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回首历史以史为鉴(完整文档)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8-16 13:20:02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首历史以史为鉴(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回首历史以史为鉴(完整文档)

 

 回首历史

 以史为鉴

  ——浅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及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济南槐荫中学

 陈志鹏

  【摘要】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65 周年, 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八年抗战的历史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历史经验, 对我们当今社会有着伟大的启示作用, 缅怀抗日战争这段伟大历史,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史为鉴, 全面总结并深刻汲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经验, 更好的来指导我们的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笔者从回顾抗战历史入手, 进一步总结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以及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历史经验的重要意义, 最终落脚于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挖掘抗战胜利历史经验的伟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力图通过本文,更好地做到以史为鉴, 更好地纪念那段光辉而壮丽的历史岁月。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历史经验

  启示

  65 年前的 1945 年 9 月 2 日, 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 这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经过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后终于迎来了战争胜利的时刻, 迎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曙光, 这成为中国走向和平与进步的起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其壮丽与辉煌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表明, 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伟大的世界正义、 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大团结是不可战胜的, 世界的和平是任何人不可阻挡的!

  战争的硝烟已经褪去 65 年, 我们的国家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日益繁荣富强,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和平的阳光, 呼吸着幸福清新的空气。

 但是回首那段历史, 却是依然清晰如昨, 抗日战争的烽火依然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们缅怀历史, 更好地为振兴中华, 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今天我们再次缅怀那段历史, 最重要的是总结并汲取历史经验, 以史为鉴, 不让悲伤的历史重演, 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中华大地, 以历史经验为指导, 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建设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早日实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 抗日战争历史回顾及历史经验总结

 (一)

 历史回顾

  回首历史, 日本侵略中国并妄图全面占领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从 19 世纪后半叶起,日本就曾与其他列强一起积极参与瓜分中国。

 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 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 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1874 年日本进犯台湾, 1894 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强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台湾从此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长达 50 年之久。

 此后日本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 伺机发动全面的对华战争。1931 年日本在我国东北策动“九一八” 事变, 1935 年又进一步制造华北事变, 鲸吞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 欲图全面占领中国的目的愈加明显。

 以 1937 年七七事变为标志,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企图在整个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全面侵华战争, 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日本发动的此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损失是空前的。

 战争爆发之后, 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 占领了大片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 在此次日本侵华战争中, 中国死伤人数超 3500 万, 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 30 万人以上。

 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 不下 200 万人。

 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超 5600 亿美元。

 此外, 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 化学战等。“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成为历史上最野蛮、 最残酷的一页。” ①从 1894 年台湾沦陷开始, 到 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 中国人民无时不刻不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顽强的反抗, 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热潮当中。

 从丘逢甲领导台湾人民抗日到东北抗日义勇

 军、 抗日联军的组建, 从促进中华民族新的觉醒的“一二九” 学生运动到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西安事变, 在全面抗战到来之前, 中国人民就已经展开了对侵略者的顽强反抗, 展示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随着“七七事变” 的发生, 全面抗战到来之后,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分别担负了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全国上下, 整个中华民族都投入到了抗日的斗争之中, 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各党派、各民族、 各阶级、 各阶层、 各团体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整个中华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经过八年的全面对敌作战, 中国人民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相持, 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痴心妄想, 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战略指挥下, 从战略相持走向战略反攻, 最终在 1945 年,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大背景下, 取得了全面抗战的彻底胜利。

  当然,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样离不开世界和平人士及组织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

 “在那场正义与邪恶、 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中,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仇敌忾、 相互支援、 并肩战斗, 终于打败了侵略者, 拯救了人类文明, 赢得了世界和平。” ②在抗日战争中, 苏联、 美国、 英国、 法国等世界许多国家都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国际友人, 他们的杰出贡献中国人民也会永远铭记在心。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一次民族解放斗争,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它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占整个中国的野心, 也彻底清算了日本侵略者半世纪以来对中国的侵略, 同时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

 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革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

 总之,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由衰转盛, 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值得我们不断总结、 汲取、 应用。

  (二)

 历史经验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画卷除却它的辉煌和壮丽外, 更多的是它历史的沉思, 抗日战争的胜利虽已过去 65 年之久, 但是它所带给我们的历史的思索却是常思常新的。

 回顾这段历史, 笔者认为抗日战争所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 国家的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落后就要挨打, 尊严来自实力。

 为什么一个面积和人口都远低于中国的日本可以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并在战争初期步步逼近, 处于优势地位? 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根源性问题。

 抗日战争的历史进一步告诉我们:

 在国际舞台上有没有地位, 有没有尊严, 能不能把握话语权, 不是取决于我们的领土有多大、我们的人口有多多, 而是看我们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的实力的基础在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只有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环境, 我们才有精力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国家实力, 同时一国的统一和稳定也是一国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当时的中国从满清的腐朽统治过渡到军阀割据的北洋政府, 又从北洋政府过渡到国民政府, 整个中国始终处于动荡不安、 四分五裂的局面,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大贫弱的国家, 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 进行侵犯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真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是全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是抗日战争胜利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的决定性力量。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

 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之所以中国可以取得完胜,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所起到的伟大的历史作用。

 首先, 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 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组织抗战,将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 打击了大部分日本侵略者和几乎全部伪军, 对抗战的持久作战和最终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次,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 及时总结战争的发展趋势和斗争经验, 提出了人民战争、 持久战、 游击战等战略战术思想, 从思想理论上武装了全国人民,

 坚定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可以说, 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第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抗战, 充分调动了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全部社会力量投入到抗战之中, 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力量。

 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 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

 ③早在华北事变后, 中国共产党就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此后毛泽东同志《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的报告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进一步阐述。

 中国共产党最早正确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内主要矛盾, 提出了团结抗战的口号, 并在整个全面抗战期间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 促成国共合作, 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形成了共同抗日、 一致对外、 同仇敌忾的局面, 在全民抗战中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充分调动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给了日本侵略者最沉重的打击, 也将一切国内反动个人和组织消灭在历史的车轮下, 同时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 永铭史册的爱国英雄和群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完全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第四、 坚持持久的人民战争, 充分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因地制宜的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击敌人,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顽强抗战, 但因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几乎完全依赖抗日军队打阵地战,导致伤亡惨重; 而国内的亲日派趁机散布“亡国论”, 以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所宣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妄想; 同时, 亲英美派则怀抱依赖英美支援的幻想, 提出了“速胜论”, 在此背景下, 为了给全国人民指明抗日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同志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论持久战》 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提出了持久战、 发动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 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同时也粉碎了“亡国论” 和“速胜论”, 充分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各地军民因地制宜, 创造出了地雷战、 地道战、 水上游击战等新的战术, 给了日本侵略者有效的打击, 持久的人民战争思想是近代史上的伟大创举, 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创造。

 第五、 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折射, 民族精神是推动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精神动力, 是广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的精神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正是在其感召之下, 中华民族显示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空前的团结。

 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抗日战争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曾做过精辟的概括: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 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万众一心、 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不畏强暴、 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 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开拓创新、 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坚持正义、 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④这些精神伴随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它是中国人民永远的财富。

 第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充分调动国际正义力量,

 加强国际合作是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正义的民族解放斗争, 更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了来自世界许多国家正义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力量,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苏美英朝等国对我们的帮助的作用。

 在抗战期间, 假如没有国际力量的帮助, 没有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推进, 日本是不会那么快被打败的。对于国际正义力量的同情和帮助,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二、 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历史经验的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 65 年了, 现在再来分析总结其所蕴含的历史经验, 并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汲取这些宝贵经验, 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

 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是学习历史、 研究历史的最根本点, 也是我们缅怀那段辉煌而又壮丽的历史的最好方式。

 学习研究历史除了将史实弄清楚, 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历史, 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 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 以史为鉴, 更好的开创未来。

 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很多领域的理论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

 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中所表达的持久战、 游击战、 人民战争等战略战术思想既是抗战胜利的一基本历史经验, 同时对于我们的军事理论研究也是一十分丰富的理论“读本”。

 再比如抗日战争所体现的抗日战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为民族精神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生动的理论“教材”。

 分析总结汲取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

推荐访问:以史为鉴 展望未来 回首历史以史为鉴 回首 完整 文档

本文标题:回首历史以史为鉴(完整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485.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回首历史以史为鉴(完整文档)》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