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3篇
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3篇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 关于促进乡村人才回流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
关于促进乡村人才回流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的建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现状分析
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消除了绝对贫困,现阶段我们关键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趋势明显。2000年至2019年,XX城镇化率由24.01%上升至47.2%,XX区城镇化率由66.23%上升至72.06%,伴随着大量人口由农村走向城市,乡村人才凋零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青壮年
据统计数据,我市X县X区最近几年仅XX区(主城区)略微实现人口流入,其余县区户籍人口均是流出状态。改革开放这30年,广大农村劳动力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天,纷纷从乡村走向城市,由农民变为农民工,这一批
批农民工,不仅为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业绩,而且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出了力。然而,大量农民工的进城,带来背后隐忧的是农村年轻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再加上乡村地区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远比不上城市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愿意再回农村务农的少之又少,如此循环,农村几乎再看不到年轻人下地务农。
(二)缺乏资金
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有了收入之后,往往将收入用于盖房、储蓄和子女的教育,用于生产再投入的少之又少,虽然通过党和国家的努力,我国在2020年底完成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涉农产业依然缺乏社会资本的关注。
(三)缺乏政策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整个乡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村入户的水泥路,让以往“种得出来,运不出去”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此背景下,有少部分能想敢干的人尝试着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为传统落后的农村经济带来了一抹不一样的颜色。但必须看到的是,在这批先行者中,创业成功的寥寥无几,虽然政府也有一些的政策支持相关项目,但由于限制多、导向性弱,对创业者引导、帮助效果有限。
三、建议措施
一、引进人才扎根农村当前我市各县区均有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引进的这些人才都进入到政府各部门工作,暂无体制外人才的引进政策,政府应制定对应的政策,重点解决好扎根乡村人才的老人赡养、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愿意扎根农村的专业人才撸起袖子加油干。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一)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涉农产业具有投资长、见效慢等特点,涉农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因农业风险高、可抵押物少等,经常面临贷款难困境。政府应主导金融机构创新涉农服务,开发更多灵活的金融产品,助推涉农企业发展壮大。
(二)引入碳排放积分机制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开市,作为温室气体消纳方,涉农企业(种植业)也应该从中获取相应的积分报酬,增加企业收入。
三、细化政策加强引导(一)以奖代补,制定以销量为核心的奖励政策
“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如今,各种农畜产品的生产技术可以获得的渠道很多,但从生产到销售却是很多乡村
创业者的短板。“种的好,不如卖的好”,生产的产品如果能在市场畅销,树立起赚钱效应,就不乏后续跟进者,逐渐就会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化。
(二)鼓励自媒体创作者回乡创业,多渠道推广本土特色产品
在“网红效应”影响下,网络上出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主播、博主,李子柒、华农兄弟等自媒体作者除了自身获得关注之外,还带动了周边产品的火爆,例如华农兄弟所养殖的竹鼠带动了当地县区的竹鼠产业(后因新冠疫情政策关闭)。出台相应政策鼓励自媒体创作者回乡创业,除了能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农产品走出去的一条新路。
(三)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才到农村创业
2017年人社部印发《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期间保留基本待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林业等相关领域专技人才下乡创业。
篇二: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
乡村振兴下人才流动的对策与思考作者:郑中华来源:《大经贸》2019年第10期
郑中华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兴则乡村兴,大力推进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在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趋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破解决。
一、乡村振兴人才流动存在问题
(一)城乡发展有差距,农村人才聚集难
“人才留不住”是广大农村特别是相对贫穷落后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而留不住的重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农村人才难以聚集。一是人才引进难。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较差,医疗、教育、文娱等基础保障不能满足人才的日常需求,导致人才不愿到农村、到基层来。二是人才留住难。由于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城市读书、已适应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才很难适应农村生活,更愿意留在城市发展;相对年长的人才因为要照顾家庭、农村待遇相对较低,也不愿留在农村。农村往往成为年青人进入“体制内”的跳板和就业难时的“临时落脚点”。三是人才任用难。部分引进人才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绝大多数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农村经历缺乏,实践经验较少,不接地气,难于适应和胜任农村基层一线工作,对于助推农村发展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村人才流失大
要念好乡村振兴“人才经”,就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由于在引人才、育人才、用人才、留人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实用人才没有统一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扶持机制不配套。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技术、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困难,此类困难又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造成人才流失。
(三)培育模式较欠缺,农村人才发展遇瓶颈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随着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农民选择外出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外出求学的农村学子也大多会选择留在城市就业,导致农村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二是培养模式不合理。目前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农技相关知识,没有针对具体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且课堂教学的多,现场讲解的少,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及思想教育严重不足,加之农民对于培训的认识不足,导致培训的参与性差,培训效果打折扣。
二、乡村振兴下人才流动的对策建议
农村人才振兴既要关注高素质的农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筑巢生凤”孵化本土人才,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
向农村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农村成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
(一)着远长远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仅仅依靠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大力引进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的加入,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一是大力引进农业科技型人才。围绕吸引农业高端人才,重点加强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团队的支持手段和力度,支持企业发挥培养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二是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引导高校青年人才,特别实用型、管理型人才到农村来,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干部队伍。积极实施“选派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公益岗位等人才就业计划,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人才工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工作或提供服务。三是大力回引优秀本土人才。通过改善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政策扶持,把在外的优秀本土创业精英引回来,因地制宜带动产业发展。四是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农村。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干部、投资兴业、捐资捐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坚持改革攻坚,不断提升乡村人才水平
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离不开对现有农村人才的系统培训,包括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农业农村知识的培训。一是构建农村人才科学培育体系。培训对象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经纪人、职业经理人和乡村工匠。培训区域着重向贫困地区倾斜,培训内容着重向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农旅整合、创业创新和销售管理等重要主题集中,突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精准度和实效性。二是创新农村人才培育机制。积极推动涉农高校与地方合作,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方式开展农科生培养。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也可以承担培训任务,在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三是制定农村人才培训计划。因地制宜、按民所需长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培训学校合作、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讲解及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快实现农村人才培训由简单的“办班”向系统“育人”转变,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做实协同战略,确保乡村人才发挥带头作用
农村是广阔天地,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舞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平台和制度空间,让有志于振兴乡村的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实现价值。一是优化农村人才工作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工作条件,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作者简介:郑中华(1983-)男,土家族,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篇三: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三篇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
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
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
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4、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
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产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科学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难、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成为待解之题。
面临的困难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人才严重匮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单向趋势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中空现象,留守农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劳动力无法推动产业发展,农田无人耕种、农村房屋无人居住.等问题比比皆是。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很难留住人才,导致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紧缺。现下许多农村的村干部呈现年龄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管理后继无人,青黄不接,长久以往只会导致恶性循环。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小合理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部分是由第一产业组成。但在由于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链,造成整体效益较低,增收渠道,小农民增收缺乏后劲。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局限在“一亩三分田”上,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仅有的少数龙头企业也存在着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农村的客观条件对于企业生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复,产业发展根
源问题得不到改善,农民无法提高增收,乡村振兴战略便很难得以实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意识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乡村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农村的情况、发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往往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获得成功之后,便会出现无数人争相模仿,无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最终只会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如何引进人才的问题,还要确保能留住人才。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地域差异造成文化、
习俗、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异,推动乡村振兴,还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挖掘与发扬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挖不同乡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生态游、农家乐等,丰富创收形式,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好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是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转变农村固守发展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紧跟市场需求,引导各村社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然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和努力。
一、存在的问题。(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的比例不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比例均不足1%。从第一产业增长情况来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长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来看,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比上年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小。(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计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造成天然气、排污管网、采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农区交通、医疗卫生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建设、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不足。(3)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和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和法律服务还存在不足之处。二、对策建议。(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道路网络,加强农
村牧区道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逐步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水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管理和村容村貌提高为主要攻击方向,重点开展清污、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齐全、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技家的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提高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3)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重视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进高等学校、研究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头企业、农民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研究开发鲜明,努力直接利用农业生产取得的技术成果。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权复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致力于发展智能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和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5)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区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
落实各项政策,推动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应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推荐访问: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 振兴 乡村 推动
版权声明:
1.世霆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推动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