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观后感,荟萃2篇
民情日记观后感1 通过全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在帮扶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切实贯彻好蓝*的讲话精神。认真领会市委、市*领导对扶贫工作,特别是“一对一”帮扶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并把市领导的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情日记观后感,荟萃2篇,供大家参考。
民情日记观后感1
通过全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在帮扶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切实贯彻好蓝*的讲话精神。认真领会市委、市*领导对扶贫工作,特别是“一对一”帮扶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并把市领导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结对帮扶工作见成效、出成果。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帮扶对象深入了解各项帮扶政策,使广大贫困群众在结对帮扶中感受到党委、*的温暖。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围绕“一对一”帮扶,进一步加强帮扶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优势,结合帮扶对象的家庭特点,及时给他们出谋划策,提供农产品流通信息,通过提升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改变生活困难家庭的贫困面貌,推动由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帮扶转变。
蓝绍敏、王天琦两位市领导的日记反映了当前“三农”的实况,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农民兄弟姐妹的真情。日记文字流畅优美,有的段落很像感人的抒情散文,有的段落又像中肯的时政评论。蓝绍敏同志在日记中说,通过与农民的交谈,有些问题“让我担心、忧虑,或让我心酸、感动”。这反映了一位市领导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也反映出一位领导肩上的责任和压力。王天琦同志在9月11日的日记《村子 房子 孩子》中,怀着深情抒写了农田、农舍、农民的今天和明天;在9月12日的日记《小问题 大问题》中,作者对农民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感表露无遗。
王天琦同志对农民离乡背井外出务工十分理解、同情和支持。王天琦在日记中写道,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不能满足农民需要时,农民只有选择离开。这种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开,极有可能导致农村衰败。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谁也挡不住,这是社会发展大潮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谁也不能剥夺新时期农民对命运的选择权,城市应当接纳他们,善待他们。对待农民进城,作者“有点像嫁女儿的心情,娘家人真心地希望新的家庭爱她、疼她、不欺负她。离开是一种牵挂,身虽远泊,心却永在”。对待乡村,作者真心地祝愿乡村能够涅槃,不仅保留最美的景致,更能承载乡愁和依恋。
此外,日记中两位市领导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王天琦同志9月12日的日记《小问题 大问题》中,写到英庄村虽然盖起了10多排联体两层小楼,但下水道、水冲公厕、化粪池、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不具备。还有英庄村的卫生室,缺医少药等等。看起来是小问题,实际是大问题。作者颇有感触地说,“干工作,解决问题没有捷径,无法偷懒,躲事则如躲雨跳进河里。总之,不要让小问题积累”。出了问题,要把线头线尾理清,不能乱成一团。
蓝绍敏和王天琦两位市领导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与农民交朋友,而且交穷朋友,交弱朋友,为全市干部树立了榜样。目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实事求是之风,大兴走群众路线之风。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衷心祝愿“江南第一春好处”的这片8555*方公里的土地更加壮丽美好,560万宿迁乡亲生活更加富裕美满。
民情日记观后感2
按照县基层办的通知要求,9月12日晚上10点,收看了广西卫视《第一*》栏目拍摄的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派驻我市三江县良口乡产口村第一*罗良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专题片。
片中讲述了“十岁女娃没有娘,错把奶奶喊作妈”的侗家女孩石欣颜,出生38天母亲改嫁他乡,与奶奶相依为命。“家穷偏无顶梁柱,姐弟有泪不轻弹”的姐弟李愿娥、李愿恒,因父亲去世早,母亲身患重病,靠残疾伯父支撑一家生活的感人事迹。
作为第一*罗良鸿,为了改变山区贫穷面貌,想方设法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稻田养鱼、种植茶叶、侗绣等项目,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但由于扶贫项目缺乏资金和技术,也是纸上谈兵。借助广西卫视《第一*》这个*台,事迹播出后,得到了相关单位及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三个贫困小孩得到了共计10.7425万元的爱心款,扶贫项目得到了151.97万元的爱心启动资金。在这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支持下,让石欣颜、李愿娥、李愿恒等3个贫困村小孩改变了生活,实现读书梦;使该村的稻田养鱼、种植茶叶、侗绣等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开发,实现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指日可待。
看完该期节目后,同样作为一名贫困村第一*,感同身受,在被事迹感动的同时,也有所启发。
首先,扶贫要先扶人。广大村民祖祖辈辈、世袭沿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陈旧思想观念、参差不齐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要想在短期内得到转变,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通过*引导感化,驻村干部深入农户示范带头,加强生产生活技能的培训,尊重群众的意愿,在扶贫项目的开发、设计、实施、管理上,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在得到更多实惠的同时,逐步转变和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开拓意识,变“输血”为“造血”。
其次,扶贫项目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受地理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发扶贫项目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在制定一些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多方因素,科学论证,不能搞“一言堂”,要因地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扶贫项目需要后盾单位、职能部门、社会资源的.共同支持和参与。要想改变贫困村面貌,早日脱贫致富。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制定扶贫计划的基础上,作为后盾单位要把扶贫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技术、协调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作为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配合,给予扶贫政策、信息、项目、专项资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协调和参与。作为社会资源,要充分利用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资源,让他们共同参与和支持扶贫项目的开发。
只有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后盾单位、职能部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三方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能有效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广大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才得以早日实现。
推荐访问:观后感 民情 荟萃 民情日记观后感 荟萃2篇 民情日记观后感1 民情日记观后感100字 民情日记观后感1500字 民情日记观后感150字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民情日记观后感,荟萃2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