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3篇
篇一:戏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
保护多元文化,创新皮影未来
———关于海宁皮影戏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研究报告
海宁市
小组成员:
庄
指导老师:陈
摘
要:
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近九百年的历史,它从扎根海宁开始,已经慢慢融入了这一方水土。但新兴大众文化快速占据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海宁皮影戏却在这个黄金档时期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而如何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主流产业的当下,抓住机遇,力图通过政策和科技的创新,以实现海宁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及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本次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海宁皮影戏
传承保护
创新发展
1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基奠,在海宁这方水土上拥有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具有极大的文化内涵,但新兴大众文化快速占据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日新月异的娱乐方式让这门民间戏剧的生存的陷入尴尬的境地,海宁皮影戏已逐渐少有人问津。与此同时,有经验的皮影艺人在随着时间不断消逝,海宁皮影戏亟待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来维持海宁皮影戏的生存及发展。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海宁皮影戏这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宁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途径,复兴海宁皮影戏的繁荣盛世。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小组,通过查找文献了解传统海宁皮影戏历史现状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传承人分析制约海宁皮影戏传承和发展的原因,从而探究海宁皮影戏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科技、新方法,使海宁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的过程
2.1海宁皮影戏的历史变迁
海宁皮影戏于南宋时期传入海宁,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宋朝的靖康之变,导
1黄艳.海宁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09.10-14致了宫廷戏(皮影)的南传。当时有个叫张酒成的戏子,由于地形所限,隐居到了海宁,同时也把皮影戏传到了海宁,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到了晚清时,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皮影戏被冠上了包庇叛军的罪名,遭到统治者的封杀。解放后,在虞哲光先生的支持下,皮影戏再次燃起生机。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海宁的皮影戏以周王庙魏伯荣的剧团为基础,吸收其他班团艺人成立皮影队,常在外地为外宾和儿童演出。1955年,浙江省文化部门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给全国观众带来了经典剧目《蜈蚣岭》,获得了全国的好评。1956年,正式成立了国营皮影戏剧团。1958年改为浙江皮影剧团,下放到海宁县管理。同年4月,剧团面向浙江省全省招生,共招收十余人进行专业训练。在1959至1966这七年中,剧团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高,为全世界70多个代表团、国家首脑及领导人表演。正当海宁皮影戏发展的风生水起、国内外知名时,却因文化大革命被压制,皮影戏发展一度搁浅。直到2000年海宁皮影戏老艺人东山再起,后于2006年5月20日,海宁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鸡斗》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电影)节金奖,《闹龙宫》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电影)节银奖。至此,海宁皮影戏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2.2海宁皮影戏的艺术特点
海宁皮影戏是中国皮影序列的重要分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2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影偶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用牛皮或羊皮制成,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因而色彩斑斓、生动有趣,深受人们喜爱。相比较其他地方的皮影戏有如下特点:
第一,影偶生动逼真且不同于北方皮影的影偶造型。海宁皮影的影偶造型整体少镂刻,多彩绘平涂,影偶的面部有肌肉感,这使得角色的造型逼真。造型曲线多于直线,除房屋、门窗、桌椅、砖石等衬景的刻画外,基本都是流畅并有弹性的曲线,很少见直角;人物造型
2戴红梅.海宁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及“生产性保护”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
大都丰满圆润,不拘泥写实又夸张有度;第二,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演出氛围,操纵者还会使用水波、烟雾、火光、遮挡物等去模拟真实的湖面、阴云、灵魂出窍、烈火等场景,这些技巧的效果真实而美妙,这种借无当有,以意代真的表现手法是对虚实交融审美的再现;第三,海宁皮影戏有很强的地域性,在造型、表演、唱腔上都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海宁皮影戏把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海宁地区人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思维方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发展中,海宁皮影戏这一民间戏剧,展现了匠心独具的艺术美和技术美,海宁皮影戏的题材内容多以忠孝节义为主,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精神;第四,海宁皮影戏的剧目比较丰富,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等。海宁皮影戏的剧目和其他地区的皮影戏有些是一致的,比如在全国各地都有较有名的一些故事:《岳飞全传》、《明英烈》、《西游记》、《杨家将》、《封神榜》、《水浒传》等,还有许多特色剧目是其它剧种没有的,如《聚宝盆》、《后玉婿蜒》、《蚕花本子》等。据1956年统计,海宁皮影戏共有300余出。至2004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已搜集整理出
243个剧目,其中正本戏(大多为文戏)78个,折子戏(大多为武打戏)165个。
2.3海宁皮影戏现今传承中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宁皮影戏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成员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并随机选择了200名市民进行了调查,最后对有效回收的15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对海宁皮影戏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困境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传统海宁皮影戏受众群体的变迁。南宋初期的皮影戏只为达官贵人等阶层人士表演,也在其婚丧嫁娶时助兴表演。在古代,由于人民的娱乐方式的匮乏,皮影戏正好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皮影戏和当地风俗的相辅相成,蚕俗文化满足了海宁人的精神需求;而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蚕桑文化在科技的进步中而消退,农民有了更多的精神娱乐文化活动去消费,自然的就远离的了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海宁皮影戏只能在景区的一隅,游客来则唱,走则歇,这种被动的局面让皮影丧失了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传统海宁皮影戏的受众群体已经老去,新的受众群体还未被开发出来,所以海宁皮影戏面临着受众群体的流失和变迁,只能依靠市场导向和影像化这样的创新路径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第二,传统艺术形式的局限性。
皮影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纵观海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需要表演艺人“五人忙”:一人负责表演,操纵多种角色的影偶,还要负责道白和演唱戏文;还有一人负责翻箱,为演出的操纵手准备提供影偶;另外三人则是为唱戏伴奏的乐队。这就限制了皮影戏受众的时空自由。剧目和剧本的程式化,脱离了现今时代的需求,唱腔的地方语调难被不懂地域方言的人听懂,影偶动作的单调等都是海宁皮影戏无法接上时代潮流的危险因素;第三,传承和保护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来实现的,简单的说,师傅通过把自身的传统技艺、剧目和剧本口耳相传教给学徒。就像海宁皮影戏传承人之一,年过八旬的徐二男心中仍记着
248出剧本,想要一一口传心授传承是十分困难的,在当今时代这种自发式的传统传承方式是脆弱的,在以人作为核心的这种传承方式在传承人去世后,传承人所掌握的部分就面临彻底消亡的命运。近十几年来,海宁皮影戏的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对海宁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了不可预估的损失:2002年郎自立先生去世后,近300出皮影戏也随之而去;2008年6李海金、曹永生两位老艺人相继去世;2009年沈圣标先生病逝;2013年海宁剪纸手工艺大师,制作皮影的王钱松先生病逝。至此,海宁皮影戏仅剩下两名传承人:徐二男先生(83岁)和张坤容先生(76岁)。皮影老艺人的离世和强弩之末的尴尬,再次提醒后辈需要以更紧迫的行动投身于皮影文化的保护实践中。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两位传承人进行了简单的访谈:
传承人徐芦燕访谈纪要:
30岁的徐芦燕,年轻、活泼、热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今,她算是整个海宁学皮影制作中最年轻的学徒了,同时也是皮影制作班的老师。”
“我2010年大学毕业,毕业前,压根没想到会从事这个行业。”徐芦燕坦言,她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大四实习进入网络公司、媒体单位,都是和设计有关的岗位。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原海宁市越剧团(海宁市文化艺术表演中心)招一名皮影影偶道具制作,就报了名。
因为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徐芦燕被顺利录用。“说出来有些难为情,在这之前,我没接触过皮影戏,更谈不上喜欢。选择这份工作,就是冲它安稳、体面。”和普通女孩一样,徐芦燕的想法简单而实在。录用后,徐芦燕的办公地点就在斜桥镇王钱松的家里。王钱松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一双做皮影影偶的巧手。
这两年里,有一些事给徐芦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去师父家时,师父对突如其来的这名小徒弟并不怎么热情,每天安排她在一个房间里练习,自己则在另一个房间制作皮影影偶,中途过去指点一二,且指点的内容和皮影影偶制作技巧无关,总是说一些皮影戏的历史、知识、典故。直到后来,徐芦燕才知道,原来师父想让她先知根、再学技。只有心中喜欢,方能沉下心制作。
“这两年,除了跟师父学了起稿、选皮、过稿、剪形、清洗、晾干、勾墨、上色、缝接等技巧,能完整、熟练制作影偶之外,系统的知识传授也让我慢慢喜欢上了皮影,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此外,师傅精益求精和专注做事的精神,也给我上了一课。”徐芦燕说。
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拼撞在一起,打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等到皮影影偶褪去刚上漆时的光泽,留下一层暗淡的五彩,更显古朴。这是岁月的洗礼,也是皮影的魅力。
同时,我们有幸采访了获得世界非遗杰出贡献称号79岁的海宁皮影戏传承人张坤荣先生
Q:海宁皮影戏和北方皮影戏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是唱腔的区别:海宁皮影的武戏主要是用海盐腔来唱的,文戏主要是用弋阳腔唱的。第二个是制作上的区别:海宁皮影是没有镂空的,而北方皮影戏是有镂空的。海宁皮影戏是单线平头,彩绘,木棒和皮影的连接是用鸡毛管子,不然很多其他皮影戏是用铁丝,铁线连接的。再一个海宁皮影戏操作上也比较方便。第三是剧目上的区别:
我们海宁皮影戏古时候主要以宫廷戏为主,到了现在以古装戏为主,其中有童话和神话的掺入。有名的的《南天国》、《鸡斗》、《龟与鹤》、《闹龙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Q:海宁皮影戏的发展状况如何?解放后,海宁皮影戏再次燃起生机。1954年,一部分传承人在华东区进行了文化汇演,同年又在海宁周王庙汇演。10月,几位老艺人在众多剧团中抽调了一批最优秀的传承人至上海演出,皮影戏由此得到了良好的宣传。1955年,这个新组建的剧团又至北京演出,给全国观众带来了经典剧目《蜈蚣岭》,获得了全国的好评。1958年4月,剧团面向浙江省全省招生,共招收十余人进行专业训练。1959年十一月再赴北京演出,并为领导、行家、大使在北京饭店演出,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在1959至1966这七年中,剧团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高,为全世界70多个代表团、国家首脑及领导人表演。这时却因文化大革命被压制,只能演出“样板戏”。文革期间,海宁皮影戏遭到了重创,我也不再以此为业。1979年,曾有几位老艺人在领导的请求下出山,却因种种原因搁置了下来。直到2000年退休后,终于又开始振兴皮影戏,组建了一个小剧团。到了2003年,剧团里的团员们大多是白天工作,晚上排戏,翌年开始正式演出。2006年12月,《鸡斗》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电影)节金奖,《闹龙宫》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电影)节银奖;2010年,《闹龙宫》获第三届金狮奖国际木偶皮影戏比赛铜奖;2011年,《闹龙宫》获第七届嘉兴市文学艺术成果奖金奖。
Q:您觉得皮影戏未来前景如何?
首先,我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支持力度,多一些给我们下乡演出和商业演出的机会,增强我们的经济力量;其次希望能加大宣传力度,有更高的知名度;然后我们皮影戏能够排新节目,招到更多的学员。
Q:您对未来的皮影戏继承人有什么期望?
要继承这个海宁皮影戏,要有一定的文化,也要一定的艺术素质:比如口齿清晰,声音条件较好。还要有悟性。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皮影戏的心!
3海宁皮影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设想
综合上述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传承人访谈纪要,我们提出了实现海宁皮影戏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创新设想:
首先,海宁市政府及上级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消失,许多传统的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生存在此环境的海宁皮影戏虽然不至于濒临泯灭,如若不坚持艺术创新、转型发展,则就极可能作为艺术品进入博物馆收藏了。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皮影戏,目前海宁市政府虽已设立了海宁皮影戏陈列馆来重点介绍海宁皮影戏历史渊源和海宁皮影戏展示馆为游客公益演出,但这还远远不够。海宁市政府仍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以好的激励性政策奖励一些海宁皮影戏传承人及开设海宁皮影戏培训班,使海宁皮影戏后继有人。
其次,海宁皮影戏传承人应该创新皮影题材。海宁皮影戏在今天的娱乐功能已经弱于许多其他娱乐模式,影戏动辄几十分钟讲述历史神话故事,枯燥的剧情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娱乐需求,同时动画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动作的夸张以及多变的镜头语言都是皮影戏所无法做到的。皮影戏的素材库中最不缺的就是历史故事中的各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所以皮影戏的用途在讲述历史故事,表现历史人物上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快乐驿站》的“剪影中国”篇中,在动画中就使用了皮影元素,使画面有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让儿童和青年在侯宝林的《武松打虎》、《阳平关》、《关公战秦琼》等相声名段中见到了皮影的身影。虽然从2009年开始,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不断创新剧目,除了西游记系列剧目《孙悟空大闹龙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和具有浙江特色的《白蛇传之水漫金山》经典剧目外,还有通俗易通、深受小朋友喜欢的童话剧《青娃王子》、《葫芦娃》、《小猫钓鱼》等。但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动画《功夫熊猫》、《喜洋洋灰太狼》及影视《钢铁侠》、《超人》、《星球大战》、《变形金刚》未曾创作,或将成为创新题材为海宁皮影戏打开新的天地。皮影戏的在娱乐方式的延展所创造出带有中国符号的视觉风格和影像表现形式,为皮影的发展和传承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找到了通向市场的新途径。
再者,海宁皮影戏还需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的时代背景下,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所以海宁皮影戏的数字影像也必须跟随着快速变化的时代审美而持续性的创新和突破。数字技术下,皮影戏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糅合在一起,加强皮影数字影像的视觉韵味。在海宁皮影戏造型意象的基础上,加入剪纸、年画、中国画、木版画等其他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共同组成海宁皮影的数字影像的完整形态,如制作3D立体皮影戏。这样的数字皮影影像作品在突破传统限制,融合创新的改造道路上行进的更加深远,不同于皮影戏单一的表现形式,在保留了传统皮影的基础上,又积极的借鉴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用更加开放和长远的心态对创作皮影数字影像作品,《桃花源记》就是在传统皮影的基础上,加入了工笔、水墨写意和剪纸,让整个影片有不同与单一皮影形式的新奇感。同时数字影像的实现手段更加新颖,结合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海宁皮影与新领域、新媒介的紧密结合会诞生出更多像《嵩山秘笈》、《钟馗嫁妹》这样优秀的创作。数字时代下的海宁皮影要牢牢把握住和科技结合的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具有娱乐性和交互性的皮影戏影像作品,如可以建造4D动感皮影戏影院和开发数字全息皮影戏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等。在现今全球化文化背景下,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通过整合文化资源,让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底蕴,让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为国内外所广识。
4D动感皮影戏影院
数字全息皮影戏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造成海宁皮影戏难以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对皮影戏有需求的群体在逐步衰亡,新的需求群体迟迟未被发掘出来;另一方面,皮影戏舞台式的展示方式既限制了它的传播,亦缺乏创新和时代性,和当下大众生活严重“断层”。当在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无法应对当下环境中的传承危机时,现代大众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帮助皮
3钱恒.数字化时代皮影艺术形式在商业动画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年第22期
影在当今大众文化中生存和传承,使皮影戏传统的自发式传承转变为社会大众自觉的传承,创造条件促使皮影戏使用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继承原有的海宁皮影戏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政策、创新题材、创新科技,才能给传统的皮影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海宁皮影戏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需求。海宁皮影戏应该保持着这份探索进取,突破创新的精神,开创属于自己的皮影艺术新未来。
参考文献
[1]王珏著.海宁皮影戏[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10[2]许瑾.海宁皮影戏图案造型艺术研究[J].包装世界.2015年第3期
[3]戴红梅.海宁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及“生产性保护”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
10期.[4]钱恒.数字化时代皮影艺术形式在商业动画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年第
22期
[5]汪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4[6]黄艳.海宁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09.10-1411附录1访谈提纲
海宁皮影戏传承人的访谈提纲
1.您当时为什么想学海宁皮影戏的呢?
2.您学艺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呢?
2海宁皮影戏和北方皮影戏的区别是什么?
4.海宁皮影戏的发展状况如何?
5.您觉得皮影戏未来前景如何?
6.您对未来的皮影戏继承人有什么期望?
12附录2调查问卷
关于海宁皮影戏保护和发展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海宁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课题组成员,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您对海宁皮影戏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看法。请将您所选择的答案代号填写题后括号中,我们将采用匿名形式填写,不会对您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
您的年龄_____性别____职业____您的家乡____1、您是否听说过海宁皮影戏吗?()
A、是B.否
2、您对海宁皮影戏的了解来自哪里?()
A.亲身体验B.书本杂志C.影视媒体D.亲朋讨论
3、您觉得海宁皮影戏好看吗?()
A.好看过B.没看过C不好看
4、您觉得海宁皮影戏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A.非常好,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
B.比较好,周围的人对皮影有一定的了解
C.一般,偶尔会听到有关海宁皮影的消息
D.不好,几乎没人知道
5、您觉得海宁皮影戏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吗?
()
A.能B.不能
6、您觉得影响海宁皮影戏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A.外来文化的冲击
B.海宁皮影戏缺乏创新
C.社会大众的关注度不够
13D.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E.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7、您是否赞成您的家人或孩子学习海宁皮影戏?()
A.赞成B.不赞成也不反对C.反对
8、您认为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应当从哪方面入手?()
A.举办大型集中的演出和展览,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B.建立和发展相关的专业机构普及关于皮影戏的知识
C.开发海宁皮影戏新的形式,融入时代元素和科技手段
D.政府引导学校开设皮影戏传承人专业及培训班
9、您认为海宁皮影戏可以有哪些形式的创新发展?
A.保持2D原始皮影戏B.制作3D立体皮影戏
C.建造4D动感皮影戏影院D.开发数字全息皮影戏
再次感谢您的参14与!
附录3活动照片
1516
篇二:戏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是中国古代与民间艺术最为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歌唱、舞蹈、语言、表演等艺术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难。
传承与发展
传承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是指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内涵传递给后代,使其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韵味和精髓。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有许多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进行教学和培训,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此外,还有许多专业机构和团体,致力于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例如,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协会等机构,都在不断举办各种活动,如讲座、展览、演出等,以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是指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其能够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创新来提升艺术水平和商业价值。例如,许多戏曲演员和团体,会通过演出、录制、发行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带给更多的人。此外,还有许多戏曲机构和团体,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例如,中国国家戏曲院、国家文化市场管理局等机构,都在规划和实施各种政策,以促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来实现。例如,许多戏曲团体和艺术家,会将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流行音乐、现代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艺术作品。这样,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就能够通过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艺术家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传承和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得以长久地保存和发展。
篇三:戏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
留住咱们的文化基因
——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进展的调研报告
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巨,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爱惜剧种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为此,从2021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显现状开展了调查。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功效,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爱惜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取得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大体状况
戏曲剧种是依照各地址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和流布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类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材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爱惜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关于演出、声腔进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不同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定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需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仍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按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最近几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惜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址性文化愈来愈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此刻公众视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
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搜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2007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进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踊跃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同时,为了维持稳固,大体上以《中国戏曲志》和2007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种(木偶、皮影不包括在内),大约40个剧种常常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74个剧种只有1家院团或班社维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剧种数量有增有减,以减少为主
这次调查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减少,6个增加,6个持平。上海、河北剧种数量减少最明显。上海,原先有15个剧种,此刻只有7个,河北省原有39个剧种,此刻只有24个。
剧种增加的要紧缘故是,最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惜工作开展以后,爱惜和宏扬民族文化的意识慢慢普及,地址政府熟悉到戏曲艺术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地址文化名片予以爱惜,一些曾经寂静的剧种得以恢复。国家现已发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0种剧种入选国家级名录,282种入选省级名录。比如,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在1999年恢复,湖北的堂戏、柳子戏、灯戏、文曲戏在2007年恢复。泗县姚剧,1966年以后后继乏人,1982年即无统计,本次调查得知,安徽省正在抢救恢复该剧种。
剧种减少的缘故是多方面的。要紧有这三个:第一,方言的减少。戏曲剧种的形成与方言有极大关系。最近几年来,由于一般话的推行普及,交通的便利,人们生活交流圈的扩大,方言不同慢慢缩小,客观上弱化了戏曲生存的土壤。第二,电影、电视的兴起与互联网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原有的戏曲剧种分类较为细碎,最近几年来,慢慢归并、统一,并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取得认可。例如昆曲,在《中国戏曲志》中,分为北方昆曲、昆剧、湘昆、温州昆剧、金华昆剧、宁波昆剧6种。文化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和爱惜与扶持工程”以后,举行了剧目展演、演员竞赛、进校园演出等活动,现有7个团都参与其中,因此,本次调研,将昆曲认定为1个剧种。
戏曲剧种从诞生起,就与方言、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戏曲的声腔、演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包容和相同的地方。随着社会的进展进步,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趋同是不可幸免的,专门是当这一剧种缺乏代表性人物和显著特点以后。1958年前后,我国创建了64个剧种,学术界称之为新兴剧种。随着时期变迁和社会转变,这些历史短、积存剧目少的剧种明显衰退。1989年学术界就新兴剧种开会时有47个剧种代表参会,2020年,再次开会时只有15个剧种代表参会,说明能正常演出的新兴剧种只剩陇剧、吉剧等十来个剧种。
⒉剧种流布的范围严峻萎缩
戏曲剧种数量众多,但除豫剧、秦腔、川剧、黄梅戏、越剧等大剧种外,多数剧种流布区域狭小,一样只在本县,还有的仅仅只在某一村寨流传。传统意义上的大剧种也在萎缩当中,比如川剧以前流传于云、贵、川、藏多个省区,此刻除四川、重庆有川剧团,贵州遵义有1个川剧团,云南、西藏都已经没有川剧演出。
流布区域减少比较突出的剧种有河北梆子、评剧、大平调、二夹弦、柳子戏、两夹弦和大弦戏。河北梆子1982年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都有院团演出,此刻河南、山东都没有该剧种的演出。
⒊院团数量持续下降
本次调研,将艺术院团分为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三类来统计。国有院团中包括事业体制院团和转制为企业的院团。民营院团是指进行工商(或民政)注册的演出集体。民间班社是指未进行注册记录、不按期开展演出活动的集体。以上三类中只要有1家演出集体存在即认可该剧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艺术院团数量众多,处于活跃度的鼎盛时期。从那时起,艺术院团尤其是县级院团不断减少。吉林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戏曲艺术演出集体70多家,现有戏曲院团19家(含两家民营院团)。五大剧种中,除豫剧尚有约150家国有院团、100多家民营院团之外,其他的如秦腔、川剧、越剧的国有院团数量均大幅度减少。八十年代四川的川剧团超过250家,成都市每一个区都有1家。此刻,四川省只有20家国有川剧院团。黑龙江曾是评剧北方地域进展的中心,最多时有62个评剧团。但此刻,只有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1家专业院团,还有五六家综合性艺术集体中包括评剧艺术形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浙江省国有越剧集体为60多家,此刻只有19家,还有民营越剧院团300多家。
本次调研发觉只有1家演出集体(含国有、民营及民间班社)的剧种有74个。有的剧种乃至没有独立建制,它们挂靠在其他院团,但排演了完整剧目。
个别剧种国有集体极少,而民营院团活跃。在这些地域,民营院团客观上既肩负着丰硕群众生活的重任,又担起了剧种爱惜的职责。福建省共有27个剧种,本土剧种19个,莆仙戏、芗剧、高甲戏、闽剧等都是流布区域狭小、国有院团数量有限的剧种。莆仙戏只有莆仙戏剧院和仙游县鲤声剧团两个国有院团。可是,还有一大量民营院团。2020年记录在册的民营院团有129个,季节性艺术集体不包括在内,年演出场次达6.6万场。高甲戏现有5个国有院团和153个民营院团。
剧种不同化进展缘故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河南、吉林、四川、上海等地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观摩了多场剧目演出,召开了多次关于艺术院团艺术生产现状、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材培育的座谈会,收到了31个省市自治区及部份地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撰写的调研报告,和各省现存剧种剧团表、低于10个院团的剧种剧团详表等数千份表格。
通过认真的甄别、梳理,咱们感到,原有流布广、阻碍大的大剧种艺术创作活力强,在国内外的舞台演出和社会上的阻碍力不断扩大。这些剧种有的参加过全国地址戏(南北片)展演、有的取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和昆曲、吕剧、蒲剧、川剧、吉剧、秦腔、曲剧、晋剧、粤剧等30多个剧种。梨园戏、陇剧、吉剧、滑稽戏、莆仙戏、龙江剧等一些小剧种生命力顽强,推出了优秀作品、进展势头良好。这之外,大部份剧种传承进展形势堪忧,剧院设施设备陈腐、剧目创作乏力、人材青黄不接、演出市场低迷,较少进入公众视野。尽管相关戏曲工作者兢兢业业、苦心坚守,但仍然无力扭转戏曲进展的现状:有观众需求,但市场低迷、演出收入低。有剧目演出,但紧密结合现代生活的新
创排剧目少。这造成戏曲工作者社会地位低,行业吸引力差,艺校生源严峻不足,艺术人材队伍后继乏人。
什么缘故有的剧种进展活跃,整体表现突出,有的却慢慢式微呢?
依照调查情形分析,进展稳固的剧种,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⒈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和技术力量
这些剧种积存的剧目比较多,专门是最近几年来排演剧目在全国有必然的阻碍;有假设干特色鲜明、享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艺术家。
⒉受到各级政府比较多的关注和扶持
文化部实施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爱惜和扶持计划”和“国家昆曲艺术抢救、爱惜和扶持工程”,扶持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传统名剧和新编剧目,扶持人材培育和演出,取得了明显成效。
⒊取得专门艺术活动或综合性重大活动的扶持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和巡演、每三年一次的全国地址戏(南北片)展演等项目的实施,中国豫剧节、中国评剧节、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等艺术活动,增进了各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人材培育、彼此交流,也带动地址政府的踊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惜关于恢复排演传统戏,培育青年人材,改善该剧种的舞台演出面貌,起到了必然程度的增进作用。
⒋实施惠民演出,激活戏曲演出能力
河南、陕西等省已实施舞台艺术惠民演出,制定统一标准,依照场次补助演出院团。这极大地激发了院团的踊跃性。
⒌形式多样的宣传、多方面尽力有效扩大了剧种的社会阻碍
昆曲、豫剧的兴盛与名人带动、电视的普遍传播密不可分,也与好的社会生态密不可分。以河南为例,领导重视,设立了创作、演出补助等专项资金,举行各类形式的人材培训班,有效提高主创人员艺术水平。加上企业界有识之士踊跃支持、社会赞助较多,数以百计的戏曲茶室、电视擂台赛培育的戏迷多,使得河南戏曲院团数量多、优秀人材多。以上各类一起形成了河南戏曲文化的沃土。
大部份剧种仍然处于劣势的缘故,除前文所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方言区域的减少外,还有以下几点:
⒈对戏曲剧种的重要性熟悉不足
演出艺术现场演出的局限性决定了艺术院团应当有必然的数量,要多种风格、流派共存,彼此学习、观摩、切磋、融合、竞争,彼此增进,在数量的基础上自但是然地提高质量。而今院团数量、从业人员的锐减,致使艺术创作能力衰退,剧种特色淡化,基层院团参与全国性艺术活动的比重明显降低。
⒉戏曲艺术慢慢退守农村市场
在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戏曲艺术节节溃退。依照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20》,戏曲2417个院团(不含滑稽戏剧团)演出81.65万场,农村演出71.54万场,占87.62%。国内观众37217.61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为29427.44万人次,占79.07%。在城镇化快速进展的现时
期,农村人口数量锐减,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中心。戏曲也必需与时俱进,走向都市,吸引城市观众。
⒊艺术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院团收入太低,难以吸引人材
山东、湖北、陕西等多个省的报告反映,在农村演出的单场演出收入为2000-3000元,个别省份申报为1000-2000元。从职业角度说,这一行业已经不具有吸引力,直接致使艺术院校招生的艰巨。学戏的人越少,人材就越少,艺术院团就越感觉无人可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⒋剧团基础设施陈腐,设备老化
全国大多数院团没有固定的排演、演出场馆,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改造、商业开发,很多剧场又遭流失。另外,剧团对音响、灯光、乐器等设备要求较高,常年流动演出消耗较大,却得不到及时添置和更新,演出质量因此大打折扣。
关于剧种爱惜和进展的建议
作为民族艺术的至宝,戏曲剧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从爱惜戏曲剧种的角度来讲,戏曲剧种不是越多越好,关于不同小、流布区狭小的剧种,整合、归并,可能更有利于做大做强。当前,通过体制改革,作为事业单位的戏曲院团数量已经很少,企业性质院团已成为爱惜传承的重心。戏曲艺术正处于一个超级严峻的关头,亟需各级政府关注并采取有力方法予以爱惜。
推动剧种进展既要有久远的计划、顶层设计,也要找到推动剧种进展的冲破口。推动剧种爱惜进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⒈制定剧种认证制度和统计制度,摸清家底
建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剧种记录中心(可与戏曲研究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每一剧种经该中心审查认可后,报文化部艺术司批准,向全社会发布。按期开展剧种剧团统计,及时把握剧种进展的动态。
⒉制定政策性文件扶持戏曲剧种进展
调研出台全国性政策文件,对艺术创作和演出所必需的资金、排演场、剧场等条件提出明确的要求。
⒊启动实施基层院团扶持打算
当前,超过半数剧种的演出主体是县级国有院团。从演出环节进行补助,增加演职人员工资收入,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戏曲行业的吸引力,整体上优化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
⒋丰硕基层院团演出剧目,活态传承、进展创新
为幸免戏曲剧种成为博物馆艺术,兼顾戏曲院团多在基层,自身缺乏创作能力这一现状,建议继续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原那么,有打算地抢救、恢复、整理改编传统戏,条件成熟后,移植排演优秀现代戏,促使老剧种焕发生机与活力。文化部和各省、市应适时举行基层院团移植剧目交流演出。
⒌按期举行稀有剧目展演活动
向观众展现剧种的经典剧目、艺术名家、新秀,增进这些剧种的创作和演出,扩大这些剧种的知名度。
⒍尽快调研艺术人材问题
人材匮乏已经严峻制约了整个艺术事业的进展。应尽快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研究,令人材教育与利用之间渠道畅通。研究艺术人材培育的特殊规律,形成一般艺术人材培育、优秀人材选拔、尖子人材再造、领军人材推出一条链。
⒎加大戏曲艺术的宣传力度
在公共媒体上加大普及戏曲知识、推介演出剧目,热情歌颂扎根舞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谐电视等媒体,将戏曲艺术的演出信息作为公益广告播放。要从娃娃抓起,让戏曲走进中小学、走进高等院校,培育大量的戏迷、剧社、曲社。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民族艺术、一起支持戏曲艺术的良好环境。
⒏高度重视和引导民营院团
作为剧种爱惜中一支重要力量,民营院团数量庞大,绝大多数处于规模小、水平低、制作粗劣的低级时期,文化部和地址文化主管部门应予重视,增强引导和提高。
推荐访问: 戏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传承 戏剧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戏剧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