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02 | 浏览次数: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三问,拓宽想象。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五问。拓展学生读古诗的眼界,使学生深刻理解“爱故乡”是*文化的传统!]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六问。与前两句的泛写成对比,引导学生写深,写具体,全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五、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六、展示佳作,小结学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三问,拓宽想象。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五问。拓展学生读古诗的眼界,使学生深刻理解“爱故乡”是*文化的传统!]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六问。与前两句的泛写成对比,引导学生写深,写具体,全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五、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六、展示佳作,小结学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1)

——春夜洛城闻笛作文3篇

春夜洛城闻笛作文1

  第一声春雷打响,春天开始了。万物复苏,大雁南归。春风又来到了那个美丽的洛阳城,吹走了皑皑白雪,却带来了无限思念。

  天空渐渐拉下了幕布,月亮挂上了漆黑的天,犹如白玉一般。皎洁的月光穿透窗户,在地板印下了垂杨柳的影子,同时也在我心中永久地烙上了亲人的身影。夜夜望着那洁白的月亮,心中的身影便涌上脑海;夜夜望着那美丽的月亮,心中的思念随着日子的过去愈来愈强烈。故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与你们相见,你们还好吗?

  昨夜,有阵阵凉意,却不能冻住我的心。念着,想着,却不能看着。望着你的方向,却看不见你的身影,明明知道我那么思念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看你。出神的望着不能看到的你,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安抚我的心。身后挂着灯花的煤油灯不知什么时候跳熄了。

  该关窗了。

  风悄悄地从缝隙中挤进来,没有带来寒冷,而带来了婉转悠扬的笛声,它是那样的熟悉,张开嘴刚想说出来,却欲言又止,唯有静静地享受着,心才稍微*静了一些。

  风吹遍了洛阳城,笛声也充满了全城。是哪家的远在他乡的人吹奏着这首曲子,把我思念的心又勾起来了,把我的魂魄带向了远方的家乡。

  路边的垂杨柳舞动着它的枝条,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的孩子漂泊在外,远在它乡,又像为我演绎着分别的悲伤。看到这杨柳,忽然想起这旋律便是《折杨柳》,轻轻哼着它,不知道远方的你们能否听见,这熟悉的旋律;不知道你们能否感受到我强烈的心,充满了对你们的热爱与思念。

  不知何时,我才能与万座山,跨万重洋,再次来到你身旁。

春夜洛城闻笛作文2

  我,端起酒杯,慢慢地在房门外踱着脚步,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不邀而至。

  我喝着酒,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笛声。我惊奇、兴奋,更感到无比的高兴。听着悦耳动听的`笛声,我的脑海中出现家乡的一切事物。真的,这声音多么像家乡的乐士吹的声音。他的脸,他的手,还有那只漂亮的笛子。他坐在那里,不停地吹着吹着。许多人坐在那里,听着那优美的乐声,人们欢呼雀跃……

  我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情景。于是,放下手上的酒杯,沿着洛阳城去听笛声。我走在路上,听着笛声,我不禁起疑思“着笛声从何而至”?我看着城边那些房屋,城里的那些铺子大都关了门,石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偶尔有一两声鸟叫。这感觉真是冷淡。渐渐地走了一圈,总有笛子的声音。

  我不解,疑惑,这声音是从何而至呢?于是我又沿着原路返回,走在街上,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有些冷。我慢慢地倾听着。走了一会儿,笛声突然停了一下,接着又吹了起来,哇!这声音好熟。是《折杨柳曲》?对,就是,我的心更加兴奋。我猛地想起了自己家里门前那棵很大的柳树。当春天一到,柳叶翠绿欲滴,一群群鸟儿栖息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当我离家至京之时,亲人、朋友们来到那棵柳树下送我。我看到他们在哭,我想说什么,可怎么也说不出来。真有“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景……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汪伦,情不自禁地吟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吟着这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孤独,回忆起在家中生活的温暖;想起了仕途生活的艰难,回忆起在家中的那份快感;想起了自己在异地举目无亲的惨境;回忆起家乡人民的热心。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笑容,听到了家乡人民热切的话语,更感受到了家乡人民那一份爱。

  我继续走着,伴着那优美的笛声,不知不觉,回到了自己那一座小屋中。端起那杯酒,猛饮两口,来到桌旁,铺开纸,快速地写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作文3

  城墙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护城河边的柳树随风飘扬。原本热闹的洛城,一下子暗了下来,是那么的寂静,洛城的大街小巷灯火烛明,只听见打更的声音,家家户户都进入了梦乡。

  唯有李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到了深夜,远处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笛声,是那么柔和、自然……

  洛城的夜晚是凉风习习,李白翻身下床,披上长衫,走进窗前,打开窗门,一阵微风伴着笛声扑鼻而来。笛声,时而高昂,就像是儿时挂在嘴边的小调;时而沙哑,就像是年迈的母亲温暖人心的问候的话语;笛声涩涩,就像是风吹柳树的“沙沙”声。

  悠扬悦耳的笛声伴着微风,吹过城楼,吹过天上的圆月,吹过护城河边的柳树,吹过城中的花花草草,吹过洛城的大街小巷。李白沉浸在笛声中,“哪里的笛声,竟如此动听!”李白喃喃道,待他侧耳细听,便听出了原来是《折柳曲》,李白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天空的皓月如此的圆,十年来有多少个夜晚没有和家人度过,自己又何尝不是时刻思念故乡,故乡的母亲及妻子难道不也是无时无刻想着我:有没有伤着?盘缠还有吗?什么时候能回……

  李白望着明月,记起小时候母亲哄他睡觉,给他讲故事;李白静悄悄地走出客栈,看见河边的柳树,又想起那位教他磨针的老太太,现在应该早已不在了吧!

  李白流下了热泪,想探寻笛声究竟从何而来,可正要去追,笛声却消失了,李白纵身回到客栈,一边思乡,一边写下来流传千古的佳作: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2)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3篇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1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2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到底是从谁家发出的呢?随着春风尽情的飘散,整个洛阳城都被传遍了。

  在今晚听到了《折杨柳》的曲子,试问谁又不会思念家乡呢?

  赏析: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正如它的题作一样,主要是诗人听到了笛声从而引起了对于家乡的思念。而其中的“春夜”更是直接说明了当时的季节以及时间。

  而全诗也是进口主题的,从一个“闻”字引人入胜。第一句开始就被笛声打动,而第二句更加笛声无限扩大甚至是整个洛阳城都可以听到,这明显是夸张,但其实是诗人浪漫的想象。

  第三句中道明了笛声吹奏的曲子,而后又进一步的说明了试问谁又不会思念家乡呢?这种紧凑的感情是一种水到渠成,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整体上来说是非常具有李白创作的特色,也就是全诗感情色彩特别的浓厚。另外,有人说这也不单单是写思念家乡的,而是更崇高的感情,和爱国有关。

  其实,这一点也是有理有据的,因为李白从小就生长在自己的家乡,而家乡也是祖国的一部分,在听到笛声的时候勾起了对于家乡的思念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毕竟从20多岁就离开了家乡,思念家乡也是情理之中,而这首诗也是最能引起游子心中思乡的"强烈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3)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1

  【出处】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注】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①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②故园:指故乡,家乡。

  【说明】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两句,从笛声落笔,写笛声传遍洛阳城的情景。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因此说笛声是“暗飞”,十分精当。说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谓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仿佛无处不在。这里以笛声飞扬来反衬夜的宁静,同时引出作者的思乡情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夜,听到《折杨柳》的笛曲,有谁不会心生思乡之情呢?“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热爱故乡,思念家乡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感情,那是一个生育自己的地方,也是滋养自己身心的地方,更是一个游子日夜的牵绊,一生的方向。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就是这种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4)

——《春夜喜雨》扩写3篇

《春夜喜雨》扩写1

  唐朝的一个初春,人们刚刚播下种子,盼望着一场春雨的到来。

  大家真的梦想成真了。没过几天,天上便下起了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互相夸赞这场雨:“真是一场好雨呀!”“是啊!咱们才播下的种子就得到了充足的灌溉,这场雨来得真是及时!”的确,这场雨好象挑准了时间,忍不住从天上倾泻而下。夜晚,人们都已熟睡,绵绵细雨伴着一阵风悄悄地又来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让它们茁壮成长。

  走在郊外的一条羊肠小道上,时而抬起头,发现天空乌云密布,黑漆漆的一片。忽然,看见远处江边停靠着的几叶扁舟灯火通明,犹如茫茫夜空闪烁的星星,摇曳的小舟随波轻轻晃动,熟睡孩子的嘴角美美地流出了几点口水......

  一觉醒来,已是清晨,雨也停了,风也息了。走到窗边,细看窗外的红花,煞是美丽动人,那晶莹的露珠象是镶在花上的颗颗珍珠,一点一滴、一点一滴。伸手想摘一枝,却又不忍心下手。想到这虽是一朵极具普通的花,装点的却是美丽,也就轻轻地松开了那捏着花茎的手。

  这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好雨呀!它让大地复苏,春意盎然。他唤醒了人间,人们又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忙碌了。

《春夜喜雨》扩写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正是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日日盼望能有一场喜雨,滋润干涸的大地。

  这天一大早,大诗人杜甫就在大街上闲逛,直至傍晚,才回到客栈。这时,忽然听到屋外嘀嗒嘀嗒地响了起来。他打开窗户,向外一望,原来是下雨了。他不禁喜上眉梢,喃喃自语:“啊,这雨来的真及时呀,农民们正眼巴巴地盼着一场雨呢!”

  他呆呆地站在窗前,静静地看着春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窗外一片湿漉漉的,街上的花草树木在雨水的洗礼下,变得翠*滴,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花儿在风雨中摇曳,仿佛在舒展*汗煎熬多日的身体,不时还散发出浓浓的扑鼻香味。

  雨,就这样悄悄地下着,下着,滋润着大地,滋润着万物……

  天空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唯独极远处江边的一只船上,渔火在熠熠闪动。此时,杜甫关上窗户,躺在床上,想象着明日的清晨,成都的大街小巷,定然变成一片万紫千红,花的海洋。他陶醉在自己诗意的想象中,不觉灵感涌动。他马上起来,铺纸握笔,挥毫而成一首五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5)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对照翻译2

  谁家玉笛暗飞声,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6)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翻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诗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翻译/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翻译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扩展7)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扩写作文 (菁选2篇)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扩写作文1

  我在一个悠闲的夜晚出来散步,天空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月亮和星星在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一闪闪,一闪闪。同我的心一样冰凉的夜风轻轻吹来,凉彻心扉,却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忽然不知道从哪儿传来一首曲子,有些哀怨,有些伤心,还有些不舍,使听到的人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吹曲人的心情,整个洛阳好像在一瞬间静下来了,什么也听不到,耳边只有那美妙绝伦的曲子,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的听,哦!原来使那首《折柳曲》,曲中的悲伤,哀怨仿佛也浸入到我的心底,我也开始怀念故乡了,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去呢?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到家人呢?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扩写作文2

  我,端起酒杯,慢慢地在房门外踱着脚步,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不邀而至。

  我喝着酒,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笛声。我惊奇、兴奋,更感到无比的高兴。听着悦耳动听的笛声,我的脑海中出现家乡的一切事物。真的,这声音多么像家乡的乐士吹的声音。他的脸,他的手,还有那只漂亮的笛子。他坐在那里,不停地吹着吹着。许多人坐在那里,听着那优美的乐声,人们欢呼雀跃……

  我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情景。于是,放下手上的酒杯,沿着洛阳城去听笛声。我走在路上,听着笛声,我不禁起疑思“着笛声从何而至”?我看着城边那些房屋,城里的那些铺子大都关了门,石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偶尔有一两声鸟叫。这感觉真是冷淡。渐渐地走了一圈,总有笛子的声音。

  我不解,疑惑,这声音是从何而至呢?于是我又沿着原路返回,走在街上,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有些冷。我慢慢地倾听着。走了一会儿,笛声突然停了一下,接着又吹了起来,哇!这声音好熟。是《折杨柳曲》?对,就是,我的心更加兴奋。我猛地想起了自己家里门前那棵很大的柳树。当春天一到,柳叶翠绿欲滴,一群群鸟儿栖息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当我离家至京之时,亲人、朋友们来到那棵柳树下送我。我看到他们在哭,我想说什么,可怎么也说不出来。真有“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景……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汪伦,情不自禁地吟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吟着这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孤独,回忆起在家中生活的温暖;想起了仕途生活的艰难,回忆起在家中的那份快感;想起了自己在异地举目无亲的惨境;回忆起家乡人民的热心。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笑容,听到了家乡人民热切的话语,更感受到了家乡人民那一份爱。

推荐访问:教案 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本文标题:《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senjie2201.com/zhuantifanwen/jiaoansheji/101529.html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世霆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世霆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0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