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7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0-08 20:50:02 | 浏览次数:

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7篇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 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金炳镐-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涵1.民族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7篇,供大家参考。

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7篇

篇一: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民族 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

 民 族和 睦 相 处 、和 衷 共济 、和谐发展金炳镐-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内涵1.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的第一次提出2 0 0 5 年5 月, 第四次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是在我国进人新世纪新阶段 、 国 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民族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 战 的重要时期召开 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 的讲话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指 明 了 方 向。

 他重 申 了新世纪新 阶段 的民族工作主题“各民族共 同团结奋斗、 共 同繁荣发展”, 而且对其 内涵进行了 阐述, 也强调了我国 民族 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于如何发展我国 民族团结事业工作的论述 中, 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的基础上, 全国各族人 民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将促进 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作为一项促进社会主义中国 的繁荣 昌 盛 、 维护社会主义 中 国 的统一安全的工作任务,明确指 出:“正确处理 民族 问题, 使各 民族人民和 睦相 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 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既是民族关系现实状态 的一种理论概括, 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的一个工作 目标。

 各民族 的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三个部分既有各 自 不

 当 代 中 国 民 族 宗 教 问 ■ 研 究(第9ft)同的 内容和侧重, 又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

 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 互助、 和谐 的基础上的最新理论概括, 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 也是当前民族关 系 的核心价值取向。

 正如贾庆林对 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和 谐发展之 间关系 的分析 。“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就没有社会的安定 团结; 没有各民族 的和谐发展, 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 没有各 民族的 和衷共济, 就没有中 华民族的兴旺昌盛。”2.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 内涵民族和睦相处应该包括各 民族平等相待、 承认差异 、 包容多样 、 和好共存, 等等。

 各民族和睦相处既是一种 民族间友好 的关系状态, 也是各 民族间积极 的交往心理。

 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反 映 的是各 民族人民在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里和平共处; 是各民族人民在积极友好的气氛和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 深层次 的交往交流; 是各民族人民在平等的交往交流中互补创新,互相协作, 互相影响,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民族和衷共济包括各 民族团结一致 、 相互帮助 、同心协力、 共渡难关等。民族和衷共 济是一种 民族 间 团 结 的关系 状态,民族 间 互 助的 关系样态, 也是各民族间共 同 的价值取向 。民族和衷共济反映的是各 民族人民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 在不断坚持完善 自 我 的 同时与他者协作形成共 同发展的合力, 是各民族人民在面对 困难和危机时, 在坚持各民族休戚相关 、 命运与共的信念下, 形成同心协力、 共渡难关的协 同力, 实现各民族人民互相帮助, 互相扶持, 互相信赖 , 共担责任, 共享成果。民族和谐发展包括各 民族互利共 生、 互惠共存、 协 同 合作、 共 同 发展。

 各民族和谐发展是一种民族间 的 发展最佳状态, 也是各民族 间共 同的目 标追求 。

 各民族和谐共进是各 民族 自身发展中, 各 民族相互依存、 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 ; 是各民族共同发展 中, 既自 力更生, 又互相合作 、 互利共生的协同发展。3.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 内在逻辑第一,民族和睦相处是民族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的条件 。民族和睦相处是民族关系 的理想状态, 它包含着 民族间经济 、 政治、 文化 、 社会等各1 2 6

 I 处理民族 问题 的一个重要原则:

 民 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和谐发展I个方面的交往接触, 也有 民族间全方位 的沟通和理解下 的包容。民族和睦相处, 各民族才有机会拥有相 同 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 实现民族间 的共 同发展, 才有机会建立相互信赖 、 相互影响的合作关系, 实现 民族 同舟共济,才能达成相互合作, 共享发展成果的关系, 走向 各民族共 同发展 。第二,民族和衷共济是 民族和睦相处 的伴生物, 也是结果, 是和谐发展的途径 。民族和睦相处就可能伴随着 民族和衷共济。民族间和衷共济就可以使各民族同心协力, 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共谋发展 。

 只有民族 间 和衷共济, 各 民族才能不断提高 自身的经济、 文化发展水平, 逐渐缩小各民族的差距;只有民族 间和衷共济, 各 民族才能实现群策群力, 集 中智 慧面对一切 困难和挑战, 最终实现和谐发展。第三,民族和谐发展是 民族和 睦相处、 和衷共济 的 目标。民族和 睦相处 、 和衷共济追求的目标是 民族和谐发展 。民族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 与和谐社会, 都具有 十分重大的意义。

 各 民族实现和谐发展才能把各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建立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 向 。民族和谐发展是民族和 睦相处、 和衷共济的结果和目标, 反过来又推动 了各民族更加和 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只有不断巩 固 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二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处理 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1.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 0 6 年1 0 月,中 国共产党第 十六届 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中要求在未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巩 固全国各族人 民的大 团结,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文件指 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 同面结奋斗、 共 同繁荣发展 的 主题,广泛开展 民族 团结进步活动, 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使各族人民和睦 相处 、 和衷 共济、 和谐发展。”将 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的 民族关系 列 为开展 民族 团 结进步活动 的 目 标,1 2 7 

 当 代 中 ■ 民 族 宗 教 问 趣 研 究( 第9 集 )列为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 的工作 目标, 并且将其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重要内 容 。2. 民族和 睦相处 、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力量来源之一2 0 0 9 年 9 月, 在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中, 胡锦涛 同志强调, 继续把我 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 向前 进,“要扎实做好民族工作, 大力促进我 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 中 和衷 共济、和 睦相 处、 和谐发 展,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 旺发达 、 人 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 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 国家长治久安的 强大 力量, 不断形成 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 为人类作 出更 大贡献的 强大力 量”。

 在这次会议上, 胡锦涛同 志强调了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的工作在我们扎实做好 民族工作 中的重要作用, 对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 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来源之一。2 01 0 年1月, 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 胡锦涛同志强调,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 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 有利于各 民族共 同繁荣发展、 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 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

 这次讲话 中,胡锦涛同志不但强调了促进各 民族和 睦相处 、 和衷共济、 和谐发 展工作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也提出进一步完成这一任务 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 同时制定了 明确 的量化指标, 对促进各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010 年5月20日, 胡锦涛 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 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 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 族的认 同 、 对中华文化的 认同 、 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认同,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 、 共同繁荣发展 的思想基础, 推 动各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 , 胡锦涛同 志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角度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 团结奋斗 、 共同发展繁荣 的思想基础对推动各 民族和睦相处 、 和1 2 8 

 I 处理民 族问 题的一个重要原则:

 民族和睦相 处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I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体现了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这一重要原则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品格 。3.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的重要原则丰富了 民族团 结进步事业 内涵2 0 0 9 年7 月, 胡锦 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结束 时讲话, 敦促各级政府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他提 出:“做好 民族工作对巩 固和发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 团结奋斗 、 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巩固和发 展平等 、 团结 、 互 助 、 和谐 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努力保持和不断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的 良好局面。”从这一段论述中我们 可以看 出, 我们党认为当前我 国 的民族关系是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 谐发展, 并且要求要努力保持和不断发展这种良好 的民族关系状态。

 这不仅是对以往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工作成就的肯定和经验 的总结 , 也为未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工作指明 了发展方向。2 0 1 0年9月, 贾庆林 同志在与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 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 必须着眼于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实践, 立足于 民族地区的实际和特点, 搞好科学规划, 全盘统筹推进, 特别是要在突 出 重点 、 抓住关键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民族工作 的水平。“要亳不动摇地推进民族 团结进步事业, 努力 营造各 民族和 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的 良好 氛 围”,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自觉维护安定有序的大好局面。这些论述指出:

 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民族 团结进步事业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 丰富了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 内涵 。4. 各民族和衷共济 、 和睦相处 、 和谐发展是新时期 民族工作主题要达到 的 目 标2011年11月1 8日, 贾庆林同志在贯彻落实 中央 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 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 主题 , 着力加快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 着 力保 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 维护民族 团结, 促进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 和睦 相处、 和谐发展, 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新局 面 。

 在新 时期, 我 国 民族工作的 内容依然包1 2 9 

 当 代 中 国 民 族 宗 教 问 踴 研 究( 第9 集>含促进我 国各民族和衷共济、 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 。2 0 1 2年1月5日,回 良玉同志在国家 民委委员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和谐发展 的原则,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 出 发点 和落脚点,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强调了和谐发展 、 改善民 生、 服务均等、 共享改革发展 的成 果对 促 进各 民 族和睦 相处、 和衷 共 济 、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 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则提 出 以来,中 国共产党一直强调, 也不断对其内 容加 以完善, 使这一重要原则 的理论 内 涵不断发展和丰富 。

 这是我们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结 晶, 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 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体现。三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意义1. 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的理论意义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的现实状态的理论概括和理想 目 标的理论揭示, 它是平等、 团结 、 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本质特征上 的现实体现。

 促...

篇二: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33 卷 第 3 期2013 年 5 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Vol. 33 No. 3May 2013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3 - 01 - 15基金项目 :

 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 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民族区 域自 治 法 的 实 施与 少 数民族权益保护 研究”( 07JJD850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性群体事件的治理、 预防及预警机制研究” ( 09BMZ027)

 ; 中央民族大学“211 工程”三期民族理论与政策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02121103)

 ;中央民族大学“985 工程”三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MUC98504 - 0801)

 。作者简介:

 金炳镐( 1950—)

 ,男( 朝鲜族)

 ,黑龙江省延寿县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

 E - mail:jinbinghao@ sina. com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论发展金炳镐,朴盛镇,公(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铭摘要: 2005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反复不断强调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论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通过分析这一理论的内涵和逻辑,梳理了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的发展,论述了 这一理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民族; 民族关系; 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D633. 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 433X( 2013)

 03- 0001- 05一、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理论的内涵和逻辑1. 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的第一次提出。

 2005 年 5 月 , 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民族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他重申了 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而且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 也强调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于如何发展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论述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了“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1],将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济、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作为一项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统一安全的工作任务, 明确指出: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使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既是民族关系现实状态的一种理论概括, 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工作目 标。

 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三个部分既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和侧重,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 互助、 和谐的基础上的最新理论概括,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 也是当前民族关系的核心价值取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2]。

 正如贾庆林对民没有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各民族的和衷共济,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昌[3]。盛”2. 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内 涵。民族和睦相处应该包括各民族平等相待、承认差异、包容多样、和好共存等等。

 各民族和睦相处既是一种民族间友好的关系状态, 也是各民族间积极的交往心理。

 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反映的是各民族人民在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里和平共处; 是各民族人民在积极友好的气氛和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深层次的交往交流; 是各民族人民在平等的交往交流中互补创新,互相协作,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

 民族和衷共济包括各民族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等。

 民族和衷共济是一种民族间团结的关系状态,民族间互助的关系样态,也是各民族间共同的价值取向。

 民族和衷共济反映的是各民族人民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 在不断坚持完善自我的同时与他者协作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 是各民族人民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 在坚持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信念下, 形成同心协力、 共渡难关的协同力,实现各民族人民互相帮助, 互相扶持, 互相信赖,共担责任,共享成果。民族和谐发展包括各民族互利共生、互惠共存、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各民族和谐发展是一种民族间的发展最佳状态,也是各民族间共同的目标追求。各民族和谐共进是各民族自 身发展中, 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 是各民族共同发展中,既自力更生,又互相合作、 互利共生的协同发展。3. 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一,民族和睦相处是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条件。

 民族和睦相处是民族关系的理想状态, 它包含着民族间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交往接触,也有民族间全方位的沟通和理解下的包容。

 民族和睦相处, 各民族才有机会拥有相同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实现民族间的共同发展,才有机会建立相互信赖、相互影响的合作关系,实现民族同舟共济,才能达成相互合作、 共享发展成果的关系, 走向各民族共同发展。第二,民族和衷共济是民族和睦相处的伴生物,也是结果,是和谐发展的途径。

 民族和睦相处就可能伴随着民族和衷共济。

 民族间和衷共济就可以使各民族同心协力, 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共谋发展。只有民族间和衷共济, 各民族才能不断提高自 身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逐渐缩小各民族的差距; 只有民族间和衷共济,各民族才能实现群策群力,集中智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和谐发展。第三,民族和谐发展是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目标。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追求的目 标是民族和谐发展。

 民族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各民族实现和谐发展才能把各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建立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

 民族和谐发展是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结果和目 标, 反过来又推动了各民族更加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只有不断巩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二、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的发展1.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 容。

 2006 年 10 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在未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决定指出: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4]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发展。”关系状态列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目 标, 列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工作目 标, 并且将其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重要内容。2.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来源之一。

 2009 年 9 月 ,在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强调继续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 前进,“要扎实做好民族工作, 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 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 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 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5]。

 在这次会议中, 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工作在我们扎实做好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将其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来源之一。2010 年 1 月 , 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6]。

 这次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不但强调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提出进一步完成这一任务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对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3 期

 2010 年 5 月 20 日, 胡锦涛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 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7]。

 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角度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发展繁荣的思想基础对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理论的具体性和实践性。3.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 理论与民族宗教工作。

 2010 年 7 月 ,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 要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要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8]在这次会议中,胡锦涛同志把做共济、和谐发展。好民族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作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从更广泛和更深入的角度完善了这一理论。4.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 理论丰富了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 涵。

 2009 年 7 月 , 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敦促各级政府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他提出:

 “做好民族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努力保持和不断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 良好局[9]从这一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认为面。”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并且要求要努力保持和不断发展这种良好的民族关系状态。

 这不仅是对以往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工作成就的肯定和经验的总结,也为未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2010 年 9 月 ,贾庆林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强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着眼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实践,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和特点, 搞好科学规划, 全盘统筹推进,特别是要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民族工作的水平。

 “要毫不动摇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10],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局,自觉维护安定有序的大好局面。这些论述指出:

 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达到的一个目 标, 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涵。5. 牢牢把握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各民族和衷共济、 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

 2011 年 11 月 18日,贾庆林同志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 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奋力开创“十二五” 时期民族工作新局面[11]。在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内容依然包含促进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2012 年 1 月 5 日,回良玉同志在国家民委委员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和谐发展的原则,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12]。

 强调了改善民生、服务均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6.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新时期政治体制 改革的一部分。

 2012 年 11 月 ,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报告指出: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

篇三: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015 年 8 月 第 4 期 ( 总第 196 期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C E N T R A L INS T IT UT E O F S O C IA L IS M A ug ,2015 NO.4 ( Ge1.196)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关于做好民族工作 沈桂 萍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做到“ 两个结合” 。走中国特 色、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 ,盘活 “ 政策存量” ;紧扣民生抓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促进各民族交 往 、交流、交融;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融入城市;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依法保障民族团结。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 、关键 在人,按“ 三个特别”标准建设民族地区干部队伍 ,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工作 ;统战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519(2015)04 —0013 —05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 调 ,民族工作 、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 的工作。2014 年 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明确 了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 期 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 。他要求 ,各级党 委要抓好会议 精神 的贯彻落实 ,促进各 民族和 睦相 处、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要走的道路 ,就是 中国特色解决 民族问题 的 道路。这条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习近平 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 阐明了祖 国大地 56 个民族 同中 华民族大家庭 多元一体 的关系、做好 民族工作的重要 性、民族工作 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 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 一) 正确处理 民族 问题 ,做好 民族工作 ,关 系党 和 国家 工作 全局 只要有 民族存在 ,就会有 民族 问题存在 ,就要处 理 民族问题 。处理好 民族问题 ,做好 民族工作 ,是关 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 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 昌盛的大事 。没有各 民族 团结奋斗 ,就没有 国家发 展、稳定 、安全 ;没有 国家发展 、稳定、安全 ,也就没有 各 民族繁荣发展。做好 民族工作 必须从我 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坚持民族平等 ,坚持依法治理 ,摒弃简单的 想法和办法 ,防止急躁情绪 ,切忌急 于求成。坚持把 维护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 民族最高利益,把各 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的民族关 系,同心同德为 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 目标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的 中国梦而奋斗。

 ( 二 ) 准确把握 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机遇和挑战。

 收稿 日期 :2015 —06 一O1 作者简 介 :沈桂 萍( 1964 一) ,女 ,满族 ,中央社会主义 学院统战教研 部教授 ,博 士,主要从 事民族 学研究 。

 14 沈桂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015 年第4 期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市场经济起步晚、竞争能力 比较 弱;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 存 , 总体上 ,与东部地 区发展绝对差距拉大 、民族地区之 间发展差距拉大 ;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落后并存;各 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 因素 的矛 盾纠纷上升并存 ,影响 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 ;反 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 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可以说,民族工 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对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了。

 ( 三) 坚持走 中国特 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坚 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坚持各 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 同 繁荣发展 ,坚持打牢中华 民族共 同体的思想基础 ,坚 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 民 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共 同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是做好一切工 作 的前提。要把党 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贯穿到民族工作 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 中央权威和 政令畅通 ;要大力弘扬爱 国主义精神 ,坚决反对一切 民族分裂活动,维护祖 国统一 ;要确保各 民族享受 和 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歧视任何民族,反对大 民族 主义和狭 隘民族主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求 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 的干扰和破坏。西方 国家解 决 民族 问题并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些发展 中 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也没有解决好 民族问题。以美 国 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利用民族 问题搞渗透、颠覆活动 , 要认清它们的本质 。西方对发展 中国家的民族 问题 搞的是双重标准 、实用主义 ,其真实 目的是培植代理 人 ,最终是为了维护其霸权 ,实现它们 的战略利益。

 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还要 从实际出发推动政策创新和完善。从实际出发推动 政策创新和完善,做到既尊重我国国情和传统,又不 囿于历史、固步自封;既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又不照 抄教条、照搬外国。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 位 ,工作部署要稳妥 ,防止简单化、片面化 ,防止忽左 忽右 、摇摆不定。要通过完善政策让各族人民增强对 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认 同。

 ( 四) 坚持和完善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要做 到“ 两 个结合 ”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坚持走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 问题的正确道路 的重要 内容和制 度保 障。坚持 和完善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要做到“ 两 个结合” 。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 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 域 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国家团结统一 ,就谈不上 民族区域 自治。同时 ,要在确保 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 的基础上 ,依法保障 自治地方行使 自治权 ,给予 自治 地方特殊支持 ,解决好 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坚持 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 自治不是某 个 民族独享的 自治,民族 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 民族独 有的地方。我 国所有的民族 自治地方都 是中央领导 下的区域 自治,都是 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地方 ,都 是全 国各族人 民共同拥有 的地方。开展 民族识别和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落实民族区 域 自治制度 ,关键是帮助 自治地方发展经 济、改善 民 生。各级党委特别是 民族区域 自治地方党委要担负 起领导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实施 的责任 ,把宪法和民族 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族 区域 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 。

 二、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强调 ,加快 民族地 区经济 社会发展是关系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方针。

 ( 一) 走 中 国特 色、符合 民族地 区特 点的科 学发 展 之路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少数 民族和民族地 区得到了很 大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民族 地区仍然相对滞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民 族地 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难度 较大 。必须加快速度 ,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也要看到 , 同步进入小康不是 同一个水平的小康 ,既要坚持一定 标准 ,又要防止好高骛远 ;既要考虑到 2020 年这个时 间节点 ,又要立足于打基础 、谋长 远、见成效 ,确保 民

 2015 年第 4 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5 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 ,深入实施西 部大开发战略 ,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 民生 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 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 , 以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与加强各民族交往 、交 流、交融 为途径 ,把发展 落实到解决 区域性共 同问题 ,增加群 众福祉 ,促进 民族 团结 ,推动各 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 济 、和谐发展上。

 ( 二 ) 实行 差 别化 的 区域政 策,加 大财 政 支持 力葭 中央帮助和支持 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 坚定 不 移的 ,支持的力度不 断增强。今后 出台的政策 ,将统 筹考虑 民族 因素和区域因素 ,坚持实事求是 、因地制 宜,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 区域政策 。

 进一步增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 ,完善一般性财 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公共财政重点放在改善民生, 在教育 、民族文化和新 闻出版 、扶 贫等方 面加大支持 力度 ,增加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重大基础设施 、 重大基本公共服务项 目、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投入 ,争 取到 2020 年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

 ( 三) 增强民族地 区内生动力 ,盘活“ 政策存量” 发挥好 中央 、发达地区、民族地 区三个积极性 ,各 地首先要盘活 “ 政策存量 ” ,把 中央近年来 已经 出台 的支持政策用足 、用够 、用好。民族地区要解放思想 ,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把各族干部群众 的积极性 、主动 性 、创造性调动起来 ,把 自身造血能力提高上来 ,走 出 一条持续发展 的好路子。要 以区域开发带动民族地 区发展 ,以改革开放增强 民族地区 内生动力 ;要紧扣 民生抓发展 ,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 ,重 点抓好惠及 当地和保护生态 ;搞好扶贫开发 ,重点抓 好特困地区和特 困群体脱贫 ;加强边疆建设 ,重点抓 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 ,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 四) 紧扣 民生抓发展 要多办一些顺 民意、惠民生 的实事 ,多解决一些 各族群众反映紧迫的问题。对 口支援 的项 目和资金 , 要着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改善 民生。必须坚持就 业第一 ,增强就业 能力 ,拓宽就 业渠道 ,扩 大就业容 量 ,切实把这个 民生头等大事抓好 。

 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硬骨头 ,扶贫开发重 点要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众脱贫,瞄准特困地区、特 困群体、特困家庭,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重在培育 自我发展能力 ,重在促进贫困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发展。

 ( 五) 大力发展 民族地 区教育事业 民族地 区抓 团结、抓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 础性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 民族地 区 各级各类教育 ,造就更多适应 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有 用人才。广大农 牧区和偏远地 区要 建设标准化寄宿 制学校。加 大职业 教育力度 ,逐步实现 中职免费教 育 ,特别是要搞好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 的职业技术 培 训。要办好内地高中班,促进民族地区来 的学生和当 地学生互学互融 ,共同成长 。

 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 中强调了民族 团结的重要性 , 维护民族团结 ,反对 民族 分裂 ,必须依靠包括少数 民 族群众在内的各族人 民。敌对势力越是想借民族 、宗 教问题做文章 ,我们就越是要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 样紧紧抱在一起,把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 一 ) 民族 关 系主 流是 好 的 新 中国的成立和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实现各 民族真正平等 和紧密 团结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我 国 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 ,民族 团结 的基础是稳 固的,不 能把某个民族 区域 自治地 方局部 出事同这个 民族 区 域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数民族中 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 生在少数 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实践 已经证明并长期 行之有效 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 。要正视新情况、新 挑战,不断维护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的社会 主义 民族关系。

 ( 二) 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 主义 也要不得 ,它 们都是 民族 团结 的大敌。大汉族 主义错误发展下去 容易产生民族歧视 ,狭隘民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 滋生离心倾向,最终都会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严重 的还会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要依法依纪惩处破坏 民 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 三 ) 促 进各 民族 交往 、交流 、交融 各 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16 沈桂萍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2015 年第 4 期 是我 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是一个 自然历 史过程 。交融不 是取消 民族差异 ,而是各 民族在 自 觉 、自愿 、自主的基础上,取长补短 ,既不能忽视 民族 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 ,也不能无视 民族共性放弃 引导。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 不强化特性。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 和社 区环境,鼓励各族群众节庆互动交流,共建、共享美好 社区,通过扩大交往、交流 、交融 ,创造各族群众共居 、 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让各民族在中华 民族大 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 四) 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的城市融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已经进入各 民族 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是历 史发展 的趋势 ,带动 了民族地 区发展 ,也有利于 民族 团结。同时,进城的...

篇四: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五: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33 卷 第 3 期 20 14 年 6 月 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H E T IA N N 0 R MA L

 C 0 L L E G E

 V o1. 3 3 , No . 3 J un. . 20 14 论 民族院校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中的重要性 张 萍 (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730030) 摘要:

 从上世纪50 年代初建立的民族院校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 教育对象、 任务、 内容、 形式由单一走 向了多样。这种转变并没有使民族院校的特色褪色, 反而使其所具有的政治性特 色、 民族性特色和文化性特 色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衰共济、 和谐发展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才有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 繁荣富强、 兴旺昌盛。

 关键词 :民族 院校 ;三个没有 变; 民族文化 民族院校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 , 教育对象由原 来的只招收少数 民族学生发展 到保持 50% 以上 的少数 民族学生 ; 教育任务 由原来 主要培养少数 民族干部到既培养少数 民族干部也培养社会所需 要的各行各业人才; 教育内容由原来主要的民族 文科特色到现在的文工理医农等全面综合; 教育 形式由原来的培训班形式发展到现在干部培训、

 预科 、 普通本专科 、 研究生四种形式 。这些转变会 让人觉得 民族 院校正在趋 同于普通高校 , 失 去 自

 身的特色。相反, 这些转变不仅没有失去民族院 校原有的特色 , 还使 民族院校所具有的政治性特 色、 民族性特色和文化性特色在促进各 民族和睦 相处、 和衷共济 、 和谐 发展中起 到 了至关重要的 作 用。

 一、政治性特色:

 和衷共济 我国共有 9 个省、 自治区与周边 l7 个国家和 地区接壤, 有 3O多个跨境民族。我国55 个少数 民族中有 50 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 占全 国 少数 民族人 口的 75%左右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广西、 云南等西部和西南省区有着漫长的边境线,

 也是国外反华势力重点渗透所在。西部的稳定才 12 是整个社会的稳定 。早在新 中国成立 初期 , 毛泽 东同志就在《 关 于西北少数 民族工作 的指示》中 指出:

 “要彻底解决 民族问题 , 完全孤立民族反动 派 , 没有大批少数民族 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 , 是不 可能的。

 ” ¨ J1950 年 11 月, 政 务院批 准了《 培 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和《 筹办中央民族学 院试行方案》 。所以, 在 5O 年代初期, 我国发展 了高等教育的特色模式 一一民族高等教育 , 即民 族 院校 , 这是我国的创举 , 是党和国家专门为了解 决中国的民族问题而创建的。经过 6O多年的发 展 , 我国民族 院校已经形成包括民族学 院和 民族 大学的综合性高校 , 已经发展为有 由国家 民族事 务委员会 管理 的民族 院校共 6 所 ( 中央 民族 大 学 、 西北 民族大学 、 西南 民族大学 、 中南 民族大学 、

 北方民族大学和大连 民族学院) 和按照属地原则 由当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 和指导 的地方 民族院校 9 所 ( 青 海 民族大学 、 西 藏民族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云南 民族大学 、 广西 民族大学、 湖北民族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 四川 民族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 院) 。有 5 所民族 院 校建立在民族聚居区, 例如北方民族大学、 青海民 族大学、 广西民族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呼和浩 特民族学院, 其余 1O所民族院校建立在散居区, [收稿日期] 201 4 — 03 —1 0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2XBI4)成果。

 [ 作者简介] 张萍( 】

 981 一) , 女, 博士生, 讲师。研究方向:

 中国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 萍 :

 论 民族 院校 在促 进 各 民族和 睦相 处 、 和衷共 济 、 和谐 发展 中的重要性 其 中西藏民族学院是唯一一所内地办学的民族院 校 , 藏族 和其他少数 民族学生占50%。

 民族院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一方 面保障了少数民族人 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 现 , 另一方面为维护 民族地区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国内有少数 民族分裂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想 妄图破坏祖 国统一 , 分裂中国 , “西化” 、 “ 分化” 中 国的政治图谋依 旧没有改变 。美国中央情报局对 华《 十条戒律》 中的第四条是“ 时常制造一些无事 之事, 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

 潜意识 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 。特别要在他们的少 数 民族里找好机会 , 分裂他们地区 , 分裂他们的民 族, 分裂他们的感情 , 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 的策略。

 ” 为巩 固民族团结、 维 护 国家统一 , 就需要不断 的培养 一代 又一代具有 共产主义觉悟 、 维护祖 国统一的少数 民族好干部 ,

 当好党和政府 与少数 民族 群众之 间的桥梁 和纽 带 , 帮助少数人民群众正确处理民族认 同和国家 认 同之间的关系 , 和衷共济 , 共同促进 民族地区的 和谐 稳定 。

 “ 截至 2009 年 , 全 国共有 290 多万少数 民族 干部 , 约 占干部 总数的 7. 4%。全 国公务员 队伍 中, 少数民族约占9. 6%。

 ” 【 2

 民族院校肩负着为 我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光荣使命。

  二、 民族性特色:

 和谐发展 我国少数 民族 人 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

 小 聚 居和大杂居以及分布范围广 。但是人 口主要集中 在西部和边疆地区。全 国 5 个民族 自治区 、 30 个 自治州 、 120 个 自治县 的 80%都在西部地 区, 占全 国国土面积的56%。西部地区的水能蕴藏量、 矿 产资源 、 煤炭 、 石油、 天然气等特别丰富 , 为我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 的物质保 障, 但 同 时 , 如果没有 西部地 区的现代化 民族地 区的现代 化也就谈 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 。人才是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 因素 。现代化 的实现需要人才 , 人才的培养关键 在于教育 。因此 , 西部的现代化需要人才 , 特别是 少数 民族人才。但 因西部地理位 置偏远 、 经济落 后, 条件艰苦, 有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大 都愿意去 “天南海北 ( 天津、 南京 、 上海和北京 ) ” 不愿意去“ 新西兰( 新疆、 西宁和兰州 ) ” 。少数 民 族 专门人才大多出生于西部 , 对西部的地理环境 ,

 经济状况 , 历史发展 、 文化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感 情, 毕业后也愿意回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工作, 他们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民族院校一直 以来就肩负着 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 民族专门人才 的任务 , 在长 期 的发展过程 中, 民族 院校为 民族地区培养 了很 多掌握 了一定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专 门人才,

 为民族地区服务。

 另一方 面在发展 的过程中“ 它承载着一个特 别 的任务 , 那就是 一一如果没有民族院校, 就有大 批少数民族青年不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一个 客观事实。

 ” ㈣¨J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 的重要 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基本要求是 保 障公民依法享有 受教 育的权利。

 ” I4

 但 因教育 对象 的家庭 出身、 文化背景等的不同 , 教育机会的 提供要一方面同等对象同等对待, 另一方面要不 同对象不同对待。“ 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 自由、

 平等 公正 、 法治 , 就不能保证 国家的富强、 和谐 ,

 也不能保 障个 人的敬业、 诚信 。

 ” 【 5

 所 以, 民族院 校保障了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 利, 提供 了公 平的教育机会 , 是承认各 民族发展 中的不平衡 的 基础上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重要路径。全 国目前共有各类民族院校 l5 所 , 全 日制在校生超 过 20 万人 , 其 中少数 民族学 生 比例超过 60%。

 2009 年举办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的高校超过 300 所 , 招生人数达到 3. 】

 万人。

 现阶段我国“ 三个没有变” ①的事实明确指明 了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 义 , 民族 问题 的解决也要 依靠发展 , 逐步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 逐步 消除民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 来实现各 民族之间 的和谐发展 , 共同繁荣。民族院校在 60 多年的发 展中不断地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 民族人才 , 带动 民族地区发展 ; 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 为更多的少数 民族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 实现各 民族教育 资源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和谐发展。

 三、 文化性 :

 和睦相处 文化产生于群体 的 日常生活中, 同时也影响 生活在 日 常生活中的群体。从古代、 近代到现代,

 对文化的理解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不能否认的 13

 第 33 卷 第 3 期 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014 年 6 月

 是文化具有民族的多样性特征。中国是个多民族 的国家, 除了汉族之外, 还有55 个少数民族, 在历 史发展的长河中 , 各 民族在 自己的 日常生活 中形 成了各 自的文化特色, 包括饮食、 服饰、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语言、 文字、 节 日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认同的心理根基。“ 从 民族自身的角度来说,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特 有的文化就等于失去 了该民族 自身。

 ” [7( ¨ 为了 减少不 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 彼此了解和共融 , 各民 族既要保持 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 , 又需要能够理 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一种文化在与另一种文化 接触之前 , 很难产生促进彼此理解和沟通 的跨文 化能力。

 ’’ 。

 ‘ 咖 因民族院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各少数 民族 , 所 以形成了民族院校的特色之一就是文化的多样 性。在这种多样文化的校园环境中, 各民族学生 学会跨文化交流能力 , 理解和懂得多样性 , 形成汉 族学生和汉族学生 , 汉族学生和少数 民族学生 , 少 数民族学生和少数 民族学生的和睦相处 , 这正是 个大家庭 的融合。

 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每年面向 全国各省、 市、 自治区招生, 目前有各类在校生 1.3 万余名 , 在全 日制本科学生 中, 70%左右是少数 民族 ; 西北 民族大学现有 56 个民族全 日制在校生 25874 人; 西南民族大学有 56 个民族的在校全 日

 制学生 2. 9 万余人; 中南民族大学现有56 个民族 的各类学生25500 余人, 面向全国31 个省(市、 自

 治区) 招生, 在湖北、 河南、 内蒙、 新疆、 广西、 西 藏、 云南等 7 个 省 ( 区) 进入第一批招生 , 新生第 志愿录取率超过 90% , 少数民族学生 比例达到 60%以上; 北方民族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 区招生 , 现有 17000 余人在读 , 包括 56 个 民族 , 少 数民族学生 占到 65%以上 ; 大连 民族学院面向全 国 31个省 区市及港澳 台地 区招生 , 现有 56 个 民 族的全 日制在 校 生 14129 人 , 少 数 民族 学生 占 6o% 以上 , 来 自少数民族 、 民族地区和西部地 区的 学生占 80% 以上 ; 青海民族大学共有来 自全国 31

 个省、 市 、 自治区的汉 、 藏、 回、 土 、 撒拉、 蒙古等 39 个民族的 12000 多名学生在 校学 习; 云南民族大 学现有 全 日制在 校生 23000 多人 , 其 中研究 生 2400 人 , 本科 学生 21000 多人 , 本科生 中少数 民 族学生 占 50% 以上 ; 贵州 民族 大学 面向全 国 31

 个省 ( 市、 自治区、 直辖市) 招生 , 现有全 日制在校 一 一14 生 21700 多人 , 少数 民族学生和来 自民族地 区、 西 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 广西民族大学:

 现有 全日制在校生 19498 人; 湖北民族学院面向全国

 28 个省( 市、 自治区) 招生 , 现有全 日制学生 8000 多人, 另有科技学院在校全 日 制学生 10000 余; 西 藏民族学院现有全 日制在校生近 1 万人, 其中藏 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0%; 内蒙古民族大学 面向全 国28 个省 、 市 、 自治区招生 , 现有全 日制本 专科在校生 20507 人、 硕士研究生 701 人、 留学生 359 人 ; 四川民族学院现有 全 日制在校学生 8200 余人;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校生 4772 人。

 正如 中央民族大学所概括的“56 个 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在校园汇聚一堂 , 各民族的语言 、 服饰 、 歌舞、 风习 多姿多彩 , 融汇成 了民族 团结 的交响乐章” 【 9

 和 睦相处 。

 结 论 民族院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少数 民族干 部, 在民族地区发挥着带领民族群众和衷共济共 同抵御“ 西化” 、 “ 分化” 中国的反动势力, 为长期 稳定边疆 贡献着 自己的力量; 民族院校为 民族地 区和少数民族服务 :

 培养大量少数民族专门人才 ,

 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促进了各民族 和谐发展 , 共同进步; 民族 院校的多元文化性 , 为 各 民族学生提供 了跨文化交流平 台, 提升少数 民 族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理解和认识文化多样性,

 各 民族学生 和睦相处 , 彰显 了各 民族 和睦相 处。

 “ 没有各 民族 的和睦相处 , 就没有社会 的安定 团 结; 没有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 强 ; 没有各民族的和衷共济 ,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 旺昌盛。

 ” [1 o] 注释 :

 ①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 代表大会报告, 2012 年。“ 三个没有变” :

 我国仍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② 以上数据内容均来 自于各 民族院校校 园网中的

 “ 学校概况” 。

 张 萍 :

 论 民族 院校在 促 进各 民族 和 睦相处 、 和衷共 济 、 和谐 发展 中的重要 性 参考文献:

 [ 1] 毛泽东. 《 毛泽东文集》 ( 第六卷) [ 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99:

 20. [2] [6] ( 2009 年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 国

 务院新闻办...

篇六: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理论 ◆ 余明洋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 摘要 】

 和睦共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理论的提 出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 民族理论 的进一步丰 富和 完善 ,是指 导当前和今后很 长时期做 好 民族工作 的理论指 南和 思想武器 。

 正确的认 识和睦共处、 和衰共 济 、和谐发展理论的理论意 义和现 实意义对我 国民族 问题 的认识 和民族工作的开展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对如何促进民族 和 睦共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提 出了一些建议。

 【 关键词】

 民族关系 和睦共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民族问题 在 2005 年 5 月 , 胡锦涛总书记在 中央 民族工作会议暨 国务 院 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 发展我国民 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 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的 讲话,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 的民族工作指明 了方向。

 “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的民族关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和 基石之一,在最新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再次 重申, 并确立的各民族并把“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 发展”作为考量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态的目标, 既体现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核心利益。

 、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 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理论意义。

 党 的十八大报告提 出 :“ 全面正确贯彻 落实党的 民族政策 , 坚 持和完善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 深入开展 民族 团结进步教育, 加快 民 族地区发展 , 促进各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 发展。

 ”社会主 义事业 的总任中国特色务 是,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 这就是“ 中国梦 ”。

 只有最大限度促进各 民族和睦相处 、 和 衷共济、 和谐发展, 就能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提供良好的社会氛 围、 社会合 力、 社会环境 ; 就能为全 国各族人 民谋取更 大的福利 , 进 步才能更好的全面 建设 小康社会 , 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实 现 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 国综合 国力现阶段 正处于高速 、 蓬勃 的发展时期, 在发展 的 途径 中产生 了各式各样 的问题 , 民族问题也 是其 中之 一, 有些 民族 问题甚至是历史上由来己久的,因此我国提出了促进民族和睦相 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理论, 为推动各民族发展, 构建和谐的民族 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一 、 为推动各 民族发展提供现实条件 。

 我国各地 区之 间发展 很不平衡 , 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

 由于我 国少数 民 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地 区间的发展差距在客观上表现为不 同 民族之 间、 主要是少数 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这种不平衡、

 不协调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 治和思想文化层面影 响着 民族 关系的和谐发展, 最直接的后果是引发少数民族新的不平等感。

 而 通过 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 民族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 不 仅促进 了各个民族 自身的经济, 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缩小了

 东西部 的差距 , 还推动全 民族共 同发展。

 第二、 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现实条件。

 和谐的民族关系 是我国各民族发展经济、 政治、 文化、 生态、 民生等一系列建设的重 一一作者简 介 :

 余 明洋( 1991一 )男 。

 汉族 。

 籍 贯 :

 河南驻马店 。

 单位 :

 西南 民族大 学西南 民族研究院 。

 研究方向 :

 中国当代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要保障之一 。

 “ 民族和谐是 中国共产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 体 目标 出发 , 在我 国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中加入 的新 要素, 成 为我 国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 族 关系理论 的新发展 。这包含 了和睦相处的交往状态 ,也 体现 了 “ 和衷共济” 的凝聚力量 。

 我们只有在不 断促进 民族和睦相处 、 和 衷 共 济、 和谐发展的过程 中, 才能构建和谐的 民族关系。

 第三 、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现实条件 。

 要建设和谐 社会就必 须 要先解决好 民族 问题 。民族 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已经不是 单 纯 的经济 问题或文化 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 国的民族 问题往 往 表现 为经济 问题与政治 问题,现实 问题与历史 问题, 民族 问题 与 宗教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涉及到我 国政治 、 经济 、 文化、 社会与和谐社会等 的各个方面 的发展 。同时 ,

 和谐发展不仅仅是各民族内部的和谐发展,还应包括民族之间的 关 系和谐发展 , 民族 与社会之 间的和谐发展 , 民族与 自然生态之 间 的和谐发展 , 只有 这样才 能保证社会 的稳定和可持 续发展, 才是 建 立和谐社会 的唯一途径。

 二、 如何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促进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 和谐 发展就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继承和 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深入开展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使我国各民族问的关系能 更好 的和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体现国家本质、代表人 类共 同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是促进 民族 和 睦共处、 和 衷共济 、 和谐发展 的 内核和灵魂 , 我们应 该把 加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 和 谐发展 的关键任务 。因此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是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必然途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与教育不仅应该在全党, 而 且更应该在全社会进行 。在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

 大众化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政治理想的 价值共识, 进而内化为自觉地追求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以此来增 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 聚力 。

 (二)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政策, 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集中体 现 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是维护 民族 团结的最佳保障。

 历史经 验证 明, 只有在全 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 民族政策的前提下 , 才能得 以真正搞好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切实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只有在 搞好 民族关系 、 加 强民族 团结 的基础上 , 党的民族 政策才能得到真 正的贯彻执行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 民族 政策不仅是促进各 民 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的保障, 而且也是是做好新时期 民族工作,处理好新时期国内民族事务的重要保证。只要党的执 政、 国家的治理充分代表和保障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能够赢 得 各民族人 民的同心同德 , 就能够创造各 民族人 民“ 和睦相处 、 和 衷 共济、 和谐发展 ” 的社会和 谐局面 , 就 能够 使 56 个 民族 在共 同 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共同铸就中华民族, 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三) 弘扬 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如果丧 289

 渊

 失了其优秀传统,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进而导 致民族文化的衰落。因此,必须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 强各 民族文化的认同力、 创新力和传播力, 不断增强各 民族 文化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 使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从而促进民族和 睦相处 、 和 衷共 济、 和谐发展。民族文化是 一个 民族 的粘 合剂,其 在凝集人心、 鼓舞士气、 振奋精神、 激励斗志等方面作用力的大小 对民族团结的发挥至关重要。

 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人心所向、 众 望所归的民族身份,同时优秀的文化只有具备海纳百J Ii的广阔胸 怀 , 才能具备恒 久魅 力。

 因此,我们 要处理好 国家认 同与 民族角色 的 自我认 同, 自觉把握 自身发展的脉络,要 以开放的胸怀 、兼容 的态度,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丰富个性以及多样性,相互交流、

 取 长补 短、 和谐共处共荣 。

 (四)坚 持和完善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各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分布状况。

 党 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就是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根本 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 、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以及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等 基本政治制度 。” 坚持贯彻民族区域 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 民族的平等权利,有利 于激发各民族人民进 一步把热 爱祖 国的感情和热爱本 民族 的感情 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在中央政府 的帮助下促进各 民族共 同发展进 步。在民族区域制度执行的6O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民族区域制度 是适合我国国情, 得到各族人民拥护和赞同的。但是, 世纪上没有 哪种社会制度是尽善尽美的, 随着时代的推进, 改革开放的进行,

 我国近年来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民族问题,这是社会发展过 程 中的正常现象 ,只有我们长 期坚持基本制度 ,抓紧完善 具体 政 策 , 才能处理好中国的民族 问题 , 做好 中国的民族工作 。

 (五) 深入开展 民族团结进 步教育 维护 民族 团结,就是维护 我们 的共 同家 园, 就是维护 各民族 人 民的共 同利益 。开展 民族团结进 步宣传教育活 动是一项长期的 战略任务。

 要通过深入持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牢牢把握各民族 “ 共 同团结奋斗、 共 同繁荣发展 ”这个主题 , 进 一步强化各族人 民对 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对伟大祖国

 的自豪感。加大宣传教育, 发挥各级民族地区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 民族 团结的话不说 , 不利于 民族 团结、 社会 稳定的事不做 ,

 形成各 民族 间相互尊重 , 相互帮助 , 相互友爱 的大好局面 , 转化为 推 动科 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 动 。

 (六)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我国各地区之问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 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 不协调不仅在经济层面, 而且在政治和思 想文化层面影响着 民族关系 的和谐发展 ,最直接 的后果是 引发少 数 民族新的不平等感 。同时, 我们 必须清醒地认 识到, 缩小和消 除 民族地区与发达 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 的事 。民生 问 题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实践表明, 民生问题虽不 与 民族 问题有关 , 但 民生 问题较多 的情况下 , 容易滋生更多 的民族 问题 , 相对 的 民生 问题解 决好的地方 , 民族关系 也是 比较融洽 的 。

 这一点在 民族地 区尤为重要。

 对 乌鲁 木齐发生 的 7· 5 事件的研究表明, 参 与打砸抢 烧的人 ,

 大多是没有 正当职业 , 缺乏基本 生活保 障的弱势群体 , 这些人是 民 生 问题得不到解 决的一个体现 ,同时境外分裂势力也 以民生问题 为 由, 挑起 民族矛盾, 激化 民族 问题 。再 7· 5 事件之后 中央 也意识 到了这一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牧业生产资料补助、 义务教 育“ 两免一补”等众多惠民政策的实施, 使各族群众得到了实实在 在的利益, 新疆民族问的关系, 特别是维汉民族问的关系得到了极 大 的好转 。

 使新疆人 民切实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 的温 暖, 拉近 了人 民同党和政府的联系。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新疆等少数 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本就比较落后, 很多少数民族区域又靠近过国境, 又存在很 重要 的国防地位,想要把 少数 民族地 区发展好是 一个 任重而道远 的长期过程 。应走可持续 发展路线 , 切不能急功近利 , 搞破 坏性发 展 , 以生态环 境为代价来换取 G DP 的增长。

 三 、 小结 总之, 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深刻认识 做好 民族工作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 步增 强做 好民族工作 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 动力。“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写入党的十八 大报告,标志着我 们党 已经把“ 促进各 民族和 睦相处 、 和衷共济 、

 和谐发展”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进而大 力提升中国的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

 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I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全 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 告 j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 2012.

 [3】

 金炳镐, 朴盛镇, 公铭. 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的理论发展lI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4】

 吴仕民.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M】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 08 .

 [5】

 杨松禄.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 民族团结进步边疆 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卟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篇七: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26 卷 第 3 期2013 年 7 月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26Jul. , 2013No. 3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论略[收稿日期] 2013 - 02 - 23[作者简介] 马英杰( 1979 - )

 ,男,甘肃张家川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西北民族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基金项目] 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项目 ( ZYZ2012020)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1949 年 9 月 29 日 。马英杰1,2( 1.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2.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再次重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将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的“蓝图”,表明该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较强的实践特性。

 和睦相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再发展,是各民族以平等、宽容、尊重为前提的交流交往要求。

 和衷共济属于行动理论范畴,表征了团结、共生的民族特征,蕴含建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互助、合作、 共享的国家理念 。

 “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从三个层面实现了中华“和”文化在民族理论上的应用,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拓展。[关键词] 民族关系;“和”文化;中国化;凝聚力[中图分类号] C 9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 3194( 2013)

 03- 0082- 06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 涉及各民族地位、 权益、 话语等诸多社会要素。

 在多民族国家里, 民族关系的健康程度制约着民族之间文化上的交流, 经济上的交往。

 建构良好民族关系是凝聚各族人民精诚合作, 取得各项胜利的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中共十八大”)

 再次重申“十七大”确立的各民族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 并把“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作为考量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态的目 标。

 实际上指明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 绘制了未来民族关系发展的战略“蓝图”, 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讨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战略内涵,对于执行民族政策, 做好民族工作, 丰富民族理论都具有深远意义。一、“和”的蓝图:

 “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的形成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平等、享有民权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以来,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与时俱进。

 1949年 9 月 29 日 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①这其中就包涵了“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思想蓝图的萌芽。

 1951 年 12 月 , 毛泽东同志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

 复电》中再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起, 中国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①自 此以后, 团结、友爱与合作的民族关系逐渐确立。

 1957 年 8 月 4 日 , 周恩来在青岛 民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进一步指出:“建设这样的祖国, 就是我们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基础。

 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 —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共同目 的,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大家庭, 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②1982 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指出:

 “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关系重新获得加强”,③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族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

 1987 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育全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努力做好民族工作”④, 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

 在 199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 中共中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坚持平等、 互助、 团结、 合作, 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把 “合作”的理念重新提出, 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个时期的民族理论指导思想。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2012 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又指出,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就是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该表述是对胡锦涛同志 2005 年 5 月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 民族团 结进步表彰 大会讲话的 再确认⑤。

 实际上, 从这次会议以后, 中央多次使用这一提法,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 “要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⑥。

 党的十八大又再次重申这一指导思想, 与 “世情、 国情、 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⑦有关,表明了“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引我国民族工作的方向。二、“和”自 成章:

 “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的内涵“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自 成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在日 常生产生活时期, 平等、宽容与尊重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基础; 当中华民族遇到重大危机时刻, 各民族就会表现出“和衷共济”所具有的团结、 共生、 凝聚的特质; 在和平时期, 互助、合作、共享表征了和谐发展的路径, 也是各民族的基本愿景。( 一)

 平等、 宽容与尊重:

 和睦相处的基础。

 我国各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群体心理, 无论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内部的不同民族, 还是生活在两个民族地区间的不同民族, 都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交往, 形成个体与个体,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构成交织的联结网络 。

 “和睦相处”属于民族关系的实践交往层面。

 其意义已经从个体互动上升到群体交往, 从区间民族交往上升到区域民族交流的层面。

 马克思说 :

 “社会, 不管其形式如何, 究竟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⑧, 进而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各民族之间在社会关系中频繁的发生着多种形式的交流交往, 那么, 能否和睦相处往往能够影响两者之间交流交往的成效。

 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 交往与生产是一对紧密联系的实践范畴。生产 “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而交往形式又 “是由生产决定的”。

 “交往本身就是对象化的活动, 它不仅创造了文化形式, 而且还创造了一种人类积累、交换、继承和发展自 己本质力量的特殊社38第 3 期马英杰: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论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毛泽东 :

 《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 》,《人民日 报》,1952 年 12 月 14 日。周恩来 :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57 年 8 月 4 日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1982 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1987 年。这次大会指出“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 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 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 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详见胡锦涛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年10 月 11 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2012 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320 页。

 会机制,即根本不同于动物自 然生理遗传和进化的社会进化机制”①。

 人们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组成了人类的共同劳动, 并互换劳动成果, 进而有了社会分工②。

 在党的十八大中把“和睦相处”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一个层面, 是对马克思主义族群交往理论的再发展。作为民族关系蓝图的“和睦相处”, 其内涵突破了民族群体之间交往的空间范围, 向跨界交往实践延伸, 隐涵着平等、宽容与尊重在各民族和睦相处中的基础性地位。

 第一, 平等是和睦相处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不仅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之一, 也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我国在宪法中就规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 无平等就不会有和睦, 家庭邻舍如此,国家民族成员之间亦是如此。

 平等体现在政治权力、经济利益、文化心理上, 也体现在机会、结果和判断标准的平等上。

 平等是我国民族交往的基石,也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基础。

 第二, 宽容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文化基础。

 宽容来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宽容是“善”的另一种诠释。

 宽容展示的是一个民族的道德基础,也是文化给予民族的和美心理。例如西藏是藏传佛教圣地, 而在这里生活着许多讲藏语的穆斯林, 他们在藏传佛教的文化海洋里传承了几百年而保留着自 己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在拉萨, 离大昭寺不远的地方建有两座清真寺,在罗布林卡的北边不远的地方建有卡契林卡③, 这是宽容以待, 和睦相处的实证。

 第三, 互相尊重是民族和睦相处的伦理基础。

 和睦相处在哲学层面上是一个由感知而成的接触行为, 与理论性的“尊重”有着相同的逻辑起点。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各民族均有不同的生活习俗, 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自 己的文化本位出发思考问题。

 各民族要能和睦相处, 就需要相互尊重。

 如果缺乏尊重, 就会制造矛盾, 破坏和睦相处的局面。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是个人内 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尊重“他者”也体现了自 己的道德层次。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 对“他者”文化认同与否是价值观念问题,对 “他者”习惯尊重与否是伦理道德问题。

 在现实交往中, 由于“不认同”导致“不尊重”, 进而引 发冲突事件是比较普遍的, 涉及人与人的接触, 族群与族群的交往。

 因此, 无论不同民族个体间的交往, 还是不同民族群体间的交往, 本着对“他者”的尊重不仅是一个交往原则, 更是一种道德境界 。

 “不要让邻家的墙倒塌”, 就会使自 家更安全, 这是和睦相处应有境界。

 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各民族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才能有力团结。

 和睦相处是在各民族之间求同存异、 体谅包容、 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化解矛盾、协调共进, 实现社会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二)

 团结、 共生与凝聚:

 和衷共济的特质。

 和衷共济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早在《周易》中就有“济”卦之象 ,《尚书· 皋陶谟》 中记载“同寅协恭和衷哉”, 表达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恭谨、 合作共事的精神状态 ;《国语· 鲁语下》 中的“夫苦匏不材于人, 共济而已”的说法, 以同一舟楫的渡河行为隐喻其 “上下团结 ”、“共同进退”之意。

 作为民族关系发展蓝图的“和衷共济”, 把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的关系从和睦相处的感性实践提升到了团结、 凝聚的理性抽象。

 和衷共济是以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为目标的民族团结, 是我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

 和衷共济体现了作为“共创中华”的各民族在抵抗灾难, 抵御外敌中团结合一的态势, 强调了塑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如果说 “和睦相处”表述的是一种交往理论, 那么“和衷共济”则更能体现“行动理论”的内 涵。

 与“和睦相处”不同的是“和衷共济”将各民族实践层面的具体交往提升到国家认同层面 。

 “和衷共济”就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集体意识与行为, 其特质在于团结、 共生与凝聚。

 首先, 团结是个体、 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 标自 愿的联合行为。

 是各民族、各团体之间寻求共识的过程, 意味着群体对目 标的认同, 具有鲜活的人文意义和道德价值。

 其特征虽然具有双重性, 多维性, 也具有鲜明的一致性。

 而当下的团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领下, 不同民族面对外来挑战时, 表现出 凝聚共识, 同担责任、同心协力, 共同奋进的一种精神状态。

 其次, 共生是不同 群体间形成紧密互惠关系, 是各民族在“和睦相处”的基础上而成的一种生存智慧。

 “有‘民族’ 不等于‘惟民族’ , 不能局限于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各民族要对自 身进行自 省, 在反思中48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6 卷①②③郑召利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16 页。这些观点散见于马克思 《1844 年经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作中, 参见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9 - 53、62 - 135 页。“林卡”在藏语里与 “公园”相接近。

 根据笔者 2012 年 7 月 份的调查,在拉萨有 5 座清真寺, 两处穆斯林公墓林卡, 在日 喀则和昌...

推荐访问: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和衷共济 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

本文标题: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7篇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8586.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7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