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8-17 10:20:03 | 浏览次数: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月 关于**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供大家参考。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

篇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 ** 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在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

 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

 要解决这些危机, 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因此, 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 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 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 在2013 年 1 月至 2013 年 3 月, 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 林业、 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 召开了座谈会, 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 听取有关情况汇报, 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 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 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 **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取得了明显进展。

 1、 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来, 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 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建设新型生态文化,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 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 全过程, 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 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 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 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 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 **市紧紧抓住国家、 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 立足实际, 科学规划, 统筹布局, 推出了包括规划优化工程、 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 污染减排工程、 水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环保工程、 河道治理工程、 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 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节能减排、 森林覆盖率、 水质、 噪音等生态指标, 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 新的标准、 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 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相关工作机构、 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 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法治先进城市, 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 生态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城乡 清洁工程、 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推进, 全民植树全面启动, 形式多样、 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

 4、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以山区生态林、 农田防护林、 廊道绿化、 城郊森林、 村镇绿化等为主要载体, 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2008 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280 万亩, 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 100 万亩,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 42%提高到 46%以上, 9 个县(市) 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 10 个县(区) 被授予“河南省绿化模范县” 称号, 初步形成了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 绿色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带为网络, 城乡 绿化一体化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新格局。

 如今的河洛大地, 碧水蓝天, 环境优美, 生态宜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 **生态文明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在肯定**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 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反差”。

 1、 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

 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 轻保护, 重眼前、 轻长远” 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 开发程序倒置, 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 不恢复, 重开发、 轻维护现象, 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同时,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湿地资源利用过度, 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2、 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

 通过实地考察得知, **市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 变卖原矿” 阶段, 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 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 各唱各的戏, 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且产业链条不完整, 长期

  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 难以凝聚人气、 财气, 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3、 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

 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 存在多头管理、 责任不清、 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

 同时, 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 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 像那种“春天栽树轰, 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 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 结合**市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

 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生态工业 1、 规范矿业秩序。

 严禁非法开采, 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 严禁在铁路、 重要公路、 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 对采富弃贫、 乱挖滥采、 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 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 污水要净化, 废渣无害化, 生态要绿化” 的要求。

 加快科技进步。

 全力推进企业技改, 提升产业层次, 重点发展矿产品深、 精、 细加工, 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

 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 技术人才, 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 发展新型工业。

 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 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 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

 在技术改造上, 要鼓励企业研究、 开发新工艺、 新产品, 用高新技术、 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

 要发展循环经济, 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 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

 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 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 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 挖掘现有土地潜力。

 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 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 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

 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生态农业 1、 优化农业结构。

 结合主导产业、 区域特色产业, 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 本着因地制宜、 相对集中、 规模经营、 提高品质的原则, 实行种养加、 产供销、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 形成“闭合” 式生态

  产业链。

 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 不断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新型产业。

 2、 狠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 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 加强质量监管, 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

 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 积极参与国家级、 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 多创名牌产品,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坚持科技兴农。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种子、 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 废弃地膜处理、 秸杆焚烧等问题, 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实行秸杆还田, 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三)

 加强生态管理, 促进生态文明 1、 加大宣教力度。

 要强化生态教育, 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 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观。

 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 爱护生态、 崇尚自然, 倡导适度消费、 绿色消费, 形成节约环保光荣、 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 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政绩观, 强化资源忧患意识, 增强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 强化政府调控。

 要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 行政、 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 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 配置及开发方式、 规模、 强度进行控制。

 根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 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 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明确开发方向, 控制开发强度, 规范开发秩序, 完善开发政策, 逐步形成人口、 经济、 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健全相关制度。

 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调度、调剂。

 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 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 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 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 配置市场化。

 要抓紧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相关制度, 促进**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

  调查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 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

 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深入落彻科学发展观, 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 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学明;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A] ;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 2010 年 2、 刘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2011 年 3、 张晓航; 论建设森林城市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河南林业科技》;2010 年 01 期 4、 **市政府;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3 月 12日

篇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p>

 会

 实

 践

 报

 告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地点:

 某某村镇

 生态环保实践调研 李寒

 摘要:作为大二的我们离社会已经越来越近了,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要锻炼自己的交际、处事等一系列社会能力。这些经历都给我以深刻的启发与帮助,以下是我在实践期间的一些总结以及心得体会,希望以此记录下这段充实美好的时光。

 正文: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城乡结合部更为明显,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这个暑假,我随同我们县环保局一起下乡进行实践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农村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村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对环境破坏恶劣等等。同时,我也了解到政府在着手大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的政策和举措,在努力恢复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做到环境和效益和谐发展。

 本次暑期的实践调查我选择到深入农村。之所以选择到

 农村实践调查,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 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践调查我们小组以明确的目的,合理的方案,准确的参考资料,科学的方案对 某某村镇进行深入了解,并及时反馈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方案。

 一、 调查对象、方法、材料来源。对象:

 某某村镇;方法:实地勘察、访问村名、查阅资料;材料来源:

 某某村村委会。二、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分析

 (一)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这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一是大面积破坏林地植被,特别是破坏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为的乱砍乱伐,用作薪材和建筑,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树木买卖,大量农户将自身所承包的林地树木砍伐作为交易换取钱财。二是开发生产建设活动没有按规定和要求采取水土防护和治理措施,修公路,乱砍乱伐,破坏地表植被。据调查,全村有 5 处因地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现象。2、水资源缺乏。

 某某村地形以平原为主,虽然有河流但是水量却逐年递减,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的方式外流。其次,人为滥用水资源,造成有限的灌溉用水没能达到优化合理利用,影响农业生产。再次,村民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对于养殖业污水,由于大多数的牲畜采取圈养,农户会定期对饲养圈进行清理工作,清理后的污水也随着简陋的沟道随意排除。但在村庄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村子里有许多的小污水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已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招致许多苍蝇,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牲畜圈养率为 49%,散养为 24%,其他 27%。猪、鸡基本都是圈养,牛和羊散养的较多。最后,过分开采地下水,地下藏水锐减,影响人们生活。3、土地退化、荒化。

 某某村的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的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的退化主要表现在

 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潜在的影响在短期内是不明显或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二是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留守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和小孩,缺乏劳动力,无法耕种大量土地,虽然今年来国家对农业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可是返乡务农的青壮年依旧很稀少,如此便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久而久之土地荒废现象就越来越严重。三是发展经济方便人们生活修建公路、水利设施、房屋等,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也占用大量耕地,这也是耕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4、固体废弃物污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各种历史原因,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维护的意识依旧较低。生产生活废弃物乱堆乱倒,再加上地膜的大量使用,致使白色

 污染随处可见。家禽粪便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一到夏季,寄生虫滋生,严重影响农村卫生条件。

 7 月 19 日,调研队的队员们在村里主要路段开展了以“保护公共环境 ,守卫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宣传过程中,队员们耐心的向路人、商店业主、员工讲解垃圾分类的标准,防止因为盲目分类而对环境造成二度污染。队员们用专业知识向村民介绍了相关的生物、化学试剂对水体、空气污染的危害,讲解了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在生活中做好环保工作。同时,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队员们耐心地作解答,受到了路人的赞赏。队员们不畏炎热,穿梭于各个路口为过往人群发放宣传页、讲解环保常识的身影成为余晖中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7 月 20 日和 21 日调研服务队的队员们对村里及附近取样调查过的洗煤厂、畜牧场等工厂排污口进行再次回访调查,详细记录并拍照定位,重点排查河流中是否存在暗口,排污超标的工厂是否采用自渗的方式处理。21 日下午,队员们针对有自渗现象的工厂进行调查,同时发现部分工厂前的河水发生了明显变色,大量超标污染物排放,导致河流两岸植被死亡而且有严重的刺鼻气味。

 队员们认真整理数据,将相关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通过几天的调研,走访,宣传,队员们看到了各种污染水体、空气环境的不良现象,深刻感受了生态环保工作在群众生产

 生活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身体力行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了力量。

 半个月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经历了,走过了,收获了。这短短的几天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我要感谢那些陪我共同度过的队员,是他们给了我共患难的经历;我要感谢陪我们工人和领导,谢谢你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我的暑假的经历和感受,虽然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也不是平淡无味,但至少它是充实的,给我或多或少的带来了对于人生感受和一定的影响!

 

篇三: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市政协副主席曹东方率市政协办、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于 2016年 7 月上旬深入到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等县(简称“西北五县”)对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走访交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基本情况,重点调研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区位优势、思路对策和“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等,并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西北五县在《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表述中属于“桂西北山地生态区”,地貌主要为山地,是全区地势最高的区域,气候较干凉;生态区位重要,是南盘江、红水河、右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建有 8 个自然保护区;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建有天生桥特大型水电站。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西北五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可开发利用水电资源 500 万千瓦以上,现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达 80% ,是我国“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立体气候分布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农林产品类型多样,特别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

  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林副产品,盛产桐油、茶油、八角、八渡笋、白毫茶等;发展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拥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如凌云县中山纪念堂,西林县岑氏庄园和普驮铜棺、铜鼓墓葬,乐业县古造纸术,隆林苗族村落和传统九龙壮寨等,还有奇特的地质地貌,以乐业大石围为代表,集天坑群、地下溶洞、地下河系统、地下森林为一体的天坑溶洞群,堪称世界奇绝。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西北五县既是我国西南出海通道的“桥头堡”,处于国家确定的南(宁)、贵(州)、

  昆(明)经济区地带和国家战略层面上的东盟经济国,又是华南和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利好政策、项目、资金正在向西部地区倾斜,这对西北五县发展生态经济十分有利。目前,西林、凌云、乐业县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市入选的试点县有 4个,其中就有 3 个位于西北五县。凌云、乐业县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县,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田林、西林、隆林县也同属全区 29 个国家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份,享受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所有这些优势,为

  西北五县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西北五县特色生态经济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状况,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机茶叶生产稳产增收,生态有机农业不断扩大。据统计,去年西北五县种植茶叶面积约 35 万亩,年产干茶 1.12 万吨,实现产值 6.5 亿元。其中尤以凌云白毫茶较为著名,凌云县去年茶叶种植面积 11.2 万亩(有采面积 9.1 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 6.1 万亩、有机茶叶面积 1.39 万亩),年产干茶 4909吨,实现产值 3.04 亿元。

  乐业县于2013年3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发展,生

  态有机农业不断扩大。截至去年底,该县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近 3 万亩,获得欧盟认证面积超 6000 亩。

  二是实施“优果工程”,做强做优特色水果产业。2002 年以来,西林县结合实际,大力实施“优果工程”,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以砂糖桔、贡柑、西林甜橙等为主的优质柑桔水果。经过多年发展,西林砂糖桔等水果产业已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目前,西林县已获得“中国砂糖桔之乡”称号,西林砂糖桔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县砂糖桔种植面积已发展到 15 万亩,遍布 8 个乡镇,今年挂果面积预计可达 10 万亩,产值达 6.3 亿元。乐业县大力实施“产业强县”工程,以

  发展猕猴桃种植为主导,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已在同乐镇、甘田镇、逻沙乡、幼平乡、花坪镇发展猕猴桃 1 万多亩,惠及果农 300 多户。去年挂果投产的猕猴桃面积达 1000 亩,采收鲜果 600 吨,产值达 1000 余万元。隆林县高度重视西贡蕉产业发展,全县种植面积已达 2.2 万亩,投产面积 1.06 万亩,年产量达 3.72 万吨、产值 2.23亿元,纯收入 1.49 亿元。仅西贡蕉一项就实现农民人均增收 402 元,已成为该县脱贫致富重点农业产业之一。

  三是大力发展林产经济。在百色,甚至在广西全区范围内,田林县是森林覆盖率最高和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比较早的县份。充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

  下产业经济,成为田林县打造生态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该县已建立 49 个林下养鸡集中区,去年林下养鸡出栏 1519 万羽。以林下养鸡为带动,食用菌、中草药、养蜂等林下经济也得到有序发展。到去年底,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 117.1 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16.13万亩,林下养殖面积4.96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35 万亩,森林旅游 61 万亩,涉及农户 3.2 万户,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2.1 亿元。林下经济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田林县的八渡笋已发展到 30 万亩,远销往台湾、日本等地。2010 年 5 月,田林八渡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保护产品认证。2011 年 5 月,田林八渡笋生产基地获得广西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据统计,2014 年八渡笋投产面积 26.5万亩,产鲜笋 3.1 万吨,加工干笋 1.5 万吨,产值 0.6 亿元。

  2012 年 3 月,西林县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是对速丰林工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十二五”时期林产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对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提升国内木材供给能力、构建木材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已落实人工造林土地 2.59 万亩、森林抚育土地 8.1 万亩;完成人工造林 0.91 万亩,完成森林抚育 2.8 万亩。

  四是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隆林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黑猪养殖、隆林黄牛、隆林黑山羊、隆林菜花鸡等地方优良品种特色养殖产业和大水面渔业开发。经过多年发展,该县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水产畜牧产业链,建成隆林黑猪养殖示范基地 2 个,规模养猪场 37 个、养牛场 24 个、养羊场 350 个,养鸡场 442 个。截至 2014 年年底,全县存栏生猪 18.8 万头、牛 7.3 万头、羊 8.3 万只、家禽 224.4 万羽;出栏生猪 22.2 万头、牛 2.5 万头、羊 10.8 万只、家禽 668.5 万羽;大水面养殖面积 52740 亩,集约化标准网箱 5650 箱。肉类总产量 3.2 万吨,渔业总产量达 2.6066万吨,水产畜牧业总产值超 12 亿元。

  乐业县充分利用龙滩库区水面宽阔、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单个网箱面积达几万平方米大型网箱生态养殖,逐步从原先成本较高的集约化小型网箱养殖,向成本较低不需投料的大型网箱生态养殖发展,找出一条适合大水面养殖方式。2014 年,该县累计发展大网箱生态养殖0.4 万箱,水产品产量达 0.5 万吨,实现产值0.47 亿元。目前,网箱生态养鱼已成为该县一项新兴富民生态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生态经济理念有待加深

  我市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概念模糊、认识不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没有

  形成,对县域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全社会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比较淡薄,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氛围不浓,工作实践过程中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生态平衡为增长点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危机意识,工作举措缺乏前瞻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平衡发展,致使经济建设没有创新,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生态经济长远规划、考核体系缺乏。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生态产业链尚未构建

  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的制约,西北五县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养殖加工业甚至为零、空白。农业工业化水平

  低,产业链条短,种养殖、加工、营销等环节机制不健全,专业合作组织作用不明显,没有成为规模经营的市场主体,企业、基地、专合组织没有建立起较密切的利益联接机制。各地农户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产品总量不足、规模不大,地方特色品牌不强,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份额极低,尤其是养殖产业的市场程度不高,供求关系经常脱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弱。农业、农产品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产业链尚未构建。

  (三)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西北五县中凌云、乐业县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县,西林县是自治区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县,均属限制开发区,又是珠江

  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重要,工业发展受限。同时,西北五县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严重,耕地资源少,水土流失、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一产、二产发展。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是资源利用,而大、中型项目都是与资源有关的生态环保项目,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保并重较为困难,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四)发展生态经济基础薄弱

  一是生态经济建设投入不足。西北五县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力有限,各县区境内道路等级不高、服务面不广、通达能力差,安全通畅和产品运输难保障,至今仍有多个自然屯没有通公路,交通制约严重。西北五

  县均是经济发展后发县份,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工业经济还处于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初级阶段,存在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难度大。二是高素质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西北五县农村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运行机制;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林、牧产品加工企业多以低档次、粗加工的小企业为主,没有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同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值低、产业链短,

  市场竞争力薄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不明显,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不良状况。三是旅游发展基础低,知名度不高。几年来,我市西北五县干部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力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目前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都只是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次开发,缺乏力度和深度,缺少文化内涵,缺乏特色和创意产品,没有形成核心旅游品牌。加之对旅游宣传投入不足、宣传手段单一、宣传面不够广,难以提高地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绿色发展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多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特色生态经济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还存在着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矛盾突出,发展生态经济基础薄弱、生态产业链尚未构建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切实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牢固树立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生态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的生态责任意

  识;通过面向基层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生态经济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建设生态文化,培育公民生态意识;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勤俭节约、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大生态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当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为此,要加强统筹县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硬环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柏油目标。要切实加快县区

  公路升级改造和连接周边市县“断头路”等道路建设,建立县域内和县域间的便捷交通网络,改善县域区位条件。

  (三)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加大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

  由于国家政策对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我市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为此,要结合《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赋于的“支持百色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有效方式”政策,大胆先行先试,大做生态文章,探索建立百色市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衔接上级有关部门,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享

  受范围,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各县完成国家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申报工作。

  (四)做好生态普查和生态产业规划,着力推进生态铝产业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我市生态产业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独具地方特色,同时也存在自主为营、自产自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等现象,缺乏统筹规划,生态产业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为此,建议:一是组织力量,开展生态普查,以文字资料、影...

推荐访问:环境保护 调研报告 文明建设 生态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846.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