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4年度低级政治领域(4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09-01 17:36:01 | 浏览次数:

篇一:低级政治领域篇二:低级政治领域

  

  politicalscience政治学

  comparativepolitics比较政治学

  lowpolitics低级政治

  highpolitics高级政治

  politicsofscale规模政治

  Realpolitik现实政治

  bureaucraticpolitics官僚政治

  politicalgeography政治地理

  politicization政治化

  politicalpsychophysiology政治精神心理学

  ecopolitics生态政治学

  politicalelite政治精英

  zero-sumgame零和游戏

  nonzero-sumgame非零和游戏

  gametheory博弈论

  two-levelgameortwo-tiergame双层博弈

  paradigm范式

  localization本土化

  irreversibility不可逆转性

  convention常规

  deconstruction解构

  absolutegain绝对收益

  balanceofpower均势

  associationagreement联系协定

  exclusivity排他性

  critiquetheories批判理论

  equilibrium平衡

  globalization全球化

  identity认同或特性

  spill-over外溢

  relativegain相对收益

  interdependence相互依赖

  loyalty-transferring效忠转移

  marginalcost边际成本

  publicdomain公共领域

  publicchoicetheory公共选择理论

  interstatetransactioncost国家间交易成本

  transactionbenefit交易收益

  interestsgroup利益集团

  prisoner’sdilemma囚徒困境

  transferringrights权利让渡

  anarchy无政府状态

  constitutionalism宪政

  asymmetricinformation信息不对称

  quantitativeanalysis定量分析

  qualitativeanalysis定性分析

  transactionism交流理论

  complexinterdependence复合相互依赖

  casestudy个案研究

  theoreticalframework理论体系

  dialecticalmethod辩证法

  worldsystemtheory世界体系理论

  alienation异化

  naturalselection物竞天择

  pagan异教徒

  falsification证伪

  appeasement绥靖

  asymmetricalstrategy不对称战略

  representativeformsofgovernment代议制政府

  dependencytheory依附理论

  tel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电讯革命

  containmentpolicy遏制政策

  counterculture反主流文化

  dewesternization非西方化

  nonlinearity非线性

  utilitarianphilosophy功利主义哲学

  supply-sideeconomics供应学派经济学

  rationalactormodel理性行为体模型

  classicalliberalschool古典自由主义学派

  decentralization分散化

  utopiantheory乌托邦理论

  normativetheory规范理论

  valuejudgment价值判断

  classstruggle阶级斗争

  mirrorimage镜像

  comparativestudy比较研究

  cybernetictheory;cybernetics控制论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

  cross-culturalcomparativeanalysis跨文化比较分析

  marginalization边缘化

  assureddestruction确保摧毁

  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

  homogeneouscivilization同质文明

  homogenization同质化

  futurology未来学

  clashofcivilizations文明的冲突

  theoreticalfoundation理论基础

  grandtheory大理论

  informationrevolution信息革命

  ideologicalconflict意识形态冲突

  barbarism野蛮状态

  lobbying游说

  nonwhitepeople有色人种

  metaphysics形而上学

  long-circletheory长周期理论

  resourcetheory资源理论

  autonomous自治

  casestudy案例研究

  cyclicaltheory周期理论

  sharedideas共同观念

  globalgovernance全球治理

  thenatureofman人性

  cognitive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

  civilsociety市民社会

  ideology意识形态

  braintrust智囊团

  bandwagon搭便车

  autarky自给自足,闭关自守

  atrocity暴行

  democratization民主化

  constitutionaldemocracy宪政民主

  currenthistoryapproach当代史方法

  endofhistory历史终结

  socialization社会化

  self-fulfillingprophecy自我实现的预言

  structuralviolence结构性暴力

  survivalofthefittest适者生存

  xenophobia仇外,排外

  ontology本体论

  CopenhagenSchool哥本哈根学派

  dualityofstructure结构二重性

  internalization内化

  institutionalization制度化

  secularization世俗化

  thinktank思想库

  publicgoods公共物品

  non-tariffbarrier非关税壁垒

  informalagreement非正式协议

  tariffsreduction关税减让

  TariffsUnion关税同盟

  reciprocity互惠

  GreatDepression大萧条

  IndustrialRevolution工业革命

  IndustrialAge工业时代

  antitrustlaw反托拉斯法

  industrialization工业化

  stockmarketclash股票市场崩溃

  floatingexchangerate浮动汇率

  fixedexchangerate固定汇率

  currencyexchangerate外汇汇率

  goldstandard金本位

  financialinstitution金融机构

  economicdeterminism经济决定论

  economicglobalization经济全球化

  economicsanction经济制裁

  economiccircle经济周期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跨国公司

  moneylaundering洗钱

  energycrisis能源危机

  UruguayRound乌拉圭回合

  surplusvalue剩余价值

  interestrate利率

  balanceoftrade贸易平衡

  tradedeficit贸易赤字

  treasurybond公债

  centralbank中央银行

  freemarketsystem自由市场体系

  urbanization城市化

  economicgrowth经济增长

  sustainable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customsunion关税同盟

  emergingmarket新兴市场

  stagflation滞胀

  nondiscrimination非歧视原则

  nontariffbarriers(NTBs)非关税壁垒

  packagedeal一揽子交易

  marketfailure市场失灵

  bourgeoisie资产阶级

  nationalself-determination民族自决

  nationalliberation民族解放

  racialissue种族问题

  ethnicidentity民族身份

  ethnicconflict种族冲突

  bufferstate缓冲国

  statecraft治国术

  comprehensivepower综合国力

  dualnationality双重国籍

  hostcountry东道国

  vassalstate附庸国

  protectorate保护国

  geopolitics地缘政治

  seapower海权

  landpower陆权

  airpower空权

  Balkan巴尔干

  AgeofExploration地理大发现时代

  Geoeconomics地缘经济学

  Indochina印度支那

  Formosa福摩萨

  PacificRim环太平洋地区

  heartland大陆心脏

  LatinAmerican拉丁美洲

  StraitofMalacca马六甲海峡

  continentalcountry大陆国家

  Kashmir克什米尔

  geographiclocation地理位置

  Serbia塞尔维亚

  shatterbelt破碎地带

  Netherlands尼德兰

  Eurasia欧亚大陆

  satellitestate卫星国

  lebensraum生存空间

  core-peripherymodel中心-边缘模式

  GlobalNorth北方世界

  GlobalSouth南方世界

  KarlW.Deutsch卡尔·多伊奇

  FrancisFukuyama弗朗西斯·福山

  HansJ.Morgenthau汉斯·摩根索

  JeanMonnet让·莫内

  JosephS.Nye约瑟夫·奈

  KennethN.Waltz肯尼思·沃尔兹

  HugoGrotius雨果·格劳秀斯

  JeanBodin让·博丹

  WilliamOlson威廉·奥尔森

  JohnIkenberry约翰·伊肯伯里

  HaroldNicolson哈罗德·尼科尔森

  《外交学》

  FrancescoGuicciardini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意大利史》

  ThomasHobbes托马斯·霍布斯

  HenryKissinger亨利·基辛格

  RobertGilpin罗伯特·吉尔平

  ArnordWolfers阿诺德·沃尔弗斯

  EdwardKarl爱德华·卡尔

  PeterKatzenstein彼得·卡赞斯坦

  GeorgeKennan乔治·凯南

  StephenKrasner史蒂芬·克拉斯纳

  PaulKennedy保罗·肯尼迪

  JohnRuggie约翰·鲁杰

  NiccolMachiavelli马基雅维利

  JohnMearsheirmer约翰·米尔斯海默

  AdamSmith亚当·斯密

  DavidA.Baldwin大卫·鲍德温

  Thucydides修昔底德

  RaymondAron雷蒙·阿隆

  StephenWalt斯蒂芬·沃尔特

  MartinWight马丁·怀特

  MaxWeber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AlexanderWendt亚历山大·温特

  BraceRussett布鲁斯·拉西特

  ImmanuelWallerstein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Jean-JaquesRousseau让·雅克·卢梭

  SirErnestSatow欧内斯特·萨道义爵士

  《外交实践指南》

  JohnLocke约翰·洛克

  JeremyBentham杰里米·边沁

  FranceBacon弗朗西斯·培根

  HedleyBull赫德利·布尔

  HerbertButterfield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GeorgeCanning乔治·坎宁

  Socrates苏格拉底

  Plato柏拉图

  BenedictdeSpinoza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

  Dante但丁

  LassaOppenheim拉萨·奥本海

  JosephA.Schumpeter约瑟夫·A·熊彼特

  HansKelsen汉斯·凯尔森

  Voltaire伏尔泰

  Montesquieu孟德斯鸠

  JohnCourtneyMurray约翰·考特尼·默里

  ReinholdNiebuhr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JohnDowey约翰·杜威

  DenisDiderot丹尼斯·狄德罗

  Erasmus伊拉斯谟

  LudwigFeuerbach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Benjamin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

  Homer荷马

  GrahamT.Allison格雷汉姆·艾利森

  TommasoCampanella托马索·康帕内拉

  DavidHume大卫·休谟

  JackS.Levy杰克·列维

  WalterLippmann沃尔特·李普曼

  QuincyWright昆西·赖特

  SusanStrange苏珊·斯特兰奇

  RichardAshley理查德·阿什利

  DavidMitrany戴维·米特兰尼

  CharlesdeVisscher查理·德维舍

  MichaelW.Doyle迈克尔·多伊尔

  JohnHertz约翰·赫茨

  FredricLatzel弗里德里希·拉采尔

  RudolfKjellen鲁道夫·契伦

  KarlHaushofer卡尔·豪斯霍夫

  NicolasSpykman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SirHalfordMackinder麦金德

  Douhet杜黑

  AlfredThayerMahan艾尔弗雷德·马汉

  DavidMitrany戴维·米特兰尼

  AlexanderHamilto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StanleyHoffmann斯坦利·霍夫曼

  KennethW.Thompson肯尼思·汤普逊

  RobertO.Keohane罗伯特·基欧汉

  RobertCox罗伯特·考克斯

  FriedrichvonHayek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JohnW.Burton约翰·伯顿

  MortonKaplan莫顿·卡普兰

  JohnIkenberry约翰·埃肯伯里

  ArnoldToynbee阿诺德·汤因比

  FrancoisdeCallieres弗朗索瓦·德·卡利埃

  《外交的艺术》

  AbrahamdeWicquefort亚伯拉罕·德·威克福

  ,《大使及其职能》

  RobberyJervis罗伯特·杰维斯

  BarryBuzan巴里·布赞

  JosephGrieco约瑟夫·格里科

  SigmundFreud西蒙·弗洛伊德

  JurgenHabermas尤尔根·哈贝马斯

  GeorgeW.F.Hegal黑格尔

  ImmanuelKant伊曼纽尔·康德

  WalterLippmann沃尔特·李普曼

  Thomas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

  FernandBraudel费尔南·布罗代尔

  KarlvonClausewitz凯尔·冯·克劳塞维茨

  ChristopherColumbus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AugusteComte奥古斯特·孔德

  Herodotus希罗多德

  MartinLuther马丁·路德

  Richelieu黎塞留

  JohnL.Gaddis约翰·加迪斯

  HerbertSpencer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

  OswaldSpengler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德国历史哲学家)

  Talleyrand塔列朗

  Caliphate哈里发

  JosephStalin斯大林

  DwightD.Eisenhower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EisenhowerDoctrine艾森豪威尔主义

  HarryTruman哈里·杜鲁门

  TrumanDoctrine杜鲁门主义

  JimmyCarter吉米·卡特

  RonaldReagan罗纳德·里根

  ThomasJefferson托马斯·杰斐逊

  Coolidge柯立芝

  MonroeDoctrine门罗主义

  RichardNixon理查德·尼克松

  NixonDoctrine尼克松主义

  Winston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

  WoodrowWilson伍德罗·威尔逊

  Wilsonianism威尔逊主义

  NevilleChamberlain内维尔·张伯伦

  AdolfHitler阿道夫·希特勒

  OttovonBismarch奥托·冯·俾斯麦

  NapoleonBonaparte拿破仑·波拿巴

  AlexandertheGreat亚历山大大帝

  Aristotle亚里士多德

  Augustine奥古斯丁

  FredericktheGreat腓特烈大帝

  PrinceMetternich梅特涅亲王

  CharlesdeGaulle戴高乐

  YassirArafat阿拉法特

  JuliusCaesar凯撒

  BrezhnevDoctrine勃列日涅夫主义

  AbbasI阿拔斯一世

  Constantine(Byzantineemperor)君士坦丁(拜占庭皇帝)

  Hideyoshi丰臣秀吉

  OliverCromwell奥利弗·克伦威尔

  IvantheTerrible(Tsar)伊凡雷帝

  Justinian查士丁尼

  GenghisKhan成吉思汗

  Mahomet穆罕默德

  PetertheGreat彼得大帝

  WilliamI(DukeofNormandy,theConqueror,KingofEngland)威廉一世

  YoshidaDoctrine吉田主义

  Robespierre罗伯斯庇尔

  CatherinetheGreat叶卡捷琳娜大帝

  Charlemagne查理曼大帝

  SunYat-sen孙中山

  Khrushchev赫鲁晓夫

  militarybase军事基地

  militarycoup军事政变

  militaryexpenditures军费开支

  militaryassistance军事援助

  militaryintegration军事一体化

  militaryintervention军事干预

  militaryprovocation军事挑衅

  military-technicalrevolution军事技术革命

  mutualdeterrence相互威慑

  demilitarizationofouterspace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

  armedforce军队,武装力量

  massiveretaliation大规模报复

  WMD,Weaponsofmassdestruction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preemption先发制人

  cruisemissile巡航导弹

  ballisticmissiledefense弹道导弹防御

  intercontinentalballisticmissile洲际弹道导弹

  intermediate-rangeballisticmissile中程弹道导弹

  theatermissiledefense(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low-intensityconflict低烈度冲突

  first-strikestrategy第一次打击战略

  second-strikecapacity第二次打击能力

  atomicbomb原*子DAN

  strategicweapon战略武器

  tacticalweapon战术武器

  navalblockade海上封锁

  navalforce海军

  airforce空军

  landforce陆军

  armsrace军备竞赛

  armscontrol军备控制

  navalcapability海军实力

  Pentagon五角大楼

  peacekeepingoperation维和行动

  defensepolicy防务政策

  guerillawar游击战

  informationwarfare(IW),infowar信息战

  mercenary雇佣军

  opensea公海

  outerspace外层空间

  territorialintegrity领土完整

  territorialjurisdiction领土管辖权

  territorialwater领水

  territorialair领空

  territorialsea领海

  limitsofterritorialsea领海范围

  limits-to-growthproposition增长极限论

  neutralitystated,neutralcountry中立国

  neutralizedstated永久中立国

  PersianGulfWar海湾战争

  Indo-PakistaniWar印巴战争

  VietnamWar越南战争

  conventionalwar常规战争

  warbyproxy代理人战争

  Indo-ChineseWar中印战争

  justwar正义战争

  limitednuclearwar有限核战争

  preventivewar预防性战争

  postmodernwar后现代战争

  totalwar总体战争

  KoreanWar朝鲜战争

  preemptivewar先发制人的战争

  CrimeanWar克里米亚战争

  FalklandsWar马岛战争

  Franco-Prussian普法战争

  Russo-JapaneseWar日俄战争

  OpiumWar鸦片战争

  GreatNorthernWar北方战争

  WarofPacific太平洋战争

  ThirtyYearsWar三十年战争

  thePeloponnesianWar伯罗奔尼撒战争

  BoerWar布尔战争

  nuclearweapons核武器

  nuclearfreezone无核区

  non-firstuse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nonlethalweapon非致使武器

  Chernobylnuclearaccident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verification核查

  antinuclearmovements反核运动

  nucleardeterrence核威慑

  nuclearwinter核冬天

  nucleartechnology核技术

  nuclearage核时代

  CTB,Comprehensivetestban全面禁止核试验

  ComprehensiveTestBanTreaty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peacefulsettlementofdisputes和平解决争端

  peacedividend和平红利

  peacefulcoexistence和平共处

  democraticpeace民主和平论

  institutionalpeacetheory制度和平论

  partnershipofpeace和平伙伴关系

  genocide种族屠杀

  apartheid种族隔离

  racial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

  ethniccleansing种族清洗

  ethnocentrism种族优越感

  TheAndeanPact安第斯条约集团

  NAFTA,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theCouncilofMinisters部长理事会

  theCOREPER,CommitteeofPermanentRepresentatives常驻代表委员会

  theDaytonPeaceAccords代顿协议

  ASEAN,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东南亚国家联盟

  communitysense共同体意识

  economicintegration经济一体化

  EMU,EconomicandMonetaryUnion经济与货币联盟

  ECJ,theEuropeanCourtofJustice欧洲法院

  EC,EuropeanCommunity欧洲共同体

  theEuropeanCouncil欧洲理事会

  EMS,EuropeanMonetarySystem欧洲货币体系

  EU,EuropeanUnion欧洲联盟

  theEuropeanCommission欧洲委员会

  theEuropeanParliamentNATO,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WarsawTreatyOrganization华沙条约组织

  BrettonWoodsAgreement布雷顿森林协定

  BrettonWoodssystem布雷顿森林体系

  BrusselsTreaty布鲁塞尔条约

  AtlanticAlliance大西洋联盟

  IAEA,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国际原子能机构

  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透明国际

  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PEC,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

  WorldBank世界银行

  Congressof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Treatyof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London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StrategicStudies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

  ConcertofEurope欧洲协调

  CongressofVienna维也纳会议

  ParisPeaceConference巴黎和会

  EuropeanCommonMarket欧洲共同市场

  StockholmInternationalPeaceResearchInstitute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ConcertofPowers大国协调

  GeneralAssembly联合国大会

  Easternbloc东方阵营

  CommonwealthofIndependentStates独联体

  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国际电讯联盟

  NuclearNon-ProliferationTreaty(NPT)核不扩散条约

  Bandungconference万隆会议

  organizationalbehavior组织行为

  interestgroup利益集团

  CN*美国有线新闻网

  OSA,OrganizationofAmericanStates美洲国家组织

  OSC,OrganizationforSecurityandCooperation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中央情报局

  CoordinatingCommitteeforMultilateralExportControl巴黎统筹委员会

  AmnestyInternational大赦国际

  TheNuclearSupplierGroup核供应国集团

  nonalignedmovement(NAM)不结盟运动

  nonalignedstate不结盟国家

  signatorystateofthetreaty(convention)缔约国

  BiologicalWeaponsConvention(BWC)生物武器公约(1972)ChemicalWeaponsConvention化学武器公约

  Inter-ParliamentUnion各国议会联盟

  AxisPowers轴心国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

  autocraticrule独*统治

  authoritarianregime威权主义政权

  authoritarianism独*主义

  totalitarianregime极权主义政权

  sovereignty主权

  sovereigntycosts主权成本

  negativesovereignty消极主权

  positivesovereignty积极主权

  statesovereignty国家主权

  sovereigntydoctrine主权原则

  internalsovereignty对内主权

  externalsovereignty对外主权

  sovereignactor主权行为体

  sovereignequality主权平等

  suzerainty宗主权

  checksandbalances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softpower软权力

  hardpower硬权力

  distributionofpower权力分配

  power-cycletheory权力周期理论

  power-transitiontheory权力转移理论

  powerpolitics权力政治

  potentialpower潜在权力

  unipolarity单极

  multipolarity多极(格局)bipolarity两极

  bipolarhegemony两极霸权结构

  bipolardistributionofpower两极权力分布

  bipolarization两极化

  polaritytheory极理论

  polarization极化

  tripolarsystem三极体系

  Hegemonicstabilitytheory霸权稳定论

  hegemonicstate霸权国

  hegemonicstatus霸权国地位

  hegemonicstructure霸权结构

  theoryofhegemony霸权理论

  hegemonicgovernance霸权统治

  hegemonicwar霸权战争

  Americanhegemony美利坚霸权

  internationalhegemony国际霸权

  PaxAmericana美国治下的和平

  PaxRoman罗马治下的和平

  PaxBritannic英国治下的和平

  PaxDemocratica民主治下的和平

  Paxatomica原子治下的和平

  dependentvariable因变量

  independentvariable自变量

  interveningvariable干预变量

  interference干预

  nonintervention不干涉

  interventionism干涉主义

  neo-interventionism新干涉主义

  humanitarianintervention人道主义干涉

  unilateralism单边主义

  bilateralism双边主义

  bilateralconflict双边冲突

  bilateralagreement双边协议

  bilateralaid双边援助

  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

  multilateralagreement多边协定

  multilateralaid多边援助

  regionalsecuritycomplex区域安全复合体

  regionalization区域化

  regionalidentity区域认同

  regionalawareness区域意识

  regionalintegration区域一体化

  regionalism区域主义

  statusquo现状

  status-quostate维持现状国家

  nationalinterests国家利益

  homogeneityofstates国家同质性

  domesticsociety国内社会

  nationalization国有化

  nation-state民族国家

  supranationalgovernance超国家治理

  sub-nationalunit次国家单位

  SNA,sub-nationalauthority次国家权威

  LowCountries低地国家

  nationalattribute国家(民族)特性

  stateness国家特性

  countryintransition转型国家

  middle-rangepower中等国家

  jackalstate走狗国家

  failedstate失败国家

  nonstateactor非国家行为体

  nationalgoal国家目标

  nationalstrategy国家战略

  coherentstate单一民族国家

  multinationalstated多民族国家

  newlyindustrializingcountry新兴工业化国家

  modernstatesystem现代国家体系

  roguestate无赖国家

  lessdevelopedcountry欠发达国家

  statemorality国家道德

  interstaterelations国家间关系

  nationalidentity民族国家认同

  nationalpower国家权力

  systemofstates国家体系

  confederation邦联

  Federalist联邦党人

  domesticdisturbance国内动乱

  welfarestate福利国家

  nonstateentity非国家实体

  advancedindustrialnations发达工业国家

  externalrelationssystem对外关系体系

  multi-centricsystem多中心体系

  Eurocentricsystem欧洲中心体系

  self-helpsystem自助体系

  systemanalysis系统分析

  subsystem子系统

  regionalsubsystem地区子系统

  personalitysystem个人系统

  state-centricsystem国家中心体系

  levelsofanalysis层次分析法

  systemlevel系统层次

  individuallevel个人层次

  statelevel国家层次

  systemsattheinternationallevel国际层次的系统

  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

  supranationalism超国家主义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tapproach建构主义方法

  internationalism国际主义

  state-centrism国家中心主义

  nationalism国家主义

  SamuelP.Huntington塞缪尔·亨廷顿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structuralrealism结构现实主义

  structuralistparadigm结构主义范式

  transnationalism跨国主义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历史制度主义

  idealism理想主义

  rationalchoiceinstitutionalism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federalism联邦主义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globalism全球主义

  cognitivism认知主义

  realism现实主义

  neo-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义

  isolationism孤立主义

  opportunism机会主义

  rationalism理性主义

  colonialism殖民主义

  anarchism无政府主义

  Fascism法西斯主义

  terrorism恐怖主义

  pragmatism实用主义

  pluralism多元主义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

  separatism分离主义

  cosmopolitanism世界主义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mercantilism重商主义

  statism国家主义

  pacifism和平主义

  anarchist无政府主义者

  radicalism激进主义

  totalitarianism极权主义

  empiricism经验主义

  militarism军国主义

  altruism利他主义

  egoism利己主义

  feministtheory女性主义理论

  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

  Islamicradicalism伊斯兰激进主义

  Islamicfundamentalism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Chauvinism沙文主义

  social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

  positivism实证主义

  post-positivism后实证主义

  materialism唯物主义

  mentalism唯心主义

  pluralism多元主义

  antecedentsofrealisttheory现实主义理论渊源

  scientificbehaviouralism科学行为主义

  behavioralism行为主义

  behavioralrevolution行为主义革命

  revisionism修正主义

  liberalism自由主义

  classicalrealism古典现实主义

  neoclassicalrealism新古典现实主义

  post-classicalrealist后古典现实主义

  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

  neo-realism新现实主义

  neo-liberalinstitutionalism新自由制度主义

  reflectivism反思主义

  defensiverealism防御现实主义

  offensiverealism进攻性现实主义

  scientism科学主义

  worldfederalism世界联邦主义

  culturalimperialism文化帝国主义

  dualism二元主义

  fascism法西斯主义

  protectionism(贸易)保护主义

  state-sponsoredterrorism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

  stateterrorism国家恐怖主义

  Satyagraha非暴力不合作主义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

  traditionalism传统主义

  neorealist-neoliberaldebate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CFSP,CommonforeignandSecurityPolicy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spheresofsecurity安全范围

  conceptofsecurity安全概念

  securityrelationship安全关系

  perspectivesofsecurity安全观

  securityinterest安全利益

  securityregime安全体制

  securitystudy安全研究

  securitystrategy安全战略

  cooperativesecurity合作安全

  economicsecurity经济安全

  ecologicalsecurity生态安全

  newviewsofsecurity;newsecurityidea新安全观

  comprehensivesecurity综合安全

  safetyvalve安全阀

  nationalmilitarysecurity国家军事安全

  securitydilemma安全困境

  collectivesecurity集体安全

  nationalsecurity国家安全

  nationalsecuritypolicy国家安全政策

  nationalsecurityinitsbroadsense广义国家安全

  nationalsecurityinitsnarrowsense狭义国家安全

  pluralisticsecuritycommunity多元安全共同体

  securitycommunity安全共同体

  nontraditionalsecurity非传统安全

  diplomaticimmunity外交豁免

  diplomaticprecedence外交位次

  diplomaticrelations外交关系

  diplomatictheory外交理论

篇三:低级政治领域

  

  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

  【内容提要】自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以来,与国际法研究的联结已有三次,均对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一战后国际法的繁荣与理想主义对其的重视紧密相关。而在冷战时期现实主义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主流的情势下,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一度疏远,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机制理论的兴起才重新拾起这种联结纽带,并为国际法晚近的发展构建了合理性基础。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建构主义实现了两个学科的第三次联结,并对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摘

  要

  题】理论探讨

  【英文摘要】

  Sincethecreationofmodern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ithasconnectedwithinternationallawfor3times.Thatcontributesalotto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andpracticeofinternationallaw.Thebloomofinternationallawowesmuchtotheemphasisofidealism.Inthecold-warera,astherealismbecomesthemainstreamofthestud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researchofinternationallawand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separate.Itisnotuntil1980swhentheemergenceoftheoryofinternationalregimesactivatedthisconnectionandlaiddownthereasonable

  foundationfortherecent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law.Againstthebackdropofrapidglobalization,thebuddingconstructivismrealizesthe3rdtimeconnectionofthesetwodisciplinesandbenefitsthetheoryandpracticeofinternationallaw.

  【关

  键

  词】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法学/国际机制/建构主义

  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internationallaw/internationalregimes/constructivism

  【正

  文】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紧密,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相互影响。究其原因,无论是国际法学者,还是国际关系学者,他们都具有相同的视野,即在传统上共同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晚近又同时面对国家与非国家主体,诸如全球化、“国际治理”等全新课题。而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一方面是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范围之外,但紧密相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必然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各个领域的学者保持自身领域研究的动态发展的需要。[1](P370)这些特性决定了两个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结,并对各自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对这种联结给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展开一种单向的分析。

  一、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第一次联结及其影响

  事实上,早期的国际关系着作充斥着对国际法研究成果与方法的运用,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从法学研究中脱胎而出。[2](P70)在理想主

  义理论中这一点尤为明显。一战把维也纳会议以来靠大国均势政策而维持的欧洲百年和平局面打得粉碎,为防止战争,维持和平,一些国际关系学者把目光转向当时已成为哲学世界主导思潮的乌托邦主义。其中,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论起到重大影响作用。康德有关道德与政治联系,有关个人、国家、国际社会、国际层面的权利与法律的角色作用,以及对历史的哲理逻辑的信任等等的论述,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一个学派即理想主义的立论基础。立足于此,理想主义学者相信人性本善,强调通过道义和精神教育唤醒人的良知;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性机构与组织,健全对各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制;谴责追求强权政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国家行为,坚持应依据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原则办事;认为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巩固战后稳定的国际社会,相信国际法、国际组织及公众舆论可以确保世界和平。[3](P10)无疑,自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以来,国家之间始终遵循着权力与利益至上的法则,这决定了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理念注定要破产,但这个时期国际法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结(也是两个领域所实现的第一次联结),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对国际法与国际法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理论上,理想主义学者对国际法研究的重视推动了国际法学的进步。实际上,理想主义学者的许多着作本身就是在探讨国际法的价值与建构,如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威尔逊在着名的《十四点》中蕴育了理想主义思想的基本结构,其不仅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进行了猛烈批判,也强调了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立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

  探讨了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在确保和平上的价值所在。[4](P25)再如另一个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默里一生的着作中主要是表达了三种反映政治理想主义的民主思想,在每一部分中都紧密探讨了国际法的问题,其对自然法的态度、权力的概念,以及正义战争的研究不仅是与格劳秀斯的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对这种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的背景下的实践探索。[5](P51)同时,理想主义者菲利浦·诺尔—贝克的国际法思想,对于同一时代国际军备控制立法与裁军运动以及国际司法体系的构建起到极大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推动的作样①。而且,理想主义这种重视国际法研究的传统及偏好激励着一些国际关系学者对国际法的继续探索,即使在二战后理想主义学派受到重创,现实主义占据主流的情势下,这种影响仍然长存不息。例如,在这一时期,理想主义学者赫西·兰特帕奇于死后(1977年)出版了四卷本的《国际法》,J.L.伯利尔利出版了蜚声于世的《国际法观察》(1944)、《国际法义务之基础》(1959)以及《国家的法律》(1963)等书。在这些着作中,他们均主张,国际法优先于国际政治,国际法的完善将带来世界的稳定与公正等等。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出现过理想主义的“复兴”,如R·A·福克、M·S·麦克莫加尔和D·M·约翰斯通等学者积极提倡了“世界

  秩序”、“世界政府”、“国际法与法律公正”等观点,并努力创建未来学。[6](P32)此外,理想主义对国际法律与国际组织的重视思想,对“法理主义”精神能够占据当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之一的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的核心和指导地位,也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与理想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从实践看,理想主义强调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并视它们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的有效工具的认识带来一战后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繁荣。事实上,这一时期有关国际组织、战争、裁军、人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立法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作为一战后理想主义思想在国际社会初步实践的《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与国际联盟的创建,是国际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实际上,以后的联合国法的大部分内容都能从《凡尔赛和约》体系中找到渊源;而尽管国际联盟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若没有这种理论与实践以及当初创建国联的努力,联合国这个崭新的国际组织就难以顺利建立。换句话说,国联为联合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是极有价值的早期试验。同时,巴黎和会之后陆续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日内瓦议定书》、《洛迦诺公约》等等,在裁减军队、禁止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尤其是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明确规定必须放弃战争,这象征着国际社会对待战争态度的革命性变化,这种思想也被以后的《联合国宪章》所继承。从本质上讲,理想主义的精神是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观来处理国际关系,这种思想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交政策影响深远,就如西方学者的评价:“无论如何,威尔逊在思想上的胜利比任何其他的政治成就更根深蒂固,因为每当美国面临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使命之际,它总是殊途同归的回到威尔逊的观念上。”[7](P267)

  事实上,二战后联合国、GATT、IMF,以及作为欧共体前身的欧洲能源组织等的组建,显然受到理想主义思想的深远影响,

  而这些国际组织为当代国际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虽然理想主义的研究对象局限于“高级政治”,即国际政治领域,而忽视“低级政治”即国际经济方面的探讨。然而,理想主义在实践上对国际经济法发展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一战后,在理想主义思想影响下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及创建的国联等国际组织,为国际社会,尤其在西方列强之间,创造了一个一战后至二战爆发前的和平时期,为国际经济交流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这个时期国际经济立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私法领域国际商人法的繁荣,也表现在公法领域通商航海条约的大量签订,从而为晚近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打下基础。无疑,国际商人法的繁荣必然会向国家提出逐步放松对涉外经济管制的要求,这是晚近国际经济立法以自由化为核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这一时期签订的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涉及到贸易、投资、航海、个人权利、争端解决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已奠定当代国际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框架,也是晚近国际经济立法勃兴的一个先期演练。

  二、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第二次联结及其影响

  冷战开始后,现实主义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主流,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研究突然变得疏远。[8]在现实主义学者看来,国际法不仅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且是软弱无力,毫无用处。[9](P33)由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强势以及在二战后得到实务界的重视,其对国际法的这种排斥态度,不仅影响到国际法在战后国际关系实践中的地位,也导致国际关系学者对国际法研究的普遍忽视。不过,至20世纪80年

  代,随着冷战局势走向缓和及全球相互依赖日益紧密,追求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可预期再次成为各国与民众的共同需要,“当代国际关系最突出之处是逐渐进入法制化阶段”;“在程度不一的合法化进程中,法律与政治紧紧纠缠在一起”。[10](P416)这时,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究蔚然成风,成为这两个学科最新发展的闪亮之处。在国际关系学界,重新拾起国际法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的联结纽带的正是国际机制理论②。

  (一)国际机制研究与国际法学的紧密联结

  国际机制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不过获取长足发展却是80年代以后之事。就如霍夫曼指出,其反映了国际关系学领域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旨在把国际体系发展为全球机制,诸如透明度、可靠性、责任性、一致性、非武力等,为其基本要素。[11](P411)对于法律学者来讲,国际机制与国际法紧密联系,被定义为“一系列原则、规则、规范以及决策程序”的国际机制实际上只是国际法的另一个名称而已。[2](P76)不过,在国际机制理论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国际机制理论的学者却刻意让它与国际法保持距离。但是,即使在那时,国际机制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忽略对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考虑,要抓住国际机制的特征与实质是困难的”。[2](P76)具体的讲,要分析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法学的紧密关系,我们可以从国际机制与国际法的关系上入手。

  一方面,从国际机制的定义看,国际机制与国际法实际是相近的概念。虽然对于国际机制的定义,学者们尚有分歧。例如,在1975年

  鲁杰第一次把国际机制的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时,他把国际机制定义为“由一群国家接受的一系列相互的预期、规则与规章、计划、组织的能量以及资金的承诺”;再如,基欧汉认为,“国际机制是那些具有明确规则,得到政府同意,适用于国际关系的特定领域的制度”;而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斯蒂芬·克莱斯勒所提出的定义,即:“机制可定义为特定国际关系领域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原则是关于事实、原因和公正的信念;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动特别的指示或禁止;决策程序是作出和应用集体选择的普遍实践。”[12](P292)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些纷繁的定义中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即无论国际机制概念的范围有多大,都与国际法的渊源紧密相联。尽管奥伦·杨一再强调:“一些学者落入将通常作为正式机制的具体形式和国家之间签署的协议混同。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机制表现为正式的协议、条约和宣言。……但正式的机制并不是机制的唯一形式。”[2](P76)但是,这并不是国际机制与国际法保持距离的理由,即使是非正式机制,也可能与国际软法或习惯国际法等相联。“虽然不是一定必要,国际机制的规范与规则经常被编撰在国际条约与具体到国际组织之中。在正式条约签订前,它也经常包含在习惯国际法之中。”[13](P242)而基欧汉对国际机制下的定义,实际上把国际法的条约法与习惯法渊源囊括进去。

  另一方面,从国际机制的特征与功能看,国际法具备国际机制学者所强调的国际机制所应具备的各种特征与功能。比如,依据国际机

  制的“广泛性”、“系统性”、“权威性”特征或判断标准③,国际法占据显着地位。实际上,国际法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性”特征的庞大体系,强弱程度不一的各种规范约束着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人权、劳工、环保、战争、诉讼等各个领域。再看“系统性”特征,晚近国际立法有着此方面的鲜明表现,如在WTO体制中,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非歧视、以及透明度等“原则”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由贸易体制的框架,而有关具体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措施限制、知识产权保护等协定,则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建立的、规定成员方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与规则”。另外,WTO部长会议、理事会是维持与促进体制继续发展的重要“程序”。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是国际机制的“权威性”的表现④。而且,对于国际机制促进合作的各种效能,包括促进博弈持续进行,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合作者谈判能力,确定合作权益,促进议

  题挂钩,增强情报交流,协调与解决纠纷以及提供执行监督与惩罚等方面,无论是习惯国际法,还是条约法都具有相同的功能。而晚近兴起的国际机制“合法化”(legalization)的基本效应是让国际机制促进合作的各种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国际贸易机制“合法化”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贸易机制本身具有更大的透明度以及更大的可预期,这正是吸引各国与各种利益集团选择国际机制合法化的主要原因。[14](P662)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国际机制与国际法紧密相联,两者实际是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而国际机制研究与国际法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国际机制学者还是国际法学者,他们都是在研究

  国际系统这一相同的本体,和相同的行为主体、这些主体的行动背景或结构以及行动的程序等。”[15](P206)事实上,早期国际机制学者将国际机制与国际法刻意分离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一,可能是由于现实主义对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的长期忽视或排斥,使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疏远,国际机制学者为避免引发有关“国际法”概念的新一轮争论,而谨慎的使用诸如“规则”、“制度”等社会科学常用词语;其二,可能是他们缺乏对国际法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或者他们错把国际法视为静态事物,难以与时俱进。[16](P5)随着这方面的顾忌或误区的消失,国际机制与国际法的研究有着紧密融合的趋势。“国际机制学者对国际法与正式的国际组织投以越来越多的注意,许多国际机制学者甚至已直接与国际法学者展开合作研究。”[1](P372)从国际法研究的角度看,国际机制学者对国际机制的各种研究成果,包括国际机制的有效性、合法性、合法化、独立性、局限性等等方面,都值得国际法学者在国际法学的相关研究中移植、参考以及借鉴。尤其是对国际机制“合法化”的研究成果成为对国际法与国际法学的发展的一大贡献。

  (二)国际机制“合法化”的研究与晚近国际立法勃兴的合理性基础

  合法化即合法性取得以及维持的过程。所谓国际机制的合法化,从理论上讲,是使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秩序理念,它要求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互协调,强调只有实现了合法化才能实现国际关系的合理化与有序

  化,从而构成了国际机制重要的价值起点;而“责任性(obligation)、明确性(precision)与授权性(delegation)构成其三个基本特征”⑤。事实上,虽然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并不是每个领域的国际机制都有合法化的倾向,在某些领域,由于合法化的过高成本,保持非合法化甚至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部分的国际机制“合法化”的主要取向却已取得共识,并成为国际机制研究的重点。[17](P388)对于这种合法化趋势的根源,国际机制学者认为,既是有国内利益集团的偏好与动机的影响,也是由法律的功能价值以及法治精神的发展所决定。[17](P397)而国际机制学者对这种趋势所展开的研究以及已取得的成果,为晚近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并指明其发展的方向。

  首先,国际关系的合法化是国际机制得以切实规范国际秩序的现实前提。[18](P94)实际上,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尤其是在国际机制理论得心应手的国际经济领域,普遍认为机制的确立要比其他领域稳定。而国际机制的合法化是法治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延伸,只不过它并不追求国内法那样的绝对权威,仅以参与国的接受和遵从为目的。对国际机制而言,合法化减少了不确定性,产生了一批国际机制的受益者,他们为该机制的存在提供政治支持,从而构成国际机制继续合法存在的基础之一。对国家而言,合法化提高了国际机制规则的透明度和对其他行为体的行为预期,可以更好地解决集体行动的问题,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实践看,各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协调利益分配、缓解冲突与增进共同发展,都必须拥有一个相对统一并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国际法律体系。而这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基础。这时,

  国际法的发展已不单纯是个别国家欲求之事,而是全球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只是在这种进程中,将不断夹杂各国具体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从全局看,抗拒国际法的发展,实际上是关起国门孤立自己,绝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自立与发展经济的良策。

  其次,合法化的基本宗旨和核心内涵是国际关系的规范化与国际机制的有效性。[18](P94)这种规范化与有效性的要求在以构建全球秩序为己任的国际法的发展中体现为两个特征:其一,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或“软法”性质的国际原则、规则、宣言和决策程序等,它们经由国家接受而对它们行为发挥一定的强制力或道义约束力。同时,寻求规则的权威性将成为趋势。比如,WTO建立贸易政策评审制度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就是用立法的手段增强成员方的信誉,从而加大背叛的成本。其二,表现为原来处于具体规则的约束范围之外的行为不断的纳入约束范围,以及原来已在规则约束范围内的各种行为被约束的程度愈发加深。虽然表面上各国仍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实质上参与国际立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面对全球化的必然反应。

  再次,正如基欧汉指出:“制度主义者并不将国际制度提高到国家之上很高的权威地位;相反,国家创立制度只是为了实现它们的目标。对相互依赖条件下面临的协调和合作的困境,政府通过有限的行动,要求国际制度使它们能够实现利益。这些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制度,主要不是通过强制的规则,而是通过提供信息条件减少交易成本,以便协定的形成和维持”;“国际机制不应该被视为构成一种‘超越民

  族国家之上’的新国际秩序的要素。……在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中,主权仍然是一种宪法性的原则。”[12](P296)可见,国际机制合法化在实践中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的转移和放弃,而是强调对国家主权的尊重。这实际上要求在国际法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强调各国对跨国问题的平等参与和共同责任,国际立法是各国意志协调与同意的产物,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尊重各国主权的全球秩序体系,以实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建立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世界法”体系。

  最后,国际机制合法化的目标是实现国际关系的有序化和国际行为的规范化,增强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的安全性与可预见性。从效率的角度讲,合法化的国际合作能够降低信息成本,界定权利义务以及监督或制裁背叛行为,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这无疑符合全球化对建构全球秩序体系的需求,也是国际法的发展所追求的宗旨或目标。

  三、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第三次联结及其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第二次联结为晚近国际法的发展奠立了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但是,其局限性我们也不能忽视。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于这时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与形势,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时,一些新的国际关系学派,比如建构主义,方兴未艾,并对国际关系研究以及相应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建构主义理论迅速崛起,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提起了很大的挑战。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国际关系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人构成整个世界,人和社会的相互构建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进程,这是建构主义理解问题的总体思路。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主义虽然不否认结构——世界政治中对国家行为一系列相对无法改变的约束——的重要性,但反对主流理论将结构和行为者二元割裂开来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强调行为者和结构之间互相建构的关系,全力去发现行为者认同的产生和演变规律、这种认同对行为者利益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行为者的观念和行动在重塑(或不会重塑)行为体和结构中的重要意义。当然,建构主义并不是否认物质力量的重要性,只是突出强调包括知识、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甚至语言等在内的非

  物质力量。它趋于运用一组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学概念来解释国际关系,主要是“规范”、“认同”、“文化”等。[19](P31)由于建构主义对“规范”、“认同”、“文化”等非物质力量的青睐,决定了国际法与建构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的互惠关系,也实现了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第三次联结。

  事实上,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观点的形成从国际法研究中吸取了大量经验与方法。国家对国际法从共同认识到服从的行动,或是从可能发生理解冲突的法律规范到产生一致或协调的法庭判决或仲裁裁决的过程,对于建构主义研究“文化”、“观念”、“知识”等非物质力量如何建构物质世界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具体的讲,律师根

  据习惯国际法来辩护,或者国际法院根据习惯国际法裁决案件的过程,均是一个寻找舆论法庭,即证明各国都相信某种原则就是法律且必须遵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须澄清国家行动时是否事实上已存在这种规范,以及质问国家是否需要用强调规范或原则的重要性来证明自身行动的合法性等等。显然,这种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对于建构主义者证明规范的存在与规范的建构功能有所帮助。而且,《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明确列举了权威法学家的着作是国际法的来源,可以作为习惯国际法规范存在的证据,但法官和律师都必须解决各种学术着作对国际条约和协定文本的解释彼此冲突的现象。律师必须“说服”法官对国际法的某种权威解释是与实际相符的,法官也必须“说服”国际社会他们所选择的权威解释与实际是一致的。无疑,对这种“说服”的分析对于建构主义的意义是重大的,如果建构主义者想知道行动者和国际结构在国际层面如何相互构成,他们就必须了解律师和法官在规范中进行说服和判决所依据的规则,即是什么使某一权威解释具有说服力和强制性。[20](P165)

  当然,与前两次联结一样,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第三次联结对国际法及国际法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积极影响弥补了第二次联结中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建构主义在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国际法在理论或实践上的进步,而这正是主流国际机制理论的缺漏或力所不能及的。

  理性主义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对国际关系进行定量性或测定性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对国际事件的理解,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如主流国际机制学者运用博弈论对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类型以及合作成果维持等方面的具体分析,为国际立法的可能性、合作类型以及合作成果的维持等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解释与方法启示。但是,包含人类主观因素的社会科学毕竟与自然科学存在显着差别,而主要针对后者的研究方法——理性主义分析方法在前者研究中的运用,必然带有某种局限性。对此,基欧汉亦承认,立足理性主义思想的国际机制理论既不能用于解释为什么国际机制存在一些领域,而不是另一些领域;不能系统性的描述机制的创造与消亡;也不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在不同文化与政治体系下机制设计上的差别。[21](P199)可见,依据理性主义的利益分析法,并不能系统与全面解释国际法的生成、变化以及非强制下的遵守,而这正是国际法学自身的重大缺漏。正如安德烈·哈内尔指出:“大多数国际法着作几乎都是用功能主义或目的主义的理念而不是从反思主义角度描述国际法的角色或任务。例如,它们在论述国际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时,使用的概念大多是建立与维持法律秩序的福祉、违法的成本,或者认为国际法可以提供一个协调利益或行为方式的秩序,等等。”[22](P211)

  从国际法的研究现状看,主流法学理论针对的更多是规则的内容,强调编纂和调和国家行为的方式,至于为什么是采用这种规则而不是其他规则,以及国家对这些规则的遵守与否的社会理论基础,往往看成是法律研究以外的事。而自理想主义学派衰落后,国际法受到现实

  主义者的长久排斥或忽视,他们的排斥理由正是国际法学缺乏对社会理论基础研究的缺漏。现实主义学者认为,国际法的建构很容易让人认为任何人都能虚构合意的原则和美好的未来,但怎么把国家行为与一系列合意的、有可能遵守的规则统一起来,国际法学本身很难作出合理解释。[20](P166)主流国际机制理论也未能为国际法学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立足于反思主义认识基点的建构主义,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组织理论有效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简言之,致力于研究“规范”、“认同”、“文化”等非物质因素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国际法的存在和意义提供社会理论基础。

  分配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国际结构”的成分。因此,在主流国际机制学者看来,除与利益分配紧密相关外,国际法实际上仍然只具有依附性的地位,并不能成为建构国际行为体的属性的独立力量。

  对此,我们认为,主流国际机制学者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合理的,也符合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他们没有充分发现文化、价值、理念及其制度等社会因素的真正或完整的独立地位。实际上,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些主观的社会因素并不总是从属于物质力量,也不是完全受物质力量控制或决定的变量因素,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比如,依据纯粹物质决定论,在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弱后,原先建立在其实力基础之上的“霸权机制”,如IMF、GATT,应该同时消亡,但事实却是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了更长足的发展。同样,纯粹的物质决定论也无法解释冷战的戏剧性结束。回顾国际法的历史,我们亦会发现,这种并没有具备诸如国内法般的强制力保障的规则,却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遵守,而且能够不断的健全与完善。简言之,除将具体的法律制度与利益分配紧密联系外,主流国际机制理论没能揭示包括法律文化、法治观念等构成国际结构系统的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从而不利于将国际法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过,建构主义的思想弥补了这种缺陷,其主张国际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譬如构成社会主流的特征、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认识等,构成这种基本结构的一部分。这样,在建构主义学者眼中,国际法的地位得以空前提升。

  际法功能的认识。在方法论上,国际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但方法论个体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占据着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主流。而主流国际机制学者惯常使用博弈论、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理性选择,着眼点是处于偏好约束之下的国家行为决策分析,揭示的重点是在收益/成本的理性估算下面对各种外部性如何更好的最大利益化。无疑,他们是从个体主义出发,强调国家行为体相对于国际社会的独立性,认为国际结构可以还原到对施动者(主要是国家)的研究上,即国家是机制分析的起点,并强调其外在于社会的个体自主性。简言之,虽然他们承认国际机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仍然认为机制的产生与功能发挥基本上依赖于维持国际机制存在的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与意愿。立足于此,我们可以作出的推论是,在主流国际机制理论视野下,除具体的法律制度与利益分配紧密相关外,其他诸如法律文化、法律价值等在内的各种观念因素,即使是“有所作为”,但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

  晚近,主流国际机制理论的方法论遭到建构主义的猛烈抨击。后者认为,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社会,人作为行为主体,不同于化学元素或物质颗粒,前者有思想、观念、价值、等,后者则没有。因此,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应该从整体主义方法论入手。从整体主义出发,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国际行为体的任何行为,不能从其起点分析,而只能从其本身开始分析;他们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认为社会整体高于个体,必须从社会性和社会结构决定个体的属性和行为等角度研究社会

  结构性和社会整体性。这样,包括国际法律规则与法律观念、意识等在内的国际文化结构不仅外在地制约国家行为,而且内在地建构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即“是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外交、国际法、规范、价值观念等社会结构使得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生活的主体”。[19](P272)既然规范、法律、习俗、技术发展、学习等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行为和利益,国家行为体就不仅必须重视国际法对其的约束及其违反后果,而且必须研究国际法对其属性的建构功能。因此,国际法的作用显然不容低估。

  我们姑且不论使用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建构主义理论有否把观念因素的作用夸大的嫌疑,其合理成分显而易见。从实践的角度看,这种主观的社会因素经常表现出惊人的独立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无论是主流国际机制学者没能对国际法在改变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方面作出深入探究的失误,还是他们所坚持的有关国际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国际经济领域,而对以安全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影响不大或影响较小的看法,都表明他们对国际法的作用的认识是相当有限的。

  简言之,主流国际机制学者实质上并没有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把国际法当成具有很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matter)。[16](P124)而建构主义从整体主义出发,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认为包括国际法规范、法律观念与法治意识在内的“国际结构”不仅制约国家行为,而且影响到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即建构国家的属性。因此,在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下,国际法的功能与作用将被充分认识。

  注释:

  ①体现菲利浦·诺尔—贝克的国际法思想的主要着作有:Disarmament(London,1926),DisarmamentandCoolidgeConference(London,1927),ThePrivateManufactureofArmaments(NewYork,1972;firstpub.London,1936),TheArmsRace:AProgrammeforWorldDisarmament(London,1958),TheFirstWorldDisarmamentConference1932—33andWhyitFailed(Oxford,1979).

  ②尽管国际机制理论流派众多,但不管是何种分法,以理性主义为认识基点的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占据国际机制理论的主流,代表理论研究的高度,并成为国际机制理论的代名词,在本文中将其简称为“主流国际机制理论”。

  ③有关国际机制的“广泛性”、“系统性”、“权威性”等特征的详细论述,可参见王杰着:《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0页。

  ④有意思的是,在许多国际法学者看来,国际关系理论所论述的“国际机制”实际上是国际法的另一个代名词,而国际法学者研究的“国际法律制度”又经常是国际机制学者研究的“国际机制”。如WTO体制,国际法学者经常把它当作一种相对成熟的国际法律制度来研究,而国际机制学者也把它当成一种典型的“国际机制”来研究。所以,本文在这里使用作为晚近“国际立法”的重大成果的WTO体制来论证国际机制与国际法的紧密联系,只是站在国际法研究的立场而已。

  ⑤“责任性”(obligation)意味着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受到某个规则或承诺,或者一系列规则或承诺的制约。具体的讲,这意味着它们将受到这种规则或承诺的法律约束力。如果违反,将受到包括国际法的一般性规则、程序与舆论在内的各种因素的监督或制裁:“明确性”(precision)意味着这些规则对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的要求、授权或禁止等作出明确界定;“授权性”(delegation)意味着某个第三方实体被授权去解释和执行规则、解决争端以及(如果被授权的话)构建进一步的规则。SeeABBOTT,KENNETHW.&KEOHANE,ROBERTO.&MORAVCSIK,ANDREW&SLAUGHTER,ANNE-MARIE&SNIDAL,DUNCAN.TheConceptofLegalizati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2000,54(3):401—402.

  【参考文献】

  [1]SLAUGHTER,ANNE-MARIE&TULUMELLO,ANDREWS.&WOOD,STEPAN.InternationalLaw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ANewGenerationofInterdisciplinaryScholarship.TheAmeric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1998,92(3).[2]BARKER,CRAIGJ.InternationalLaw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London:Continuum,2000.[3]HUTCHINGS,KIMBERLY.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RethinkingEthicsinaGlobalEra.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1999.[4]WILSON,WOODROW.TheFourteenPoints.WILLIAMS,PHIL

  &GOLDSTEIN,DONALDM.&SHAFRITZ,JAYM.ClassicReading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Belmont:Wadsworth,aDivisionofThomsonLearning,1999.[5][美]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M].耿协峰.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3.[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WITTKOPFEUGENER.&KEGLEYCHARLESW.&SCOTTJAMESM.,AmericanForeignPolicy:PatternandProcess.Wadsworth,adivisionofThomsonLearning,1999.[8]BECK,ROBERTJ.&AREND,ANTHONYCLARK&VANDERLUGT,ROBERTD.InternationalRules:ApproachesfromInternationalLaw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Preface,vi.[9]KOSKENNIEMI,MARTTL&SCHMITT,CARL&MORGENTHAU,HANS.TheImageofLawinInternationalRelations.BYERS,MICHAEL.TheRoleofLawinInternationalPolitics:Essay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InternationalLaw.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10]ABBOTT,KENNETHW.&KEOHANE,ROBERTO.&MORAVCSIK,ANDREW&SLAUGHTER,ANNEMARIE&SNIDAL,DUNCAN.TheConceptofLegalizati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2000,54(3).

  [11]HOFFMANNSTANLEY,EssaysinTheoryandPracticeoftheInternationalPolitics.Westview:Westviewpress,1987.[12]KEOHANE,ROBERTO.CooperationandInternationalRegime.WILLIAMS,PHIL&GOLDSTEIN,DONALDM.&SHAFRITZ,JAYM.ClassicReading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Belmont:Wadsworth,aDivisionofThomsonLearning,1999.[13]ACEVES,WILLIAMJ.InstitutionalismTheoryandInternationalLegalScholarship.TheAmericanUniversity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Policy,1997,12(2).[14]KAHLER,MILES.Conclusion:TheCausesandConsequencesofLegalizati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2000,54(3).[15]BURLEY,ANNE-MARIE.InternationalLaw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ADualAgenda.TheAmeric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1993,87(2).[16]AREND,CLARKAREND.LegalRulesandInternationalSociet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17]GOLDSTEIN,JUDITH&KAHLER,MILES&KEOHANE,ROBERTO.&SLAUGHTER,ANNE-MARIE.Introduction:LegalizationandWorldPolitic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2000,54(3).[18]刘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的秩序重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9][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美]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袁正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1]KEOHANE,ROBERTO.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TwoApproaches.BECK,ROBERTJ.&AREND,ANTHONYCLARK&VANDERLUGT,ROBERTD.InternationalRules:ApproachesfromInternationalLaw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22]HURELL,ANDREW.InternationalSocietyandtheStudyofRegimes:AReflectiveApproach.BECK,ROBERTJ.&AREND,CLARKAREND&VANDERLUGT,ROBERTD.InternationalRules:ApproachesfromInternationalLaw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p.211.[23][美]罗伯特·O·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郭树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四:低级政治领域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主?知识】?、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第六单元、第?单元)(?)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向发展。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1)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次世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国家?预的经济政策,实?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经济?速发展的“黄?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②西?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盾,扩?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产?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2)评价:其实质是对?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产?仍有很?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必修?第七单元)(1)背景:斯?林模式的弊端?益暴露。

  ?、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第?单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第?次世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以??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内容:国际货币基?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特征:美元与黄?挂钩,国际货币基?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4)影响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2.关贸总协定(1)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成?: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旨在实现国际贸易?由化。(3)作?:创造了?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作?: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关贸总协定”三?经济?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向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1993年成?,欧洲政治经济?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的区域化组织;提?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向发展。2.北美?由贸易区:1994年成?,由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组成,是第?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和区域经济实?。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中国1991年加?,是当今范围最?、规模最?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多数国家实?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轮扩张。3.评价①对世界:是?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连结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①它拉?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临空前压?和挑战。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四)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由化。3.原则:?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接轨,必将有?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5.世界贸易组织的建?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素养考查研析】素养(?)注重时空观念,延展知识的长度(2019·全国卷Ⅱ)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表(单位:吨)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活需求发?变化素养(?)强调历史解释,转换思维的?度(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部族?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活?式是共产主义式的?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体制存在重?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预加强素养(三)突出史料实证,拓展教材的宽度

  (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出庞?。总统尼克松在咨?中呼吁,应当“使权?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民?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下放到州政府C.扩?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由放任的传统素养(四)运?唯物史观,挖掘认知的深度(2017·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素养(五)感悟家国情怀,提升知识的?度(2017·全国卷Ⅰ)1976年,美、英、法等西?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后成为?国集团。1999年,?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到贸易?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拉国家进?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向开放【限时训练】1.(2019·?东省实验中学模拟)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组织建?过程中,美国?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票的?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A.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B.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C.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2.(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诊)法国在?战后的三?多年?,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A.欧洲?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3.(2019·江西南昌三模)20世纪六七?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1965年是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居?位。这说明当时苏联()A.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B.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C.承受来?美国的巨?压?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业的策略4.(2019·河北衡??联考)勃列?涅夫在1981年召开的苏共??六?上强调说:“党?向把计划看成法律。这不仅仅是因为计划是由最?苏维埃批准的。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作。”该主张()A.利于苏联经济平稳发展B.确?了计划经济的法律地位C.不利于改?的深?开展D.使苏联经济由此失去了活?5.(2019·?肃河西五市?联)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称,把保障个?基本权利如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看作“社会民主的基本价值”之?。但是,到了70、80年代,法国??失业?数?度?得惊?。这?变化说明了()A.单纯的社会救助?法适应新形势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常动荡不定C.国家与社会?量的关系亟待调整D.福利国家制度没有缓和劳资?盾6.(2019·河北5??联考)美国外交学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指出,美国单极时代的观点是把注意?过多地放在了?个地缘政治时代的结束上,?忽视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主要?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是?个颇有实?的对?,?是恐怖主

  义、核武器的扩散等全球性骚乱和衰退。这表明()A.全球化发展推动单极世界的构建B.经济全球化助推政治多极化发展C.综合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下降D.全球化导致地区性冲突不断加剧7.(2019·江西新余?模)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以来由于世界“?融危机”的冲击,短短?个?,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B.全球范围贸易?由化的实现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8.(2019·安徽六安?中模拟)下表是2015年度德国对外投资上表可以?来说明()A.欧洲?体化的新进展B.德国在欧洲的发展优势C.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D.世界各经济体间的联系9.(2019·?东潍坊?模)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问题、传染病问题;在?类?产中也出现了?态问题、?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A.?类需要全球治理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世界形势动荡不安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选择题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是由?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能?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定的惯性,在?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个帝国或超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清帝国、?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是否有能?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了。——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年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中国1980年加?世界银?,1981年加?国际货币基?组织,2001年加?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常?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个很?的受益者。但是中国对于?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权,这样?些?较敏感的问题,中国有相当?段时期的适应过程。即使中国加?了世界银?,中国对这样?个组织仍然是?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常谨慎。所以中国有相当的?段时间,?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赵穗?《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的具体原因,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对于加?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战后经济格局参考答案【素养导向】ABADA

  【限时训练】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票的?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可知,英美两国在投票权分配的问题上发?分歧,体现了英美两国不同的利益诉求,故选B项。怀特与凯恩斯基于国家利益对投票权分配问题产?了不同意见,这并不会加剧战后欧洲紧张局势,排除A项;怀特的主张是为了给美国争取最?利益,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是其基础,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利等国家都通过制定计划,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反映出它们对国家?预经济政策的认同,故选D项。欧洲?体化指的是?战后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等??的联合,与材料中各国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关,排除A项;西欧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推动资本主义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但并?实?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与各国加强对经济控制?关,排除C项。3.答案B解析苏联的农业投资虽然增加,但?从得知实际效果,不能得出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的结论,排除A项;苏联??发展重?业,导致轻?业、农业与重?业?例的失调,农民?产积极性不?,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需要调整和改?,材料中苏联进?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故选B项;苏联的农业政策调整属于国内经济改?,不是因为承受来?美国的巨?压?,C项错误;1961-1964年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以农业作为改?的重点,1964-1975年勃列?涅夫改?的重点是?业,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材料“党?向把计划看成法律”“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作”表明勃列?涅夫改?并未从根本上触动斯?林模式,这不利于改?的深?开展,故选C项。勃列?涅夫改?趋于保守,且陷?停滞状态,这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苏联经济失去活?的主要原因是斯?林模式的僵化,?这?问题早已显现,排除D项。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后法国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国有化,完善福利制度。但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危机,且福利国家制度也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国家与社会?量的关系亟待调整,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社会救助,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D项错误。6.答案B解析当今世界是?个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时代。材料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主要?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故选B项。材料中“主要?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说明并不是构建单极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说明的是政治多极化的信息,没有提及综合国?的问题,排除C项;全球化不是导致地区性冲突不断加剧的因素,排除D项。7.答案D解析2008年的世界“?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冲击要?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危害?,且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加强了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协调性,故选D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远未建?,A项错误;全球范围贸易?由化是?标,还未实现,B项错误;贸易保护依然存在,C项错误。8.答案A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2015年度德国对外投资主要是在欧盟,德国吸收外国投资主要来?欧盟,这反映了欧洲?体化的新进展,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德国,不能说明“德国在欧洲的发展优势”,排除B项;仅从表中德国对外投资、吸收外资数据不能反映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世界各经济体间的联系,排除C、D两项。9.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全球化弊端和?类?产全球性问题凸显,这说明?类需要全球治理,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关,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经济领域的全球问题,C项强调政治领域问题,?者?关,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发展迅速,D项错误。?、?选择题10.答案(20分)

  (1)具体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思想?化上?股取?,?字狱,宋明理学?向极端。(采分说明:政治、经济、思想每个要点2分,不超过6分)美国的措施: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从越南撤军。(采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不超过4分)(2)态度:经济领域:?开始即积极参与;政治主权领域: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采分说明:经济1分;政治3分。不超过5分)注意的问题:国家安全,?权与主权问题。(采分说明:2分)(3)及时改?、重视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开放的政策);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采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不超过3分)解析第(1)问,第??问,根据材料?“?清帝国、?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化等??概括。第??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尼克松访华、从越南撤军等??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第(2)问,第??问,根据材料?“经济、?融、投资、贸易的领域……?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领域积极参与、政治主权领域参与度的变化等??概括中国对于加?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第??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安全、?权与主权等??归纳中国加?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创新、开放政策、国际规则等??回答认识。

推荐访问:低级政治领域 低级 领域 政治

本文标题:2024年度低级政治领域(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34527.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4年度低级政治领域(4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