一位教师品味、反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却又是十分的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而破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习,那我们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李校长说:“过去,我们用来衡量学生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学习成绩。在这唯一的衡量标尺下,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化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多么形象的类比,我们的教育不就应该像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那样美好吗?大树挺拔,小草柔美,花儿鲜艳,还有那些不起眼的菌类也在绽放他们的光彩。

  这让我想起了我现在所教四三班的一位孩子张顺华。每次检查作业,他不是做的一塌糊涂,就是跳着做,偶尔也能猜对几个填空题和判断题,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每天的作业都能按时交,对于他这种状况,我不但没有嫌弃他,更没有讽刺挖苦他,因为他的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也是很弱,我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从他按时交作业这一方面来说,他想进步,也想受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我可没少给他开小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给他补课,不能说从零开始吧,但我是从数数、乘法口诀,加减法算式补得。说起数数,是因为,我刚接班时,我忽然有一次,教他乘法算式,一个竖式教了好几遍,竖式的写法,积的对位,乘的顺序都教会了,怎么还出错,我就纳了闷了,我就给他一步一步检查竖式,发现,原来出现在加错了,18+7他等于35,我不经意的问:“18+7等于多少?”他回答:“35.”我以为他是马虎了,就说:“你再数一数。”他的回答还是35.我惊奇了:“你慢慢地算一算。”他不慌不慢地掰着手指头,口中念念有词,这次我终于听清了,他数了19就数30,这个坎没跳过去,我也看清了四年级的孩子还掰手指头算,学乘法算式确实难为他了,我就耐心地把教我小侄女的方法都用上了,把大数18记心里,再伸出7个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加,19、20、21、22、23、24、25,数过十几就数二十几,他按照我的方法数了数,他还真数对了,我很高兴,他又掌握了一项计算技能。加法解决了,还得再回到乘法,因为毕竟他是上的四年级,又不让留级,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他在计算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时,都问人家好几次乘法口诀,针对记口诀,我认为不是一下子记得,如果他的记忆里好的情况下,二年级就记住了,我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就安排他的桌友,小组长,经常督促他背口诀,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口诀不在那么生了,他的进步我真的好骄傲,他期末考试考了34分,34分可能你认为太少了,可我不觉得少,因为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一个连四年级的学生,连数数都数错,乘法口诀都不怎么会背的孩子,能考到这个分数也很不容易了,还有我们的试卷也不是量体裁衣的,试卷的难易程度是针对大多数同学出的,班里的*均分76分多,他考34分,我很高兴,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给一个优秀的孩子讲懂一道难题,还没有给一个学困生讲懂一道简单的题高兴,具有成就感。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真的理解了,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真谛。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教育的路是漫长而多彩的,我们是教育者,我们都应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教育的自由呼吸”而不懈努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阐述*贵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文本以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贵先生先是细腻地描述了没有上过学的爷爷怎样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过程以及给他的感动,接着饱含感情地回忆了宽厚、沉稳、淡泊、豁达的父亲和个性强、效率高的母亲的生活故事以及给他的影响,然后就满怀感激之情地讲述了毛光瑞老师和王守忠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接下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述了自己上学期间的阅读经历及成长体验,然后又十分坦诚地反思了在建筑社当会计时看不起农民工的轻狂和愧疚,最后还富有情趣地叙述了和真心喜欢读书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读书快乐的情境和友谊。

  在文本中,*贵先生给这部分内容拟定的标题是“不是教育的教育”。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从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动和事件大都不属于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和考试测评等学校教育的内容。可是,他在叙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过程中,却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教益。在“楔子”部分的导语中,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我的长辈和亲友中没有人做教师,没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地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写到家庭和父母亲的时候,他又深情地告诉我们:“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其实就是*贵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

  同时,我也认为:*贵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作为“楔子”部分的标题,或许就是为了启示我们,“不是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么为什么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本中,*贵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关于生活教育的活动和事件,却给我们昭示了答案。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正是在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爷爷和父母亲给他的关爱和影响,使他从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乐和幸福感;正是在紧张、充实的学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毛老师和王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使他切实感受到了被欣赏的兴奋和自豪;正是在鲜活、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劳动的艰辛,使他真正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崇高。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李先生才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滋生了力量,在主动追求、提升和完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教育家。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正是和睦、温馨的生活气息和爷爷、父母亲的善良、宽厚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养育了*贵,才使他具有了沉稳、淡泊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学校生活中,正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好老师的赏识和激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贵,才使他拥有了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锐意进取的气魄;在社会生活中,正是工场劳动的艰辛经历和知心朋友的合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历练了*贵,才使他富有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李先生才在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教师和校长。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3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1

  细细地品读了*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分享: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2

  假期间,我从学校推荐的三本书中选择了*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来充实自己。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被封面上的"自由"二字深深吸引,——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阅读此书。

  起初,当我只读了几页的时候,我就被李老师的真诚与朴实打动了、震撼了。这种感觉引导着我继续往下读,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享受着、思索着,越发感受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名,更具吸引力的是这本书中所折射出的一位教育改革家的崭新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他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从李校长的教育故事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教师去学习与琢磨,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从来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这本书是由多个教育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相反它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经历过的教育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向往,从中他也向读者传达了他独特的感悟与深沉思考。我想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与魄力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日常*凡的教育生活,着眼于日积月累,多思考、多总结,这样的教师生涯、教育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其中有一则教育故事名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对我触动很大,并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影响与启发。

  有一次课间,我从三楼往二楼正厅走,三楼的正厅恰巧有一群中学生在用自己的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由于舞蹈的动作非常滑稽,所以我驻足观看了一会儿。就在这时,一个六年级男同学从这群人身边飞快跑过,同时将崭新的手机从地上迅速捡起揣进了上衣的口袋里。此时此景被我目睹了个正着,当时我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想我是当场抓住他还是装作没看见呢?就在我犹豫时,一句*实的言语立刻跳入我的眼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贵)我豁然放松下来,心中已有对策。但就在我愣神的一刻,那位学生像射出去的箭一般消失在热闹的楼道里。最终我费了很大劲在操场找到了他,见他身边没人,我便很自然地走过去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并温和地对他说:"刚才不知道哪位学生在三楼捡到了一个手机,失主非常着急,想通过监控录像看看手机被谁捡去了,送到了哪个办公室好去认领。"这名学生听后,顿时脸色煞白,微微颤抖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捡的,我还没想好送到体育组还是大队部呢,现在交给你吧。"我微笑着说:"你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是咱们同学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看到你的班主任一定告诉她,她会在全班表扬你的。"但他什么也没说,就一溜烟地跑掉了。在我将手机交给失主后不久,突然收到了一条不知名的短信,短信的内容是:"老师,请不要告诉我的班主任,是我错了,谢谢你没当场把我抓住,不然我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谢谢你给了我一次做好学生的机会,我会像你表扬我那样,做一个真正的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

  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随着深读这本书,我的思绪渐趋明朗。我明白了为何这么多年来有的学校学习魏书生、学杨思、学杜朗口,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草草收场,是因为那都是从名师那儿学皮毛,借鉴者看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阅读这本书,还让我清晰地明确了教学的方法、教育的方针、管理的体制,更重要的是让我再一次端正了人生态度。

  在书中,*贵老师分别以教学、教育、管理这样三条主线,把源于自己教育实践中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同时融入自己对教育的独特体悟与深思。而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人本"理念则贯穿三条主线始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艺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的育人观等等,这一切都是*贵老师"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读完此书,我不禁也自由呼吸了一回,希望我以后的教育之路也能真正地"自由呼吸"。

  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后感3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本学期,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部教育专著,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探索历程的评价,体验感悟的归纳。书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5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1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习、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习,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习,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习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习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2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习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3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习、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习,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习,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习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习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4

  近日捧书*贵先生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来芳香四溢,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先生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二(2)班的体育委员刘振宇,从教室隔窗掷石头打下大片核桃,被副校长带到教导处,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并在大会上做检讨。但效果很失败,因为他*时是位挺好的学生,打核桃的事虽不能说是“闹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质问题,让他到校会上检讨,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伤他的自尊了?

  事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刘振宇当上了乡镇的党委*,有一天见了我,说:当年真是闹着玩的。

  他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他们真的是闹着玩的。但我们的老师却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是太“认真”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站在*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特别是对于特教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听障孩子们更多的宽容。

  听障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碍,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做朋友。

  如果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颗爱心是很重要的,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爱心,教师才会懂得怎样宽容学生。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要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首先就得摆正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样增进了我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地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对于学生中随时出现的一些小错误,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从时间上、场合上、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宽容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过程地认识错误,并给他们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要做到宽容:一是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去下结论;二是要热心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正面引导,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起勇气去克服它;三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有机会申辩,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他们应该可以撑起自己的伞,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5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习、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习,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习,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习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习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5)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3篇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1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

  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

  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2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3

  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人受益。上次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关于母乳喂养的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

  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我们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首先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

  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

  看完《给孩子自由》这本书后,感悟很深,道出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心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给孩子做主行动的机会,是引导而不是“教”他去做任何事情,小孩子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的热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确实存在超乎一切的动力。小巫作为一个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又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母亲,书中对*人的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结合自身的亲身案例和西方的教育观点予以了详细说明,继续推荐小巫的第二本书,是觉得它能够促进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正确的借鉴小巫的方法,给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6)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3篇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1

  首先说说,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三岁男孩的母亲

  看到有些书评中对小巫的攻击,我第一个感觉是写这些书评的人本人并不是妈妈。请看看他们的抨击理由:

  1、谬论一:我们只读一些《育儿百科》、《蒙台梭利》之类的经典书籍,没必要看小巫的书。

  本文作者观点:这是多么狭隘的观点呀,《育儿百科》强调的是保育,《蒙台棱利》是幼教经典,这跟小巫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自己的心得并不冲突呀!

  2、谬论二:开档裤的原因是*的国情,经济条件所限。

  本文作者观点:小巫在当书中对开档裤定义得已经很清楚了,开档裤的定义是指把屁股露在外面,包上尿布就不算穿开档裤了,不一定非要穿上纸尿裤。

  3、谬论三:这本书一半讲喂奶,一半讲保姆,不值一看。

  本文作者观点:我不明白的是,在孩子二岁以前,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

  其实就是我本人,读到小巫的有些片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小巫所提到的育儿理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这些理念,也并非出于她的原创(很多理念都是源自著名的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践行与分享,让我们能对这些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给孩子自由,其实是我读的小巫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书是在极期偶然的情况下读到的《让孩子作主》。那时候大约是夏天,孩子刚刚三个月左右,由于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遭到了周围不少好心人的劝解和嘲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位妈妈的确是出于好心(这位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关切的对我说:“别给他穿纸尿裤了,男孩穿纸尿裤可能会影响他的生育!”还有一位则是*常我们交好的阿姨,是以嘲笑的口吻说的:“快别给你宝宝穿棉裤了!”当时我们有大约六个妈妈经常在一起,每次当他们给小孩尿花花时,我都有小巫说的那种感觉: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小巫的书,看到她的勇气,看到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当时那种感觉真的如雪中送炭呀!

  在小巫第一本书的激励下,我坚持母乳儿子到二岁左右。关于母乳对母亲及孩子的价值,小巫已经写了很多,我自己也从我本人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这里不再详述了。我把母乳的好处也分享给我的多名朋友及同事,他们也受益匪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过母乳的小孩免疫力一般都比较强,安全感也更好。

  在本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小巫在书中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者没有小巫的勇气,或者没有小巫的智慧。问题不在小巫,而在于我们自身。

  至于有些人认为小巫有炫耀的感觉,我倒认为是另外一种误会,因为,所以当妈妈的人,无不认为自己的宝宝是完美的,至少我也是这样的。

  我衷心感谢小巫的系列育儿书籍!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2

  《给孩子自由》,书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摘录几段非常喜欢的书中的文字吧,算作重温。

  1.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理解、支持、鼓励他的妈妈。

  2.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3.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

  4.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快乐源泉:“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特别感到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5.“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

  6.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的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往往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

  7.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儿童的活动,等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

  8.应该把“听话”这两个字从词汇中永远地去除掉,因为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只能表露你的无能。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仅仅因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听话”这样软弱无力的词语来约束他。

  9.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住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

  10.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11.让孩子玩儿是主要的,衣服和手脏不脏是次要的。

  12.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13.过早受到家长压力的儿童存在弊端,更加理智的做法是等待孩子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再教,那样会更加容易。

  14.这些超级宝宝们没有得到正常儿童所需要的经历:一个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成长。

  15.无论事态如何严重,父母如何生气,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和冷静,最有效的批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任何斥责,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语言暴-力,其损伤性绝不亚于伸出巴掌扇孩子耳光。

  16.没有强烈的爱心和牺牲精神的父母很难说有带孩子的真正权利。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3

  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人受益。上次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关于母乳喂养的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

  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我们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首先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

  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

  看完《给孩子自由》这本书后,感悟很深,道出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心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给孩子做主行动的机会,是引导而不是“教”他去做任何事情,小孩子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的热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确实存在超乎一切的动力。小巫作为一个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又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母亲,书中对*人的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结合自身的亲身案例和西方的教育观点予以了详细说明,

  继续推荐小巫的第二本书,是觉得它能够促进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正确的借鉴小巫的方法,给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7)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笔记3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笔记1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习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8)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心得3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心得1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 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 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心得2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拜读全书,让我特别有同感的是*贵对于教育本质的认定: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是啊,在我们教育者忙得一塌糊涂却毫无进展的今天,听到这样的话语,感觉特别清爽。可说归说,真正要落实这一真谛,又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借用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句话: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掩卷而思,审视现在的教育,真的令人窒息,尤其是中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陈腐落后。李老师说:“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读完此书,依然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我们小学生而言,自由呼吸的空间也不容乐观。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为了孩子们不再走进越来越狭窄的空间,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拓宽自由呼吸的空间!

  也许我是语文教师的缘故吧,书中最令我心动的是李老师的“语文课改实验计划”。此计划这样安排课程: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习。这样一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阅读的快乐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的快乐充满学生成长的岁月。阅读,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拓宽了孩子们自由呼吸的空间!

  是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充分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程标准我们小学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一心扑在课堂上,一头钻在教材里,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尤其是农村小学,尽管学校图书室不断添置、积累了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图书,但学生借阅率很低。为何?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老师总觉得没有做几道题实惠,学生在这样的夹击下,就是想读也不敢读,时间长了,连想也不想了。从目前学生阅读现状的看,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现有的知识仅仅从课堂所得,仅仅来自教材,量小面窄。这种现状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知识面极其狭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直至小学毕业,读不通课文、写不顺作文、不理解题意、常识性知识贫乏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机制没问题,问题出在人们的观念上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增加了评价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擅长国画的贺明、美术特长生刘琦、书法特长生单春晓、以设计为专业的张涵、喜欢装潢的周大志……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他们做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再来看看我们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培养的学生吧,在老师眼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好也好。对“好学生”和颜悦色,对“差学生”从没好脸色,动辄训斥。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具有音乐、美术、制作等天赋者,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一来,束缚了多少特长生的健康发展啊!

  读了李老师的“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全面评价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使每一个孩子充满信心。在教师的引领下,拓宽每一个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感谢《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谢李老师!在他的感召下,我们会共同为“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自由呼吸的教育” 也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心得3

  在阅读*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读李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种原生态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读这一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一次性读完的,读好后,又忍不住在某些章节、某些语句上做了些许标记。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五)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扩展9)

——自由读后感 (菁选3篇)

自由读后感1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自由读后感2

  一直以来我都很迷茫,爱孩子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爱,如果爱变成一种束缚、使孩子感觉到压抑,那还会是爱吗?源于"亲子版块"妈妈们的推荐,在读过孙老师的《爱和自由》后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要给他自由! 在此,我摘录了一些书中的原文(红色字体标识)和读后的感想,分享给大家:

  书中开场白引用了"泰戈尔"的一首诗: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和自由》里这样说: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

  六岁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的确,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迫不及待的想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喜欢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我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换个角度说典典是幸运的。

  人天生不一样,生命的高贵在于每个生命和其他生命都不一样。

  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感觉能力和把握能力时,他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沉思的,宁静的 。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于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教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当孩子把你的手指塞到他的嘴里吮吸的时候,你必须用缓和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的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典典在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开始实施了亲子阅读,事实上,那些书是根本吸引不到他的,每次他都坐不到一分钟,就去抓其它的玩具,如果我强行拉回他再继续看,那结果就只有一个:愤怒的撕、啃、咬。

  7个半月的某一天,我惊奇的发现典典能够坐一会儿了,他前面摆着玩具、车、方块积木、和毛绒玩具,而此时他的目光正落在那本精美的绘本上,手里还不时的翻动着纸张,嘴里"念念有词",我发现他是那么的专注,此时此刻我心里有一丝感动。。。没想到孩子在专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那么的可爱,(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他爸专注的工作,那种专注是最能吸引人的) 我没有打扰他,因为我不确定他在书中看到了什么,我不知道他在流连什么,我担心我这个时候如果废话一大堆,这个美好的过程就不存在了。

  蒙特梭利说过一句话,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者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要把相对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感知。在相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全面。

  的确是这样的,我记得让典典认识大卡上的香蕉时,有张卡只画了一串香蕉,有一张卡上面全部涂了黄色,旁边有一串香蕉还加了文字和拼音的注释,在教过几遍之后,我发现他更容易接受只画了一串香焦的那张卡。现在看来在教另外一张卡时,殊不知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香蕉上了,还是集中在颜色、文字抑或是拼音上了?

  蒙特梭利说,授课的最简单的形式是简洁、明白、客观。

  如果你不懂的话,不要胡编乱诌。

  “简洁”就是废话少说。

  书中举了例子:老师教小朋友“三角形”时会说:“你们看,这是个三角形,它有三个角”;“你们看,这是正方形,它有四条边。。。”这全是废话。正确的方法可能仅有一句话,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然后用三段式,"哪个是三角形?""这是什么?""三角形"

  提到三段式这个方法,Yes, I very much agree with。事实也证明凡是用三段式方法教给典典的东西,他都会记得比较好。

  《爱和自由》中提到:

  当儿童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时,应该怎么办?停止。儿童有没有错误?没有。绝对不能说“你笨”,也不能暗示孩子。是儿童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不要谴责他。蒙特梭利要求把握住两点:一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继续进行;第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觉得他自己不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等待时机,使儿童在他有兴趣时去努力理解

  儿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把握之上的,而不是同别人的比聪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比每一个人聪明。

  如果说当孩子在专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希望被打扰的,这点我做到了。可是我又何尝没有“暗示”过典典呢?只不过我的暗示更多的是“表扬和赞赏”,典典在完成一件自认为完成的很完美的事情后,总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那是孩子信任我、渴望得到我的认可,每当这个时候,我除了给他拥抱、亲吻外加语言上的赞赏、还有就是眼神的“暗示”。我不知道我的这些举动在典典眼里看作是什么,但我知道,至少他快乐,因为此时他会回报给我一个笑脸或亲吻,我陶醉于这种快乐,享受这种快乐。。

  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力。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儿童的整个成长期不懂得什么叫不好,他的一切都顺应自己的内部发展,他追求完善是一种自然状态,不费任何力气的趋向完善,他们对完善的寻求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我们所谓创造世界的人,是说对这个社会有推动作用的人,是愉快的人,是自我完善的人。 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看到在每个时代,都有人为自己向往的理想做点什么,比如林肯*黑奴,曼德拉解决种族歧视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她的人民零至六岁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这个民族的素质就会下降的很快。

  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读了多少书,而取决于他的人格的完善,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很喜欢的一句话:那就让儿童完全自由的听从内心的驱动去做他的事。

  “吃”对儿童意味着心智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意味着选择,意味着意志力的形成。所以吃和玩是儿童两大主要任务。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使孩子非常快乐和兴奋。阻碍他尝试,就像阻止我们看到近在咫尺的世界一样,尽量让零至六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超出他需要的东西。

  和典典外婆讨论到这儿的时候,老人家开话了:他想要什么都要买给他吗?那得花多少钱呀?这个问题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给孩子买东西的钱数,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选择的自由交给了孩子。

  孙老师的全文大量引用了蒙氏的观点和理念,书中最后一章提到了蒙氏教育思想适合*的孩子吗?我只能说我们需要的是萃取,不能照搬。蒙氏理念故然好,但在*普遍实行起来实在是难。蒙氏的精髓是要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认为孩子有能力发展好自己,而*几千年的教育无一不认为:知识是传授给孩子们的。这种教育根深蒂固,不是看看书、上上培训课就能转变过来的。

自由读后感3

  题记:旧新发,凑原创,归属跑步那些事系列之二。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愿你道路漫长

  充满惊奇,充满发现"

  --《伊萨卡》,卡瓦菲斯,1911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还是通过几个国内越野跑达人的微博,得知这本书通过众筹出版,迫不及待从亚马逊下单订货。说实话,之前对作者了解很少,毕竟我不是在这个圈里面混的人,所以也算正常。拿到这本书,作者没有让我失望,我迫不及待地把这本书读完。作者外号胖胖熊,从清华毕业之后留学欧巴罗,从工科、法学到学、经济,从慕尼黑大学教师到挪威中央银行高级研究员,再到极限长距离越野跑者,生活地点与工作角色不断转变,始终没有改变一颗热爱长跑的心,用奔跑探索世界10年,应该说用"膝盖下跪"不能表达我对他的敬意。极限超长距离越野跑了解的或者感兴趣的人不多,简单说就是在荒郊野岭(高、冰川、沙漠等,一句话就是条恶劣)翻越岭跑上100公里、200公里、00公里甚至更多。国外这项运动是很流行的(国内这几年陆陆续续也有不少比赛),比如说环勃朗峰耐力赛(UTB)、环富士极限越野跑(UTF)等等。由于这些比赛距离长,路况复杂,时间长,补给少,所以对报名选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审核条都很严格,现在很多也改为积分制了,所以经常是一票难求。马拉松跟这个比起应该算小儿科,当然我们凡夫俗子没有必要去追求这些,量力而行即可。

  阅读此书,作者带我进入一次次奇妙自然与化之旅,无论是城市、川、河流还是森林,都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对每次比赛都描写得非常到位,但是又不拖泥带水,除了路线介绍,沿途风景,总是能够把人关怀融合到里面去而让人感觉不到突兀,包括工作细致的组织者,热情的群众,以及历史与学的掺杂,都是恰到好处。每次比赛,我们都可以"脑门洞开",跟着作者前进,看完一小节,就迫不及待想看下一小节,有些时候还为作者路途中的困境而担忧。应该说,这些路线不仅仅是一场场比赛,更像是一幅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跑在画卷上,我们跟在后面。作者人素养非常高。在《柏林: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中,作者讲诉了参加环绕柏林墙1609千米路线沿途死于枪口下各个人的故事,让人读不免觉得这个赛事带有某种悲凉感,同时也让人明白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是多么地强烈以及捍卫自由的是多么地艰辛。在每一个纪念碑下,看着那些发生过的故事,那些*凡人的一生,仿佛历史错乱,仿佛时光倒流,历史与现代,禁锢与自由,是那么近,又那么远。从作者讲述慕尼黑跑步以及巴伐利亚森林与捷克交界处的长距离跑步记录中,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德国与捷克。我至今仍然记得回国之前,一个人背着大越野包,拖着大箱子从捷克首都布拉格坐火车到达德国纽伦堡,然后从纽伦堡转高铁到慕尼黑的往事。沿途风景如画,美轮美奂,峡谷悠长,河流清澈,森林茂密,铁路穿梭其间,仿如进入画境一般。在慕尼黑入住青年旅舍,然后跟同宿的五个德国高中毕业旅行的同学一起去英国公园里面(里面有*塔,塔旁边是啤酒公园)喝啤酒,开怀畅饮,海阔天空,陌生人之间丝毫没有违和感,慕尼黑给人的感觉非常井然有序以及富有活力。再向前的记忆是周末经常跟随同学一家去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徒步以及骑单车的场景,在捷克最高峰Sně?a顶"撕声裂吼",在国家森林公园里面"纵横驰骋",读这本书,有种让人重回欧巴罗、重回波西米亚的感觉。

  除了敬佩作者采飞扬以及知识丰富之外(跑步方面自然不用说了),这本书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读着很"舒服",要做到这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书里面没有说教,没有鸡汤,没有攻略,有的是只是真实的记录--记录一个旅欧华人用奔跑探索世界的10年。语言有时越*实越有力量,不需要刻意去渲染。极限长距离越野比赛,对于普通人而言,本身就是一遥遥不可及的事情,包括对我这样断断续续跑过十年步的菜鸟说,这种比赛至今为止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反正对我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作者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参赛者,把比赛点滴如实记录下,没有装牛逼。一场场赛事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故事都是引人入胜的,真实而有力量。反观现在国内的各种跑步热,各种推,各种马拉松热,(fsir)都让人感觉到多多少少有些"泡沫"了。相比10年前,现在的跑步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从赛事组织、赛事赞助、跑步教练、跑步装备等等,难免出现很多带有立场的"软",可读性以及趣味性都不强。当然,国内也有写的好的段子手,比如爱跑越野的女青年珊瑚,爱骑摩托车越野的经纬张,等等。

  对于作者而已,跑步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可能说跑步对他而言已是信仰。这些超级跑步比赛,需要连续奔跑(有些数天数夜),时时刻刻都在考虑身体耐力、心理素质、野外生存能力,狂风、暴雨、冰雪、烈日,常会不期而至,地、滩涂、戈壁、河流,更是家常便饭。正如书名《在黑暗中醒》一样,每一次比赛,都是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战,受伤中途退赛应该是家常便饭,途中挂掉也很有可能,真的是用生命在奔跑,不是每一次都能够冲破黑暗醒。热爱、执着、享受。跑步很多时候是孤独的,特别是长距离夜路跑,经常要经历"越过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的孤寂感,但是跑步又是幸福的,可以纵情肆意穿梭于大自然天地之间,何尝不是一种享受。正如作者在书中写到:

  听,那森林在歌唱。叮咚的泉水从石缝里涌出,那甘甜的水流,滋润着大地和我的心灵;

  听,那森林在歌唱。脚下松软的落叶沙沙作响,在陡峭的坡上,踩着一两尺厚的落叶,像是滑雪一样;

  听,那森林在歌唱。跑过齐膝高的蒿草,清晨的露水纷纷落下,湿透了鞋袜。

  大自然之美,让人流连忘返。尽管我只是一个跑步小菜鸟,跟作者的差距估计有地球到月球那么长,但是这也不妨碍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大自然中跑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渺小的。我的经历远没有作者这么波澜壮阔,但是每每回忆起跑步的那些瞬间,总是激动不已。祁连下望着雪跑峡谷,青藏高原奔跑在林海中迎接朝阳,云南边陲小镇跑在田野里看着油菜花,神农架沿着河流夜跑听雨声。东湖,西湖,金鸡湖;黄,西,岳麓;长江,湘江,雅鲁藏布江;东海,南海,地中海,…都留下了跑步的脚印,距离没法跟作者比,但是心情是相似的。应该说,之所以能够坚持跑步十几年,也是因为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

  跑步带给我们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其实,鲜活自由的个体能够跑动起,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追求自由,追求奔放的生命,各有各的精彩。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五彩斑斓的,正如作者在书中写到:

  我见过那无人之境的辽阔,和极光照耀下浩瀚的星空;我遇到过善良的人们,用熊熊的炉火,温暖旅人的心灵,还有那无拘无束的生灵,翱翔在高之巅;我走过虞美人盛开的坡,以及铃兰密布的小路,还有一同经历过生死的朋友,一起走过的漫漫长夜。

  感谢作者带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读完让人心潮澎湃。喜欢跑步,喜欢自由,喜欢大自然的人,都可以买读读。跑步很好,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禀赋、兴趣不同,没必要人人都去复制模仿,活出自己的精彩最重要。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林中路》中的写到:

  林中有两条路,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

  一切皆于此!

  为自由的生命喝彩!为自由的奔跑喝彩!

推荐访问:读后感 呼吸 教师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后感100字

本文标题:2023年度《为了自由呼吸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zhuantifanwen/duhougan/89469.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度《为了自由呼吸教育》教师读后感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